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合集下载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词和苏轼词的主要内容和词风的比较答案:辛弃疾和苏轼同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内容和风格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词内容上:他们有大量的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他们的词内容充实丰富、情感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还有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词风:他们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采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两人词都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3、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已经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都鲜明地呈现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词体现出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二、不同点:内容上:1、苏轼词题材内容:描绘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意象比较柔和。

而辛词报国无路的主要是歌颂抗金战争,抒发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以及抒发壮志难酬和报国无路的慷慨。

诗中描写了大量抒情意象的军事化。

也有对农村闲居生活描写。

词风:1、苏、辛词展现的个性不同。

苏轼是文人,提出词须是“自成一家”的主张,即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该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豪迈奔放的风格,充满积极的精神;而辛弃疾是文人加英雄,他有文人气质中的多愁善感,也有英雄气概的豪情壮志,具有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2、苏词诗化,辛词文化。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

辛词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文 学 评 论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陈景云
(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10)
摘 要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 开创一代豪放词风。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 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与苏轼 并称为 “苏辛” 。苏辛词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 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 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 态度, 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又有明显的差别。第一, 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 辛 词则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 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 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 豪放中蕴含着凄楚。而辛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 豪放中蕴含悲壮。第三, 苏轼以 诗为词, 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 使宋词散文化; , 同时对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 关键词 苏轼 辛弃疾 词 豪放 风格
次,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 把诗歌能够表现的内容都 《念奴娇・赤壁怀古》 奇伟壮丽的千古江山景物, 中, 历史 融入到他的词中。在苏轼现存三百余首词里, 诸如咏史、 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 游仙、 悼亡、 送别、 登临、 宴赏, 此外, 山河风貌, 田园风光, 艺术形象, 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 开阔爽朗的性格, 参禅悟道, 哲理探讨等, 几乎无所不写, 无所不包, 达到了 “颇似老杜诗, 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刘熙载 《艺 概》 的程度, ) 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 辛弃疾生于国难深重、 民族面临危殆的时代, 青年时 期就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并掌书记。 耿京被叛徒杀 害,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骑直闯金营, 生擒叛徒, 带领义军投 奔南宋。辛弃疾到南方后被任命为江阴签判, 从此, 辛弃 疾以恢复中原为报国理想。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 是主和派把持朝政, 他们不思进取, 苟且偷安, 对主战派更 是多般排挤打击, 对辛弃疾这样具有军事、 政治谋略的爱 国志士, 始终不敢放手重用, 致使辛弃疾空有理想而报国 无门。 辛弃疾满腔的豪情壮志和悲愤转化为词, 表现出强 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 度的充分反映, 是他豪放旷达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 如辛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面对滚滚 中, 不尽的长江, 追怀往事, 遥想将来, 心潮澎湃。辛弃疾借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 讽刺苟安求和者, 表示了坚决抗金、 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表现了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 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与苏词 “大江东去” 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 在苏词和辛词中, 又表现出明显的 差别。笔者仅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 苏词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 出来的达观情怀。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

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浅析仝辉(中文071 学号070711127)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诗论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个性和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苏轼、辛弃疾的词作一略比。

一众所周知,苏轼生活在北宋末期,当时,新旧党争激烈,阶级斗争尖锐。

民族矛盾方面,北宋西北边境虽然也有强敌压境,但尚未造成对宋王朝致命的威胁。

这种时代的特点,就表现为他以道事君,遭仕途坎坷之后,依然直道而行,保持士气文心,一生善处忧患,表现为他始终关心国家政事,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之中,他一怀正气,傲对群小:“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伦)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处之坦然,忧乐不存于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定风波》)由于边患的存在,他抒发自己的壮志雄心。

在咏物词方面,开始把咏物和人事结合起来,借咏物抒发自己兀傲独立的个性,写出自己卓然不群,不随人俯仰,不随波逐流的人格。

因此,人们说,读东坡词,要从“尚余孤瘦雪(梅)霜(菊)枝”(《定风波咏红梅》)“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处领略其词妙处。

(《荷花媚荷花》)到了辛弃疾所生活的南宋,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

和战之争代替了新旧党争。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及杰出人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词的旷达,辛词的豪迈,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虽然二人都是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本文将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及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人的词存在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性格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但开豪放之风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尤其是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以二人的代表作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下片抒发报国之情,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显示出豪放气韵,开篇“聊发”正是作者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少年狂”则说明其雄心未灭,壮心不老。

“左牵黄,右擎苍”便将一个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手牵狗、右手托鹰的密州太守勾勒出来,令人产生强烈的印象。

“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威武雄壮的猎队武士强大的阵容和乘马飞驰、席卷山林的气势。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内容摘要: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的作品描绘内容相近;在词语言的使用上都善于用典;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但是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在创作手法、意境、豪放特点以及意象的使用上各有千秋。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豪放派;异同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以“豪放”为特征,人们谈论诗词,总喜欢将二人以“苏辛”并称。

