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行文之纲,何为沦落人,何为天涯。

我们一起学习《琵琶行》可以知道。

师:我们中国的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叙事诗相对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嘛,比如初中学过的一首关于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叙事诗生:木兰诗。

师:对。

这首南北朝时的民歌,骑马弯弓赴沙场。

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出自草根的平民女英雄的美丽形象。

琵琶,一种唐代飞天壁画中常见的乐器,一位无姓名的奇女子演奏了这样一曲穿越时空的琵琶曲,感动得伟大的诗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神曲一首啊。

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女子呢?让我们的大诗人情不自禁的喊出憋在心中的声音,我们来喊一下这句诗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我们再大声的喊一遍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琵琶行》中其他的诗句可能会淡忘,但这一句的确是中国好诗词。

能说一说你喊出这句诗的心情吗?生:很舒服,很有同感。

师:你也是天涯沦落人。

生:很精辟,有很深的生活感伤。

师:好,什么叫沦落人。

为何同是,什么是天涯。

如何相逢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索。

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既然是叙事诗,这首诗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目的是介绍诗前的小序)(学生自己回答)这节小序可以去掉吗你从小序中看出了什么生:小序就是这首诗歌的内容简介,介绍了诗歌写作的原因。

师:什么原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生: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师:这里的感是生:感动,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还有吗?生:这文字写得很哀伤,为这首诗定下了凄美的感情基调。

师:凄美这个词用的很精到。

看来小序不小,作用很大。

我们再回到天涯沦落人。

谁是沦落人?生:琵琶女。

生:白居易师:应该有两个,否则怎么叫同是呢?我们先说两个沦落人琵琶女和白居易是如何相逢。

自由朗读前三节,然后我们来讨论(学生自由朗读,同桌谈论)师:相逢应该是缘分吧。

琵琶女出场前,白居易在干什么?生:送别客人。

2024年《琵琶行》教学实录

2024年《琵琶行》教学实录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悲愤不平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寒。
琵琶声表达出演奏者的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是演奏者身世遭遇的写照。
第三部分解读青衫泪
齐读第四段,把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诗人身世遭遇进行对照,理解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时理解塑造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案)
白居易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琵琶行》课堂实录(2)

《琵琶行》课堂实录(2)

《琵琶行》课堂实录(2)(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是哪一段?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生齐读。

“寻声暗问弹者谁……”师:好!(正音)轻拢慢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

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师:好(请)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学生思考)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音乐高超的描写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凄惋哀怨的琵琶曲,营造课堂悲伤悠远的氛围,投影琵琶行的画面,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沉浸在预先设置的课堂情境之中)师:听了刚刚的乐曲,同学们有着怎样的感受,产生了什么联想和想象?生:恍惚置身于一种优美的意境之中,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一切如在梦中一般。

生:听了音乐,总觉得心里悲戚戚的,想高兴也高兴不起来。

生:感觉乐声很美,很动听,让人如痴如醉。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确实,这种优美的音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却能把这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位诗人是谁?生:(齐答)白居易。

师:这首诗叫做什么?生:《琵琶行》师:不错。

《琵琶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

早在1000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在清冷的月光下,悠悠的江水边,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骚客,与一个才艺高超的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萍水相逢,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留下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动人故事。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来学习千古绝唱《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提到白居易,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哪位同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白居易?生:白居易的字叫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很多“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生: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课堂实录9-人教课标版

琵琶行课堂实录9-人教课标版

《琵琶行》课堂实录教学设想: 本课除了课前播《春江花月夜》, 几乎没有使用其他信息化手段, 吟诵也是教师和学生自己演绎, 纯粹以品读来深入文本, 回归读书的本质, 重点训练学生们用契合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读文情绪、传达作者的委婉情绪, 达到心灵的共鸣。

本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有着时空和阅历的不可逾越的隔阂, 所以从细节入手, 抓住“秋月”的几次亮相, 来捕捉作者微妙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琵琶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弦乐。

昭君出塞手里抱的就是琵琶, 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也有飞天反琵琶的图案。

刚才我们听的一段乐曲就是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 而今天我们要听听白居易老先生是怎么说琵琶曲的。

