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摘要苏轼、辛弃疾都属于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其词作品都是以豪放见长,完全脱离了当时词曲写作声律方面的束缚,词作品选择的题材和体裁比较广泛,音域广阔丰富,运用的词语气势恢弘、不拘一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上处于独树一帜的显著位置,由其代表的“豪放派”也逐渐被文学界所关注。

因此,对于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苏东坡、辛弃疾作为宋代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属于同一个派别风格,但是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细微差别。

主要区别表现在,苏东坡的诗词比较侧重于向光明的目标去奋斗,要将身边不可忽视的痛苦和困难作为追求光明的一个过程和手段,主张从苦难中实现解脱和超拔。

而辛弃疾则侧重于表达和发泄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谴责和摆脱的激情,表达一种愤怒的激情。

总而言之,东坡是旷选,而稼轩则是悲愤。

辛弃疾的风格在创作上呈现多形式、多形态,继承苏东坡的豪放风格。

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形成的人生经历比较与此同时,在实际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对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进行比较研究,“豪放”的风格作为词风的基本特征,同时两者在词作品的感情色彩、思想风格、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同之处。

以词的本色出发,较之有一定的发展和继承。

在书面文本的基本思想层面,作者的爱国之情、自身的忧郁之情都凝结在一起。

而在表现的手法之上,则较多的运用曲折的比兴等手法,营造较好的诗词意境。

纵观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这一生,坎坷之途不断。

苏东坡年轻之时即具备极大才华,进入仕途之后就被卷入了宋朝官宦内部的内耗斗争中,受到屡次的排挤和打击,多次被贬官下放,甚至有生命危险,几乎不得完身。

辛弃疾除了诗词方面的显著成就之外,还显露了优异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是在军队实现南渡之后却实现不了当时统治者的重用和信任,多次遭到奸人诬陷和免职,在野外赋闲时间有二十余年。

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 辛弃疾真的是酷吏吗?

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 辛弃疾真的是酷吏吗?

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辛弃疾真的是酷吏吗?辛弃疾和苏轼两位大词人同为宋朝词人,并且又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人将两人并称为苏辛。

不过这两人却并非同处于一个朝代,苏轼为北宋词人,辛弃疾为南宋词人。

不论时局环境,单从文学作品上来看,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和苏轼,两人谁的成就更高呢?在苏轼之前,词作多为婉约意境,伤春悲秋,寄托忧思情怀。

表达送别之情,闺中怨妇之感都是婉约派词作的表现。

到了苏轼之后,他以其开朗乐观的情怀和广阔坦率的心胸,开创了豪放词一派的风格,词作多展现豪放的情感。

许多人会认为,苏轼既然是豪放派的开创者,那么他自然是豪放词派最牛的人物了。

这个想法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前人开创一样东西,后人又不是不能发扬光大。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正是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发扬光大了。

他继承和发展了极具豪放情怀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所作词作,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一个豪放词的开创者,一个是豪放词的发扬者,但实际上两人之间的风格却是完全不同的。

苏轼之词的豪放,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观他所作之词,奔放洋溢,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辛弃疾的豪放词作,却带有他特有的豪装与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

那种构架出来的场景,往往能迅速撼动人们的心灵。

如果说苏轼词的豪放犹如高耸的山峰,那么辛弃疾词的豪放就如苍凉而壮阔的大漠。

不得不说辛弃疾所创造出来的词作,比苏轼词具有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

所以如果真的将两者之间的词作拿出来比较的话,小编个人更偏向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太沉重,让人能很快陷入其中,却很难迅速摆脱那种苍凉雄阔之感。

纳兰容若,素有满清第一词人之称,小编虽不欣赏其词的悲郁,但是对他所评的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比较去还是比较认同的。

纳兰容若说:词虽苏辛并称,而辛实胜苏。

苏诗伤学,词伤才。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牡 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本文分析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之不同:第一,苏东坡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辛弃疾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是豪放;第二,轼词的诗化倾向,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辛弃疾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第三,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第四,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

