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精修订

合集下载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浅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作为宋词豪放派代表,后人以“苏辛”并称,不难看出他们在豪放词风上的造诣堪称典范,无人能出其右。

后人欣赏之外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对两个人的比较上,百家争鸣,纵说纷扰。

在我看来,“苏辛”的词是两种不同的豪放。

早些时候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后来的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

如果辛弃疾只是单调的继承和延续,辛弃疾是不可能被后人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的,因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

首先我觉得艺术家的创作都需要生平阅历来作为土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是造成“苏辛”两种不同豪放派的主要因素。

苏轼三贬,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

他生平跌宕起伏,于仕途上失意,却又在贬谪期间寻找到了自我的解放.。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乐观、积极的生活。

由于苏轼的人生境遇和乐观的心态,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而辛弃疾却没有这么幸运,怀志报国却抑郁而终,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

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

读他的词作任何人都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悲怆和凄凉的孤胆英雄气息。

伴随这种心境他著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豪放词风:苏轼与辛弃疾的壮志豪情

豪放词风:苏轼与辛弃疾的壮志豪情

一、苏轼的豪放词风与壮志豪情1.开创豪放词风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他的词作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敬仰。

2.壮志难酬的豁达苏轼一生虽屡遭谪贬,仕途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

他的词中虽不乏壮志难酬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种旷达与超脱。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虽处逆境却仍怀报国之志的豪情壮志。

3.词中寓情,清旷洒脱苏轼的词善于抒发个人情感,毫不做作。

他的词中既有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历史英雄的歌颂;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有对个人遭遇的豁达面对。

这种清旷洒脱的词风,使他的词作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给人以深远的启示。

二、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壮志豪情1.继承并发展豪放词风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将其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他的词作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气概,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战士词人的独特魅力。

2.战士豪情与爱国情怀辛弃疾自幼在金人铁蹄下长大,家国仇恨成为他词作中的重要主题。

他的词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烈情怀,表达了他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3.沉郁雄浑的词风辛弃疾的词风在豪放中更多了几分沉郁与雄浑。

他的词中常常抒发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与无奈,如《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孤独与执着。

这种沉郁雄浑的气质使他的词作更具震撼力。

三、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1.相同点:两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作中均充满了壮志豪情与豪放不羁的气概。

他们的词作都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提纲]一、宋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综合分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1、苏轼作为彻底的文人和豪放词的创导者,其词风重在“放”,高旷且飘逸,是其个人趣味上的积极的宣泄以及对人生的渴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分析)2、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极大地发展了豪放词,其词风重在“豪”,雄浑且慷慨,是其着眼于国家安危大局而对现实不满的发泄和意志的抒发。

(《永遇乐·千古江山》、《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分析)3、总结苏词、辛词形式上的近似与内容上的差异。

三、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的根源初探。

1、苏轼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状态之分析。

2、辛弃疾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之分析。

3、思想层面上总结苏词、辛词的根源异同。

四、简要总结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内容提要]豪放词的前驱是范仲淹。

北宋时期的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

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以其个人才华把诗的立意带入词的天地。

这是和他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抱负、仕途坎坷及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

辛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表现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也展现了他失意时消极颓废的情绪。

苏、辛二人是宋词史上的两座丰碑,他们的词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虽同属豪放词却既有共同又有不同,谁也取代不了谁。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一、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词是兴起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的一种新诗体。

随着中土与西部交往的日益密切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在胡汉大融合进程中形成了新型的民族音乐,其特点是以长短句配合变化繁多的音律。

初期词是配合燕乐而作的歌词,成熟后逐渐脱离乐曲而自成一种新型的格律诗。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遣兴、娱宾,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其词音域广阔丰富,运用的词语气势恢宏、不拘一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上处于独树一帜的显著位置。

苏轼为豪放词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苏轼、辛弃疾虽然都属于同一个派别,但是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别。

下面我就从人生经历、豪放词风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这几个方面对苏辛词的异同进行浅析。

