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找准训练点,读写结合

合集下载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教学为例彭瑞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也就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当然,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要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下面我就结合《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教学,谈谈我是怎样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

一、关注词语,培养语感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词语,可以为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关注词语教学。

《和田的维吾尔人》一文中的字词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因为维吾尔族是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课文中出现的“馕、库乃其、巴扎、都帕、艾得来斯”等维吾尔族语,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

因此我在检查学生认读词语时,先出示这些词语让学生认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注释、联系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使得学生迅速理解了这些词语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如此教学,学生通过认读理解、欣赏画面,既培养了理解能力,训练了语感,又积累了语言,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夯实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另外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还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启发学生反复朗读,咬文嚼字,把词语带到语境中去理解感悟,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理解“美不胜收”时,我引导学生先联系上下文找一找什么“美不胜收”,通过读文学生很快明白“维吾尔人的集市上到处都是鲜亮的绣花都帕和鲜艳的艾得来斯,可以说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美的存在,漂亮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已经来不及欣赏了。

绣花都帕和艾得来斯美不胜收。

”最后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让你感到“美不胜收”,再用“美不胜收”说话,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美不胜收”的意思,如此将词语教学与学生的阅读感受、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从而扎实有效地实施了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找准读写结合的有效结合点

找准读写结合的有效结合点

找准读写结合的有效“结合点”——浅谈三年级语文上册读写结合的实践与思考古人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力地证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点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指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尽管说法不同,但无不证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的有效“结合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通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只有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写,有章有法的练,于无作文处有作文,才能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收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惊喜!如,以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根据《课标》第二学段中关于阅读与习作“读懂段落,了解段落组成的方式”、“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等的相关要求,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的有效结合点?其策略有:1、仿写——拄着拐棍学走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这句话说明了教材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蓝本。

三上语文教材《园地四》习作内容是写生活中的发现。

而第一单元《金色的草地》一课虽然全文介绍了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但第三自然段却主要介绍了“我”的发现,即草地会变色以及草地变色的原因。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品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的发现的,学生逐句细读后得出,本段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草地会变色,然后揭示了草地会变色的原因,从而写出了自己观察中的发现。

了解了课文的构段方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写自己生活中的发现。

有的学生抓住学校文化长廊里的爬山虎写了一年中《“善变”的文化长廊》;有的学生观察早中晚小猫眼睛形状的不同变化写出了《猫眼的秘密》等等。

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了海底的鱼,学生通过写法大迁移,写出了秋天的落叶不同的动态,写出了课间十分钟的热闹非凡;通过《盘古开天地》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学生学会了把事情的变化写清楚的表达方法;《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街市的热闹和形态各异的人,通过写法迁移学生写出了精彩的《赶集》,写出了课间游戏时同学们不同的笑脸……一篇篇文章,一个个训练点,从模仿到创新,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无拘无束地写,有章有法地练,贯穿了阅读与写作,反映出学生习作中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

作文起步——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作文起步——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网”、“捕鱼”的方法,即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阅读的方法,这 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鼓 励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质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在预习中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自主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形成预习笔记,每节课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交流预习中的收获, 讨论质疑。
一、仿照课文精彩句子和格式,联系实际练说写 教材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土壤。让学生“依葫芦画 瓢”写话,或变换句式进行说写,或拓宽句子的内涵、外延说写。 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每课的语言文字 训练中,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 “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因为 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 多。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 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 反复诵读甚至会背,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 导,尤其要对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可先让学生复述 其妙处,再进行仿写。如教学长春版三年级《秋天来了》,这 首小诗清新自然,通俗易懂,画面优美,琅琅上口具有可读性, 学习时善于激励学生用各种形式读,边读边想像画面,熟读成 诵。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表达顺序,能够将课 上学习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应用到日常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 中去,学会用诗意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生活。 教学时引导学生用类似的结构尝试写一写:春天来了、夏天来 了、冬天来了,也可以仿照课后练习的结构写一写四季的色彩。 待学生明白写法后,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要求学生仿照 这句的写作方法,以《秋天的味道》、《秋天的声音》》等为 题仿写一首小诗。有学生这样写到:“秋天来到菜园里,粉红 染给柿子,青绿泼向冬瓜,火红送给辣椒,金黄洒向玉米。”

