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最新-哈工程)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最新-哈工程)

实验报告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制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2、掌握AMI、HDB2的编码规则3、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二、实验仪器双踪示波器、通信原理VI实验箱一台、M6信源模块三、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四、基本原理1、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对于传输数字信号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同的电压电平来表示两个二进制数字,即数字信号由矩形脉冲组成。

a)单极性不归零码,无电压表示"0",恒定正电压表示"1",每个码元时间的中间点是采样时间,判决门限为半幅电平。

b)双极性不归零码,"1"码和"0"码都有电流,"1"为正电流,"0"为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判决门限为零电平。

c)单极性归零码,当发"1"码时,发出正电流,但持续时间短于一个码元的时间宽度,即发出一个窄脉冲;当发"0"码时,仍然不发送电流。

d)双极性归零码,其中"1"码发正的窄脉冲,"0"码发负的窄脉冲,两个码元的时间间隔可以大于每一个窄脉冲的宽度,取样时间是对准脉冲的中心。

归零码和不归零码、单极性码和双极性码的特点:不归零码在传输中难以确定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需要用某种方法使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进行定时或同步;归零码的脉冲较窄,根据脉冲宽度与传输频带宽度成反比的关系,因而归零码在信道上占用的频带较宽。

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通信原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 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技术。

3. 熟悉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过程。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实验器材1. 通信原理实验箱2. 双踪示波器3. 信号发生器4. 信号分析仪5. 计算机四、实验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主要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部分。

1. 模拟通信:模拟通信是指将声音、图像等模拟信号通过调制、解调、放大、滤波等过程,在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式。

模拟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后,再将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

2. 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是指将声音、图像等模拟信号通过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转换为数字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式。

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在信道中传输后,再将数字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

五、实验内容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与解调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调制和解调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2)放大与滤波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放大和滤波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放大和滤波的基本原理。

2. 数字通信实验(1)编码与解码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编码和解码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编码和解码的基本原理。

(2)调制与解调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调制和解调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六、实验步骤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与解调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调制和解调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2)放大与滤波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放大和滤波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2. 数字通信实验(1)编码与解码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编码和解码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2)调制与解调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调制和解调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与解调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调制过程将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解调过程将传输的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题目:基于SYSTEMVIEW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班级:2011211127专业:信息工程姓名:成绩:实验三简单基带传输系统一、实验目的和要求目的:熟悉系统仿真软件systemview,掌握观察系统时域波形,特别是眼图的操作方法。

要求:自己构建一个简单的基带传输系统,进行系统性能的测试。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实验内容:构造一个简单示意性基带传输系统。

以双极性 PN码发生器模拟一个数据信源,码速率为100bit/s,低通型信道噪声为加性高斯噪声(标准差=0.3v)。

要求:1.观测接收输入和滤波输出的时域波形;2.观测接收滤波器输出的眼图。

实验原理:简单的基带传输系统原理框图如下,该系统并不是无码间干扰设计的,为使基带信号能量更为集中,形成滤波器采用高斯滤波器。

系统框图三、主要仪器设备计算机、SystemView仿真软件四、实验步骤与操作方法第1步:进入SystemView系统视窗,设置“时间窗”参数:①运行时间:Start Time: 0秒; Stop Time: 0.5秒;②采样频率:Sample Rate:10000Hz。

第2步:调用图符块创建仿真分析系统,各模块参数如下:第3步:单击运行按钮,运算结束后按“分析窗”按钮,进入分析窗后,单击“绘制新图”按钮,分别显示出“PN码输出”、“信道输入”、“信道输出”和“判决比较输出”时域波形;第4步:观察信源 PN码和波形形成输出的功率谱;第5步:观察信道输入和输出信号眼图。

四、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1)运行实验软件,创建系统仿真电路如下图:2)搭建好系统后,运行后绘制得到的“PN码输出”、“信道输入”、“信道输出”和“判决比较输出”时域波形如下:信道输入判决比较输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PN序列经过这样简单的基带传输系统后信号能够重建,在接收端获得了与发送端相同的信号,只是存在一定得延时,这与信号传输需要时间有关,该系统设计是合理成功的;发送序列经过成形滤波器后变为适合信道传输的波形,其实质是去掉信号中高品分量;信道的模拟为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噪声与信号叠加,使输出产生错误,同时可能产生码间干扰;信道输出的信号经过抽样保持,最终判决恢复原信号。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哈工程施工)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哈工程施工)

