《琵琶行》教学杂谈

合集下载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 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

琵琶行教案优秀教案《琵琶行》(优秀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8篇优秀教案《琵琶行》,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实用】《琵琶行》教案4篇

【实用】《琵琶行》教案4篇

【实用】《琵琶行》教案4篇【实用】《琵琶行》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悟情感。

2、欣赏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掌握用比喻、叠词、烘托等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对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掌握描写音乐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家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我多想看看一切美好的东西啊!”家人请来莫扎特弹奏小提琴曲子后,盲人激动地说:“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

”这位盲人带着满足的神情闭上了眼睛。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人的共鸣。

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琵琶女。

二、明确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悟情感。

2、欣赏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三、知人论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苦难,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价值最高的是讽喻诗。

讽喻诗主要内容: 1、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2、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创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琵琶行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琵琶行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琵琶行中值得探讨的问题《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经典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这首诗通过描绘琵琶女的命运与情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琵琶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 音乐描绘《琵琶行》以音乐描绘为核心,展现了琵琶这一传统乐器的魅力。

诗中详细描述了琵琶女的指法、演奏技巧以及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

诗人通过音乐描绘,将琵琶女的命运与情感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2. 人物塑造《琵琶行》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首先是琵琶女,她有着凄美的命运,通过琵琶演奏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

其次是诗人自己,他通过与琵琶女的对话,深入了解她的命运,并由此生发出对人生、社会的感慨。

此外,还有听曲人、船夫等人物,他们都在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主题思想《琵琶行》的主题思想丰富多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关注。

诗人通过描绘琵琶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命运悲惨的不满与同情。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4. 叙事技巧《琵琶行》的叙事技巧高超,诗中采用倒叙、插叙等多种手法,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诗人通过对话、描绘等手段,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外,诗人还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5. 社会背景《琵琶行》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社会的中晚期,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诗人通过描绘琵琶女的命运与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并对社会不公与政治腐败进行了批判。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关注。

6. 历史价值《琵琶行》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叙事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还记录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此外,这首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

《琵琶行》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琵琶行》全诗。

(2)理解《琵琶行》的诗意、诗意和诗韵,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运用音乐、图像等辅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琵琶行》全诗。

(2)理解《琵琶行》的诗意、诗意和诗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阐述《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琵琶行》。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文本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解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

5.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

3. 选择一首与《琵琶行》主题相关的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4.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课堂氛围。

5.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音乐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琵琶行》教案教学

《琵琶行》教案教学

《琵琶行》优秀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了解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3)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分析诗中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的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诗文。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了解诗文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进入古典音乐氛围。

(2)简要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古代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以《高山流水》为例。

(2)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融合,体会《琵琶行》的音乐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将《琵琶行》与《诗经》中的《关雎》、《王风·黍离》等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音乐性与情感表达的异同。

《琵琶行》教案教学

《琵琶行》教案教学

《琵琶行》优秀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诗。

(2)理解《琵琶行》的时代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

2. 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阐述《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文,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欣赏其他关于琵琶的诗歌或音乐作品,加深对琵琶文化的理解。

(2)邀请琵琶演奏家进行现场表演,感受琵琶的魅力。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赏析文章。

3. 调查了解琵琶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分享调查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琵琶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3. 教师是否在教学中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八、教学拓展:1. 邀请舞蹈演员进行《琵琶行》舞蹈表演,让学生感受诗歌与舞蹈的结合。

文学教学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文学教学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

文学教学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唐代爱情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们文学教学中常用的课文之一。

本文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出发,探究《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及教学方法。

一、《琵琶行》的艺术特点《琵琶行》描写了一个伤心女子的故事,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情感真挚、表现深刻。

《琵琶行》以一个女子的历经艰难险阻、受尽百般折磨的悲惨命运为主线,通过琵琶和女子的心灵互动,鲜明地表现了女子的思想感情,涵盖了爱情、亲情、友情等多层次的感情。

(二)形式多样、妙语连珠。

《琵琶行》的创作手法多样,诗的语言组织严谨,表现手法独特,在文章中引用了一些音乐术语,特别是将音乐艺术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加强了整篇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描写细致、画面感强烈。

《琵琶行》中不仅描写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且还描绘了古代市井中琵琶艺人的生活面貌和琵琶艺术的表演形式,使读者对古代市井生活有一个生动的了解,形象的描写也让读者感受到音乐的美感。