评书大家刘兰芳说《岳家将》, 单田芳说《七侠五义》, 那都是酣畅淋漓, 痛快之至, 白居易又会如何呢?我们不妨来读他的长诗《琵琶行》(并序)二、讲序序一般交代写作原由。

白居易写《琵琶行》是因为听了琵琶曲。

问: 琵琶曲是谁弹奏的?——琵琶女。

琵琶女身世凄凉, 可以想见她弹的曲子也会凄凉。

再问: 白居易怎么会遇上琵琶女, 听到琵琶曲的呢?——“送客湓浦口”(九江)三问:白居易跑九江干吗?——“左迁”贬官降职。

他在任谏官时, 由于文人的耿直, 屡次上书批评朝政, 触怒了皇帝, 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是白居易仕途的不幸, 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

从古至今, 文人失意, 却因此写下不朽的诗篇。

屈原为小人所害, 留下了《离骚》;陶渊明向往自由不可得, 幻造了《桃花源记》;李白辞别宫门, 慨叹《行路难》;杜甫一生飘泊, 痛吟“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辛弃疾报国无门, “把栏杆拍遍,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这些千古流传的佳作均饱含着作者的郁闷之气, 而白居易也正是抱着失意的郁闷, 写出了《琵琶行》。

古语云:言为心声。

看来本文难逃一个“悲”字。

三、讲文板书: 地点——浔阳江头时间——秋、夜景物——枫叶、荻花、明月、江水心境——凄清点拨: 秋天在很多文人笔下都显得萧索、冷清。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琵琶行是白居易的经典名作,流传至今仍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琵琶行并序》原设想主要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两条线索启发点拨学生,并让学生大胆质疑,深入鉴赏诗歌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整节课作为诗歌赏析课,力争成为书声琅琅的“生态课堂”,多元性的“对话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课堂”,进而成为一节使人感觉是享受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为成功:一是诵读教学落实较成功有齐读、单人朗读、自由读、分段读、全篇读、放声读,初步感知读、强化体验读从字词的读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指导具体,其中示范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二是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有诵读技巧的指导,有对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赏析方法的指导三是以生为本,平等对话,使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合作相得益彰能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更新角色定位,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四是使合作学习成为教学常态而非装样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依据活动时的情境,“动态生成,自由组合”生成学习小组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不足之处: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存在问题一开始课件视频播不出来;另外,在最后让学生放声自由读时不应播放视频,以免影响学生进入文本体验二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琵琶行》的篇幅较长,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赛课时我有意加快了教学速度,虽然在规定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有些值得反复玩味的细节未能充分表现出来创意设计,突出主体尊重体验指导鉴赏一、创意设计,脉络清晰面对《琵琶行并序》这样一篇经典课文,教师怎样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教学设计更精心、更优化、更具有课堂的实效性并更具有语文味呢?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王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这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切入点巧妙,教学脉络简洁清晰,并与这首诗的双线结构——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相契合,很有创意,值得学习和借鉴二、突出主体,鼓励探究这节课教师能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填装知识的袋子,而是教师服务对象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重在调动并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本节课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大胆质疑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启发、点拨学生,使得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点拨相得益彰这种对学生“学”的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及时引导、恰当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学习始终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三、书声琅琅,以读促悟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王老师以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为诵读的引领,使“读”摒弃了盲目性,更具有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在这节课中师生通过自由读、听读、跟读、教师范读等诵读方式,从初步感知、以读促悟到强化体验,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教师指导具体,教学推进有序,课堂上书声琅琅,使作者、读者和听课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尊重体验,指导鉴赏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琵琶行并序》情感丰富而充沛:诗中充满对黎民苍生的人文关怀,诉说了诗人贬谪浔阳时的精神诉求,展示了诗人与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暗合等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走进白居易真挚而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这节课的实录中可以看出,王老师没有以一个成人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来替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研读,去探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世事复杂多变,这是非常可贵的正因如此,在学习之后的“放飞心灵,交流感悟”环节里,师生都有诸多收获,令人欣喜作为一首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琵琶行》的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及其音乐描写之精妙,都是教学的重点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关注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在感知诗歌的基础上学习鉴赏,较好地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琵琶行》课堂实录篇1授课人山西临汾一中秦梦师:上课生同: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就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唯恐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或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忘却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师:这位诗人是谁?生同: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琵琶行》?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宏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