实验报告工程大学教务处制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2、掌握AMI、HDB2的编码规则3、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二、实验仪器双踪示波器、通信原理VI实验箱一台、M6信源模块三、实验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四、基本原理1、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对于传输数字信号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同的电压电平来表示两个二进制数字,即数字信号由矩形脉冲组成。

a)单极性不归零码,无电压表示"0",恒定正电压表示"1",每个码元时间的中间点是采样时间,判决门限为半幅电平。

b)双极性不归零码,"1"码和"0"码都有电流,"1"为正电流,"0"为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判决门限为零电平。

c)单极性归零码,当发"1"码时,发出正电流,但持续时间短于一个码元的时间宽度,即发出一个窄脉冲;当发"0"码时,仍然不发送电流。

d)双极性归零码,其中"1"码发正的窄脉冲,"0"码发负的窄脉冲,两个码元的时间间隔可以大于每一个窄脉冲的宽度,取样时间是对准脉冲的中心。

归零码和不归零码、单极性码和双极性码的特点:不归零码在传输中难以确定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需要用某种方法使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进行定时或同步;归零码的脉冲较窄,根据脉冲宽度与传输频带宽度成反比的关系,因而归零码在信道上占用的频带较宽。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一、引言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通信原理的硬件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实际的通信系统,验证理论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2. 掌握通信系统中常用的调制和解调技术;3. 熟悉通信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过程;4. 进一步巩固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

三、实验原理1. 调制原理调制是指将要传输的信息信号(基带信号)通过一定的调制方式转换成适合传输的信号(载频信号)。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等。

2. 解调原理解调是指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原始的信息信号。

解调过程与调制过程相反,常见的解调方式有包络检波、相干解调和频率解调等。

3. 通信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通信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过程包括信号的发射、传输和接收三个环节。

发射端通过调制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然后通过信道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再通过解调将信号还原为原始的信息信号。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首先,搭建实验所需的硬件平台,包括信号发生器、调制解调器、示波器等设备,确保设备连接正确并稳定。

2. 设置信号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幅度和调制深度等参数,以及调制解调器的解调方式和解调增益等参数。

3. 进行调制实验将待传输的信息信号输入到调制解调器的调制端口,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并通过示波器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4. 进行解调实验将调制后的信号输入到调制解调器的解调端口,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并通过示波器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5. 分析和验证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知识相符,并进一步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实验二抑制载波双边带的产生一.实验目的:1.了解抑制载波双边带(SC-DSB)调制器的基本原理。

2.测试SC-DSB 调制器的特性。

二.实验步骤:1.将TIMS 系统中的音频振荡器(Audio Oscillator)、主振荡器(Master Signals)、缓冲放大器(Buffer Amplifiers)和乘法器(Multiplier)按图连接。

2.用频率计来调整音频振荡器,使其输出为1kHz 作为调制信号,并调整缓冲放大器的K1,使其输出到乘法器的电压振幅为1V。

3.调整缓冲放大器的K2,使主振荡器输至乘法器的电压为1V 作为载波信号。

4.测量乘法器的输出电压,并绘制其波形。

见下图:5.调整音频振荡器的输出,重复步骤4。

见下图:6.将电压控制振荡器(VCO)模快和可调低通滤波器(Tuneable LPF)模块按图连接。

8.将可调低通滤波器的频率范围选择范围至“wide”状态,并将频率调整至最大,此时截至频率大约在12kHz 左右。

LPF 截止频率最大的时候输出:(频响)9.将可调低通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至频率计,其读数除360 就为LPF 的3dB 截止频率。

10.降低可调LPF 的截止频率,使SC-DSB 信号刚好完全通过低通滤波器,记录此频率(fh=fc+F)。

11.再降低3dB 截止频率,至刚好只有单一频率的正弦波通过低通滤波器,记录频率(fl=fc-F)只通过单一频率的LPF 输出:12.变化音频振荡器输出为频率为800Hz、500Hz,重复步骤10、11。

OSC=500HZOSC=800HZ 的频响:三、思考题1、如何能使示波器上能清楚地观察到载波信号的变化?答:可以通过观察输出信号的频谱来观察载波的变化,另一方面,调制信号和载波信号的频率要相差大一些,可通过调整音频震荡器来完成。