小学语文论文-找准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找准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找准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挤进去。

不但要挤进去,而且要挤得巧。

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得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以教材为例子,找准训练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并将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训练呢?一、赏析片段,习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综观教材,每篇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精彩的片段,这些片段是课文的精华所在。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仿写精彩段落的训练。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可以让他们逐步内化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更可以让学生学会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例如,教学《少年旅行队》时,我着重让学生品读“旅行者之歌”,并和他们共同梳理出了这部分的表达特点——排比。

接着,我让学生以“我要去找做朋友,使我”的句式练习采用排比句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又如,教学《信任》时,我着重让学生抓住描写小动物、告示牌、纸条的语句,思考“园林主人从未出现,我们为什么感到了信任”,从而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这样的练习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让学生在品读中发现表达的奥秘,在发现中习得表达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观察插图,练迁移插图,往往是一篇课文的“特写镜头”,有的再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再现了故事的高潮,有的再现了主人公的形象……因此,课文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及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我让学生品读课文第18自然段,并认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不屈。

如何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

如何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

如何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如何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罗京一小;;吴梦寐现在我执教五年级的语文,面对作文,老师们时束手无策、焦头烂额,孩子们也是无从下手。

其实,作文教学不能只是针对一次作文进行教学,而要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挖掘读写结合点,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有效提高,这就让我想到了当今盛行的“语用课堂”。

我们可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我就语用课堂训练点——读写结合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从词语跟句子,挖掘读写结合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读,这种品读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

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增减式、换词式等。

如:我在执教《雷雨》时,我觉得“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这句话中的“垂”字用得好,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用换词式,体会“垂”字的巧妙之处。

我是这样设计的:“垂”字可以换成其他的词语吗,比如说“掉、摔”,作者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就用“垂”了?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垂”字能体现出雷雨前蜘蛛害怕、恐怖的心理。

因此。

这个“垂”字用得十分准确。

又如,在执教《爬天都峰》时,第二自然段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句子“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个“挂”字用的十分准确,我就让学生找关键词,从这个关键词可以读出天都峰怎样的特点?最先有的孩子找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找到了“挂”字,我让孩子们把这个字去掉或者换个字,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经过老师的点拨,孩子们的品读,最终孩子们体会到了“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天都峰“高、险”的特点体现了出来。

再如,我在执教《槐乡的孩子》时,在第三自然描写天热得句子“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读写课堂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

读写课堂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

读写课堂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摘要: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书面表达,也就是“写”。

怎样让学生“写”有方法,“写”得精彩,我们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绿水长流。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读写结合,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中国关键词:悟情;精读;想象;表达运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这句话道出了读与写的本质。

也就是说,阅读是作文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落脚点与最终归宿。

我们教师要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有效提高。

我认为“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写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一、写在动情处,引领学生拥抱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作者、拥抱语言,去感悟语言的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这是阅读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尽情地笑、动情地哭,还必须在他们的情感受到感染震撼的同时,语言也得到发展。

如能在学生情感升华处恰当地安排练笔,让学生借助合适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就既能促进情感化成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血液,又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悲愤交加,最终抛弃了个人的耻辱,发愤写成史记的故事。

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了一番深入品读、感悟后,学生纷纷为司马迁的不幸遭遇而愤慨,为他在厄运中坚持理想、矢志不渝地完成辉煌巨著《史记》的精神而感动。

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此深刻,我抓住这个契机,巧妙地加以了引导:“同学们,读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此时此刻,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请你们拿出笔来,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吧!”学生纷纷挥笔疾书,有的三言两语,有的洋洋洒洒。

适时安排的读写结合,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拥抱了语言,为学生感悟语言情感提供了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语言得到发展了,这样的读写结合进入了理想的境界。

小学教学中读写结合心得体会(共8篇)

小学教学中读写结合心得体会(共8篇)

小学教学中读写结合心得体会(共8篇)第1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心得体会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有关感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

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

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

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

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

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

多角度切入找准“读写结合”的“点”与“法”

多角度切入找准“读写结合”的“点”与“法”

