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宫廷建筑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宫廷建筑一、引言中国古代的风水观念与宫廷建筑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风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于建筑设计、位置选址以及宫廷的规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风水观念与宫廷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影响。
二、风水与宫廷建筑的起源由于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景仰和崇拜,风水思想在古代便开始形成。
风水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认为自然界的地理环境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宫廷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崇高,除了体现统治者的权威与尊贵,还承载着国家运势与命运的象征。
因此,风水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宫廷建筑的规划中。
三、风水与宫廷建筑的关系1. 风水与宫殿选址根据风水观念,宫殿的选址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的气场与水流,以及山脉与河流的分布。
选择风水宜人的地理位置可以招财纳福,有利于皇室的长治久安。
同时,它还要符合“龙脉”理论,即宫殿应该位于“龙脉”交汇的地方,以获得能量的集聚与传递。
2. 宫廷建筑的整体布局宫廷建筑的整体布局也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
宫廷建筑往往采用严谨的对称形式,追求平衡与和谐。
大殿、花园、庭院等建筑元素的摆放必须符合风水原则,以保持能量的流动和均衡。
同时,根据风水的要求,宫廷建筑也会选择与吉祥寓意相关的建材与装饰。
3. 宫廷建筑的功能与风水宫廷建筑在功能设计上也要考虑风水的观念。
例如,宫殿往往设置有天井或庭院,以增加光线和气流的进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氛围。
同时,宫内的摆设和陈设也要符合风水的原则,以保持宫廷的吉祥纳福。
四、风水与典型宫廷建筑的案例分析1. 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之一。
它的选址位于北京市中心,四周环绕着靠山靠水的地理环境,符合风水的要求。
故宫的布局呈南北轴线对称,大厅与庭院相互交错,体现了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宫内的建筑装饰也符合风水观念,例如,红色和金色的装饰象征吉祥与权力。
2.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清代的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建筑和富丽堂皇的景观而闻名。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风水思想-建筑风水学论文

风水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风水思想在传统建筑中有着重要地位,风水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文化理念。
对风水思想进行研究,从中吸取精华将对我国建筑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将对风水思想进行简要叙述,并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发现风水思想的体现。
引言风水又称堪舆,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人希望通过风水思想在建筑中的运用,能够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通过建筑环境中的风水布局达到祈求阖家幸福、驱凶避祸、广纳福德的目的,实现家族的兴盛。
在当今建筑学、家居设计方面,风水对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建筑结构有其积极贡献。
风水概念风水是汉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风指的是元气和场能,水是指流动和变化。
风水在中国古代建筑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技术。
从当今的建筑学角度来看,中国风水理论具有很完善的系统性。
风水是中国古人协调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一门理论,风水是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总结后得出的思想,风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
中国风水思想在中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各个流派的风水学理论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如形势派,这一流派下又分为峦头派、形象派和形法派,形势派的理论多集中在建筑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
而理气派下的各个流派众多,包含方面也更为丰富,有占卜、住宅布局、还有医学方面的理论。
风水学中的众多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风水思想。
风水思想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中的体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想,对中国风水思想进行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步骤。
风水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风水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布局、结构设计、建筑选址等重要建设步骤都要以风水进行指导。
古代大户人家在这方面更为讲究,建筑的基础建设结构等方面不但要遵循风水思想,房屋中的各个细节和装饰也要表现出风水文化。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住宅能够运用好风水思想不但能够使居住者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使这个家族获得更多的运气,家族发展的更好,反之,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水布局,不但影响居住者的居住质量,还会给家族带来噩运,不利于家族成员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环境与风水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环境与风水李乾英2010级城市规划一班312010*********2013年11月29日摘要:讲述风水的形成过程极其内容,分析风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风水对我国古代建筑空间环境及空间布局的形成而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风水地理环境空间环境空间布局1.前言风水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虽然夹杂了许多玄学成分,但在我国传统城镇布局和规划设计方面有着深远影响。
