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C、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D、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4、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A、一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C、一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5、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可知论B、先验论C、经历论D、唯理论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7、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代价,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9、下面会议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八届三中全会10、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

A、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B、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C、从家庭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D、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11、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中心代价观,其中从社会层面临社会主义中心代价观根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因素
(3)实践主体的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LOGO
100 | | | | | (因文续2你免您兑请相Q您发8由下马使50t12na8本Q共输可费换布百于3关的马 载o08ea7克用库费空次7有入安并评p04w能文K券文评思下度间克 正下_0aR1)装下论档君一喜主载确档论h86e1新载一 >载思价o2s48义券的欢浪而>推*m5p38已年格下 验感基 下主微产edo荐较财证谢本 载dna博生有阅义富高码支原人的值!持,理人财近读,,建概网富可给议论万会微兑将文您换信由档第使本员:评百..用.个度下图,星文载吧库特书立!以权一下,省定载还2方4式会元转交不!版权断人收罗精两大品类搜热免试门试资费3源帮免内助费畅容读 双手奉上,请及时续费哦!
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只把实践理解为单纯的
生物活动,一种趋利避害、自爱自保的行为,
如费尔巴哈。
LOGO
二、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1、知行观的由来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是被 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 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 哲学史的始终。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 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 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 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 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中阐明了科学的 实践观。 (Theses On Feuerbach )
LOGO
*
1、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本身应该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即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客观对象世界, 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主观条件:人们要受到自己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限制。 客观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滴滴涕的认识和使用
工业发展及其对自然的影响
认识运动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Βιβλιοθήκη 认识 实践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01
02
03
实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永远不会最终完成。
添加标题
01
02
03
04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飞跃的基本条件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他找到什么了? 人们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阿基米德 我找到了!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 在性、对象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了解即可,常以选择题出 现。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 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 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然而二者 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 下:
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 认识的哲学认识论。在欧洲近代哲学中有两位典 型代表人物,一位是英国的休谟,他认为人能知 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外部世界本身是否存在、 是否可以认识,我们是无法知道的。另一位是德 国哲学家康德。“自在之物”的现象可以引起人 的感觉,认识无法达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 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 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 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 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 发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 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就是谬误。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
相符合。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
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
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01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古至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认识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唯一能使主客体相互接触的就是实践。

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书本上的、他人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

在他人、在第一次获得这种知识的人那里,仍然是直接的,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1、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P972、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P100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4个方面)P93-96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

②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③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P94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在: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P95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P967、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P968、认识主体的特点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P979、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P98-9910、认识客体的(特点)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P10011、认识客体的性质是:一、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或归根结底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二、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认识客体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自然而然地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识的客体。

P100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有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又有制约作用。

P10113、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10214、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史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P1021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哲学上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

P102-10316、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不懂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

辩证唯物论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的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P104★★16、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P102-104见13-16条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17、感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活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P10618、感性认识的形式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

P10619、理性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P10620、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21、感性认识的特点见17条22、理性认识的特点见19条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活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P106-10724、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做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带来重大损失,是必须要注意避免的。

P107-10825、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人们在实践中,最先产生感性认识,由于实践的继续,出现了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

P10826、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至此认识运动并未完成,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有非常重要的另一半没有完成,这就是要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P108-10927、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P111★28、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条P110第三节真理与价值29、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P11330、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P11331、真理的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它有两方面飞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的存在是绝对的。

P11532、真理的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

它有两个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P11633、价值的含义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P12034、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统一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P11335、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P114-11536、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

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P1193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相互关系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是对立统一关系,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P119-12038、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对立表现在: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统一的。

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

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P120-12139、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第二,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P122★4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第一,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和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现实性的品格。

其现实意义是…P118-119★★4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之间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其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

但它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相对性。

P116-117第四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42、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及其一个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P12443、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12544、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P128★4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前提是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从群众中来”,“群众中去”就是实际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表明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