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送别诗和怀古诗

合集下载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离歌一曲情依依——送别诗鉴赏一、初识送别诗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10首经典的送别古诗赏析

10首经典的送别古诗赏析

导语: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送杜十四之江南这是一首送别诗。

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译文(1)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

之,到...去。

2)荆:今湖北省(3)征帆:指远行的船。

帆:帆船。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2]作品赏析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隋朝民歌《送别》全诗赏析

隋朝民歌《送别》全诗赏析

隋朝民歌《送别》全诗赏析第一篇:隋朝民歌《送别》全诗赏析送别隋朝民歌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赏析: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通天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刻痕迹。

但是稍作剖析,便发现词性、腔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反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最初之所以不必“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柳树”,“柳”是仄声,却未能体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示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野由树梢引向地上。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刻。

柳色由鹅黄而淡绿而“青青”,则时刻不断消逝,当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

杨花非常轻盈,若是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若是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

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现象。

“漫漫”,写杨花飘扬,一望无垠;“搅天”,写仰视所见。

天空都被扰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

由此联络上句,便知“青青”柳树,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

所以,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

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充满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触目惊心的转机:“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天然规律。

而万树柳丝,即便每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经过时刻的推移,体现分开之苦、怀人之切。

联络第四句,则无限情形,都可于幻想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临“行人”提出的。

怎见得?首要,榜首、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清楚有一段时刻间隔。

送别之时,即便俄延好久,也不行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行能一向比及“漫漫搅天”的“杨花”悉数“飞尽”。

经典的送别诗古诗词鉴赏

经典的送别诗古诗词鉴赏

经典的送别诗古诗词鉴赏(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经典的送别诗古诗词鉴赏从古至今,送别都是永恒的主题,不管是谁都无法避免,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关送别的古诗词有哪些?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经典的送别诗古诗词鉴赏_著名的送别诗有哪些,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用诗言尽离愁,唐人赋予送别以深情送别诗作为唐代重要的诗歌体裁之一,融汇了无数文人士子对离别的思乡之情,穿越时空,触动我们的心弦。

让我们一起用诗言尽离愁,感受唐人赋予送别的深情。

一、《登鹳雀楼》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极具名气的送别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杰作,以其豪情壮志、笔走龙蛇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离别的是谁,都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要不断向前,超越自我。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李白的送别之作,《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曾经广为流传,成为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李白以自己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为背景,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广陵的美景,更加凸显了离别之苦与乐,令人心生感慨。

三、《送元二使安西》再来看一首王之涣的佳作,《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是王之涣送别好友出使西域时所作,表达了对友谊的深厚珍重之情。

通过描绘长安的繁华与西域的辽阔,诗人展示了离别之中的无奈与希望,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广袤而未知的世界。

四、《别董大》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杜牧的《别董大》,这是一首极富感情的送别诗。

杜牧以别离之情为主线,将诗人内心的忧伤、无奈与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离别之际,他以风流倜傥的笔触,向朋友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送别诗作为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深情而留声于世。

它们既是文人们对亲友离别情感的抒发,也是展现他们艺术才华的窗口。

在唐诗三百首中,这些送别之作,以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离别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送别诗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离别的辛酸与美好。

希望我们能透过这些送别诗,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次相聚,用心去感受离别带来的思考与成长。

鉴赏诗歌的内容送别诗、写景诗

鉴赏诗歌的内容送别诗、写景诗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 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 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唐代较 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 都写过送别诗。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 赴考、出使、迁谪(宦游) 、征戎、 乡旅、归隐等。
(一)鉴赏离别诗的方法 1、积累送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2、慷慨豁达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 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 的真诚情谊。
(四)送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 “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 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 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 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 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 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3、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 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 别之曲。
1、送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飘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解释著地:遇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日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风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外表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由于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

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唐代时期有不少著名诗人都曾写过送别诗,那么,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几首唐代送别诗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送灵澈上人》年代: 唐作者: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赏析:这首小诗,是描写作者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

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

作者即景生情,构思精湛。

先描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描写灵澈归去,作者目送。

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真挚情谊。

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描写作者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描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

“独归远”显出作者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

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

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

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

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作者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人评价这两支散曲都慨叹人生无常,有遁世的消极思想。请 你结合相关句子进行简略评述。 两支散曲都有怀古伤今的慨叹,但表达的思想却不完全相同。 《山坡羊· 骊山怀古》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 而残酷厮杀的行径,“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我 们可以将之看作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 规律性的概括。《山坡羊· 长安怀古》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 着作者对人生无常、转瞬即逝,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含 有消极遁世的思想。
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山坡羊· 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 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中吕〕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 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 都变做了土! 2.赏析“骊山横岫,渭河环秀”中“横”“环”二字的妙处。 “横”“环”二字不仅点明所咏之地是长安,而且把这个历代古 都形势的险要、景色的壮丽全部烘托而出,与后文“秦宫隋 苑”“唐阙汉陵”等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 虞 美 人[注] 屈大均 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 魂无主独东还。 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 雄又唤奈虞何。 【注】〔虞美人〕词牌名,初咏项羽宠姬;也是一种花名。 1.试从咏史的角度,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观点:认为项羽当年不过江东的主要原因是君王不忍让虞姬香 魂无主而独自东还。情感:作者对项羽(或虞姬与项羽的爱情) 给予了充分的同情(答“叹惋、肯定”等也可),并借此抒发了 英雄无奈的感慨。
送李端 卢伦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注解】: 1、少孤:指自己早年丧父。 【韵译】: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 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 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 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评析】: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 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 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之情了然。颈联写回忆以往, 感叹身世。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末 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 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 基调悲凉。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 ~9 题。(11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8、颔联的景物描写对情感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路好像伸 出寒云之外一般。“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 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友人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 了烘托作用。诗人回转身时,又逢暮雪霏霏,烘托出 诗人送别友人后归家时有增无减的孤寂之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魏颢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①客中过。 关城②曙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况是〕何况是。 ②〔关城〕指潼关。 ③〔御苑〕皇 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 ~9 题。(11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9、颈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 要分析。(6分) 颈联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 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泊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 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表达了惜别 和感世、伤怀的情感,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抒发的高 潮。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 虞 美 人[注] 屈大均 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 魂无主独东还。 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 雄又唤奈虞何。 【注】〔虞美人〕词牌名,初咏项羽宠姬;也是一种花名。 2.“无风亦向朱栏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虞美人怎 样的特点?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虞美人这种花轻柔、妩媚的特 点。但实质是以花喻人,表现虞姬的柔美多情。
10.(1)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愁绪和谆谆告诫。“ 鸿雁不堪愁里听”,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怅 惘凄切;“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对 方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魏颢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①客中过。 关城②曙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况是〕何况是。 ②〔关城〕指潼关。 ③〔御苑〕皇 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2)有人评价此诗较好地“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请 结合颔联具体说明。(6分)
送李端 卢伦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注解】: 1、少孤:指自己早年丧父。 【韵译】: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 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 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 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评析】: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 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 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之情了然。颈联写回忆以往, 感叹身世。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末 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 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 基调悲凉。
(2)颔联中的“鸿雁”“云山”,写感官接触到的物象 ,是写景;“愁里听”“客中过”,由景生情,抒发忧愁 情绪。全联同时又是叙述旅途的孤寂,也是叙事。
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山坡羊· 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xiù) ,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 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中吕〕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yū ,至今遗 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