2.用频率计直接读SC—DSB 信号,将会读出什么值。

答:围绕一个中心频率来回摆动的值。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最新-哈工程)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报告(最新-哈工程)

实验报告工程大学教务处制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2、掌握AMI、HDB2的编码规则3、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二、实验仪器双踪示波器、通信原理VI实验箱一台、M6信源模块三、实验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四、基本原理1、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对于传输数字信号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同的电压电平来表示两个二进制数字,即数字信号由矩形脉冲组成。

a)单极性不归零码,无电压表示"0",恒定正电压表示"1",每个码元时间的中间点是采样时间,判决门限为半幅电平。

b)双极性不归零码,"1"码和"0"码都有电流,"1"为正电流,"0"为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判决门限为零电平。

c)单极性归零码,当发"1"码时,发出正电流,但持续时间短于一个码元的时间宽度,即发出一个窄脉冲;当发"0"码时,仍然不发送电流。

d)双极性归零码,其中"1"码发正的窄脉冲,"0"码发负的窄脉冲,两个码元的时间间隔可以大于每一个窄脉冲的宽度,取样时间是对准脉冲的中心。

归零码和不归零码、单极性码和双极性码的特点:不归零码在传输中难以确定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需要用某种方法使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进行定时或同步;归零码的脉冲较窄,根据脉冲宽度与传输频带宽度成反比的关系,因而归零码在信道上占用的频带较宽。

设备通信实验报告(3篇)

设备通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通信协议。

2. 掌握单片机与PC之间的串行通信编程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二、实验设备1. 单片机最小系统教学实验模块(含AT89S51单片机)2. PC机3. 串口通信线4. 示波器5. 数码管显示模块三、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串行传输数据的方式,数据按照位顺序逐位传输。

串行通信分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两种方式。

本实验采用异步通信方式,即串行数据传输过程中,每个字符数据前都有一个起始位,字符数据后有一个或多个停止位,字符数据之间可以插入空闲位。

异步通信的波特率是指每秒钟传输的位数。

本实验中,单片机与PC之间的通信波特率为9600。

四、实验内容1. 单片机与PC之间的串行通信(1)编写单片机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

(2)编写PC端串口通信程序,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

(3)使用示波器观察单片机串行通信过程中的信号波形。

2. 双机通信实验(1)连接两套单片机实验模块,实现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

(2)编写两个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程序,实现数据发送和接收。

(3)使用数码管显示模块显示接收到的数据。

五、实验步骤1. 编写单片机串行通信程序(1)设置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在方式1,波特率为9600。

(2)编写数据发送函数,实现数据的串行发送。

(3)编写数据接收函数,实现数据的串行接收。

2. 编写PC端串口通信程序(1)打开串口,设置波特率为9600,数据位为8位,停止位为1位,校验位为无。

(2)编写数据发送函数,实现数据的串行发送。

(3)编写数据接收函数,实现数据的串行接收。

3. 使用示波器观察单片机串行通信过程中的信号波形(1)将示波器的探头连接到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接口。

(2)运行单片机程序,发送数据。

(3)观察示波器上的信号波形,验证串行通信的可靠性。

4. 连接两套单片机实验模块,实现单片机之间的串行通信(1)将两套单片机实验模块的串行通信接口通过串口通信线连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原理硬件实验姓名:班内序号:学号:联系方式:指导老师:***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邮电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目录实验一: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DSB-SC AM)---------------4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思考题实验二: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调幅(AM)--------------12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思考题实验三:调频(FM)------------------------------------16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思考题实验四:线路码的编码与解码----------------------------20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实验五:时钟恢复--------------------------------------23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实验六:眼图------------------------------------------25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实验七:采样判决--------------------------------------27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实验八:二进制通断键控(OOK)-------------------------29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思考题实验九: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33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实验十:二进制移相键控(2PSK)及差分移相键控(DPSK)-------37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实验十一:信号星座-------------------------------------40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实验十二:低通信号的采样与重建-------------------------43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实验十三:脉冲幅度调制与时分复用----------------------46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系统框图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实验一: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DSB-SC AM)一、实验目的1)了解DSB-SC AM信号的产生以及相干解调的原理和实现方法;2)了解DSB-SC AM信号波形及振幅频谱特点,并掌握其测量方法;3)了解在发送DSB-SC AM信号加导频分量的条件下,收端用锁相环提取载波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4)掌握锁相环的同步带和捕捉带的测量方法,掌握锁相环提取载波的调试方法。