纵观苏、辛二人的词风,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苏轼奠定了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可同为豪放派却又不尽相同,就是说,苏辛在词的创作上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有共同性和连续性。

但由于作家所处年代,个性,个人经历和和艺术修养不同,因而艺术风格貌似而神异。

苏辛二人都是至情至性的人,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牡 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文 \ 洪万平(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

但因为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

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

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

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

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

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

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

【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

用典自然贴切。

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

【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豪放”——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

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如果说要比较苏词与辛词的异同的话,不同之处应是整个话题的主体,也是在相同之处这个大前提下,相异才显得更加明显。

1.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两个在其词作中表现出不同的词风:同为报国之词——苏词多想象,辛词多回忆苏轼生活在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外患频繁的时代。

北部和西北部的辽政权和夏政权不断地骚扰和掠夺宋朝边境。

而软弱无能的宋王朝却步步退让。

苏轼则主张加强边境守卫,以求在其过程中建立功业。

这在其诗《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和其词《阳关曲》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等句子都表达了作者想要战胜敌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3】辛疾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

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祖国分裂,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歌舞升平。

那群在富余江南丧失斗志,乐不思蜀的君臣中,还有存在像辛弃疾这样不忘初心的爱国英雄。

辛弃疾与苏轼不同,他早年就有率领二千多人参加耿京的抗金义军,在北方抗击金兵的经历。

不像苏轼,在诗词中表现的更多的是军营生活和战斗场面。

例如其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就有:“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的场面;在《鹧鸪天》中:“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对年少时战斗场面的追忆。

很多人提到豪放词,就会想到两人,或许,正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国家不幸诗家幸”。

同时两人生活大背景的不同,其词作的明显不同。

两人虽同样写报国之志,但在言语之中,又凸显出两人的大不同。

2.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又使其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为悲愤之词——苏词慷慨飘逸,辛词悲壮沉郁苏轼在20岁就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曾入朝任职因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外调通判杭州,转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元祐年间召回京都,累迁翰林学士。

因与旧党政见不合,出知杭州、颍州。

绍兴初,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苏轼以为文“谤讪先帝”的罪名,远谪惠州、儋州。

【4】仕途起起落落,一贬再贬,在贬谪的过程中,随遇而安,纵情山水,有壮志难酬的苦闷,也不乏旷达的心情。

例如在其词《临江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这与他所受的儒家教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表现出作者对待人世沧桑的豁达乐观、宁静平和的心态。

这与苏时所受的儒家出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辛弃疾少有大志,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差迁判江阴。

后通判建康府、知滁州。

淳熙二年在两湖及江西历任转运副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职。

淳熙九年,43岁的辛弃疾落职闲知镇江府,但大多数时间却闲居上饶、铅山。

辛弃疾一生数为奸人所诬,为官几起几落。

虽有军事之才,报国之心,却不为朝廷重用。

【5】在他的词作中,有对奸佞小人的辛辣批判,也有对自己过往的追忆和豪壮之气。

在他的词《摸鱼儿》中:“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等句子,含蓄而辛辣的批判了排挤他的权臣小人,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朝廷的不满。

而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换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等,也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患与悲愤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种种丰富而复杂的心情,不能不于词中一吐为快,豪壮之怀与沉痛之情交织在一起。

不同的经历,但却又惊人的相似,我们在感慨其诗词的不同时,更能体味起人生经历的不同。

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在他们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只恨书写成为华章时,我们依旧能感受他们精神中那根跳动的脉搏。

3.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同,又使其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为抒情之词——苏词旷达,辛词激越苏轼作为一个读书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往往能在儒释道三者间找到平衡,求得内心的平静。

温文尔雅的文人气质,让他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

再其词《定风波》中就有:“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用参禅的方式来探讨心灵的归宿问题。

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有寄托于朝廷的希望,但也有旷达的心情。

这是一种由苏轼性格中与生俱来的矛盾,在他的平衡之后,更显一种旷达之感。

辛弃疾作为武将,一心想要报国却屡屡碰壁,骨子里不羁的豪放之情在起抒情词作中更显得淋漓尽致。

在其词《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中:“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语句似乎是醉话,确是痛苦到了极致,放浪形骸、挥洒自如。

而《太常引》中:“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等句子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则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心理,这是辛弃疾作为抗金武将来说最大的愿望。

辛弃疾的词在另一方面折射出起性格中的刚毅之感,而其词就更显激越了。

不同的性格,塑造出不同的文学形象。

不论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东坡词旷,稼轩词豪。

”还是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说的:“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子仪)、李(光弼),为岳(飞)、韩(世忠),变则为桓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

”等词论家都能看出两人词的各自风貌——这些差异有源于其性格品行的不同。

综上所述,辛词对苏词多有继承和发展,但两人在同为豪放词人的大话题下,有更多引人注目的相异之处。

总之,两人虽为同派词人,却因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而使两人的词呈现出别样的韵味。

参考文献:【1】房开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房开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3】郭霞.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J].青年科学2013(11).【4】房开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5】房开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