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门望族注重家风

合集下载

三苏家训家风

三苏家训家风

三苏家训家风三苏家训家风中国古代文化中,家训是家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家族中的智慧和经验的集合,也是家族的文化根基,更是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许多家族因为家训而得以传承和延续至今,例如著名的蔡氏家训、陈氏家训、三苏家训等。

今天,我们将会详细介绍一下三苏家训家风。

一、三苏家训的起源三苏家训始于南朝宋时期,其原始版本为思孝要诀、敬老框框、为人大义三种,由三苏(苏轼、苏辙、苏洵)在家族中相互流传和延续。

后来,这些经验被整理成为一本书籍,并且与公众分享和传承。

二、三苏家训的内容(一)尽孝敬孝敬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三苏家训的核心。

三苏家训中提倡儿女要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尤其是在他们的老年时期,更要细心照顾、关爱和尊重。

同时,苏氏一家也严格要求自己孝敬祖先,每年进行祭祀,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二)重家庭家庭是一个人的根,也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

三苏家训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倡坚持家族和睦、和谐。

同时,也要重视家族荣誉和家族的名誉,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三)志向高远三苏家训强调要保持一颗朴实无华的心,但也要追求梦想和远大目标。

三苏家训中提到:不管你想成为什么人,你必须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只有立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够不断地进取,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四)为人处世三苏家训中也涵盖了诚实、宽容、忠诚等为人处世的方面。

苏氏一家强调,为人处世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诚实的品质,做到宽容待人、忠诚信贷、真诚待人、爱心相助。

三、三苏家训的影响三苏家训自问世以来,被广泛传承和推崇。

它不仅影响了苏氏一家,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苏轼的诗词、苏辙的政论,这一切都是三苏家训的影响和体现。

总之,三苏家训家风不仅是三苏一家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传承和推广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道德、聚集家族力量和推进社会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苏家风传承路径

三苏家风传承路径

三苏家风传承路径
三苏是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

他们的家风以清廉、正直、博学、谦逊为特点,传承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教育:苏洵夫妇对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非常重视,从小给予他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包括读书、修身、为人处世等方面。

2. 学校教育:苏轼、苏辙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苏洵曾经亲自教导他们,让他们掌握儒家经典和文学技巧。

3. 社会教育:苏洵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但他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于是毅然放弃考取功名,闭门学习诸子百家学说和六经,培养自己的学识和品德。

4. 传承家族文化:三苏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族文化气息浓郁。

苏洵夫妇教育两个儿子要继承家族文化传统,发扬先祖精神,不断传承家族文化。

5. 自我修养:苏轼、苏辙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自我修养,秉持清廉、正直、博学、谦逊的家风,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综上所述,三苏家风传承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承家族文化和个人修养等方式实现。

钱氏家族:家风醇正 英才满堂

钱氏家族:家风醇正 英才满堂

钱氏家族:家风醇正英才满堂作者:钱之俊来源:《同舟共进》2021年第11期江南钱氏家族共同追认的始祖,是吴越国开国之主武肃王钱镠。

钱镠王除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局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外,还留下了对钱氏家族影响甚巨的《钱氏家训》。

自钱镠以来,钱氏家族后裔以吴越为中心,遍布全国及海内外。

《钱氏家训》中告诫子孙“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兴学育才则国盛”。

钱氏子孙不违祖训,好学上进成为整个家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圭皋,遂成家风。

在如此向学家风的浸润中,钱氏家族学人辈出,宰相、翰林、学士名流比比皆是,被人誉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仅20世纪中,著名的钱氏人物就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这其中的“四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锺书父子皆在。

钱基博、钱锺书一脉属无锡堠山钱氏,是钱镠之孙钱弘俶的后代。

从钱基博编写的《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来看,钱弘俶的后裔早期为官居多,后经朝代更迭,为官、经商、治学者等皆有。