一、人生经历:苏轼、辛弃疾的一生,都经历了极其坎坷的道路。

东坡少负奇才,“奋励有当世志”,入仕后因卷入宋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屡受打击排挤,两被诬陷贬官。

“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晚谪岭海,几乎不能生还。

稼轩“壮岁旌旗拥万夫”,在抗金斗争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南渡后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屡遭诬陷,三次免职,先后赋闲达20年之久。

这种政治上的坎坷遭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长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苏辛词中,都不可避免的反映出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特点。

然而不同的是,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从而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儿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

例如东坡的名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九年,作者因政治上受到排挤,心情是苦闷的。

可是在这首词里,我们却看不到消沉的情绪。

作者泛观浩瀚的天宇,寄意高远的月宫,幻想出一个清凉澄澈、玉洁冰清的美妙世界。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想象、多么高洁的向往!它意在冲破现实的黑暗,超越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人类对于理想境界的永恒的追求。

词的下阕,通过对人生痛苦的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得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结论,以理怡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

试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比较作者:焦薇概要:苏辛两人的词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苏轼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对辛弃疾的词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将豪放派的词风更加完善和规范。

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两宋的豪放词风在苏辛二人的推动下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一派。

但由于个人性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两人同属豪放的风格,却一个豁达潇洒,一个慷慨悲壮。

与之相关联,在豪放的词风下,两人有着对词风不一样的表达和风格。

宋词在这种雄壮豪迈、沉郁顿挫的风格引导下,开阔了词的意境和气势,以更为崭新的面貌活跃在词坛,成为对丰富词的功用功不可没的一派。

苏轼和辛弃疾都为当时腐败昏暗的社会和当局所不容,以一种孤独和清高的姿态与社会所抗争。

豪迈词的背后是具有着豪放性格的词人,有着赤子之心的苏辛二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

在他们豪放词风中,可以感受出苏辛对社会和家国的担忧和无奈。

可以说,苏辛二人的豪放词都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感,才华横溢渴望有所作为却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们豪放词沉郁顿挫的气概。

同时,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萎靡不振,苏辛二人冲破了这种书写男女情感的狭窄题材和内容,用豪迈的词风一扫传统的艳词,开阔了词的格调和视野。

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展的豪放派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着独创的开拓革新精神,是社会广阔内容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后,使得词的用途和范围扩大了,那么将豪放词推向高峰的辛弃疾达到了真正的无事、无物不可以入词的境界。

而且,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共同体现出了豪迈的词风,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浓烈奔放的情感,这是两人独特的诗风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典型特征。

一、苏辛词风的不同首先,苏辛二人身处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就奠定了词风不同的基础。

苏轼生活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生活态度积极达观,积极进取却惨遭贬罚。

苏轼不受当朝的重视而又几经被贬,一次比一次更远,但苏轼却在逆境中保持了洒脱乐观的本性和雅致的生活情趣。

国开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

国开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

国开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摘要:苏轼与辛弃疾: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

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

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弃疾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

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

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

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词体开拓次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苏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

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人,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家庭的熏陶使苏轼从小就树立大志,他读书很刻苦。

1056年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四川到京城应考,一举成名。

其文章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称赞,称赞苏轼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自此一举成名,开始了仕途生涯。

然而苏轼在仕途上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

从英州到惠州到儋州,因此在被贬和流放的时间中,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成为苏轼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感基调。

在他的豪放词中这样的情感随处可见。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

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

但此后,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只能寄托于诗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二、苏辛词的不同之处(一)二人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

词在苏轼之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苏轼使词诗化,怀古、咏史、说理、谈传,甚至还可以抒发思乡爱国之情。

扩大了词的意境。

而辛弃疾“以文为词”,他在继承苏轼豪放词风的同时,使词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

他的词把豪放与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深沉的感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使词在苏轼之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作词观不同。

