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论资料:(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
马原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3、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物主义经历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生成和逻辑体系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生成和逻辑体系牛先锋(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海淀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角度揭示该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二是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三是提出了研究该问题的一些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生成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有其逻辑起点、逻辑线索和逻辑结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唯物史观发源的标志,本文以异化劳动为主线分析资本主义劳动异化,将共产主义作为克服异化的理想愿景。
在这里异化劳动是一个核心概念,正因为如此,有人把异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来对待。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萌芽之作,该提纲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它的任务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基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也有人把实践看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该著作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阶段的结论。
在这里,似乎是唯物史观或者社会发展规律可以当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作,该著作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阶级斗争理论,批判资产阶级社会,得出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从《宣言》文本出发,也有观点把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学说看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资本为分析对象,揭示了资本运动的规律,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从《资本论》文本看,好像资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00_绪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
• “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介绍一个崭新的社 会,把愚昧而自私的社会制度改变为一种开 朗的社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将逐渐把一切利 益结合起来,并消除引起个人之间一切纷争 的原因。我已买下了这片产业,并且亲自来 到这里实行这种办法。” 这是英国空想社会 主义者罗伯特· 欧文于1825年在美国所发表的 演讲。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高放 李景治 蒲国良 主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绪
论
重点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二、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
• • • • 代表人物: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 莫尔的《乌托邦》 闵采尔的“千年王国”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闵采尔
• 闵采尔是与莫尔同时代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 者,闵采尔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不再有阶级差 别,不再有私有财产的“千年天国”。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严 密的内在联系。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那么,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如何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如何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作者:张胜旺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干课程,是其他课程的理论基础,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它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内容和精神实质。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性,从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和它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进行整体性教学,才能使学生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体性教学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072-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范畴、论断和命题的理论表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
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
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研究有所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的逻辑关系,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
在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提出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1]的指导思想。
这就为我们进行“原理”课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从而能够恰如其分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性客观物质世界是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它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一个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及其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学说。
由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发展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因而把它作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并且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总结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注意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的构成:马克思主义是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吸收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选择)●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是同世界观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必考)●唯心主义的定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的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物质和意识的定义:物质是标致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索腹泻、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结构(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知识结构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第二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2、在实践中把握的物质世界。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3、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2、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第三章?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运动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辨证统一。
1、真理及其属性。
第三节、真理和价值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4、社会形态的规划和社会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由哪三个重要部分组成?(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结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其表现在哪里?(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作者:赵一媞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其突出阐述了人是逻辑的最高点。
本文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的形成展开论述,进而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逻辑整体性;形成一、前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围绕人,尤其是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理论科学论述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上,基于人的本质,进行整体性的论述,以揭示自然界与人的发展规律。
其中,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来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而形成人类发展的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强的逻辑整体性。
在马克思主义中,紧扣明确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具有逻辑点、逻辑结果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构建,在于逻辑点的确定,以明确的研究概念总领理论体系。
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以人为最终逻辑点,进而对人的解放和发展进行铺展式的论述,已形成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集哲学、政治、社会科学的综合著作,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
尤其是基于唯物主义的问题阐述,分析出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于逻辑点的价值,体现于劳动、社会发展、阶级斗争,甚至资本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该理论新时期下,发展与壮大的基础。
并且,在一如既往的贯彻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是其核心问题的所在。
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性的研究与创新性发展,是深化和完善马克思哲学价值的重点。
