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概念及概述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作者:谭诗斌来源: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2003-10-30本站发布时间:2005-12-15 14:44:51阅读量:820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
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
贫困和反贫困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二)贫苦程度的衡量 1、贫困的广度指标 2、贫困的深度指标 3、贫困的强度指标 4、贫困的相对程度指标 5、其他贫困程度指标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1、贫困的广度指标
贫困人口的比重(用P1表示),又称贫困发生率,是指可支配收 入(或消费支出)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
测度贫困的广度指标,表示贫困人口范围的大小。
计算公式:
P1=F(X)=n/N
贫困人口比重
贫困线
总人口 贫困人口
贫困的测度——贫困程度的衡量
• 2、贫困的深度指标
贫困深度指数(用P2 表示),又称贫困差距指数。它是基于 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累加贫困差距
,是建立在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相对于贫困线的距离基础上的。计
– 1、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那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 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 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国家统计局 农调总队,1989)
– 2、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 基本物质、基本服务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以及缺少发展机会 和手段的一种状况。——(童星、林闽钢,1994)《我国的 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
个人、群体、地区的收入水平或实际生活水准而确定的贫 困线。
贫困的测度——贫困线的测定
• 5、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测定方法
• 绝对贫困线:热量支出法、基本需求法、恩格尔系数法、 超必需品剔除法、总支出与总收入之比法、编制贫困指数 法、经济计量分析法、收入与营养均衡法等。
• 相对贫困线:收入等分定义法、收入平均数法、商品相对 不足法
第七章 贫困理论与社会救助

⒉恩格尔系数法 • 恩格尔曲线(Engle Curve):反 映消费量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总支出 (或收入)的比例。 • 恩格尔定律(Engle‘s Law):食 品支出比例与收入的增长成反比。
比食 例品 支 出 所 占
收入
恩格尔定律
运用恩格尔系数法确定贫困线方法有二:
二、贫困产生的原因
(一)主体不发育论,也称素质论
• 认为,贫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即 把人的素质落后作导致贫困的终极原因。 人的素质虽然包括人的先天票赋,但后 天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素质的 形成和提高也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
(二)供体不平等论
• 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贫困地 区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不平等, 即不平等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 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
优点: (1)直观明了,通俗易懂,而且可以 罗列得很详尽细致,从而也便于社 会公众参与意见;
(2)它能够保证扶贫对象的最起码 的需要。
争议:
• (1)应该往菜篮子里装什么?由谁来决定往菜篮子里 装什么? • ⑵因为最后选择纳入“菜篮子”的总是最容易取得 一致的项目,而有争议的项目往往会被搁置起来, 所以,用市场菜篮法制定贫困线标准容易偏低; • ⑶该法这种严格的清单式的计算,限制了扶贫对象 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自由选择极少,从人权的角 度看.这是不公平的。
供体不平等论的代表思想主要有以 下几种: • 1、分配论。认为,贫困是财产、 收入和权力不公平分配的结果。或 者说,贫困就是不公平分配。其代 表性理论观点有社会分层职能学说、 社会阶层斗争学说和依附论等。
2、发展经济学者的观点 • 认为,片面地采取“西化”的发展 模式是贫困的根源所在。换言之, 把贫困的造成看成是政府的责任。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种种原因,我 们的地方政府没有提供满足穷人发 财致富的欲望的环境和机会。
农村贫困的界定标准

确定新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要标准有:贫困人口的数量、年人均纯收入的水平和基本生活水平;还包括财政收入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一农村贫困的界定标准贫困,是人们生活、收入差距的一个相对概念;在当今世界,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贫困,也称极度贫困,是指难以生存的问题;世界银行把每人每天的消费支出低于一美元视为绝对贫困;一类是相对贫困,是指当一部分人或一个家庭的收人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低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生活状况,即不公平的问题;世界银行认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只有或少于社会平均收入的1/3,便可视为相对贫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贫困现象普遍存在的发展中国家;缓解和消除贫困,尤其是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是关系全局的当务之急;本世纪末,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消除绝对贫困,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各个国家由于国情、国力和贫困人口的分布不同,对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但都以能维持生存、参与生产的最低需要,参照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60%以上,作为界定的基本依据;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指物质生活特别困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避风雨,只能维持萎缩性再生产或简单再生产的那一部分绝对贫困的群体;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测算,中国居民维持正常生活的日摄热量应为2400大卡,最低限为2000大卡;我国政府考虑到农村居民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实际情况,选择了2100大卡作为最低热量输入量;按此标准,国家统计局计算,1985年全国农村人均最低生活费支出平均为206元;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大,贫困人口分布面广,各地的食物结构、消费水平和物价指数的不同,以及其他特殊因素,因此,1986年在第一次确定国定贫困县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即: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人低于20 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民主革命时期作过重大贡献,有较大影响的革命老区县,给予重点照顾,放宽到人均年纯收入250、元一300元;这个标准虽然比较低,但它基本符合我们的国情和国力;如果把贫困的标准定得过高,扶持面扩大,就不利于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极贫户的温饱问题;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扶贫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统计局就此作了说明,与会者对我国制定的贫困标准,均表理解和认同;我国所称的国定贫困县,实际上是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少数特别贫困县;我国所称的省定贫困县,主要是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下,或当地省、区、市人民政府认定的低收入县;我国所称_的贫困地区,是指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集中连片的地带;不仅农民生活困难,而且生产条件恶劣,不改善生存环境,就很难脱贫致富;按照上述标准推算,1 978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为2.5亿人,1985年为1.25亿人;1986年确定国定贫困县331个,省区自定的贫困县333个;这些贫困县中,有64.8 