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 (吴玉玲著)第六章讲课
广播电视概论教材

广播电视概论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第一节广播的问世与广播事业的发展一、无线电的发明1819年,丹麦的汉斯·克里斯蒂·奥斯特发现电与磁有密切的关系。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确立电磁感应定律。
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是历史上最早研究无线电波的人。
他于1873年发表了《电磁理论》,在理论上为后来的电磁学确定了最初的概念。
他还用数学论证,电波向外传播的速度和光速一样,每秒钟约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5周。
麦克斯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1884年起,德国科学家海泥瑞基·赫兹开始在德国若干大学进行一系列实验,最终找到了产生无线电波、发射无线电波以及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1888年,发表了《电磁波及其反应》的研究报告,是有关电磁波特性分析的最早著作。
为了纪念赫兹发现无线电波的贡献,人们一度把无线电波称为赫兹波。
1965年,国际无线电协会确定以“赫兹”为无线电波波长的计算单位。
1889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的设想,并于1894年研制成一台无线电发报机。
但是未被推广、运用。
西方国际普遍认为,无线电的发明人是意大利科学家古格列莫·马可尼。
1897年,马可尼在伦敦成立无线电报通讯公司。
1899年,美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在新泽西州成立。
1901年12月,马可尼完成了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两岸的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无线电的发明对人类信息传播的意义是什么?无线电通讯技术是人类传播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对20世纪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无线电报、无线电话、无线传真、无线电广播、无线电视等,都是运用无线电技术的成果。
二、无线电广播的试验首次成功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人类自己的声音的是雷金纳德·奥布里·费森顿和李·德福雷斯特。
费森顿想利用无线电波,并把声音变成电信号。
广播电视概论课件

(4)图像文字的主要作用
1.“视、听、读”三位一体,加强信息记忆 2.丰富节目内容,保证新闻时效 3.美化荧屏
第二节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接收
一、广播电视信号的传送技术 调幅就是用调制信号对载波的振幅进行调制。调频的特点是载波的幅度始终不 变,而频率随着音频信号的高低而变化,我国频率范围为535~1605. 我国的调频广播频率范围为88~108兆赫,处于超波频段内。
第二节 英国广播电视事业
BBC
1.建立目的 军队的军事通信被干扰
2.制度建立 约翰·瑞斯,确立了BBC公营广播的基本 体制。 由监管委员会负责管理,下设执行委员 会,确立了广播许可制度,定期由政府 机用户接受费成为其主要经费来源。
早期节目类型
早期受限制,主要播送 音乐、教育和体育节目。 二战期间,得到了较大 发展 并承担了英国对外广播 的工作 BBC开办电视
第二节 电视的诞生与技术发展
(一)解决光电转换 约瑟夫·梅——发现Se元素 (二)发现电视原理 尼普科——机械扫描盘 一、发明电视 约翰·贝尔德——机械扫描电视机 弗来明——实验性电视广播
(三)创办电视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 (BBC)在伦敦亚历山大 宫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电视 发射台,并于11月2日开始 了黑白电视节目的定期播出, 这标志了世界电视事业的发 端。
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 数字摄影、数字录音、非线性编辑 (二)计算机网路技术 Web3.0、IPV6 (三)移动通讯技术 1G(大哥大,体积大、数量有限) 2G(收发短信和电子邮件、浏览网页) 3G、4G(较为主流的配置) 5G有望普及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形态及发展
几乎所有的新媒体形态的发展都与互联网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广播电视学概论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教学大纲学时:54 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广播电视概论》为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广播电视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历史、机制、运营、规律、特点、节目、管理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广播电视学、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承接新闻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
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以报刊理论为主,《广播电视概论》则进一步以广播电视为观照对象,研究相关的理论,对今后学习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实践课打下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和理论知识,搞清楚广播电视各类节目的基本特点和大致编排程序和思路。
同时,要求学生经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尽量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对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做出合乎情理的理性评价。
四、教学方法与重、难点教学方法: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一定时间的广播电视作品观摩讨论。
课堂讲授中,尽量结合最新的和获奖的广播电视作品以及相关栏目进行分析,努力让理论和实际作品相结合。
教学重点:广播电视各种节目形态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点、大致编排程序等。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建议学时分配本学期教学时间共18周,每周3节,共54学时。
以下为计划授课内容安排:六、课程考核闭卷考试,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广播电视学概论》,黄匡宇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5.《电视新闻学》,曾祥敏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八、教学主要内容第一章广播电视发展简史1.教学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广播电视的发明与革新的历程,了解世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过程,了解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等。
广播电视概论PPT

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第一节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广播的定义:---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的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1、按照传播信号来分2、按照传输方式来分(1)无线广播/开路广播(2)有线广播/闭路广播第二节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茨堡威斯汀豪斯公司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这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广播电台。
一般认为,这是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
·广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广播发展第三节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1、电视的诞生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1月2日起定时向公众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被认为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2、彩色电视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3、卫星电视1962年7月美国发射了“电星一号”通信卫星,进行了同西欧的越洋电视传播。
·4、有线电视·5、数字电视第四节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无线电频率的指配与使用·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NTSC制–PAL制(也称帕尔制)–SECAM制(也称赛康制)第二章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第一节民国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民国时期广播电台的发轫-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第二节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阶段(一)起步时期(1949年之前)(二)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至1965年)(三)挫折、停滞时期(1966年至1976年)(四)复苏、振兴时期(1977年至1980 年代中期)(五)发展、繁荣时期(1980 年代中后期至今)·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窑洞里的“播音室”开始试验播出-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的创建纪念日·建国初期的我国广播事业·改革开放之前的广播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的发展-广播事业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广播电台从一家综合台到多个频率,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与国际接轨-广播的传播手段从单一到多元,广播节目形态愈加丰富且趋向类型化、专业化-广播“受众本位”理念逐渐明晰,服务意识提高(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1940年12月30日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广播电视概论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大纲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课程代码:XXX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广播电视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讲授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传播特性、社会功能、业务流程、经营管理、节目类型、受众研究、产业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熟悉广播电视的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影响,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和传播的基本能力,形成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入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2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理解广播电视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区别;3. 