标签:苏轼词;辛弃疾词;不同自公元11世纪以来,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而由苏轼和辛弃疾开创的“豪放词”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但他们个性的比较却着实让人难以把握,在此,结合他们二者似同非同的创作风格,浅略的加以阐释。

一、旷达与豪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总体上写的旷达豪放,洒脱干脆,但是如果仔细品察,则各有其侧重;苏词之旷达与辛词之豪放,也各有其主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苏、辛词的风格时就有“东坡之词旷,稼軒之词豪”这样的论断,他直接以“旷”和“豪”两个字来概括他们二人的不同特色。

又如谭献所言:“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是弓刀游侠”,换而言之就是说东坡是一位极富才气的文人,而辛弃疾则是一位爱国主义英雄。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来看,苏轼生活于表面平和却内藏危机的北宋时代,他有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并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却不幸卷入了当时颇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

一生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甚至贬谪的他并不怨天尤人,以极其豁达的态度应对一切暴风雨,表现出了旷达的胸怀,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词的序言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苏轼词与辛弃疾词比较

苏轼词与辛弃疾词比较

在我国诗歌史上,堪与唐诗宋词争雄斗胜的宋词,就其内容和风格,题材和形式而言,传统上分为婉约词和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的两大词家。

苏、辛的词,豪迈雄放,气象宏大,意境开阔,代表了宋词的杰出成就。

他们都是词体的革新者,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把词从“偎红倚翠”、离愁别恨和诗酒优游、消遣娱乐的狭窄圈子里解放出来,为词的健康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苏拭和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这种开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也反映在他们写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作(我们称为农村词)上。

这类作品,清新明朗,质朴无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引人喜爱,不仅是《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中别具一格的珍品,而且在整个宋词中占有突出地位,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

很多人都研究认为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词是中国农村词中一起盛放的两朵奇葩。

有很多文献为证,这里不一一赘述。

我虽然只是选读了宋词选修课,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但是我其实很喜欢宋词,平时也读到很多他们的农村词,我这里想发表一些拙见。

我觉得辛弃疾的农村词是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和创新。

事实上辛弃疾在农村词上的造诣已经高过苏轼了。

我罗列了一下几点。

第一,辛弃疾创作的农村词的数量远远超过苏轼。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

这是辛弃疾的词作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是于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相比,已是苏词的五倍。

同时和前辈作词家相比,有二十年农村生活经历的辛弃疾,对农村生活显然也更为熟悉。

苏轼的农村词均为一地之作,而辛弃疾的农村词却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农村生活的反映不仅更加广泛,而且更深入。

第二,辛弃疾农村词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对农村词传统的突破和丰富上。

传统的农村词,包括田园诗,都以恬淡闲适为主要特征。

苏轼的农村词也描写田园生活,但那是在自己祈雨后对农村生活的一种近乎与理想的描写,其中充满了对自己政绩的肯定和欣赏。

而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拓宽了农村词的内容,而且突破了自我写照的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

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2)农村词。

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

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与言情词。

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

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

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

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

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

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

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苏轼与辛弃疾都是性情中人,只是苏轼天性自由旷达,而辛弃疾豪健悲愤。

尽管他们都遭遇不平坦的仕途经历,但是个性的不同也就注定了他们看待问题的差异和词风上的迥异。

苏轼改变了自唐五代以来词多用来描写闺房青楼,寻欢作乐的意象,加入了日常生活,自然山水,人生哲理的词境。

然而到了南宋辛弃疾笔下,词的意境再次被扩大,大量描写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的词出现了。

苏辛二人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国历史文坛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人以“苏辛”并称,把他们推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自然也是当之无愧的。

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豪放派的大家的作品,总使人有不尽的遐想。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

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

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

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

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望月怀远》和《春江花月夜》的比较细读盛唐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发现它和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许多相似之处。

1、《望》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就和《春》的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惊人的相似。

去掉“共潮”,再调下顺序,就成了“海上生明月”。

2、《望》的第三四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春》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几句的概括总结。