9/6的县集中分布在18片贫困地区;经过多年扶持,到1994年,国定贫困县的经济发展较快,但一些原比国定贫困县收入略高的省定贫困县,由于扶持力度不够,发展非常缓慢,甚至有的县经济水平落在国定贫困县的后头;为了加快改变贫困县的面貌,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重新调整了国定贫困县的标准;即: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按原贫困线为320元全部纳入国定贫困县,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定贫困县,原则上退出国定贫困县;调整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定贫困县标准的25个县,退出国定贫困县行列,原定扶贫资金不减,今后也不再增加,走向自立致富;原困难较大的283个省定贫困县,列为国定贫困县;204个中央和省未扶持的贫困县和低收入县,列为省定贫困县扶持;总计,全国列入国定贫困县的有592个县,列入省定贫困县的有254个县;扶贫对象的界定和调整,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我国从1986年起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从1994年起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供了明确的扶持对象和制定扶贫开发战略的依据;二贫困人口的分布和特点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1978年,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7%;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东西地形差异很大,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一是集中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的18片贫困山区;即:沂蒙山区、闽西南闽东北地区、鲁努儿虎山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秦岭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井冈山和赣南地区、定西干旱地区、西海固地区、陕北地区、西藏地区、滇东南地区、横断山区、九万大山地区、乌蒙山区、桂西北地区;其中,大部分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习惯统称“老少边穷”地区;1986年,这些地区有国定、省定贫困县430个,占当时全国664个国定、省定贫困县总数的64.8%;二是从地形地貌看,除青藏高原外,86%的贫困县分布在我国第二阶梯的高原、山区和第一、二阶梯的过渡带上,具有六种不同的贫困类型,即:东西部接壤地带贫困类型、西南卡斯特地貌贫困类型、内蒙古旱地贫困类型、东部丘陵山区贫困类型、黄土高原丘岭沟壑区贫困类型、西藏高寒山区贫困类型;三是贫困分布反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部开发早,基础好,经济比较发达,贫困地区成零星状态分布;西部开发晚,基础差,比较贫困,贫困地区集中连片;按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贫困县的分布比例为1:3.5:4.7;四是贫困分布有明显的边缘性;贫困地区大部分布在远离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区,同时又位于省、区、市及县、市的边缘地带;这种分布状态说明,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不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问题,主要是自然、地理条件不好,加之“左"的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我国贫困地区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差别,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经济水平很低,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市场规模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粮食自给不足;1986年,全国664个贫困县,人口和耕地各占全国的25%左右,但农村社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14 9/6,粮食总产量仅占全国的18%,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数的51%;二是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人员奇缺,农民素质低,医疗设备简陋,地方病严重;1985年,这些贫困县中,有16.1%的乡不通公路,有22.2%的乡不通电,农村用电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5.8%,文盲人口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医疗标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三是自然条件差,干旱、风沙、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很多地方积温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恶化;四是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数高出40-100%,“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相当突出;五是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准及整个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发达地区越拉越大;这些情况说明,贫困是个综合症,主要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反映;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而又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缓解和消除贫困必须标本兼治,既要解决生产生活上面临的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注入新的生产要素,改善生产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增加群众收入;从总体上看,我国贫困地区一方面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水平低下,经济贫困,社会发展滞后,甚至个别地方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困难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幅员辽阔,荒山、荒垣、草场、森林很多,水能、矿产等潜在资源十分丰富,大有发展的潜力;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城市就业容量有限的条件下,立足当地资源,面向自身需求和市场需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治穷致富的根本出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开发式方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增加扶贫投入,进行综合智力,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着眼点,是加快解决群众温饱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曾几次确定贫困标准;1981年,农业部首次把人均集体收入50元和40元作为划分农村贫困的标准,人均40元收入相当于当时150公斤小麦或200公斤稻谷的价值,这样的粮食消费水平,就绝对贫困而言,也是很低的;1986年,国务院农研中心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均口粮200公斤和人均收入200元的贫困线标准;同年,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为了确定国家专项扶贫资金的投资范围,确定了新的贫困线标准;把1985年全省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作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对少数民族自治县和革命老区县分别扩大到200元和300元,150元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基准线;90年代初,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把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元作为贫困县资格审查的最基本的入选标准;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后,国家又把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作为贫困线的标准,2000年625元相当于1990年300元;后又根据各种因素,将贫困线标准修改为637元以及668元2005年绝对贫困标准为668元;这些标准,都与世界银行划定的人均每天1美元的国际标准相差很大,中国贫困人口的食品消费需求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一般也都大大高出60%的国际标准;所以,这一标准实际上所划出的是所谓“绝对贫困线”,即满足贫困人口衣食住行等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收入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贫困人口除食物消费以外的教育文化、人口素质和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一、贫困的定义、衡量标准和扶贫工作的对象一贫困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