其在城镇空间布局,对小区域地质、地文、水文、气候、气象、景观等的把握上,具有朴素的科学意义,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
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看,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裹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
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现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些和我们的风水理论不无关系。
2.风水的形成人是陆栖动物,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
而地理环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它具有不平衡性。
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给人带来幸运和幸福吉祥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潜藏危机,给人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
温暖向阳、舒适便利、山水优美的环境,人所向往;阴冷潮湿、艰难困苦、险山恶水的环境,人所趋避。
择其吉而避其凶,是人们对应自然的本能反应,于是“风水”这门考察选择环境的学说,便在中国——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逐渐形成了。
传统的“风水”学说便是依我国古代哲学《易经》,阴阳八卦,五行四灵,相结相属而成,讲究龙、砂、水、穴、山势主次有序,环山抱水。
是一门内容浩瀚,珠沉沙浮的杂学。
它包含着我国古代伦理学、心理学、美学、地质、地貌、生态景观诸多方面的内容。
“风水”术经数千年流传发展,历代沿革,有不少别名,如堪舆、形法、地理、青乌、青囊、卜宅、相土、阴阳等,各地流派呈纷,各有所重。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武汉作为中国内地重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水格局。
它的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有长江和汉江两大主要河流贯穿而过。
武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给城市布局和风水格局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城市布局充分体现了其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特点。
而在风水理论上,武汉的水、山、地势等因素也对城市风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分析一下武汉的城市布局。
武汉城市的布局可以说是“三镇合一”,即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一,形成了今天的武汉大都市区。
在明清时期,这三镇分别是江南第一军事重镇、江南第一商业重镇和江南第一工业重镇,三镇的布局相互衔接,形成了商业、军事和工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这种布局也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武汉的城市布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更是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是武汉市中心,也是整个市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长江的水运资源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汉江的汉口港更是成为了武汉的商业重镇。
整个城市布局在历史上都是以江为界、岛为市、江汉交汇的独特特点。
我们来看一下武汉的风水格局。
风水学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而山则是防御的象征。
在武汉的风水格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是武汉的“聚宝盆”,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
而在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等自然水体存在,这在风水学上称为“四水归堂”,有收天下之财、聚四方之气的意义。
这些水体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运输便利,也使得城市的风水格局更加完善。
武汉市的山势起伏也为城市的风水格局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武汉市区内,有着诸多的小山丘,如武昌黄鹤楼、汉口龟山、汉阳古德寺等地标建筑,山水交融、山明水秀,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景观和气息。
风水理论对环境选择原理的分析-以阆中古城为例

1.风水理论研究分析的背景和意义1.1关于“风水”的本义“风水”是古代人们在建筑选址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布局运用总概括。
简单的说即是人们对生前居住环境和身后墓葬环境的选择和处理。
建筑选址讲究“生气”旺盛,“藏风聚气”。
堪舆家认为聚生气的诸元素中风与水的关系最大,所以有风水一说。
1.1.1“风”的本义郭璞《葬书》原文说:“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郭璞的生气是地表下运行的能量,以“土”元素为代表,是地表万物的生长的要素,生气也就是土气,旺盛的生气溢出地表后就形成了风“噫而为风”。
这里的“风”就是土之气,也就是地气,而不是指外在气流而形成的风,前者才是风水中“风”的本义【1】。
1.1.2“水”的本义郭璞《葬书》又说“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气是水的母体,水是随气而运动的,所以风水中的水,除了一般的江河湖塘等宏观的水外,主要是随生气而运动的水,还包括空气中的水分子,即微观水。
是以气来组织水,不是水来组织气。
如前所述,朴素的风水的正确概念应该是“水土”的概念。
实质上是指地表生态和气候的互动关系,风水好不好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一个地方的水土好不好,地表生态和气候情况协不协调。
除此之外,良好的景观也是好风水的重要条件,其实,儒家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景观对人的影响是对风水景观的最好诠释,人们在良好的生态和情景交融之中,良好的环境景观观照之下,达到养身,养目,养心,最终生生不息之目的。
