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概述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ppt课件

而药效动力学PD关心的是药物的浓度与抗菌活性间的关
系
抗生素给药方案传统的方法只是通过测定PK参数确
定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不断增加,PD变得更为重要,
因为PD参数对给药方案的制订,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十
分重要
9
PD最主要测定抗生素活性的参数是
MIC
MIC是体外抑菌的活性
虽然MIC是抗生素作用强度最好的指
(与前者相比更具有临床意义)
3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两者的研究是分别
进行的,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忽视,使得PK和
PD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只有了解了药物的浓度与效应之间
的关系,PK研究才有意义;
另一方面,PD研究没有考虑到药物在体内的
动态变化对其药效强度和药效持续时间的影响,
因而其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
确定用药剂量、体液中的浓度与药物
作用的强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应用最多的是抗菌药物的评价
PK-PD模型的应用有利于临床药学的剂量
设计和剂量调整,为不同患者群体的抗感
染治疗的最合理解释
7
PK/PD的应用目的
耐药性
改进治疗方案
8
药效学、药动学与疗效的关系
药代动力学PK关心的是抗生素在体内浓度的时程,
消除速率常数(Ke)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11
12
13
14
15
16
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Biblioteka PD)的相互关系1目录
2
PK/PD的基本概念
药代动力学(pharmaeokineties,PK)
系
抗生素给药方案传统的方法只是通过测定PK参数确
定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不断增加,PD变得更为重要,
因为PD参数对给药方案的制订,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十
分重要
9
PD最主要测定抗生素活性的参数是
MIC
MIC是体外抑菌的活性
虽然MIC是抗生素作用强度最好的指
(与前者相比更具有临床意义)
3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两者的研究是分别
进行的,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忽视,使得PK和
PD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只有了解了药物的浓度与效应之间
的关系,PK研究才有意义;
另一方面,PD研究没有考虑到药物在体内的
动态变化对其药效强度和药效持续时间的影响,
因而其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
确定用药剂量、体液中的浓度与药物
作用的强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应用最多的是抗菌药物的评价
PK-PD模型的应用有利于临床药学的剂量
设计和剂量调整,为不同患者群体的抗感
染治疗的最合理解释
7
PK/PD的应用目的
耐药性
改进治疗方案
8
药效学、药动学与疗效的关系
药代动力学PK关心的是抗生素在体内浓度的时程,
消除速率常数(Ke)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11
12
13
14
15
16
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Biblioteka PD)的相互关系1目录
2
PK/PD的基本概念
药代动力学(pharmaeokineties,PK)
第四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述ppt课件

transporters)
精选课件ppt
29
基因给药
精选课件ppt
30
载体的结构对药物生物转运的影响
Figure 6
DTA PEG
diIN F-7 A nti-E G FR
精选课件ppt
31
4、药物对映体的生物药剂学研究
沙利度胺
R-构型具有抑制妊娠反应活性,而S-构型有致畸性。
胃漂浮制剂 肠溶制剂 结肠定位给药
根据消化道各pH值, 药物转运时间、酶 与细菌对药物及辅 料的作用,设计胃 肠道给药系统
精选课件ppt
15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 Doxil® 长循环脂质体
精选课件ppt
16
5、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精选课件ppt
17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精选课件ppt
35
2. 人工生物膜技术 模拟生物膜色谱 胶束液相色谱 平行人工膜渗透分析 3. 生物和物理实验技术
精选课件ppt
36
本章小结: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精选课件ppt
37
※生物因素
种族差异 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生理差异,病理差异 遗传因素
精选课件ppt
8
课堂自检: 1. 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 药物转运是指
低
高
渗透性(permeability)
精选课件ppt
29
基因给药
精选课件ppt
30
载体的结构对药物生物转运的影响
Figure 6
DTA PEG
diIN F-7 A nti-E G FR
精选课件ppt
31
4、药物对映体的生物药剂学研究
沙利度胺
R-构型具有抑制妊娠反应活性,而S-构型有致畸性。
胃漂浮制剂 肠溶制剂 结肠定位给药
根据消化道各pH值, 药物转运时间、酶 与细菌对药物及辅 料的作用,设计胃 肠道给药系统
精选课件ppt
15
4、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 Doxil® 长循环脂质体
精选课件ppt
16
5、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精选课件ppt
17
6、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精选课件ppt
35
2. 人工生物膜技术 模拟生物膜色谱 胶束液相色谱 平行人工膜渗透分析 3. 生物和物理实验技术
精选课件ppt
36
本章小结: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精选课件ppt
37
※生物因素
种族差异 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生理差异,病理差异 遗传因素
精选课件ppt
8
课堂自检: 1. 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 药物转运是指
低
高
渗透性(permeability)
药物动力学概述培训课件