何谓贫困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贫困的定义是:所谓贫困,就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而衡量生活水准的标准不外乎两个:第一,决定居民消费能力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第二,与最低生活水准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的供给;为了横向比较世界各国的贫困人口比率和贫困程度,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用人均年消费支出275美元赤贫和370美元贫困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作为全球贫困线的单一标准;人均年消费支出370美元大体相当于1人1天1美元,这是国际通行的贫困标准;针对这一定义,世界银行提出了称为“机会与能力”的全球扶贫基本战略;其中“机会”是指通过实施劳动力密集型发展模式,为穷人提供谋生的机会,提高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能力”是指广泛向穷人提供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服务,提高其生活水平,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穷人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这一战略的设计理念是:如果贫困家庭能够发现自食其力的工作机会,同时其家庭成员又具备一定的技能、受过一定的教育而且身体健康,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不依靠外力扶助而摆脱贫困;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因此,贫困可以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对于贫困的最低标准,我国确定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为限;这一标准的量化指标是人均纯收入达到1990年不变价300元2000年现价625元,人均产粮300公斤,即“双三百”标准;生活水平在这一标准之下的我们称之为“绝对贫困人口”;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即达不到人类生存基本临界点,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绝对贫困人口或绝对贫困户;与绝对贫困人口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相对贫困人口”,是指与全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有一定差距,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通常是按一定比例确定;世界银行认为个人收入只要低于全社会平均收入三分之一的社会成员即可视为相对贫困人口;二扶贫工作的对象在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国家将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865元2000年现价的人口界定为低收入人口;低收入人口也属于相对贫困人口范畴;这些人口仅仅基本解决了温饱,但仍不稳定、易返贫;据此,国家公布2000年底全国农村有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9000万人;其中:625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3000万人,62 5元~865元低收入人口6000万人;2000年底,甘肃省农村有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756万人,其中:625元以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96万人,贫困发生率%;625元~865元低收入人口560万人,贫困发生率%;新阶段国家和我省扶贫工作的对象就是这部分低收入人口和绝对贫困人口,重点是绝对贫困人口;据省统计局最新监测结果,2002年底我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万人,低收入人口为万人;国家将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初步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确定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对象,既是发展的需要,亦与国际上通行的基本做法接轨;首先,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测定标准为2000年人均纯收入865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这大体相当于人均1天1美元的国际通行贫困标准;其次,国际上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收入最低的10%的人群总是相对贫困的,我国目前的扶贫工作对象大体有9000万人,实际上就是全国农村人口的10%;二、扶贫开发工作回顾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就与经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贫困一直困扰着我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从1978年到2000年,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由亿人减少到不足3000万人,基本实现了国家确定的“到二十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1、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年—1985年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开始改革,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很大一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很快脱贫致富;1978年至198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亿人减少到亿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下降到%;2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年—1993年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国家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安排了专项资金,制定了专门的优惠政策,并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1993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了8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2000年1994年3月,国家公布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到2000年底,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4扶贫开发新时期2001年至今2001年,中央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随后,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了新世纪扶贫开发的目标、对象、重点和政策措施;2002年年初,国家取消了国定贫困县,确定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确定的重点县全部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既说明新世纪扶贫开发的重点在西部地区,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关怀和照顾;国家在新世纪初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今后十年内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2、我国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1中央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始终高度重视;中央分别于1994、1996、199 