白云一片去悠悠,谁家今夜扁舟子?两句是主要写游子的相思;青枫浦上不胜愁,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主要是写思妇的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多么完美的概括。

3、《望》的“不堪盈手赠”和《春》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在审美价值上相同。

都是用幼稚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行动来表现相思之苦的感情。

用手来捧月光,用帘子把月光卷去,拂去捣衣砧上的月光,这些做法同样的可笑,无用。

但是它们在感情的体现上是那么的相似。

越无用,越体现相思之情,美感就越强烈。

这就是他们在审美上的相同。

4、《望》中的“还寝梦佳期”和《春》中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都是以梦来写相思。

细读《望月怀远》,发现它在表现相思上,境界比《春江花月夜》有所超越。

1、《望》在“海上生明月”时,想的是“天涯共此时”,表达了天下有情人的共同的心声。

张九龄从“小我”想到了“大我”。

而《春》只是局限在了游子和闺中之妇的范围中。

2、《望》中“怨”月中有“怜”月,而《春》中只有“怨”。

说明《望》在表达相思的手法上较《春》曲折而丰富。

《望》有“情人怨遥夜“,又有”灭烛怜光满“,又“怨”又“怜”,把相思双方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完美的统一起来了。

情感真切,艺术感染力强。

3、《望》的结尾比《春》的表现力更含蓄更有余味。

《望》在写望月无法排遣怀人的相思之情后,以“还寝梦佳期”结束,后面没有多余的语言了。

就会让读者揪心,“佳期”怎样?梦到了吗?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烈。

而《春》写梦后,又写到了“江潭落月复西斜”,写到了“碣石潇湘无限路”,想到了“不知乘月几人归?”似乎多余。

余味尽失矣!从《望》和《春》的相似和不相似中,窥一斑而知全貌,我们似乎看到了诗歌的继《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吴歌的旧辞,诗歌以春江月夜为背景,细腻而有层次的将相思之苦娓娓道来,但作者并没有很明显的将自己置于诗中,只是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廉中卷不去,蹈衣砧上复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至于诗中所说的“扁舟子”到底是不是诗人就不一定了,并且诗歌也更多的描写了思妇的情怀。

《望月怀远》也是以月夜为背景,描写在满室的月光下无法独眠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但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诗人是将自己也沉浸在了里面,这就让诗歌更多了一点人情味,更加的贴近读者。

两首诗同样的清丽脱俗,缠绵悱恻,都是望月思人的佳作。

承和发扬,改革和创造的关系。

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据《隋唐嘉话》上说,这首诗是薛聘陈时在江南作。

薛道衡在隋初作过聘陈内史,此诗可能作于这时。

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字词解释思:思归。

发:产生。

人日:阴历正月初七。

落:居,落在……后。

遗留在后面的入春才七日:即人日。

把春节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思发在花前:自己在花开以前就产生了回乡的想法。

赏析这是一首构思新巧、想象奇妙的思乡之作。

据说作者写了这首诗后,南朝陈人看了一、二句,觉得薛不会作诗而加以嘲笑;等到看了三、四两句便立即夸赞说:“真是名不虚传的诗人。

”它好在什么地方呢?试看,归念早于花开之前,归时迟于雁归之后。

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这一写,就把想归又不能马上归的着急心理以及迫不及待要归的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而且,又是以雁归作衬托,更增添了诗的感情色彩。

人们常用最后两句表达思乡之情。

【句解】:“入春才七日”这句话说得平平淡淡,好象诗人在核对一个事实: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

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正在屈指计日,可能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去很久了,但是仔细一算,他不禁失望地说: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意外之意,时间怎么过得那么慢呀!“离家已两年”一句也说得平平淡淡,好象不带什么感情,但是将“入春才七日”与“离家已两年”连在一起吟诵细品,就会感觉到一股无可奈何的帐惘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就会品尝到诗人羁居异乡的苦涩之情。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么样熬过去的呢!读者可以从这两句平淡质朴的诗句中领略到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

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

在这里,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从将来的迟归的结局来回顾眼前的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已的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