到了明清之际,无锡堠山钱氏家族已无大的政治影响,为大官者很少。

至钱锺书的前几代,基本属于普通的诗礼之族,或传统的文化型家族。

钱锺书曾否认自己出身名门望族,就是一个普通的教书人家。

钱基博虽是现代著名的国学家,著述等身,但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大学教师,再上溯几代,族中小商贾、小乡绅或小地主虽大有人在,却没有什么高官名人。

钱基博《自传》言:“吾家三世传经,为童子师。

”所谓“三世”,指的是祖父钱维桢,二伯父钱熙元还有他自己这一代。

钱基博曾说:“我祖父教书,我伯父和父亲教书,我同堂哥哥和自己的亲哥哥都教书。

我从小跟着我伯父和父亲、哥哥读书。

因为我祖上累代教书,所以家庭环境适合于‘求知’。

而且,‘求知’的欲望很热烈。

”钱基博的祖父钱维桢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考取的是金匮县学的廪生,在地方上受人尊重。

因此钱维桢特别重视教育,希望五个儿子都能考中科举。

名门望族如何“旺”一个时代——浅谈古代大家族的声望管理

名门望族如何“旺”一个时代——浅谈古代大家族的声望管理

名门望族如何“旺”⼀个时代——浅谈古代⼤家族的声望管理在浩瀚的五千年历史长河⾥涌现出许多名门望族,如陈郡谢⽒,吴越钱⽒等,称霸称雄于当时,深刻的影响着⼀个甚⾄⼏个时代。

然⽽随着历史的演变,有些名门望族已渐渐没落了,但也有些却可以辉煌上百年,甚⾄上千年。

这些⼤家族的成功并不是侥幸或是偶然,⽽是有⼀套严密完整的管理理念推动着这些名门望族向前发展。

诚信为本,团结⾄上——商界⼤亨徽商徽商⼜称徽州商⼈、新安商⼈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或商⼈集团之总称。

徽州的原住民是⼭越⼈,但形成徽商的主要是频繁战乱⽽从河南迁移过来的移民。

最早的移民开始于东汉末年,主要的三次移民是西晋、唐末五代和南宋之后。

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在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时代,⽆论从业⼈数、营业范围、经营⾏业和资本都居全国各商⼈集团的⾸位。

徽商纵横驰骋商界300多年可谓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商界⼤亨,这⾮常有赖于徽商家族内部的声望管理。

⾸先,徽商主张诚信为本,坚守以义取利。

从⼀开始就相信“财⾃道⽣,利缘义取”,逐渐形成了“诚”、“信”、“义”、“仁”的商业道德,这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为其历史地位的奠定起了巨⼤的作⽤。

其次,徽商善于经营⼈脉,建⽴庞⼤的团队。

徽商的经商不是单个⼈或单个家庭的⾏为,他们以乡党族⼈的纽带联系在⼀起,移民有⼀定的⽅向,如同滚雪球⼀样,客居它乡的徽州⼈越聚越多,良好的内部管理使团队的向⼼⼒和凝聚⼒越聚越强。

遍布全国各⼤商业都市的徽州会馆为所在地同⾢坐商和途经同⾢⾏商服务,优质的服务质量,强⼤的运营体系都为徽商在全国不断的进⾏声望传播,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徽商开展商务活动,同时也使商邦势⼒不断地向外扩张。

除此之外,徽商⾮常注重⾃⼰教育以及⽂化培养,他们认为只有源源不断涌出新的⼈才,⾃⼰的宗族才能长盛不衰。

厚重的⽂化底蕴也使徽商成为“官商”的道路畅通⽆阻,这就使得徽商能够掌握“⾏业话语权”同时“掌握第⼀⼿信息”,这些都帮助徽商成就⼀番作为,称雄⼀个时代。

苏门家风家训

苏门家风家训

苏门家风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贯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家庭准则和家族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

家训里记录着家族的典型事例、经验教训、家规和家族价值观等。

据记载,在文化古国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家为单位的家训教育,这是中国家族文化非常美好的一部分。

