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创作我的自然手账本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大自然的声音》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读不完的大书》呈现了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父亲、树林和鸟》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主要依托三篇精读课文以及语文园地部分进行落实。

学习精读课文时,要“感受生动优美的语言”,借助“交流平台”的提示,学会“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然后在“词句段运用”部分尝试“自主创造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单元的生动语言俯拾即是,在学习时可以先让学生作为一名朴素的读者自由阅读,再集中讨论自己发现的优美之处,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积累。

交流完这些生动优美的句子,还要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摘抄积累,继而运用到自己的创造中去,实现从积累到模仿再到创造的提升。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把视角转向生活,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时可以将重点放在“现象的描述”和“改进的建议”上。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目的是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小事,做一名积极生活的实践者。

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单元习作,这两个表达训练要素都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并尝试把想法表达记录下来,让学生从小养成关注社会现象,并公开表达想法的积极生活态度。

二、单元学习目标经过以上的梳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可以表述如下:学生将知道:1.什么样的语言是生动优美的。

2.生动优美的语言会带来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3.语言文字积累越丰富,越能在表达时创造出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生将理解:丰富的语言积累可以助力准确生动的表达学生将能够:1.在阅读过程中,借助抄写、仿写等形式,积累生动的语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包括了两篇课文《麻雀》和《月光曲》,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词语盘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动物故事,又有音乐故事,都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也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细节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进行适当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能够进行适当的表达和写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生字词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复习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进行适当的表达。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练习,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并进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小结,强调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六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举办“琴棋书画觅知音”活动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有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

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可见“想象”在阅读训练方面有如下的编排设计: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感受,如感受童话、神话中丰富的想象。

二是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来运用,如四上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来感受自然之美。

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钟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

《京剧趣谈》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该要素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以及阅读训练要素都存在联系。

学生可以从《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中学会如何把重要部分写具体,如何表现艺术之美。

并通过写作中列提纲的方式进行构思,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部分略写,哪些部分详写。

二、单元学习目标综合考虑本单元读写训练意图和学生学习实际,单元学习目标可梳理如下:学生将知道:1.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各种艺术可以带给人美的感受。

部编新教材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群文教学设计

部编新教材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群文教学设计
座城市里的景物,然而却呈现出各具特色、摇曳多姿的美。 《故都的秋》秋景中渗透着“雅趣” 和“物哀”之美,《荷塘 月色》之景中笼罩着静谧、朦胧、梦幻之美,《我与地坛》 的景物则在荒芜寂静中显现出生机活力、生生不息之美, 请在每篇散文中任选一幅图画,为画面命名,并从景物选 取、形声色态、 画面组合、 氛围意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青 衣
• 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结合自己熟 悉的作品加以印证。
青 衣
• 中国文人大都悲秋,多借“秋”字来抒发“萧瑟苍凉”之意。“秋” 常与 “萧萧”、“瑟瑟”、“寂”、“寥”等字义相伴,给人以凄 风苦雨 ,满目苍痍之感。 或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般落寞,或 似 “无边落木萧萧下”般哀怨,似乎看不到秋日的和煦和收获的充 实,满眼一派悲凉和对春夏之美已逝的惋惜。 古代文人大多崇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情怀,自然,旅途创作,感物思亲 ,就有了很强的游子情结。从《古诗十九首》(如《行行重行行》) 开始,即有对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思”的深刻描写。或许正是 这种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才使得这个拥有中秋、重阳的秋天,被格 外地染上忧郁的色彩。文人笔下的秋夕、秋月、秋风、秋雨也就常常 令人为之动容。
青 衣
第一幅: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沉,阳光铺洒大地的画 面。“落日”总让人联系起一些即将衰颓、濒临生命终点的 事件、情绪和心境;“坎坷”,更是赤裸裸的表白了某种挫 折与痛苦。但就是这样的“落日”在它今天生命的终点—— 即将沉入地平线之下的时候,却获得了“寂静的光辉”,而 此种安宁的扩散,不仅让“坎坷”的高低崎岖,有了“被映 照得灿烂”的结果。联想我们人生的某种境遇:
青 衣
画面命名 景物角度 赏析
景物选取 形声色态 画面组合 氛围意境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大单元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单元要求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

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与内容是: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能根据不同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

其中既有现当代散文,也有古代散文。

这五篇散文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景物描写精彩,情味浓厚,情与景完美融合,尽管各篇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着,有的直率,但大都具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是意蕴深厚。