所以说中国朴素的风水学是以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与人的协调关系为基本目的的。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先有中国“风水”的概念,然后才有西方的“科学”一词,因此不能用“风水”与“科学”进行简单比对。
风水学是中国的“国宝”,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与特有的生存智慧,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分析、搞好传承,以便更好地造福人民大众,推动民族复兴。
风水文化与古代建筑学的关系

风水文化与古代建筑学的关系中国的风水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一种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结合的思想。
在古代的建筑学中,风水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建筑大师们常常按照风水理论,设计和布置建筑,以获取最大的好运和顺利。
一、风水文化介绍风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思想,在古代以及现代依然广泛存在。
它的理论主要是根据风、水、地形、地势以及人类环境等因素来判断、协调和改变一个事物或地方的环境。
风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农业、流行文化等多个领域。
二、古代建筑学与风水文化的关系在古代中国的建筑学中,风水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要。
人们在修建城市、建造宫殿和寺庙等大型建筑时,常常依据风水学来设计和布局建筑。
例如,“龙脉”是指山脉和河流的大气排布,古代皇帝庙宇等建筑常常布置在龙脉所在的位置,以达到利益统治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另一种常见的风水布局是按照八卦、五行等理念设计。
在古代中国,八卦和五行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学中。
八卦是指八种基本的符号,分别代表不同的方向和元素。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根据八卦和五行的概念,建筑师可以通过布局和设计来达到增加吉祥和平衡元素的效果。
三、古代建筑中的风水具体实践许多古代建筑物都采用了风水的理念和设计。
例如北京故宫的设计,把二十个幸福和吉祥的场景表现在其中,包括神兽、盆景、石雕等。
故宫的构造也符合风水学中“太极”的概念,即由圆形和方形共同组成的建筑风格。
这种构造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完美和平衡的体现。
另一个例子是南京的明孝陵, 是明朝皇帝朱由检、他的王妃张氏合葬的陵墓。
明孝陵以风水布置而闻名,它的布局采用了八卦和太极的概念。
墓门安放在东南方向,是因为东南方向在八卦中是吉方。
明孝陵的布局符合了八卦理论的设计,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布局。
总的来说,古代的建筑学和风水学密不可分。
通过风水的理论和实践,建筑师们创造出许多优雅、美观和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建筑。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源远流长,充满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独特,城市规划精细而有序。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以及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因素。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古代中国建筑以其宏伟壮丽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这种结构既绿色环保又富有弹性,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代表性的建筑有中国古代的寺庙和宫殿。
2. 斗拱和飞檐:古代中国建筑中常见的斗拱和飞檐是建筑独特之处。
斗拱作为支撑结构,使建筑更加稳固;而飞檐则起到遮阳、防雨以及装饰的作用。
3.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住宅类型。
四合院通常由四条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庭院。
四合院布局紧凑,空间利用率高,适应了中国古代多子女家庭的需求。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平衡与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下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1. 五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思想对城市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五行的理念,城市规划师将五行的属性引入城市规划中,以求城市的平衡与和谐。
2. 风水: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规划师会根据地势、水源等因素来安排城市的布局,以谋求人们的福祉和吉利。
3. 阴阳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阴阳思想强调了城市规划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平衡,并追求完美的和谐。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互为补充。
1. 建筑影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直接影响了城市规划。
建筑的布局和高度会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建筑风格也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
2. 城市规划塑造建筑: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要求使得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得到约束与发展。
城市规划师会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风格,以确保城市的整体和谐。
3. 文化交流:建筑和城市规划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交流与传承,古代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影响了东亚地区和世界各地的建筑与城市规划风格。
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

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杨文衡中国古代风水与城市选址和规划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受风水的影响很深,追溯根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谈。