苏门家族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大家族,拥有着丰富的家风家训。

据史料记载,苏门家族自汉景帝时期便开始辉煌兴盛,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令人瞩目的人物。

苏门氏族谱中,每一代都有着详细的家训教诲,不断传承下来。

家训的传承和沉淀,有助于家族凝聚力的增强,促进了家庭和睦、家族茁壮成长。

苏门家训的特点是以“勤谨诚实”为核心。

在家族文化中,“勤谨诚实”是苏门家族的座右铭,也是他们在明清两朝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在各个世代,苏门家族鼓励年轻人要勤奋努力,培养一份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同时也要具备严谨的工作素养,脚踏实地,踏实做事、勇于担当。

诚实也是苏门家训的重要元素。

在任何场合,开诚布公的表现自己的观点,是苏门家族所提倡的处世之道。

苏门家训的另一特色是推崇仁爱和感恩。

苏门家族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情感的纽带和义气铁证。

在家族文化里,重视敬老尊贤,尊重长辈,关爱弱者,是苏门家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生活中,苏门家族的人物也经常会通过行动,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记载中提及,苏门书家的祖先苏辙为了感激一位曾经指点他的老人,先后写诗三首表达感激之情,是苏门家风家训中体现了感恩的重要部分。

苏门家风家训还倡导拥有“礼仪之邦”的家风。

在《礼记》中所载的家规中,苏门家族也给出了详细的礼仪规范、家训准则和思想教育,其中强调“礼”和“仁”,并详细阐明了“礼”和“仁”的内涵和社会价值。

在家族文化里,苏门家族的成员注重守礼仪,不仅在言行举止方面,还体现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思想认同等层面。

总的来说,苏门家风家训是苏门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江苏近5年申论分析评价类相关题目总结--公务员考试材料

江苏近5年申论分析评价类相关题目总结--公务员考试材料

江苏近5年申论分析、评价类相关题目总结2015年第二题:“给定资料5”中描述了农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事例,请对这些事例进行评析。

(15分)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

篇幅不超过250字。

盛光农业园区,保护了基本农田;部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可以获得出租土地和打工两份收入,成为土地流转的受益者。

而一些房地产老板开发的“新园区”,是为了跑马圈地,与保护基本农田相背离;虽然短期内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租金,但长远看农民则利益受损。

综上,盛光农业园区做法符合政策要求,体现出当前土地流转政策适应农业发展大趋势,能保障农民长远利益。

而“新园区”的做法则与政策相违背,给以后发展留下隐患。

未来,在政策推行中要注重向农民的宣传政策的实质,同时对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的做法依法治理。

2016 A卷二、“给定材料2”中M妈妈与“给定材料3”中的N教授在面对世俗习惯与社会潮流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请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15分)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篇幅250字左右。

M妈妈为孩子入学而教欺骗,违背了道德底线是错误的。

面对世俗习惯的没有底线做法短期内也许能有一定好处,但父母若无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长期会对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无法磨灭的负面影响,得不偿失。

M教授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顺势做出调整,该做法值得肯定。

M教授面对新生事物网络红包时,坚守师德底线,并且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根据时代发展做出自我调整,缩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

两事例启发我们面对世俗习惯与社会潮流时,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能违背道德原则,最终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肯定。

2016 B卷二、“给定资料6”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15分)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

篇幅250字左右。

这句话是说,相比较财富而言,道德家风可以恒久流传。

名门望族与家风——细说家风(一)

名门望族与家风——细说家风(一)