二、实验系统框图DSB-SC加导频的产生测量VCO压控灵敏度的框图DSB-SC加导频分量的相干解调及载波提取框图三、实验步骤SC-DSB 信号的数学表达式为s(t)=Acm(t)cos(Wct),这个实验产生SC-DSB 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用载波跟调制信号直接相乘,其中载波是由主振荡器产生为幅度为1V,频率为100KHZ的正弦波,而调制信号由音频振荡器产生的正弦信号再经缓冲放大器组成,幅度为1V,频率为1KHZ。

1、DSB-SC AM 信号的产生1)按照图连接,将音频振荡器输出的模拟音频信号及主振荡器输出的100KHz模拟载频信号分别用连接线连至乘法器的两个输出端;2)用示波器观看音频输出信号的信号波形的幅度以及振荡频率,调整音频信号的输出频率为10kHz,作为均值为0的调制信号m(t);3)用示波器观看主振荡器输出信号的幅度以及振幅频谱;4)用示波器观看乘法器的输出波形,并注意已调信号波形的相位翻转与已调信号波形;5)测量已调信号的波形频谱,注意其振幅频谱的特点;6)调整增益G=1:将加法器的B 输出端接地,A 输入端接已调信号,用示波器观看加法器的输出波形以及振幅频谱,使加法器输入与加法器输出幅度一致;7)调整增益g;加法器A 端接已调信号,B 接导频信号。

用频谱仪观看加法器输出信号的振幅频谱,调节增益g 旋钮,使导频信号振幅频谱的幅度为已调信号的边带频谱幅度的0.8倍。

此导频信号功率为已调信号功率的0.32倍。

2、DSB-SC AM 信号的相干解调及载波提取1)锁相环的调试1 单独测量VCO的性能将VCO 模板前面板的频率开关拨到HI 载波频段的位置,VCO 的Vin 输入端暂不接信号。

用示波器看VCO 的输出波形及工作频率f0,然后旋转VCO模板前面板的f0旋钮,改变VCO的中心频率F0,其频率范围为70~130kHz;然后将可变直流电压模块的DC 输出端与VCO 模块的Vin端相连,双踪示波器分别接于VCO的输出端与DC的输出端。

调节VCO 的GAIN 旋钮,使得可变直流电压为正负1V 时的VCO频率偏移为正负10KHz。

单独测试锁相环中的相乘、低通滤波器是否正常工作。

按电路图进行实验,即锁相环处于开环状态。

锁相环中的LPF 输出端不要接至VCO的输入端。

此时图中的乘法器相当于混频器。

在实验中,将另一VCO 作为信号输入源输入于乘法器。

改变信源VCO的中心频率,用示波器观看锁相环的相乘、低通滤波器的输出信号,它应是输入信号与VCO输出信号的差拍信号。

2 测量锁相环的同步带以及捕捉带按图将载波提取的锁相环闭环连接,仍使用另一VCO作为输入与锁相环的信号源,如下面的连线图所示:锁相环在锁定状态下,向上或向下改变输入信号参考频率fR 使之远离VCO 的中心频率f0,则当输入信号频率超过某边界值后,VCO便不能在跟踪输入的变化,环路失锁。