这些课文不仅展现了景物之美,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

三是语言优美。

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抒情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

这几篇散文的语言美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学习时要注意品味。

这些篇目中,《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赤壁赋》是精讲课文,《荷塘月色》《登泰山记》是自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任务的写作要求是“学写散文”。

学习本单元,可从“自然情怀”角度,去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

要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涵泳品味,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表现角度和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捕捉创作灵感,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尝试写作散文。

教材学习任务本单元以“自然情怀”为人文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整体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可以按照板块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分步完成单元教学;也可以创设一个整体学习情境,再以若干学习任务承载完成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引导学生体验“大地有大美”,同时还能领略这些散文名篇中呈现的深厚的人文内涵,两相兼顾而不作割裂。

2024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4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4年部编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品味课文语言,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3.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

【核心素养】品味课文语言,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重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

【评价任务】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重点内容:(1)《古诗词三首》A. 《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B. 《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愁闷的心情。

C.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第一场雪》文章细致地描绘了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的景象,并阐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同时传达了作者因这场雪而感到的愉悦。

内容的组织可以按照文章的逻辑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下雪过程及其引发的联想的描述;也可以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将文章分为四个阶段:雪前、雪时、雪后以及雪带来的好处。

(3)《白鹭》A.是郭沫若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课文紧扣首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生动地描写了白鹭外形的精巧,以及它觅食、气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

B.《白鹭》生动的描写了白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阅读《夜游雁荡山》完成课后题。

部编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2.运用借助注释,联结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并在思辨中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课件
过程设计——学生活动与教师引领
二次备课修改处
第一课时出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 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单元教学分析和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单元教学分析和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习作会写题为“_____即景”的文章,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并写出景物的变化。

重点是做到突出景物的变化,体现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语文园地学习品味优美的语句,积累诗歌。

学习制作宣传海报。

学习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通过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景物描写给自己带来的美。

通过认真观察,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三、单元课时安排21 古诗三首…………………………………………………2课时22 四季之美…………………………………………………2课时23 鸟的天堂…………………………………………………2课时24 月迹………………………………………………………1课时习作:__即景………………………………………………1课时语文园地七……………………………………………………1课时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任务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 活动1:梳理知识 ❖ 活动2:熟读准备
任务二:审美鉴赏与创造——赏 玩自然风景,丰富审美情趣
专题学习:美从何处寻
活动1:邂逅自然(读美文) 活动2:美的历程(赏美景)
任务三:文化传承与理解——读 懂人生思考,体悟民族心理
专题学习:情从何处落
活动1:知人论世
❖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特定时代的心灵阴影——《故都的秋》
❖ 2.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 黑暗现实中的惶惑与矛盾——《荷塘月色》
❖ 3.身残志坚的榜样——史铁生 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我与地坛》
活动1:知人论世
❖ 4.出人头地、 仕途坎坷 ——苏东坡 被贬黄州、浴火重生——《赤壁赋》
❖ 5.气清辞雅 、理当格俊——姚鼐 辞官归隐、踏雪登泰山——《登泰山记》
活动1:经典引领、技法提炼
❖ 勤于观察,抓住特点。 ❖ 顺序合理,层次分明。
❖ 锤炼语言,手法多样。 ❖ 融情入景,以景传情。
活动2:学以致用,达成素养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熟悉的景 物、人事的变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一定 会有不同的感悟,请写一段200字左右写景抒情的 文字。
活动2:缘景明情
结合本单元所学5篇经典名篇,进一步理解 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活动2:缘景明情
篇目 故都的秋
所写景物
景物特点
描写手法
作者情感
景情关系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活动3:感悟生命
拥抱自然 直面风雨 笑迎彩虹
任务四:写好写景抒情散文
专题学习:“描绘美好自然,书 写大地情诗”主题写作
亲近自然、感悟山水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大庆一中 杜丽娟
一、教学总体设想
1.落实任务群教学,实施基于学生学习的教 学设计
2.尝试大单元教学,创设好情境,设置好任 务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 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有独到的感悟和思考,分析情景交 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2、掌握古代常见的记录时间的方法、掌握课文中常 见文言语法知识 3、丰富学生的审美趣味,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启迪 学生对文化、哲理的思索。 4、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捕捉创 作灵感,进行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