二、《琵琶行》的文学教学方法(一)通过琵琶教学,探究中国文化艺术。

教师可以选择介绍琵琶的历史、演奏技巧、变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琵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还可以通过演示琵琶演奏艺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丽和内涵。

(二)结合现代影像技术,呈现琵琶行的艺术形象。

可以通过电子琴演奏《琵琶行》的主旋律,或者配合现代舞蹈,呈现出白居易的诗歌所描述的女子演奏琵琶时的形象,增强学生对琵琶行的感性理解。

(三)平易近人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形象性的表达,让学生充分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和形式特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内外文化积淀的结合。

课堂教学外,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在悟出作品的主旨思想、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的同时,了解到与读物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结语: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艺人和一个哀怨杂念的女子为主要创作对象,通过琵琶艺术和女子之间的心灵互动,从众多感情中深情不露地抒发了悲苦、抑郁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学杂谈
《琵琶行》教学杂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在教研中发现,有许多教师还没能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沿用“工具说”的教学模式。

以《琵琶行》为例,许多教师仍是仅以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作为重点来处理。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多次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诗中写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并依此引发出自己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表现了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抒写了自己天涯沦落之恨。

长诗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作了出色的描写,把抽象的音乐写得生动可感,令人击节称赏、津津乐道。

如果在教学中仅把重点放在对音乐描写分析上,比喻运用如何形象、动词如何准确、对比如何突出、效果如何明显等,是否又回到工具价值取向上去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解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学习《琵琶行》,在重视对音乐描写的同时,还要重视琵琶女的生平遭遇和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

对音乐描写分析和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点已多有论述,这儿重点对琵琶女可悲可叹的命运作一解读。

琵琶女的经历可分为得意和失意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出场来看,诗人在邀请她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乍一看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女子,非常难请。

她年轻时是否会这样呢?当时是长安有名的倡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多才多艺,貌美如仙,一定以宠为荣,乐于见人。

现在不愿见人,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并且自己已经从良,在这样的夜晚,不愿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见面,何况诗人邀见她也只是因为“举酒欲饮无管弦”,是为了他们自己饮酒助兴。

其次,从弹奏的技艺与效果来看,少年时的她弹奏技艺已经很高超,“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一曲红绡不知数”,十三岁时就已学有所成,弹奏技艺能让琵琶师心悦诚服,弹奏一首曲子收到的贵重物品不计其数。

但是五陵年少并不是因为欣赏她的弹奏技艺,而是为了她“妆成每被秋娘妒”的容颜。

随着年龄的增大,弹奏技艺越来越精,但“暮去朝来颜色故”,容颜渐渐衰老,这时五陵年少又去另觅新欢,不再宠她,自己“门前冷落鞍马稀”,即使拥有“未成曲调先有情”技艺,也无人欣赏。

与诗人相遇,弹奏了两首曲子,弹者与听者陶醉在“仙乐”中,感情产生共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等互相了解之后,感情彼此沟通,找到真正的知音,这时的弹者与听者情感均达到高潮,“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读者也无不为之动容。

再次,从生活状况与思想状态来看,年轻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珍贵的妆饰品被打碎,贵重的服饰被沾上酒污都全不在意,“春风秋月等闲度,今年欢笑复明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很
快就过去了,是何等的快乐、得意!后来容颜衰老,门前冷落,只好“委身为贾人妇”,可是“商人重利轻别离”,把自己留在偏僻的浔阳江边独守空船,陪伴自己的只有孤寂的'月亮、缥缈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感觉自己“平生不得志”,心中有无限的酸楚,孤独寂寞的夜晚在梦中每每想起往日快乐的时光,禁不住啼哭,以泪洗面,又是何等的伤感、失意!
纵观琵琶女的经历,非常不幸。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虽然自己多才多艺,貌美如仙,五陵年少争着送给她各种财物,只是因为她的姿色,等她容颜不在,这些人也不再宠她,可见五陵年少是把她当作一个供自己消遣的“玩物”来对待的,足见其命运的可悲。

自己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但商人看重的是钱财,而不是夫妻间的感情,自己的感情无处寄托,感觉比较凄苦,可是她仍一味的回味自己少小时所谓的“快乐”“幸福”,以致自己更是愁上加愁,苦上加苦。

客观的说,琵琶女的不幸也有其自身原因,自己有家(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可见其是有家的)不归,以在风月场上飘摇为乐,后来还不能认清这一悲惨现实,着实令人可叹。

以上对琵琶女的可悲可叹的命运作了剖析,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丰富的人文内涵”所要求的,在学习中应作为一个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