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作业与答案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培训在线作业及答案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培训在线作业及答案板块一(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在线作业1、(C)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A、外需B、产业C、内需2、当今中国,城镇化与(C)、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
A、现代化B、科技化C、工业化3、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对)对错4、“新四化”关系中,(B)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
A、工业化B、农业现代化C、产业化5、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二是(C)。
A、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B、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C、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6、( A)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A、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B、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7、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中以(B)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道路。
A、人民B、体制机制创新C、工业板块二(新型城镇化与发展方式创新)在线作业1、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制约因素中,有(C)个制约因素。
A、三B、四C、五2、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中的资金因素:一是资金总量的制约;二是(B)的制约。
A、产业结构B、资金结构C、农业结构3、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人口因素表现为农业户籍人口数量庞大,农业户籍人口素质偏低。
(对)对错4、长期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张的发展道路,属于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以(A)为基本特征。
A、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B、低增长、低消耗、低排放、低扩张C、零增长、零消耗、零排放、零扩张5、(B)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
A、第三产业B、工业化C、农业化6、现代农业发展给新型城镇化提供基础动力。
(对)对错7、在我国城市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中,第(C)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A、一B、三C、二板块三(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市发展)在线作业1、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中提到: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是农村工业化,主体是乡镇、集体、民营经济布局是遍地开花,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快”、“平”、“乱”、(A)。
公需学习《新型城镇化》(无论述)试题及标准答案 ()

公需学习《新型城镇化》(无论述)试题及答案 (1)————————————————————————————————作者:————————————————————————————————日期:2公需学习《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试题纸一、填空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为城市化。
2. 生态学派突出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
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 ( 真正的城镇化 )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
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 ( 以GDP为纲 )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
5. 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 ( 二者协调发展 )。
6. 中国规划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 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 60% ) 左右。
7. 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 ( 基础和动力 )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8. 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 ( 发动机 ) ,是城镇化的原动力。
9.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 ( 非农产业 ) 的拉动作用。
10.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 居住、工作、休闲 )的立体化人文空间。
二、判断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正确的选项后打“√”,错误的选项后打“×”)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作者:————————————————————————————————日期:2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新型城镇化总论(仅适合于2014年公需课)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A、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B、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C、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A、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B、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C、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D、以上表述都正确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生产的集聚B、交通的集聚C、市场的集聚D、产业的集聚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A、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B、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C、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D、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5、“大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6、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马恩B、凯文·林奇C、塞尔D、恩格斯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A、柯布西耶B、简·雅各布斯C、埃比尼泽·霍华德D、奥姆斯特德二、多选题(共6 小题,每题5 分)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A、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B、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C、分工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D、分工网络的扩大与交易费用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小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2、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三):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仅适合于2014年公需课)参考答案

6.按照管住总量、( )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 判断题
----------------------------------------------------------------------------------------------------
1.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正确答案:D.出让、租赁、入股
2.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 ),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制度,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正确答案:C.永久保护长效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 )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正确答案:D.省
7.《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行流动人口( )制度。”
正确答案:D.居住证
多选题
----------------------------------------------------------------------------------------------------
B、市场运作
C、公众参与
D、利益共享
4.直辖市是指由中央政府(国务院)直接管辖、行政地位相当于省一级的市。目前,我国共有北京、( )等4个直辖市。
正确答案:B.上海市 C.天津市 D.重庆市
5.为了改变土地财政的状况,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问题,必须“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 )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2014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答案(全部试题与答案)

题与答案都在看题然后搜索就ok2014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1、填空题 (20 分)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_________为城市化。
(2分)考生答案: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2、生态学派突出_________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
(2分)考生答案:以人为本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_________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
(2分)考生答案:真正的城镇化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_________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
(2分)考生答案:以GDP为纲5、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_________。
(2分)考生答案:二者协调发展6、中国规划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 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_________左右。
(2考生答案:60%7、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_________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2分)考生答案:基础和动力8、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_________,是城镇化的原动力。
(2分)考生答案:发动机9、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_________的拉动作用。
(2分)考生答案:非农产业10、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_________的立体化人文空间。
(2分)考生答案:居住、工作、休闲2、判断题 (10 分)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1分)考生答案:×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
公需学习《新型城镇化》(无论述)试题及答案 (1)

公需学习《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试题纸一、填空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为城市化。
2. 生态学派突出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
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 ( 真正的城镇化 )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
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 ( 以GDP为纲 )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
5. 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 ( 二者协调发展 )。
6. 中国规划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 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 60% ) 左右。
7. 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 ( 基础和动力 )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8. 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 ( 发动机 ) ,是城镇化的原动力。
9.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 ( 非农产业 ) 的拉动作用。
10.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 居住、工作、休闲 )的立体化人文空间。
二、判断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正确的选项后打“√”,错误的选项后打“×”)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
(√)3.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标志。
公需学习《新型城镇化》(无论述)试题及答案 (1)