于是琵琶亭永久的记载了这个漂亮而悲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漂亮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

现在我们快速扫瞄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学扫瞄课文)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其次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叙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阅读。

(同学阅读)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出示人物画面投影)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生同:三个。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XXX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有个小青年才十六岁,虚绿虚绿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名帖上的名字,哈哈大笑,这个小青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在长安城想要白白的居住,还认为很容易。

长安的米价那么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当看到XXX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XXX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捻着小胡子,小伙子,了不起,水平真高,高,高,高,实在是高,水平这么高,想在长安白白居住应该很容易!这个小伙子就是XXX。

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

童子解吟长恨曲,XXX能唱琵琶。

今天我们就研究他的代表作《琵琶行》)初步感知:《琵琶行》题目“行”是一种文体,这是歌行体诗歌,一般来时歌行体诗歌一般是一叙事诗,叙事的目的在于什么?抒情。

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情。

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首要人物?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这两个人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当然不。

是什么让这两位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师: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漂泊流浪,遭遇坎坷,落魄失意。

XXX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说的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有个小青年才十六岁,虚绿虚绿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名帖上的名字,哈哈大笑,这个小青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在长安城想要白白的居住,还认为很容易。

长安的米价那么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当看到白居易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捻着小胡子,小伙子,了不起,水平真高,高,高,高,实在是高,水平这么高,想在长安白白居住应该很容易!这个小伙子就是白居易。

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代表作《琵琶行》)初步感知:《琵琶行》题目“行”是一种文体,这是歌行体诗歌,一般来时歌行体诗歌一般是一叙事诗,叙事的目的在于什么?抒情。

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情。

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这两个人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当然不。

是什么让这两位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师: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漂泊流浪,遭遇坎坷,落魄失意。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说的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找个同学来读一读,应该用什么样感情来读?读出她的伤心的境遇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要读出对她的同情之意。

具体描述一下琵琶女的情况:家庭遭遇变故。

时光流逝,色衰爱弛、门前冷落、委身商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候怎么样的生活?艳盖群芳,艺压京城,被公子哥争相追捧,风光无限,红极一时。

因为年老色衰,过去门庭若市,现在门庭冷落。

感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这种强烈的对比,心灵的反差,让她一回想起来就妆,哭醒过来。

鼻子溜溜,哭的一塌糊涂,哭的稀里哗啦。

那么对于诗人白居易,哪些诗句表现了他的不幸,落魄失意的呢?“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具体描述一下白居易的情况:贬出京城,疾病缠身,没有好友,没有音乐,居住偏僻,环境凄凉,独处寂寞。

重点描写了哪一种不幸?没有音乐,有哪三处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反复强调没有音乐有什么好处?突出强调琵琶女音乐的美妙,同时也希望再次聆听动人心弦的音乐。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读一读: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息哀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同”什么意思呀?虽然不幸不尽相同,但依然有相同之处,谁知道?诗人与琵琶女有哪些同病相怜之处:①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有相同的漂泊感。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②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③都有从荣至衰的不幸遭遇。

他们都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有相同的沧桑感。

他们都无力主宰个人命运,有相同的失落感。

(一个因年老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④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

琵琶女经历了人生变故,琴技越来越成熟,感情越来越深沉,却再也没有人欣赏她的琴声;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现实,考虑问题也会越来越全面,却不能施展才华。

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态度有所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都遭遇坎坷,落魄失意是相同的。

(二)琵琶声中诉悲情。

除了上面所说的相同之处,还有更关键的,更在于他们对于音乐的喜爱、理解和造诣。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

高山流水觅知音。

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

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

后来,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

笑傲江湖。

小说中的魔教长老曲洋和正派的刘正风却因为琴箫合奏结成了生死之交。

刘正风宁可面对灭门的威胁也不出卖知音,两人在临死之合奏一曲《笑傲江湖》,非常感人。

1、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琵琶声:他们两个一个善弹,一个善听,音乐就成了沟通他们心灵的桥梁。

2、文章描写音乐的部分集中在第几段?第二段3、这段对于音乐描写的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至文。

被称为唐人具体描写音乐诗当中的压卷之作。

评价这么高,大家齐读第二段感知一下师生:齐读第二自然节(读的时候要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紧急与舒缓)4、师:提示:音乐是有声无形的,要想把美妙的乐曲描绘给出来,却是不容易的。