9年三次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年加大扶贫投入;2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开展扶贫工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据此,我国政府实事求是地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二十世纪末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合理确定贫困标准,规划重点扶持范围,制定分年度的具体任务和措施,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贫困标准为例,1986年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是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2000年为625元,这一标准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3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在扶贫开发中,我们始终把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作为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不断提高资源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有效地增加了贫困农户的收入,增强了他们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快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发式扶贫,是解决我国贫困农民温饱、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同时也是我国扶贫工作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4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眼于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我国在扶贫开发中积极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尤其是重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实行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疾病防治工作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是实现贫困地区长远、稳定发展和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基础;5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路子;许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就是在国家支持下,主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改变了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搞好扶贫开发、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决定因素;。
贫困分析——第一章__贫困的概念

• 实际收入越高的家庭把最低生活水平理解得越高,因而给出的 最低收入额也就越高;低收入家庭正好相反;
• 实际收入水平与最低收入额相等的家庭所认定的最低收入水平 就是全社会的主观贫困线。
• 能力贫困
– 能力贫困的概念是由获得诺贝尔经济奖的阿玛蒂亚·森提出的; – 收入或消费水平低只是贫困的一种结果,并不能成为贫困的真实状态; – 森坚持认为衡量贫困的标准应该是个人福址(Well-being)的高低,而福
– 二十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对贫困的概念;最早明确提 出相对贫困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V. 法克思(Victor Fuchs)。
– 相对贫困是以社会平均生活状况来衡量的,如果一个人或一个家 庭的生活状况(如以收入或消费来衡量)低于社会平均的水平 (如平均或中值收入)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认为他们出于贫困状 态。
• 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基本需求的理解是不同的 • 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基本需求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不同国家的贫困线比较
5
官方贫困线低于一美元一天
的国家
中国
坦桑尼亚
4
尼日利亚 印度
乌干达
加纳
津巴布韦 马里
3
China
2
1
0
1
6
11 16 21 26 31 36
41 46 51 56 61
– 一个家庭处于贫困状态是因为它所拥有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其最低 生理上的需要 ;
– 定义的核心是最低生理上的需要:食物,衣着,住房和医疗 ; – 20世纪的贫困研究将最低生理需要扩展为人的基本需要:除了基
本生理需要,还包括基本文化需要,如教育和娱乐(国际劳工组 织)。 – 美国学者卡恩(A. Khan, 1977)列出了“基本需要”的核心内 容,它们分别是食物,衣着,住房,医疗,教育,饮用水。 – 绝对贫困尽管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但并不是在不同时期和全世界 范围内固定不变的; – 基本需要的涵义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而发生改变的;
(完整版)贫困的概念及概述

第十三章贫困问题概述: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
但社会发展至今,贫困问题却日益严重地摆在人们面前,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严峻课题。
人类社会渴求摆脱贫困,不断地寻找脱贫的出路,但结果并不如人所愿。
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本章从贫困的一般概念类型出发,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和中国反贫困政策进行深入剖析。
世界:(观看世界贫困图片)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也日益恶化,据有关国际组织2005后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7.5亿人挨饿。
目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南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国。
非洲人口的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拉美地区有近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50万妇女死于分娩及有关的并发症,700万人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800万儿童死于因饮水和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疾病,这些数字之和远远超过战争所造成的死亡。
由于营养不良,发展中国家5000万儿童智力和体能不健全。
此外,有1.3亿学龄儿童失去了入学机会,其中80%是女童。
我国:(观看中国贫困图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国现在面临的贫困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最新消息)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2014-12-15日公布的消息,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1年的最新标准,相当于每天1美元,25年保持低标准,终于接近世界扶贫标准)的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8249万人;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
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
贫困经济学讲义

序—1.关于贫困的概念贫困:就是指由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使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
2.关于贫困的特征主体:是指贫困人口,客体:是指贫困地区。
3.对贫困类型的界定中国的贫困分为制度性贫困和非制度性贫困。
制度性贫困包括:体制性贫困和观念性贫困;非制度性贫困包括:资源匮乏贫困,生态恶劣型贫困,灾害导致型贫困,人口膨胀型贫困和能力衰弱型贫困。
本书根据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出消除对应的物质贫困、文化贫困和政治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
序二“三P”问题:人口,贫困,污染。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
经济学家指出:人们决不能忽视创造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和减少贫困的需要,因为贫困是滋生一切罪恶的温床。
引言一.贫困经济学究的现状综述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美)舒尔茨(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一代大师)1965.5发表文章《贫困经济学》具有里程碑意义。
“经济学家应将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建立专门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性学科——贫困经济学。
(瑞典)冈纳.缪尔达 20世纪60年代里程碑巨著《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富国和穷国:70年代的发展战略》(印度)阿玛蒂亚.森 90年代末因对福利经济学和贫困问题研究获偌贝尔经济学奖阿玛蒂亚.森在谈到“9.11”时,也言及恐怖活动和贫困问题有关联的两点,第一,不惜生命投身于恐怖活动的志愿者中许多人抱着有一种对世界的不公平的反抗情绪,而贫困却是不公平的最大问题;第二,恐怖分子有必要制造一种理由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对不公正宣战是一种制造正当化的理由。
第一编贫困的一般理论研究第一章. 贫困的基本概念:贫困和贫困线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和地域的概念,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贫困论述的共性:第一:贫困呈现动态性,历史性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
贫困ppt..