一、影响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规划的宇宙观和自然观1.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形成。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的墓葬方向是上南下北(按照古代的习俗,生者南面,坐北向南;死者北首,头北脚南),墓穴南部呈圆形,象天;北部呈方形,象地。
整个墓穴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以后在建筑上有许多地方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特别是地方观念。
如:穹隆顶墓室,半球形封冢,方形墓穴,城市和居室都是方形,跟墓穴为方形的意思一样。
皇城、内城和外城的城门,均呈现“上圆下方”的形状,以象天地。
紫禁城城门之“内圆外方”造型,表示紫禁城内外的差别犹于天上人间,城内为天,住着天子;城外为地,住着老百姓。
紫禁城中太和殿内,有“上圆下方”的藻井(又称龙井),这种结构,即所谓“上仿像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德之方”。
北京北海琼华岛上的善因殿,大钟寺内的钟楼等,均为上圆下方之重檐建筑。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中,有一处大型祭坛建筑基址,整个布局由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组成,按南北轴线对称分布,南圆北方,也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
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出士了大小不等的玉琮,它外方内圆,寓意也是天圆地方观念。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式盘,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典型体现。
式盘中的天盘为圆形,地盘为方形。
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也曾显现过地圆的思想,但只是昙花一现,不为社会主体思潮所接受和承认。
唐代外国的地圆观念曾传入中国,但也不为中国人所接受。
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也把西方的地圆思想和地图传入中国,但接受者寥寥,反对者则浪高。
直至清末,地圆观念才在中国站住了脚跟。
因此,天圆地方观念不仅影响中国古代地图测绘技术达两千多年,而且一直影响中国的城市规划,这事并不奇怪,是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2014年10月8日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无处不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风水理论,概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并举例论述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风水;城市建设;城市选址
正文:
一、风水理论阐述
一说起风水,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迷信。
其实不然,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
《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
”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
可见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中国古城市的形态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出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城市中各种要素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全城分割为诺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中,组成“里”。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开放式的城市布局取代了里坊制。
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风水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根据己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初步推断出我国古代的风水学是从商周时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7世纪)的占卜发展起来的。
说风水学渊源于古代占卜,其理由为以下3方面: (1)商周的占卜己有相土勘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例如《史记》、《尚书》记载周代建洛邑,进行了占卜。
(2)至少到了西汉,占卜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称之为“术数”,“术数”之中包括风水分支学科;《史记日者列传》说,汉武帝时已有“术数”堪舆家。
(3)风水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周易八卦基础之上的。
风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商代,风水学处在朦胧状态。
(2)西周,原始风水学萌芽。
(3)东周、秋风水学呈多样化发展。
(4)秦汉,风水学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
(5)三国、晋、南北朝,风水学渗进环境形胜观念,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
(6)隋、唐、宋、元风水学开始向民间广泛发展。
(7)明、清风水学不断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
中国风水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基本为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形式派和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的理气派。
中国风水学中“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法”则偏重于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此外,还有“日法”用于选择吉日良辰以事兴造;“符镇法”为补救各法选择不利的措施。
中国风水学按照应用对象又分:阳宅风水,即阳宅相法,专司生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择址布形:阴宅风水,即阴宅葬法,专司死者的陵墓坟家的择址布置。
中国风水学对于住宅所处环境不同,又有所谓井邑之宅、旷野之宅、山谷之宅等区分,如《三元地理》在风水学应用上又各有所侧重。
对于旷野之宅和山谷之宅,因其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多注重形法:而井邑之宅,则因其外部环境的限制,常以形法、理法并举。