我们知道描写音乐的声音是很困难的,因为音乐是诉诸听觉的,它不像视觉形象易于描写和展现。

那么作者白居易是怎样把无形的音乐展示给我们的呢?(激励:谁来谈一谈,机不可失呦)生:我觉得作者是把声化为了一种形。

比如这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里作者把大弦和小弦的声音用急雨和私语来形容,把大弦、小弦交替演奏的效果形容成大珠小珠落在玉盘里,令人具体可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说得很好。

我们说从修辞上看,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比喻。

师:说得很好,这几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大弦粗重、小弦清细的特点。

而且大弦小弦交替演奏就像珍珠落在玉盘上,是什么特点?注意不是落在地上,也不是塑料盘上。

生:发出的声音清脆、圆润。

生:我觉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得好,它写出了乐曲的美师:那么,你能把这种美描绘出来吗?生:我觉得这一句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凄婉优美的乐曲也许是引发了人们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人们已陶醉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音乐已经停息,但东船西船此时已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在了,在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的一轮圆月,将人们带入一个凄清悲凉的意境中。

生:前面是描述琵琶女演奏的情形,这一句说的是演奏效果,乐声已停,而此时人们仍沉醉在这美妙动听的乐曲声中,让我们不难想像听者那如醉如痴的神情,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师:说得很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请坐!生:我想说一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一句,我觉得这一句完成了乐曲由低缓、暂歇到高亢的转换,这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前面说到“凝绝不通声暂歇”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蓄势待发的感觉,而此时银瓶乍破、水浆突迸,铁骑突出、刀枪齐鸣,令人感到乐曲此时的爆发力,给人振奋人心之感。

师:好,说得精彩!请坐。

生:老师,我还想说这一句。

我想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来谈一谈我的理解,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曲至此所达到的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后面的“四弦一声如裂帛”我觉得可以理解成琵琶女心的碎裂。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说得好不好?是不是应该给点掌声?生:是(伴以掌声)生:我想说一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两句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在描述琵琶女演奏时是一种完全投入,演奏者是用情去演奏,作者更是用情去描绘。

他已听出了弦外之音,听出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

师:的确,在整个演奏过程中,琵琶女是以情演奏,诗人是用情来绘声,正是因为二人有情感上的共鸣,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改用《同一首歌》的一句歌词:同样的经历给了他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遭遇给了他们同样的歌。

白居易和琵琶女才共同完成了这部响彻千年的杰作。

生:我想说一说“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莺语,给人的感觉非常动听,而“花底滑”我觉得作者是想通过花的五彩缤纷来体现乐曲情调的千姿百态,同时,“滑”字又体现出乐曲的婉转流畅。

师:她抓住了“滑”字的特点,而且黄莺在花下唱歌鸣叫,的确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好,分析得非常到位,请坐!生:我想就这一段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这一段文字为我们形象地描绘出了琵琶女演奏的全过程。

“千呼万唤始出来”写出了琵琶女的出场;接下来“转轴拨弦三两声”写的是调弦试音的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技艺的娴熟;“初为《霓裳》后《六幺》”交代要演奏的曲目;“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乐曲一会儿粗重一会儿轻细,声音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间关莺语花底滑”到“铁骑突出刀枪鸣”写出了乐曲旋律上的变化,由婉转流利到幽咽滞涩,再到声音越来越小,以至停顿,到后来的高亢、激越;“曲中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演奏的收束;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是听众的反映,更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师:通过同学的解读,我们说,至此一个满怀幽愁暗恨的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师:刚才同学们的品味鉴赏都很好。

接下来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描写音乐的方法生:1、运用比喻、通感。

做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声为有声,把音乐的音高、节奏和旋律用具体可感的物体形象地描绘出来。

2、运用叠字。

例如“嘈嘈”“ 切切”等,把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

3、情感的融入。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4、以无声来写有声。

例如“别有幽悉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以上让我们来推想演奏者的情形,先是调弦定调,然后信手弹来,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间歇,时而激情迸发,不可遏止,凄厉无尽,又陡然结束,这是多么动人心魄啊,这是多么高超的弹奏技艺啊!5、听琵琶声,朗读第二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