科 教 创 新《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虽具备读写结合的意识,但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读写内容随意,读写割裂,重读轻写……长此以往,使得读写结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如何利用文本阅读,较为准确,科学的寻找到读写结合的“交叉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为当前我们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基于上述思考,从读写结合“促表达促观察促想象促思维”多角度切入,结合小学语文相关教材,笔者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初步实践尝试研究。

一、依托情境,促进语言表达朱作仁教授曾说:“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

”在教学过程中,依托于文本所创设的情境,抓住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表达真情实感。

《日月潭》一课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感受日月潭早晨,中午,蒙蒙细雨时的景致特点后,围绕“落日时分日月潭的美景”这一主题进行读写结合,以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选自二下课文《日月潭》)结合上述教材及第一学段写作年段特点,本次读写结合的重点为利用比喻句抒发内心的感受,以此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因而进行指导时,在交流总结描写夜晚时分的词语及要求学生对图片内容进行观察,板书罗列的基础上,播放日月潭傍晚时分景色视频,尝试运用一句话抒发对景色的感受,并在此过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于比喻句的运用。

利用学生互相交流,优秀学生的引领,用一句话表达对当下美景的感受,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其进行积累优美词句,如:像在水里游,又像在天上飞;就像一幅画,这幅画的作者就是大自然;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优美的风景像是一幅画;湖水像一面大镜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找准训练点,读写结合
新《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

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

那么,如何把课文作为例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呢?找准读写的结合点进行仿写是关键。

一篇文章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

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

(一)抓课文空白点补写。

如《少年闰土》中写闰土雪地捕鸟这一段,文中省略了闰土捕捉到的一些鸟的名称,让学生填补。

这样“练笔”,不仅丰富了学生对鸟的种类的储备,还使学生深切体会到闰土的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真可谓一举两得。

又如《爬天都峰》第七自然段“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旁边小泡泡中出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的提示。

由于已有前面老爷爷和我的相互鼓励作为铺垫,于是,让学生在小泡泡中写下自己的体会就水到渠成。

学生写出了:“他们攀上天都峰是多么不容易”“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看到天都峰顶那美丽的景色,去触摸那七彩的云端,唯有努力攀登,永不放弃”……
(二)抓范文的特点仿写。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

”因此,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如学了《桂林山水》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总---分---总”的构篇方式,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

又如《少年闰土》中描写闰土的外貌非常有特色,于是,教师让学生抓同学们最富个性的特征进行仿写,让其他的同学猜。

结果,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写得个性十足,而且富有情趣。

(三)抓课文的情境空间续写。

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阅
读中引导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如《坐井观天》,课文的结尾这样写:“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

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段话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而儿童又是最富有想象的,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于是,教师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因此,效果颇佳。

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2自然段对父亲进行了细节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面对儿子这36小时的漫长等待却留下了空白。

教师在教学时引领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面临怎样的困境,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教师就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来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

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个练笔,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并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

(四)抓生活的感点写读后感。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后,当学生认识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时,教师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不管是你身边的,还是你所知道的,请你把自己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呵成。

观其作文,虽程度认识参差不齐,但百花齐放,确实为学生有感而发。

(五)抓文体的特点改写。

如《从现在开始》、《大象博士请助手》等文章,不仅故事性强,而且容易表演,将其改写成课本剧,学生兴趣很高。

而《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秋思》等古诗,改写成叙事性的文章,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六)抓语言的聚焦点创写。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了《白杨》一课
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积累)那一重点段(语言的聚焦点)后,作了如下引导:师:书上要求我们用上“哪儿……哪儿……”和“不管……总是……”造句,这太简单了吧?我们来个“造段”怎么样?
生:好!(跃跃欲试)
师:写什么呢?就写课文中的这位叔叔,咱们就称他“杨叔叔”怎么样?(生笑)杨叔叔也许是位军人,也许是位工人,也许是位大学生,他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新疆,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的边疆……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上两组关联词,夸一夸杨叔叔!(生当堂写段。


这一“练笔”就是紧扣语言的聚焦点设计的,给人启发多多……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准读写的结合点,运用现成的范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扎扎实实地运用现学的写作知识进行训练,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互迁移,省时省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值得提倡。

当然,这种训练缺乏系统性,要系统地训练各种文体及写作方法时,还需要正规的作文课来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