公需学习《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试题纸一、填空题(共题,每小题分,共分).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为城市化。
. 生态学派突出 ( 以人为本 ) 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
.—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 ( 真正的城镇化 )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
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 ( 以为纲 )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
. 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 ( 二者协调发展 )。
. 中国规划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 左右。
. 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 ( 基础和动力 )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
. 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 ( 发动机 ) ,是城镇化的原动力。
.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 ( 非农产业 ) 的拉动作用。
.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 居住、工作、休闲 )的立体化人文空间。
二、判断题(共题,每小题分,共分,请在正确的选项后打“√”,错误的选项后打“×”).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
(√).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标志。
(√). 城市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
【VIP专享】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二):城乡一体化发展(仅适合于2014年公需课)共 3 大题,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请于 30 分钟内完成)一、单选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1、深化农村流通体制目的是要建立具有以下特点的现代流通体制( )。
A、商品有利于向城市流动B、农民在市场中地位提升C、公平竞争D、没有政府管理约束2、以下关于城乡一体化要处理的城乡关系正确的是( )。
A、扭转城乡发展的新城偏向B、扭转经济发展的服务业偏向C、扭转国民待遇的市民偏向D、扭转社会发展的民主偏向3、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一体化是指土地、资本、劳动、管理四大生产要素在( )合理配置。
A、城乡区位之间B、工农产业区之间C、城乡居民之间D、以上答案皆正确4、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较低的是( )。
A、新农合B、城镇居民医保C、城镇职工医保D、商业保险5、现阶段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适应( )。
A、第三产业资本密集型岗位的需要B、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需要C、第二产业中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D、第一产业中技术研发岗位的需要6、“多予、少取、放活”中的“放活”是指( )。
A、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B、灵活地取消农业税C、变通农村发展的政策D、不要把农民束缚在土地经营上7、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需要( )。
A、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B、加强惩罚措施的制度C、建立非正式的制度D、需要从小学生抓起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1、城乡空间布局不合理的表现是( )。
A、空间蔓延B、功能混乱C、城乡不协调D、城市规模过大2、以下属于农业“四补贴”的是( )。
A、种粮农民直接补贴B、农资综合补贴C、取消农业税D、农业机械购置补贴3、以下属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特点的是( )。
A、农业风险高B、收入低C、劳动强度大D、需要干脏活4、城乡一体化以下属于城乡一体化战略意义的表述是( )。
A、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B、有利于“三化”协调发展C、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D、有利于拉动内需5、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应包括以下环节(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
A 、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
, B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
C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D 、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
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B 、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
C 、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D 、以上表述都正确
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 )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 、生产的集聚
B 、交通的集聚
C 、市场的集聚
D 、产业的集聚
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的集聚与扩散。
A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
B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
C 、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D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
5、“大都市区”是在( )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 、20世纪30年代
B 、20世纪40年代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6、马克思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
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 、马恩
B 、凯文·林奇
C 、塞尔
D 、恩格斯
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 )提出。
A 、柯布西耶
B 、简·雅各布斯
C 、埃比尼泽·霍华德
D 、奥姆斯特德
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
A 、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
B 、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
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
C、分工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D、分工网络的扩大与交易费用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小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
2、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A、贸易
B、农业
C、市民
D、市政府
3、当城市集群发展成为“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后,会出现以下()基本形态。
A、产业空间结构以“夹工夹农夹三产”
B、城市空间结构以“夹城夹镇夹村落”
C、生态空间结构以“夹山夹水夹绿带”
D、经济空间结构以“夹产夹人夹发展”
4、城市的辐射效应包括()。
A、交通辐射
B、经济辐射
C、文化辐射
D、产业辐射
5、凯文·林奇将城市的“功能的模式”归纳为()。
A、城市是独特的历史现象
B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生态系统
C 、城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决策系统
D 、城市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
6、2002年度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将全世界的城镇化分为( )三种类型。
A 、发达国家城市化
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C 、转型国家城市化
D 、不发展国家城市化
1、高德步认为: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
对
错
2、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也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
错
3、《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特色”的理念,全
面提高我省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对
错
4、所谓“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
对
错
5、在中心城区以建设成片绿地,推进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再造,这与现代城市发展规律内在要求是不
谋而合。
对 错
6、经济中心对经济网络与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
错
7、目前已成型大都市连绵区有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特区。
对
错
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
A 、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
, B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
C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D 、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
2、以下对霍华德设想的“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表述正确的是( )。
A 、建议人口为88000人
B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C 、城市之间独立联系
D 、中心城市的绿化规模略大些,人口越少越好
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 )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 、生产的集聚
B 、交通的集聚
C 、市场的集聚
D 、产业的集聚
4、17世纪中叶之后,“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地集中于( )国家。
A 、英国
B 、雅典
C 、美国
D 、德国
5、城市化是西班牙城市规划师依勒德本索·塞尔达于( )年提出。
A 、
1865 B 、
1867
C 、
1870 D 、1872
6、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B 、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
C 、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D 、以上表述都正确
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 )提出。
A 、柯布西耶
B 、简·雅各布斯
C 、埃比尼泽·霍华德
D 、奥姆斯特德
1、2002年度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将全世界的城镇化分为( )三种类型。
A 、发达国家城市化
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C、转型国家城市化
D、不发展国家城市化
2、凯文·林奇将城市的“功能的模式”归纳为()。
A、城市是独特的历史现象
B、城市是人类聚落的生态系统
C、城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决策系统
D、城市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
3、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A、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
B、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
C、分工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
D、分工网络的扩大与交易费用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小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
4、经济腹地与核心区之间的联系形态经历()阶段。
A、区域工业化起步阶段
B、区域工业化成长期阶段
C、区域工业化成熟期阶段
D、区域的后工业化时期阶段
5、城市的辐射效应包括()。
A、交通辐射
B、经济辐射
C 、文化辐射
D 、产业辐射
6、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
A 、贸易
B 、农业
C 、市民
D 、市政府
1、高德步认为: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
对
错
2、“退二进三”和“退二还一”是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双重再集聚的关键。
对
错
3、目前已成型大都市连绵区有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特区。
对
错
4、古代城镇化的起点是城市及其狭小的领域,中世纪的起点则是城市。
对
错
5、中世纪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比较平坦顺畅。
对
错
6、《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特色”的理念,全
面提高我省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对
错
7、在老城区的改造上可以不必考虑保留老城区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等。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