掌握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影响。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历史(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理解广播电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特点;3. 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和传播方式;2. 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和传播劣势;3. 掌握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和受众心理。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功能;2. 理解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功能;3. 掌握广播电视的文化传承功能。
第五章广播电视的业务流程(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2. 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和传输;3. 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营销和评估。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和经营模式;2. 理解广播电视的市场竞争和营销策略;3. 掌握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
第七章广播电视的节目类型(6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社教节目等主要类型;2. 理解不同类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特点和制作要求;3. 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广播电视学概论》考试大纲

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概论》考试大纲(同等学力加试)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试题题型结构(以主观题为主)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
三、主要参考书《广播电视学概论》,吴玉玲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考试内容《广播电视学概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广播电视的基本技术、传播性能、传播语言、节目构成与事业管理等几大方面的基本理论。
具体而言,主要考查以下知识点:第一章广播电视技术的发明与革新1.广播技术的发明与发展2.图像技术与电视的发明3.电视技术的发展与革新第二章广播电视业的诞生与发展1.世界广播业的诞生与发展2.世界电视业的蓬勃发展3.广播电视业的市场重构与全球化第三章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概况1.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2.我国电视业发展概况第四章广播电视传播符号与传播特性1.人声语言:从广播到电视2.音乐与音响:广播电视的非语言符号3.电视画面与镜头语言4.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第五章广播电视社会性质与制度规范1.广播电视的意识形态性2.广播电视的公共性3.广播电视的商业性4.广播电视产业制度规范第六章广播电视媒介组织与管理1.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类型2.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发展3.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管理第七章广播电视产业构成与经营1.广播电视产业构成2.广播电视产业特点3.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内容4.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第八章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制作编排1.广播电视节目主要类型2.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3.广播电视节目的叙事策略4.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策略第九章广播电视媒介受众分析1.广播媒体受众特点2.电视媒体受众特点第十章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内容第十一章电视的社会影响:理论与分析社会影响的内容与理论第十二章广播电视产业的数字化变革1.数字化的内容2.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掌握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节目制作流程理解广播电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1.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技术手段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制作流程广播电视事业的社会影响和未来发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广播电视节目,了解节目制作流程小组讨论法:探讨广播电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和节目制作流程的掌握情况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技术2.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掌握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传输和接收过程理解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趋势2.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信号的发射和传输原理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和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备实验法:演示广播电视发射和接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小组讨论法:探讨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趋势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发射和接收过程的掌握情况第三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3.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制作流程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技能和规范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艺术性和创新性3.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能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艺术性和创新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制作流程实践教学法: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小组讨论法:探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艺术性和创新性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类型的了解程度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的掌握情况第四章:广播电视事业管理4.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事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掌握广播电视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内容理解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现状和挑战4.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事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广播电视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内容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现状和挑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事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广播电视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情况小组讨论法:探讨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现状和挑战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事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政策和法规的掌握情况第五章: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趋势5.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广播电视产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理解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5.