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公开课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精选8篇)导语: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兴趣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

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1.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人对鱼的爱护和尊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文《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和背景;-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课文的主旨;-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相关文章。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匡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思量课文暗地里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相关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量和讨论。

2. 预习导入(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鱼我所欲也》,了解大致内容。

3. 阅读理解(30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 学生可以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老师进行解释和讲解。

4. 讨论与思量(2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课文中的观点和主题展开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

- 引导学生思量:为什么古人对鱼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环境中的生物?5. 拓展阅读(15分钟)- 提供一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观点。

6. 写作练习(2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文章。

可以参考《鱼我所欲也》中的观点和写作风格。

7.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环境中的生物。

- 学生进行反思,回答一些问题: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对自然环境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五、教学资源1. 课文《鱼我所欲也》2. 自然风景图片3. 拓展阅读材料4. 书写工具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 学生的参预度和表现;-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讨论和思量能力。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

教学思想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提问:大家放弃了暑假休息,来这里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作出选择的话,你们也仍然会选择到这里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板书课题)2.回顾复习,导向新课提问:对孟子和他的文章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孟子》中的文章,大家还记得里边的一些名言名句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按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词,无义。

(二)句子1.“。

者也。

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2.“所欲有甚于生者”句:甚,超过,重要,形容词。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及翻译)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鱼我所欲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3. 领会并实践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原文及翻译2. 词汇和句型的讲解与练习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原文的阅读与理解。

2. 词汇和句型的掌握与应用。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言文的解读。

2. 文中复杂句型的分析与运用。

3. 文中深层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文、词汇和句型、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互动法:讨论、问答、小组活动。

3. 实践法: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写作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原文、翻译、相关注释和讲解材料。

2. 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网络资源。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原文:指导学生阅读原文,理解大意。

3. 讲解词汇和句型:分析并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翻译与讨论:对照翻译,讨论文中的难点和深层含义。

5.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6.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提供相关的练习和作品,进行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

4.2 时间安排1. 导入:10分钟2. 阅读原文:20分钟3. 讲解词汇和句型:15分钟4. 翻译与讨论:20分钟5.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15分钟6.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训练: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设计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设计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鱼我所欲也》是一本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著,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

该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

本公开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目标1.了解《鱼我所欲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2.理解《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核心思想;3.学会分析文本,并运用文学批判方法进行文本解读;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教学内容1.《鱼我所欲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介绍;2.《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核心思想解读;3.文本分析和批判思维培养。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鱼我所欲也》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对《鱼我所欲也》有什么了解?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期待?第二步:背景介绍(15分钟)1.介绍《鱼我所欲也》的作者曹雪芹,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介绍清代社会的背景和特点,以及《鱼我所欲也》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3.讲解《红楼梦》的创作意图,探讨曹雪芹创作该作品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步:主题和核心思想解读(30分钟)1.结合文本,讨论《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核心思想是什么;2.引导学生分析《鱼我所欲也》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鱼我所欲也》的主题进行阐述,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第四步:文本分析和批判思维培养(45分钟)1.指导学生运用文学批判方法,对《鱼我所欲也》进行深入分析;2.学生选择一段文本进行解读,并结合文中细节和形象分析作者的用意;3.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批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相应的论证;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彼此的分析和论证结果。

第五步:总结和展望(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理解程度;2.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和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的6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D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通用5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通用5篇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通用5篇《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黑板显示: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9 鱼我所欲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鱼我所欲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9 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提炼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明确:本单元学习要求:(1)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2)把握古诗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3)在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情境设置: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2.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出示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3.阅读短文,说说你对饿者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看法。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 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⑦也!”从而谢焉⑧,终不食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优质教案
18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重点)
3.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辞职信的主人公是一名教师,在物质与精神的两难抉择中,她选择了精神。

其实,同学们很多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鱼我所欲也》一文,你将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3.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合作探究
(一)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翻译重要句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重要实词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何加:有什么益处。

3.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4.重要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然而如果)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翻译: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它。

(4)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本性。

(二)初步疏通文义
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自然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大致概括本文的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板书设计
通假字:得、辟、辩、与、乡
一词多义:为、与、得、是
重要实词、句子
疏通文义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究论证思路。

(重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难点)
4.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此文是怎样阐述孟子的思想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思想世界。

二、预习展示
本文中你比较熟悉的成语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个人和集体的利益面前,学会取舍;在两个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要学会取舍。

三、合作探究
(一)论证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二)论证方法
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1)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

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三)品味语言艺术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论证
方法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得出结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
举例论证:——(不辩礼义受万钟)对比
论证
五、教学反思
本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点深奥,教学时容易让学生陷于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课堂容易形成“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

因此,我备课时,精心设计题目。

教案涵盖了重点字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与理解,注重了文章脉络的缕析,论证方法的把握,紧扣了文本。

又注意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归纳,词类活用的点化,通假字的总结,让学生掌握好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不足之处:在具体教学中,我没有注重文言文的特点。

我没有做到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
读出韵味。

在字词梳理时,也是一味地自己讲解,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造成课堂氛围的沉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