并且,新时期下的马克思主义,基于其思想逻辑的整体性研究,是凸显其价值的有效举措。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出发点在于人,人的实际活动反映了理论体系的价值观。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性,在于客观而整体的论述了人,尤其是关于现实人和活动人的阐述,更丰富了体系的完整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体现,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是其逻辑性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研读文献: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2卷)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2卷)
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
论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
毛泽东谈马克思主义理论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研究参考:
1、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
2、高放: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
3、张耀灿、王贵明、梁树发: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
4、郭大俊: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一个误解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
2006年02月13日
自马恩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作分门别类的理解和研究,有绝对化的倾向,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很大进步,应该充分肯定。
但是主要缺点依然如旧,表现为:第一,依然受苏联模式影响,把马克思主义按照三个组成部分或更多组成部分,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第二,依然受苏联模式影响,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主要局限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领导人的言论进行理论上的论证,缺少理论工作者自己独立的见解。
列宁的见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但不能绝对化
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这是列宁于1913年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提出的,列宁一生也就这么明确讲过一次。
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和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理论家从未这样明确划分过。
列宁的独到见解和体会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的分门别类理解和研究,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从而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
苏联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70年代又加上科学共产主义。
在大学生中也按照三个组成部分开设三门课程,另外加上苏共党史这一门课。
我国至今还是在大学生中开设马克思主义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门课,在硕士研究生中加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这样大学生(包括硕士生)学完这三门课,对马克思主义依然缺乏整体的了解。
看来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首先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次要构建它的独立的理论体系,不应该是上述三大组成部分的简单组合;最后要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体系在科研机构分工合作加强研究。
马、恩、列、斯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这一提法的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究竟应该怎样给马克思主义下个简明的定义?至今理论界依然缺少共识。
据我考察,马克思生前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直到1883年3月14日逝世后,考茨基和一些先进工人为了肯定马克思一生的重大理论贡献才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
恩格斯比马克思晚走12年,他在晚年的著述中偶尔也用“马克思主义”一词,但是从未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详见拙文《“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的来龙去脉》,原载《文史哲》2001年第3期,收入《新华文摘》同年第10期)。
后来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理论家都写过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论著,但是并未看到他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过简明的定义性的说明。
只有列宁于1914年为《格拉纳特百科辞典》写的《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中简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这12个字固然简化,但是基本上属于同义词的反复,因为“主义”可以解释为观点的体系,而学说也是观点的体系,不成体系的观点难以称为学说,从这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可以更简明地表述为它是马克思观点的体系。
然而这样毕竟还是没有具体回答马克思主义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1938年出版的由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其中由斯大林亲自撰写的结束语,第一次具体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即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包括社会发展、工人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内容的科学。
到1950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进而用涵盖面更广的四句话、66个字来给马克思主义下定义。
他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
我帮胡乔木起草“马克思主义”词条
198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上,我受聘为该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分支副主编,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词条。
按照当时规定,各个词条都要约请最有研究的学者撰写。
“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条,大家意见一致认为要约请胡乔木同志撰写。
他答应了,但是要我们帮助他先起草个初稿,再由他删改或重写。
可能由于我长期教马列主义基础课,所以编委会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按照大百科全书的体例和要求,每个词条首先要写出简明的定义或界说。
那么首先应该怎样给马克思主义下个定义呢?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比较(还查阅了苏联和英、美、法、日等国的同一词条),我认为不能再简单照引列宁或斯大林的语录,更不能照搬外国
的大百科全书。
列宁1914年下的定义过于简略又不够精确,斯大林1950年下的定义过于冗长又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包罗万象的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最后我用36个字下了个新定义: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这个新定义包含三个要点:首先指明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其次点出马克思主义主要是解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大问题,最后限定这门科学的创立者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对马克思主义本意的说明应该以他们两个人的言论为根据。
我起草的这个词条,后来胡乔木同志没有修改,并且同意就署上我的姓名选入大百科全书。
可是到1990年外国历史这一卷大百科全书出版时,我才发现,我撰写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词条的第一句话,被删节为:“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
这样删节后字数从36减为27,显得更简明,可是却把“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隐略去了,因而人们依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究竟主要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
如何定义马克思主义,仍有待于理论界进一步探讨
199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我负责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本教材和专著时,我在导论中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24个字的定义,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当然还可以更简化为16个字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人的解放的科学。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第一,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不仅是某个思想家的思想体系,成系统的思想可能具有某些科学成分,但未必是科学;第二,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要解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即要实现全世界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并肩战斗数十年的战友和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原意的理解应以他们的论述为依据;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那是后人的事。
可惜至今我国理论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
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
《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随想》一文,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就还是在重复斯大林1950年给马克思主义所下的过于宽广、包罗万象的定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依然停留在盛行个人崇拜的年代。
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阐明四个问题
按照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认为加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是要详细阐明四个问题:第一,世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关系;第二,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第三,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道路;第四,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
为了系统地科学论证这四大问题,要着重研究四大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变革和建设的规律,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和执政的规律。
以这四大问题和四大规律来构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我想要比从三大组成部分来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更好,更有用,更有利于广大干部和青年大学生从整体上来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