苏轼“以文章余事做事,溢而作词曲”,苏轼作词,散文,诗歌,每种文体都有可称道之处,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而辛弃疾不同,他全力作词,一生作词六百余首,是唐宋词人中词作数量最多的一个,词作基本包括了他一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他个人情怀的同时,又客观地反映了历史。

(三)不同时代、经历、思想和性格的影响。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繁荣。

他也经受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是个非常达观的文人,几度位重,又几度遭贬,但是洒脱乐观的个性依然一样,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笔力千钧,奔放旷达,雄奇开阔。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国破家亡,内忧外患。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最大的愿望是为朝廷收复失地,因而词中包含他恢复中原的壮志。

但他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偏安东南,懦弱求和,并未对他委以重任,这就使他的词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沉郁,有壮志难酬之感。

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一生矢志不渝反抗侵略,谋求祖国统一。

曾有许多英雄壮举,震惊南宋朝野。

尽管抗敌之心屡遭打击,但他仍壮心不已。

这首词就表现了他的报国之心和欲死疆场的决心。

(四)豪放风格的表现不同。

苏词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出来的豁达。

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做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蒙冤入狱,一贬再贬,却能把委屈与遭遇置之度外。

而“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成为苏轼一生的写照。

辛弃疾的词中流露着鲜明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辛弃疾率军南归后,向朝廷提出了许多关于抗金收复中原的建议,但都不被采纳。

于是在健康任江东安抚使参议时做了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诗人登高北望,感慨万千,表现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感叹。

(五)表现内心痛苦的方式不同。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他们的词中都有所流露。

但苏词对内心痛苦的书写是含蓄的,而辛词书写痛苦和愤慨是显而易见的。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来体验人生,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忧郁和烦恼总会被词人化解和排除,最终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中可以看出词人的乐观和开朗。

而辛弃疾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辛词中流露出的悲愤和哀痛总是那么悲壮、激越、苍凉!“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魂没,弦解语恨难说”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时时关注着民族的灾难。

社会的复杂使辛词有了更深刻的社会现实性,内容更深刻现实。

(六)语言风格不同。

苏词自然流畅清新;而辛词喜欢大量用典故,稍显晦涩。

清人沈德潜说苏轼“其笔之超逸,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换”。

辛词大量用典。

辛弃疾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的英雄词人,越是关系到朝廷威信的问题,越有难言之隐,不能白描直说,只好通过许多典故来曲折的表达。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五个典故,寄托了作者对南归四十三年的沉痛?理的总结,也是他用词精炼含蓄的表现。

(七)对词的影响有所不同。

苏轼对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简言之,提高了词的社会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对诗的社会作用十分重视,而苏轼以诗为词,从某些方面打破了这一格局,将词的社会作用提高到与诗同样的位置,将词从男女艳情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广阔的社会内涵。

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词自与诗分道之后,在风格表现方面,越来越单一。

在这时,苏轼能打破诗词界限,在词坛树起豪放一帜,又将词从音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散文手法引入词中,极大地增强了词的表现了。

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词体的认识。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金末的元好问,以及近代的梁启超,都特别喜爱或推重他的词,这不仅出于个人的爱好,同时是当时的民族危机促使他们要从这些作品里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词作中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许多的有志之士。

苏轼打破了词男女柔情、绮丽婉约的传统写作模式,“以诗为词”,写男儿性情,状雄阔之景,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品和词的抒情功能,创立了词的豪放一派;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文为词”,把词作为“陶写工具”,写英雄豪情。

所以在词的发展史上,人们把苏轼、辛弃疾看作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以“苏辛”并称。

然而,同是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词风具体来说,又不尽相同。

苏轼词的豪放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来的达观情怀;而辛弃疾词的豪放风则主要表现为对抗金复国的强烈执着与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的情怀。

故而苏轼的词风给人的感觉是“旷达”,而辛弃疾的词却给人以“沉郁悲壮”之感。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来遣兴娱乐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特别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因而词人的思想情怀在词里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试看二人的代表作: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