全国国有企业下岗人数
年份 人数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409.9 260.2 300.8
350.9 408.7 706.9
二是个人和家庭方面的因素;影响城市贫困的个人和 家庭方面的因素很多,但最本质的因素是家庭规模、家庭 年龄结构及劳动适龄人口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竞争能 力和适应能力等。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也是导致贫困的重 要原因。但对贫困户而言,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自 谋职业或兼职兼业创收的局限性很大,加上缺乏资金,所 经营项目的选择余地小、利润低,只能从事一些收入较少 的零星劳动。
农村贫困人口 城市贫困人口 城市农民工
城市贫困人口
城市贫困群体的贫困原因
一是亏损和双停企业的效益下降;目前亏损和双停企业主要 集中的行业是:纺织、轻工、森工、煤炭、军工,这5个行业的职 工都属于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收入仅是高收入行业职工的1/2~ 1/8。减发工资、拖欠工资和离退休金的现象相当严重。
4、维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并积极创造条件提供 必要的社会保障。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的各项歧视和限
制政策,坚决制止向农民工的收费和变相收费。逐步解决农 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养老四大保险缺失的问题。统筹好 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
中国反贫战略的5项指导原则
一是直接面向贫困者的原则。各项政策都必 须以贫困者受益为基本出发点,各种扶贫投资要以 贫困者为基本投向,把贫困者真正包括进缓解贫困 的计划之内。
相对贫困
一方面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 另一方面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 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
我国贫困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贫困问题
概述:
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
但社会发展至今,贫困问题却日益严重地摆在人们面前,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严峻课题。
人类社会渴求摆脱贫困,不断地寻找脱贫的出路,但结果并不如人所愿。
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本章从贫困的一般概念类型出发,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和中国反贫困政策进行深入剖析。
世界:(观看世界贫困图片)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也日益恶化,据有关国际组织2005后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亿人挨饿。
目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南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国。
非洲人口的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拉美地区有近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50万妇女死于分娩及有关的并发症,700万人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800万儿童死于因饮水和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疾病,这些数字之和远远超过战争所造成的死亡。
由于营养不良,发展中国家5000万儿童智力和体能不健全。
此外,有亿学龄儿童失去了入学机会,其中80%是女童。
我国:(观看中国贫困图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国现在面临的贫困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最新消息)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2014-12-15日公布的消息,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1年的最新标准,相当于每天1美元,25年保持低标准,终于接近世界扶贫标准)的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8249万人;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
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
全国有3917个村不通电,影响近380万人,连片特困地区有3862万农村居民和601万学校师生没有解决饮水安全的问题。
所以说,贫困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相当且依然严峻,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是指由于贫穷所直接导致或者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涉及全球政治稳定,人类文明的进步,全球稳定和谐发展。
要想全面的认识贫困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贫困。
较早的定义有:
★1901年,朗特里(S·Rowntree)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
”
此后,随着贫困研究日趋深入,关于贫困的定义越来越多。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贫困是指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缺乏。
早期的贫困定义将视野局限于物质生活,而新近的贫困定义刚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有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原因。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下的定义: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提出按1985年价值人均每天l美元的绝对收入标准确定贫困线,是迄今为止进行贫困国际比较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
这个标准把贫困定义为物质生活,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
可见,贫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它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问或不同的地域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贫困。
那么我们再从多角度对贫困去了解一下贫困,看看贫困有哪些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