向上或向下改变输入信号频率对应有两个边界频率,成称这两个频率的差值为同步带。

锁相环在失锁状态下,向上或向下改变输入信号参考频率fR 使之接近VCO的中心频率f0,则当输入信号频率进入某边界值后,VCO将能跟踪输入的变化,环路锁定。

向上或向下改变输入信号频率对应有两个边界频率,成称这两个频率的差值为捕捉带。

在上述基础上,当VCO的压控灵敏度为10KHz/V时,此锁相环的同步带约为12KHz,对应的Vin输入的直流电压为±0.6。

最后将主振荡器模块的100KHz 余弦信号输入于锁相环,适当调节锁相环VCO的f0旋钮,使锁相环锁定于100KHz,此时LPF输出的直流电压约为零电平。

2)恢复载波1 将锁相环按上述过程调好,连接,将加法器的输出信号接至图2.2.3锁相环的输入端。

移相器的频率选择开关拨到HI位置。

2 用示波器观察LPF 输出信号是否是直流信号,以此来判断载波提取PLL是否处于锁定状态。

3 确定锁相环提取载波成功后,利用双踪示波器分别观察发端的导频信号及收端载波提取锁相环中的VCO 输出经移相器后的信号波形。

调节移相器中的移相旋钮,达到移相90 度,使输入于相干解调的恢复载波与发来的导频信号不仅同频,也基本同相。

4 用频谱仪观察恢复载波的振幅频谱。

3)相干解调1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相干解调的相乘、低通滤波器模块连接上,并将发送来的信号与恢复载波分别连至相干解调的乘法器的两个输入端。

2 用示波器观察相干解调相乘、低通滤波器后的输出波形。

3 改变发端音频振荡器的频率,解调输出信号也随之改变。

四、实验结果1.主振荡器输出m(t):2.调节加法器输出幅度与输出一致,即G=1:3.调整增益g,导频信号频谱幅度为边带频谱幅度的0.8倍:4.乘法器输出波形:5.乘法器输出信号频谱:6、加法器输出信号波形:7、加法器输出信号频谱:8、恢复载波:9、相干解调结果与m(t)比较:(存在实验误差)10、VCO同步带捕捉带的测量:F1 F2 F3 F4 F3-f2 F4-f1 第一次77khz 92.12khz 107khz 120khz 14.88khz 43khz 第二次78khz 92.44khz 105khz 123khz 12.56khz 45khz 第三次78khz 91.85khz 108khz 122khz 16.15khz 44khz 捕捉带宽为:14.53khz,同步带宽为:44khz。

结果不失真情况下频率可调范围:8.5khz—10khz。

五、思考题1)DSB-SC AM信号波形的特点:答:DSB-SC波的振幅变化与音频信号一致,其波形是上下对称的。

在图表6中,可以看出包含了三个频率分量,分别是fc+fm,fc-fm和导频(fc),前两个频率分量分别被称为上侧边带和下侧边带(USB,LSB),从公式可以知道这二个边带波各含有一个音频信号fm。

2)整理实验记录振幅频谱,画出已调信号加导频的振幅频谱图。

根据此振幅频谱,计算导频信号功率与已调信号功率之比。

答:此时调制信号为总功率的0.14,导频信号功率为已调信号的0.8。

3)实验中载波提取锁相环的LPF是否可用TIMS系统中的“Tunable LPF”?请说明理由。

答:可以。

锁相环所使用的LPF带宽为低通0—2.8KHz,而TIMS系统中的“TUNEABLE LPF”带宽为:200Hz<NORMAL<5kHz200Hz<WIDE<12kHz,这时应选择TUNABLE LPF的NORMAL档位来进行锁相环载波提取。

4)若本实验中的音频信号为1KHz,请问实验系统所提供的PLL能否用来提取载波?为什么?答:可以。

如上题答案所述可知。

5)若发端不加导频,收端提取载波还有其他办法吗?请画出框图。

答:可以。

可以使用平方环或Costas环对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提取。

框图如下:实验二: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调幅(AM)一、实验目的1)了解AM信号的产生原理及实现方法;2)了解AM的信号波形及振幅频谱的特点,并掌握调幅系数的测量方法;3)了解AM信号的非想干解调原理和实现方法。

二、实验系统框图产生AM信号的系统框图AM波的非相干解调三、实验步骤1、.AM信号的产生若调制信号为单音频信号:M(t)=A m sin(2πf m t);则单音频调幅的AM信号表达式为:S AM(t)=A c(A+A m sin2πf m t)sin2πf c t= A c A(1+asin2πf m t)sin2πf c t;调幅系数a= A m /A;AM 信号的包络与调制信号M(t)成正比,为避免产生过调制(过调会引起包络失真),要求a≤1。

Am信号的振幅频谱具有离散的大载波,这是与DSB-SC AM 信号的振幅频谱的不同之处。

若用A max及A min分别表示单音频振幅频谱AM信号波形包络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则此AM信号的调幅系数为:a=(A max-A min)/( A max+A min)本实验采用包络检波方案产生AM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