一、概念 1.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 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 述各种途径给药(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口服给药等)的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 学科。 ➢ 定量描述ADME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排泄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创建理论模型
隔室模型
生理学模型
PK-PD模型
❖ 通过模型求解药动学参数 ❖ 探讨药动-药效关系 ❖ 探讨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关系,寻找新药 ❖ 药物质量评价 ❖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 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出合理的数学模型 描述不同药物的复杂的体内过程,并求出模型的解。 ➢ 体内药物量与时间的关系、药物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药物在体外溶出或释放与体内吸收的关系、药动学与药效 学的关系、特殊个体动力学参数与群体动力学参数的关系 等都需要用合理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描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合理的临床给药方案对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 时间、减少或消除毒副作用发生率、降低死亡 率、减少药物浪费等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最终 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absorptio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distributio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metabolism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创建理论模型
隔室模型
生理学模型
PK-PD模型
❖ 通过模型求解药动学参数 ❖ 探讨药动-药效关系 ❖ 探讨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关系,寻找新药 ❖ 药物质量评价 ❖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 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出合理的数学模型 描述不同药物的复杂的体内过程,并求出模型的解。 ➢ 体内药物量与时间的关系、药物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药物在体外溶出或释放与体内吸收的关系、药动学与药效 学的关系、特殊个体动力学参数与群体动力学参数的关系 等都需要用合理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描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合理的临床给药方案对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 时间、减少或消除毒副作用发生率、降低死亡 率、减少药物浪费等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最终 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absorptio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distribution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metabolism
药动学概述 ppt课件

由于大剂量造成,药物代谢酶或转运载体 饱和造成。
ppt课件
17
药物动力学参数
速率常数 k(一级:min-1或h-1;零级:浓度/时
间)
dX = kX n dt
速率常数越大,过程进行得越快
ka、 k、 ke、 ku等速率常数有加和性
ppt课件18源自生物半衰期 t1/2 (min, h)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 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ppt课件
10
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只要体内某些部位接受药物及消除药物的速率常数相 似,而不管这些部位的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如何,都 可归纳为一个房室。
所指的隔室不是解剖学上分隔体液的隔室,而是按药 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一室模型和二室模型在数学处理上较为简单,应用广 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七章 药动学概述
本品为由毛花洋地黄提纯制得的强心
甙,其特点是排泄较快而蓄积性较
小。口服主要经小肠上部吸收,吸收
不完全,也不规则,口服吸收率约 75%,生物利用度:片剂为60%– 80%,口服起效时间0.5–2小时,血浆 浓度达峰时间2–3小时,获最大效应时 间为4–6小时。地高辛消除半衰期平均 为36小时。分布:吸收后广泛分布到 各组织,部分经胆道吸收入血,形成 肝–肠循环。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为 20%–25%,表观分布容积为6– 10L/kg。 代谢与排泄:地高辛在体内 转化代谢很少,主要以原形由肾排 除,尿中排出量为用量的 50%–70%。
ppt课件
17
药物动力学参数
速率常数 k(一级:min-1或h-1;零级:浓度/时
间)
dX = kX n dt
速率常数越大,过程进行得越快
ka、 k、 ke、 ku等速率常数有加和性
ppt课件18源自生物半衰期 t1/2 (min, h)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 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ppt课件
10
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只要体内某些部位接受药物及消除药物的速率常数相 似,而不管这些部位的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如何,都 可归纳为一个房室。
所指的隔室不是解剖学上分隔体液的隔室,而是按药 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一室模型和二室模型在数学处理上较为简单,应用广 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七章 药动学概述
本品为由毛花洋地黄提纯制得的强心
甙,其特点是排泄较快而蓄积性较
小。口服主要经小肠上部吸收,吸收
不完全,也不规则,口服吸收率约 75%,生物利用度:片剂为60%– 80%,口服起效时间0.5–2小时,血浆 浓度达峰时间2–3小时,获最大效应时 间为4–6小时。地高辛消除半衰期平均 为36小时。分布:吸收后广泛分布到 各组织,部分经胆道吸收入血,形成 肝–肠循环。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为 20%–25%,表观分布容积为6– 10L/kg。 代谢与排泄:地高辛在体内 转化代谢很少,主要以原形由肾排 除,尿中排出量为用量的 50%–70%。
临床药物动力学ppt课件

Vd可用于计算负荷剂量: DLVdCss
脂溶性高的药物常呈双相(α相和β相)分布,Vd在分布 相 和消除相有较大区别。
.
