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我的幼儿园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互动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气球、木棒、玻璃杯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们关注声音的来源。

2. 知识讲解(10分钟)简要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动手实验(10分钟)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用气球挤压木棒,观察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气球放在音响上,观察声音的变化;实验三:用玻璃杯敲击桌面,观察声音的传播。

4. 团队协作(10分钟)5. 随堂练习(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声音现象,增进家校互动。

开展声音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学生们发挥创意,展示对声音的理解。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大自然中的声音,提高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这就是我的幼儿园教学设计,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小朋友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互动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word完整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word完整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导学案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 产生的:(弦乐器靠_________ 振动发声、鼓靠__________ 振动发声,竹笛靠________ 振动发声等等);振动停止,发声_________ 。

人发声靠声带振动发声的,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2、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 。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_____________ 传声。

2、声音以________ 的形式传播。

发声物体一定在___________ ,但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_________ 。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_______ 和_______ 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 ________ 中传得最快,_________中最慢。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___________ 时声速快。

5、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 __________ 回来。

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____________ m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回声定位;回声与原声混合。

回声测距原理:声音传播的路程s=vt (来回全程)1回声传播的路程s1s (障碍物到声源)28、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 __________ ,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即:声音T鼓膜振动T听小骨振动T听觉神经T大脑9、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听见自己的声音);【情景回顾】1、敲击桌面发声,但观察不到到桌面的振动。

声现象 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   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音乐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常识性地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通过观察、分析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能够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4、了解回声和共鸣,了解混响现象。

5、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二、基础知识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2、声速:,用表示,单位:。

计算公式:声速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有关。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频率:超声:次声:人耳的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4、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日常描述:影响音调的因素:(2)响度:日常描述:影响响度的因素:(3)音色:日常描述:影响音色的因素:5、回声:次声波的应用:11、声识别技术的应用:三,知识链接声是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最初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让同学们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理解乐音与噪音,知道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会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本章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特性;噪声及其控制;超声与次声的应用。

难点:乐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别。

本章考查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探究题。

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是主要题型,它们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简答题和探究题是相对较难的题型,它们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但是,请同学们树立信心:本章知识都很简单,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得满分是很容易的。

四,预习练习基础题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的树叶发现“沙沙”的响声,这种声音是()a、空气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 b.树叶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播c.树叶振动产生并由大地传播 d.空气振动并由空气传播2.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 基本概念回顾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需要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器。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传播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接收器是接收声音的物体。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 音调与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单位是赫兹(Hz)。

2.3 声音的音量•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4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声源、障碍物和接收器。

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3.1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话、音乐等。

•声音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技术。

3.2 噪声与对策•噪声是指给人们带来不适的声音。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听力。

4. 思考题1.请列举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3.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声音频率越高或越低对应的音调是高音还是低音?4.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5.声音的利用有哪些方面?你还能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吗?6.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听力?5. 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章的课后习题,巩固对声音和声现象的理解。

复习声现象导学案

复习声现象导学案

复习:声现象导学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课标例题: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敲击音叉,观察与其轻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说明什么: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时几乎听不到声音。

慢慢放入空气,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说明什么:例3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例4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

中考分值:1—3复习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的物体叫做声源。

注意(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一切发声体都在,但却不一定发声。

2.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它以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

不能传声,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开展活动时,彼此之间的交流靠。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m/s,光速声速。

声音的传播中υ固υ液υ气(光的传播中υ固<υ液<υ气)。

4.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s。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海底的深度s=vt。

正确的应是s=(二)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低于20 Hz的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 000 Hz的称为超声波。

2.响度:。

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辨析震耳欲聋和声音刺耳。

前者反映了,后者反映了。

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特性),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也不同。

如在钢琴和吉他上弹奏一特定音符时,其音调和响度均相同,之所以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靠音色来区分的。

正所谓:“闻其声就知其人”,也是如此道理。

(三)噪声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2、四大污染是:,,,。

(四)声的利用1、声与信息举例:2、声与能量举例:习题反馈1、我们经常说“男低音”、“女高音”,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声现象》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声现象》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声现象》复习一、知识概述声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能够传递信息,引起人们的共鸣。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与声音相关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声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复习中,我们将重点复习以下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二、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随之振动,形成声波传播出去。

我们通常所说的声源就是振动的物体。

2.1 声音的振动要素声音的振动要素主要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 Hz至20000 Hz。