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广播电视产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广播电视产业经营模式的成功案例小组讨论法:探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的掌握情况第六章: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特点6.1 教学目标掌握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理解不同类型节目的受众定位和传播目的分析节目类型的创新与演变趋势6.2 教学内容的新闻类节目、娱乐类节目、教育类节目和专题类节目的特点节目类型的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节目创新的案例分析与趋势探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各类节目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节目案例,探讨其成功要素小组讨论法:讨论节目类型的创新与演变趋势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节目类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节目创新案例的分析和趋势预测能力第七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7.1 教学目标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整体流程和各个环节掌握节目策划、编写、导演、拍摄、剪辑等基本技能学会运用广播电视制作技术和设备7.2 教学内容节目策划与创意开发剧本编写与节目大纲设计导演与拍摄技巧后期剪辑与音效制作节目制作的技术设备和场地选择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能要求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模拟制作环节,提高操作技能小组讨论法:分析实际节目制作案例,探讨制作技巧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节目制作流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模拟制作环节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第八章:广播电视节目评价与反馈8.1 教学目标理解广播电视节目评价的重要性和目的掌握节目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指标体系学会通过反馈改进节目质量8.2 教学内容节目评价的概念和重要性观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评价等方法节目评价指标如内容质量、制作水平、受众满意度等节目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节目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节目评价案例,讨论其有效性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通过反馈提高节目质量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节目评价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节目评价指标和反馈机制的掌握情况第九章:广播电视节目与社会文化9.1 教学目标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掌握节目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分析节目如何体现和塑造社会价值观9.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节目内容如何反映和引导社会价值观节目制作中的伦理和法律考量节目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节目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节目对社会文化的具体影响案例小组讨论法:探讨节目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节目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节目社会影响案例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第十章:广播电视未来发展展望10.1 教学目标理解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掌握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学会预测和适应广播电视的未来变化10.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行业的新挑战如技术变革、市场竞争等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和融合趋势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方向如网络广播、智能电视等行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广播电视行业的新挑战和机遇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成功案例小组讨论法:探讨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行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1. 广播电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环节重点:理解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其传播原理和技术手段。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笔记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历程第一节广播的诞生及事业发展一、广播的起源1.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明- 1895年,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成功进行了无线电波传输实验。
- 1896年,塞尔维亚裔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提出了无线电传输的理论。
2. 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 1920年11月2日,美国的KDKA广播电台在匹兹堡开始了首次定期广播,这标志着商业广播时代的开始。
二、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1. 初创时期(1923-1949年)- 1923年,上海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由美商奥斯邦创办。
- 1927年,北洋政府创办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开播,成为国民政府的官方喉舌。
2. 建国后的广播事业(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 1950年代,中国广播事业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发展,形成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全国广播网。
- 1978年改革开放后,广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频率专业化、节目多样化成为趋势。
第二节电视的诞生及事业发展一、电视的起源1. 电视技术的发展- 1925年,英国发明家约翰·洛吉·贝尔德成功实现了电视图像的传输。
-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电视服务。
二、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1. 起步阶段(1958-1978年)-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 196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在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2. 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978年,中国电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1980年代,彩色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内容日益丰富。
- 1990年代,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观我国目前的传媒集团化改革
• 首先,由于没有经过前期的市场洗礼阶段,其 各个部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核心 业务,这样在短时间里组建传媒集团的行为 很可能是没有竞争能力的"拔苗助长"的行为.
• 其次,从集团的实现方式来看,国外传媒是通 过市场并购实现的,而我国则是通过行政命 令的方式组合起来的,政府在传媒业的发展 上并不是起引导作用,而是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节 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发展
1.广播网时代
(1)全国广播公司(NBC) (2)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3)美国广播公司(ABC) (4)福克斯广播网
2.资本的扩张,超级传媒集团的形成
• (1)广电产业内部集中 • (2)跨行业集中 • (3)跨国媒介集团的最终形成
二.对跨国媒介集团的思考
第六章 广播电视媒介组织与管理
主讲人:王译民老师
【学习要点】:
广播电视媒介组织从不同的角度 有着不同的类型划分。但不论是何种 类型广播电视媒介,其管理方式有一 点事相通的,即都是通过“人”来落 实的,而拥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 保证“人”能够有效行使与落实管理 职能的前提。
第一节 广播电视媒介组 织的类型
谢谢观赏
特别鸣谢: 乐教授
编本新闻四班 还有 比尔盖茨的windows xp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 第一.跨媒体可以提高资源...... • 第二,跨媒体跨行业利用不...... • 第三,跨媒体跨行业所具有...... • 然后,跨媒体跨行业所具有......
三.我国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发展与思考
• 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认识....... • 接着,为了适应国外传媒集团化....... • 此后,各省市纷纷进入了广播电....... • 从外表看,我国的传媒改革与发.......
归根结底,还是.......
(1)行政捏合 (2)产权残缺 (3)业务重组力度不够 (4)市场保护
第三节 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管理
• 一.以媒介为单位的组织管理 • 二.以频道为单位的“频道中心制”管
理 • 三.以栏目单位的“制片人中心制”与
“主持人中心制”管理
一.以媒介为单位的组织管理
• 1.商业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公司制管 理
• 2.我国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事业单位 、企业化的管理
• 3.公共电视机构的组织管理
二.以频道为单位的“频道中心制” 管理
• 1.频道中心制的内涵
• 2.当前电视频道管理的几种模式
• 3.关于频道中心制管理的思考
三、以栏目为单位的“制片人中心 制”与“主持人中心制”管理
• 1.制片人中心制管理
• 2.主持人中心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