中国风水学无论形势派,还是理气派,尽管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实际操作方法,但是都遵循如下三大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
四、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举例
在风水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规划等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如历代都城建筑中注重“择中观”,即选址时探求其适中的地理位置,通常为一个区域的地理文化中心。
同时,聚落、城市等的基址皆背山面水,一般位于水曲处或河流交汇处,周围众山环抱。
此外,都城的布局结构也模式化,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
(1)南朝建康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面临长江,北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式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盘虎踞”之称。
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有众多山脉布列于城北及城西一带。
有秦淮河关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于北。
建康的选址临河背山,顺应了天地人合一的风水原则。
建康的依据地形而建,形成不规则的布局,中间的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的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他道路都是“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城中河道除秦淮河通长江可输四方贡赋以外,又由秦淮河引运渎直达宫城西侧的太仓,供应皇室各种物质。
并在潮沟及清溪北源放玄武湖水入城注清溪和运渎,保证漕运和城濠用水。
在湖侧作水渎,通水入华林园天渊池,引至殿内诸沟。
(2)紫禁城
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
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
“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
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环绕在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米、深6米,是一条保卫故宫安全的“人造河”。
内金水河从紫禁城的护城河中,经西北角楼下引入紫禁城内,流入太和门前。
在罗经天盘中西北方乾位属金代表天。
因此古人赋予金水河一个美丽的寓言:来自天河之水,通过金水河的流动,将“生气”源源不绝地引入紫禁城。
紫禁城内之布局,其实是隐藏着中国古代之易经阴阳五行道理,亦都证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
明清两代之帝皇依然尊崇古代易经阴阳五行之学,将之运用于整个宏伟之宫殿群,由此可知易学之尊崇地位,为历代皇帝所用,历久不衰
之原因。
因为注重阴阳五行学说,故此所有城内设计,都是依存着阴阳两面互相对应,及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分布。
如外殿之布局采用奇数,称五门、三朝。
内廷宫殿用偶数,称两宫六寝,两宫即干、坤两宫,六寝即东西六宫。
方位方面有东、南、西、北、中五方;色彩中有青、黄、赤、白、黑五色。
所以紫禁城东部有某些宫殿用绿色琉璃瓦顶。
西面布局全部是把太后、太妃之宫殿布置在西部,因为五行之生化过程属(收),五行属金,方位为西方。
五行之赤色象征 (喜),所以紫禁城所有的墙、门、窗、柱、框一律用红色。
五行中的黄色属土,代表万物之本,亦都象征尊贵之意思,因此宫殿内大多数之瓦顶皆用黄色,其道理在此。
紫禁城建筑严格地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
紫禁城中轴线,是规划紫禁城全部宫殿及北京城的基准线。
紫禁城内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
其他宫殿若不建在中轴线上。
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则,分布在中轴线两端。
整个紫禁城建筑都按照坐北朝南统一布局。
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造型像一张巨型的弓,也意味着金水朝拱护主的观念。
紫禁城与外城的通道只有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和午门,位置分别设在天盘的坤申、壬子、乙辰和丙午宫位,传统风水对阳宅门户的特殊设置可见一斑。
紫禁城,是按照中国正统风水理论指导布局,而建造的中国皇宫建筑群的经典杰作。
她通过巧妙的布局建造,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山水的生旺之气,以达到地灵人杰的吉祥效应。
紫禁城,她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精华,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正统风水学的玄妙智慧。
紫禁城风水建筑的丰富内涵,对我们辩证地继承与应用中国传统风水遗产精华,因地制宜地建造和谐吉祥的建筑风水环境,具有不可多得的典范与借鉴的重要意义。
五、总结
风水学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不仅是现代有争议。
对这个问题,要有历史观点。
风水学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
它应当被看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和对待,正如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一样,其中有占卜的重要文化内涵。
但从风水学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几个影响来看,积极成分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处理城市规划中一些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应当重视这份遗产,研究它、剖析它,为今天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7
[2]褚良才.易经·风水,建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2
[3]程建军,孙尚朴.风水与建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
[4]于希贤.法天象地: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与风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5]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6
[6]汉宝德.风水与环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
[7]东南大学,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