8
(三)半衰期(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t1/ 2
0.693 ke
t1/ 2
0.5C0 k
t1 / 2α
0
.6 α
9
3
t 1/2β
0.693 β
t1/ 2
0.693Vd CL
1.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的依据资料
(1)所用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正常值:F、CL、Vd、t1/2、 Ceff、Ctox (2)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用药史、疾病和体征等
(3)实验室检查: Ccr、BUN、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 血酶原时间、血清酶活力等
.
33
2. 计算指标:DL、Dm、τ、D(每次给药 剂量);对治疗窗窄的要监测FI,计算 Cssmin、Cssmax和平均Css
.
9
一级动力学t1/2的特点: 1.不随血药浓度而改变 2.不受给药途径影响 3.经过4-5个t1/2体内药量消除超过95%,可 认为完全消除。一般经过3.3个t1/2即认为体 内无蓄积。 4.多次给药,经过4-5个t1/2血药浓度即达到 稳态。
.
10
(四)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排出的药物量所对应 的血液容积。 CL=kVd CL=CLr+CLh+CLO r:肾;h:肝;o:其它器官 多剂量给药稳态时,Dm=CL×Css(静滴)
Csms ax FVdD 011 ekekm t ax
Csm s i nF V d D 0 11 ek ek
CssFC 01.44 (t1/2)
.
17
(三)负荷剂量、波动百分数
脂溶性高的药物常呈双相(α相和β相)分布,Vd在分布 相 和消除相有较大区别。
.
8
(三)半衰期(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t1/ 2
0.693 ke
t1/ 2
0.5C0 k
t1 / 2α
0
.6 α
9
3
t 1/2β
0.693 β
t1/ 2
0.693Vd CL
1.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的依据资料
(1)所用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正常值:F、CL、Vd、t1/2、 Ceff、Ctox (2)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用药史、疾病和体征等
(3)实验室检查: Ccr、BUN、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 血酶原时间、血清酶活力等
.
33
2. 计算指标:DL、Dm、τ、D(每次给药 剂量);对治疗窗窄的要监测FI,计算 Cssmin、Cssmax和平均Css
.
9
一级动力学t1/2的特点: 1.不随血药浓度而改变 2.不受给药途径影响 3.经过4-5个t1/2体内药量消除超过95%,可 认为完全消除。一般经过3.3个t1/2即认为体 内无蓄积。 4.多次给药,经过4-5个t1/2血药浓度即达到 稳态。
.
10
(四)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排出的药物量所对应 的血液容积。 CL=kVd CL=CLr+CLh+CLO r:肾;h:肝;o:其它器官 多剂量给药稳态时,Dm=CL×Css(静滴)
Csms ax FVdD 011 ekekm t ax
Csm s i nF V d D 0 11 ek ek
CssFC 01.44 (t1/2)
.