超对子女的训诫, 却 录 着 他 的 言 行 I j 想。 这Ⅱ ’ 匕l S 信, 或沦田事, 或 淡家 书 ,或 抒 情 农 意 , 或 淡心 聊 人 。 梁 启 超 I l J : 心 教 r及满 门俊 秀的成功 实践,无疑 为当代 l } 1 l 司人 的
买书 、搜 书、 『 I J 书、善书、藏 忙是他唯一的嗜好 。曾圈藩 一生著述 颚丰 ,集 家书、诗文、联语 、奏疏 等共有 1 2 8 卷 。受曾国藩 的影响,
0 9 0 二 0 一 四年三 月
中 困近 代史上 ‘ 个很仃 名的大家族—— 梁 氏家族 。 J I I ' i 超_ 小 人足思想家 、 政治 家、教育家 、大学荇。他有 9个 史 ,部
他的后人也爱读 书、藏书、买书和 著 。曾I 删
藩再 I I 叮 嘱 子 孙 :我 不 愿 儿 孙 为将 领 , 也 不 愿
曾 藩 ‘ 牛 与书籍结下 了不解之缘 。他除从政 、治军外 ,读书

儿孙 为人官,只希望成 为饱 读 涛书 、明白道 理
的 君 子 。 能 做 到 勤 劳 节 俭 , 自我 约 束 ,吃 苦 耐 劳 ,能 届 能 伸 的 ,就 足有 德 有 才 的 人 。
家风有 日耕读 传家 ,有 曰积 德行善 ,有 日仁孝清廉 ,中国古人 的家风受传统儒 幂思想影响至 深,可 大致 总结 为 “ 五 常八 德”。五常 就是 “ 仁 义礼 智信” ,八
德为 “ 忠孝 仁爱信 义和 平”。
传 统 文化 下 的 家风 以孔 子 倡导 的 “ 仁礼 ”为 根 基 ,首 先 强 调 的 是 “ 修 身”
骄奢倦 怠、尚勤俭劳苫 的目的,还亲 自制 定一 套尚俭科 目。科 目规
止 男 “ 胥 、 读、 写 、 作 ” ,女 子 则 为 “ 农、食、卡 H 、 细 ”。 每 个 女儿“ { 嫁 ,嫁 妆 小 得 超 过 2 0 0两 银 了 , 同时 嫁 妆 中还 有 他 亲手 书 写

中国名门家风

中国名门家风

中国名门家风
中国名门家风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声望和影响力的家族所秉持的优良家风传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名门家风:
1. 忠诚孝顺:尊重长辈,对家族、国家有忠诚之心,并且对父母孝敬,尊重家庭价值观。

2. 诚信正直:坚守道德原则,言行一致,不作虚假承诺,以诚实、公正、正直的态度对待人与事。

3. 学问修养:注重学问修养,崇尚知识,追求卓越,将教育视为家族的传承基石。

4. 礼仪谦和:注重礼貌和谦和的待人方式,尊重他人,懂得礼节,讲究自己的仪表举止。

5. 勤俭节约:注重勤劳工作和节约使用资源,遵循经济原则,珍惜财富,反对奢侈浪费。

6. 责任担当:在家族和社会中承担责任,尽力为家族和
社会做出贡献,乐于帮助他人。

7. 家族荣誉:维护家族的声誉和荣誉,传承家族优秀的传统与价值观。

这些家风的核心是尊重、忠诚、诚信、敬畏和奉献。

通过代代相传和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名门家族将这些家风融入家族文化中,作为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传承家族的精神血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名门望族注重家风
细数苏州先贤,一个独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格外的重视,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所列的594 位先贤中,有许多先贤来自同一家族。

淳美家风,让世族大家贤人辈出。

苏州名门望族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朱、张、顾、陆”四个大族,唐宋元明时期则有“归、范、文、王”,清代又有“彭、宋、潘、韩”等。

世家大姓的繁衍延续,堪称苏州文化的奇观。

至近现代,这些家族里的优秀人物或任官为民,或精研科技,或潜心诗书,或投身革命,其人数之多,仍然让人叹为观止。

直到今天,苏州拥有的一百多位院士,其中不少正是出于这些家族。

文化的繁荣,靠的是文脉的传承。

望族的赓续,靠的是家风的熏染。

五百名贤中,陆家入选人物众多。

早在东汉时,陆氏已是江东士族。

陆家先贤早期以陆绩为代表,陆绩乃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

据《吴郡志》载,陆康“少笃孝悌,勤修操行”。

陆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自幼知礼节、懂孝悌。

陆绩幼时曾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给了他几只橘子,他舍不得全部吃完,将三只藏在怀里。