17
(三)负荷剂量、波动百分数
药理学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肾功能
肾排泄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肾功能不全 会影响药物的排泄速度和能力。
肝功能障碍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功能障碍会 影响胆汁排泄。
年龄
儿童和老人的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的排泄 速度较慢。
遗传因素
某些药物的排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与遗传 因素有关。
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尿液检测
通过收集尿液并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可以了解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量。
胆汁检测
通过收集胆汁并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可以了解 胆汁排泄的情况。
皮肤排泄研究
通过皮肤分泌物的测定,可以了解某些药物通过 皮肤排泄的情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制剂因素
药物的剂型、制备工艺、辅料等 也会影响其吸收。例如,药物的 溶解度、溶出速率等会影响其在 体内的吸收。
80%
生理因素
胃肠道的pH值、胃排空速率、肠 道蠕动等生理因素也会影响药物 的吸收。此外,人体的新陈代谢 和排泄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通过给动物用药,观察其体内 药物浓度的变化,从而了解药 物的吸收特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可以制定合理的 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促进新药研发
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药物候选者并进行优化。
保障用药安全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 安全性,为保障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生理屏障
如细胞膜、血脑屏障等生理屏障限制某些药物的 分布。
药物分布的研究方法
01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酶的诱导作用:能够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作 用为药酶的诱导作用,药酶诱导剂如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药酶诱导剂可以加速某些药物和自身的转化,这是药物产 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
药酶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作 用为药酶的抑制作用,药酶抑制剂较常见的有氯霉素、异 烟肼等。药酶抑制剂可抑制药酶,使自身或其他药物代谢 减慢,血药浓度增高,药效增强,甚至出现毒性,故联合 用药时应多加注意。
10/31/2024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
2. 生物转化的时相和类型 (1)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通过该相反应大部分药物失去药理活性,少数药物 被活化,作用增强,甚至形成毒性代谢产物。 (2)Ⅱ相反应:结合反应 药物及代谢产物在酶的作用下,与内源性物质如葡 萄糖醛酸、硫酸、乙酸等结合成无活性的、极性大的、 易溶于水的代谢物从肾排泄。
被动转运:
滤过、简单 -
-
-
-
-
扩散
主动转运
+
+
+
+
+
易化扩散
+
-
-
+
10/31/2024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自进入机体到从机体消除的全过 程。 决定了血药浓度和靶部位的浓度,影响疗效。 1.吸收 2.分布 3.生物转化 4.排泄
10/31/2024
二、药物的体内过 程
脂溶性高、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的多,排泄得慢; 而水溶性药物排泄得快。增加尿量,可降低尿液中药物 的浓度,加快药物的排泄。
改变尿液的pH可使药物的解离程度发生变化,对弱 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影响较大。临床利用改变尿液pH的 办法加速药物的排泄以治疗药物中毒。
药代动力学-PPT

斜率为
:体形变异指数 常数
药物间的主要差别在于
多数组织重量的约等于1
与机体功能有关的在0.65-0.8之间(GFR,耗氧量等)
帕尼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氨替比林
内 在 清 除 率
苯妥英
氨替比林和苯妥英肝内在清除率和体重的关系
注意点:
1,异速增大方程对多数药物适用,但也有预测值 与实测值相差大的药物,此时用校正法校正。
周边室 Xp。Vp
dXc dt =-(k12+k10)Xc+k21Xp dXp dt =k12Xc- k21Xp 经拉普拉斯转换
Ct=A e- t + B e- t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程序
PCNONLIN, 3P87, 3P97, PK-BP-NI等
k10k21 k21 k12 k10
4)效应为间接的, 存在时间差。
3.药物效应超前于血药浓度变化
如果按时间顺序进行浓度-效应一对一作图,得到曲线呈顺时 针滞后环(clockwise-hysteresis)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快速耐受性(受体的下向调节或非活性产物增多) 2)形成抑制代谢物 3)立体选择性代谢仍然用消旋体表示。
② 生化参数如酶活性参数(Vmax,Km)
③药物热力学性质如脂溶性, 电离性等
④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性质, 如膜通透 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以及药物与 组织亲和力等。
组织/血浆中药物浓度比Kp测定
1)稳态给药方法 非消除性组织
Kp
CT ,ss CA,ss
消除性组织 2)面积法
非消除性组织
Kp
CT ,ss C A,ss (1 E)
4,消除过程为物理性 5,有足够的数据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