临别告辞时,因躬身行礼,橘子掉落在地上。

袁术问:“陆郎出来做客,怎么还藏橘子?” 陆绩回答:“我想留三只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罢,惊奇不已,
从此,陆绩“怀橘遗亲”传为佳话。

陆绩后来任郁林太守,为官廉明清
正,从不接受下官礼物,也不索取当地特产,任满回乡,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压舱,怕船经不起风浪,于是让人搬了块石头作为压舱之物,这个故事展现了他“廉”的一面。

孝是为人子的美德,廉是为人臣的美德,在家为孝,在国为忠。

从此,孝与廉在陆家传承不绝。

陆?d,乾隆时期清
廉守节的楷模。

他刚担任湖南巡抚时,有位盐商送来三万两银子,说是老规矩,前任巡抚也收过,而且现在先送这些,以后的会按时送来。

陆?d 坚决不收,并且明言禁止再送。

盐商为难地说:“如果大人不收,那这些白银就没有去处了。

” 陆?d说:“那就用它来平抑盐价吧!”结果一时间湖南的盐价为之降低。

从陆?d 身上,可以清楚看到陆氏孝廉家风的一脉相承。

在历史长河里,苏州的名门望族注重用家风培养后人的道德修养、处事能力与家国情怀。

自宋代起,一些家族不满足于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著作开始大量出现,如袁采的《袁氏世范》叶梦得的《石林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这些著作都为后人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诗礼家国,让清风正气代代传承从纵向上看,忠于国事、孝敬父母、友悌兄弟、和睦邻里、严守规约等家风的世代传承,显现的是“一人义则一家举义” 。

从横向扫描,苏州望族家风中所共有的精神,又组合成了苏州区域文化的特质,推动着“一家善则一地向
善,一地仁则一国兴仁”O
从五百名贤涉及的家风来看,以下三方面内容构成了苏州望族的共同追求。

一是尚诗书。

入列五百名贤的宋代名臣叶梦得,是苏州叶家的代表。

叶家的《石林家训》,在宋代就已经流传,尽忠、保孝、力学是叶家立身行事的三大法宝。

关于“力学”,叶梦得要求子孙“旦须先读书三五卷,正其用心处,然后可及他事。

暮夜见烛亦复然。

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

”以明代宰辅申时行为代表的申家,也很重视劝学,在《苏州申氏义庄条规》里规定,中进士者给赴任银三十两,准米六十石;中举者给路费银二十两,准米四十石。

以朱存理为代表的朱家更要求“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二是善治家。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虽然才五百多字,但流传极广,被誉为《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已成为治家名言。

朱柏庐还把家国相连,要求子孙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叶梦得也要求家人理解“为家”与“为国”是紧密相连的。

他说:“吾见世人未尝能免于欺,爱子教训,子面从而不行,欺也;己有过失,隐寂使不闻,欺也;有怀于中,避就不敢尽言,欺也;佯为美观之事,未必出于情,欺也。

”他由此
得出“孝则勿欺” ,而忠孝本是一体,在家为孝,在国为忠,其理均在勿欺。

三是急国课。

在苏州叶家,国课就表现在对国家尽忠。

叶梦得说:“天下尽忠,淳化行也。

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

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 臣尽忠,则君德广矣。

”曾在苏州做官、名列苏州先贤的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世所称道。

他对从政的子孙后代要求“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要“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要做一代良吏。

家风对家庭成员和平处世、立德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是隐藏在家族发展与文脉传承中的密码。

纵使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家风就像精神脐带一样,为后世供应着营养。

一句诗说得好:“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
时” ,社会变化的是人事,但不变的是精神,是这些代代相传的家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