•振幅:声音的振幅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小,通常用dB(分贝)来表示。

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大。

•波长:声音的波长是指声波中相邻两个峰(或谷)之间的距离。

波长与频率之间有直接关系,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2.2 声音的产生过程声音的产生经历了多个步骤,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振动和传播。

1.振动: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它可以是实体物体的振动,如弦乐器的琴弦振动,也可以是空气柱的振动,如乐器的吹奏或声带的震动。

2.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波通过介质传输的过程。

在空气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的。

当声音传播到人的耳朵,人的耳朵中的听觉器官才能感受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机械波的形式传播,主要通过介质传递,常见的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3.1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因为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近,分子振动传递的速度也较快。

3.2 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稍慢一些,这是因为液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固体中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

3.3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最慢的,因为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分子振动传递的速度也较慢。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 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 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导学案设计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导学内容本次复习导学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步骤1. 声音的定义和传播特点•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由物体振动产生,并通过介质传播的能量;•声音是一种可以被人耳感知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波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 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公共广播系统:通过扩音器将声音传播到远处;•电话系统:通过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传达信息;•音乐系统:通过扬声器放大声音,提供良好的音质。

四、导学要点整理•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公共广播系统、电话系统和音乐系统。

五、课堂练习1.主观题:声音是一种什么波?2.客观题: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最快?a)固体b)液体c)气体d)都一样速度六、课后作业1.思考并写出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声音现象,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阅读课本第二章内容,做好笔记和思考题。

七、复习要点总结•声音是一种振动,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

以上是《声现象》单元的复习导学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后,同学们应该对声音的定义、传播特点,以及声音的产生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

2、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

3、会知识的应用。

知识回顾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2) “放大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振动不明显,不易观察或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体将这样的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

如图所示,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或者发声的鼓面上振动。

2.声源(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2)发生的物体①固体可以发声:用手刮梳子齿时,梳齿振动发声;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振动,说明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发声;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振动而发出的;用小槌敲击音叉时,用手接触音叉能感觉到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水花四溅,再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②液体可以发声:溪水哗啦啦地响,说明水振动发声。

③气体可以发声: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喇叭能发出声音是由于喇叭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最快,气体中最慢。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4.声速(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s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 m/s。

t(2)回声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

利用回声测距。

①回声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4 t:。

.当△ t>0.1 s时,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即能听到回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音调、响度、和音色;复习音调产生的原因,响度的影响因素;能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认识噪声;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复习声音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构建本章思维导图,培养综合概括能力,使所学知识形成体
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世界,以及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学习重点:了解乐音的特性及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学习难点:构建本章思维导图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产生的。

2、把正在发生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这说明,水的作用是,此实验用到了法。

3、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说明了,用到了法或称为法。

4、航天员在太空中能通过电进行交流。

5、利用声波与水波的相似性来学习声波,用到了法。

6、“桌子可以传声”实验中,说明可以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把这样的物质叫做,分为,,。

7、在真空中,声音(填“能”或“不能”)传播。

8、声速的定义:。

9、声速的大小与和有关;空气中的声速V= 。

(150C)
10、要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到达人耳至少应比原声晚 S,即多少米?(写出计算过程)
13、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1)(2)。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

2、音调是指声音的,与有关,越高音调越高
3、频率的定义:,单位,简称,符号。

4、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做,频率范围为。

超声波和次声波人类
都听见(填“能”或“不能”)。

将、、统称为声。

5、响度是指声音的;与和有关;我们生活中常说的“音量”,指的就是响度。

增大响度的方法:(1)
(2)(3)
6、物体振动的幅度叫;
7、下图“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当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在此用来反映音叉振幅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法。

(2)实验中若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和看到的现象是,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

8、音色是指声音的,由和决定的。

9、波形图中,形状相同,说明相同;相同时间振动次数相同,说明相同;振幅相同,说明相同。

10、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
观察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波形,如
右图三者音调;响度;
音色是的(选填“相同”或
“不同”)。

11、男高音、女高音指:;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指:;震耳欲聋、声音洪亮。

12、将一把刚尺紧按在桌面上,使其一端伸出桌边,进行如下实验(写出操作步骤):(1)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三)声音的利用
1、利用声音可以,利用声音也可以。

2、人们把蝙蝠根据回声探测目标的方法称为,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的可以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帮助盲人出行;汽车上的也应用了此原理。

根据此原理科学家还发明了,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

3、超声波可以把碎石击成碎片,说明了。

4、超声波可以检测身体疾病,说明了。

5、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是利用声音诊病的例子。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噪声是;
从环保角度分析,噪声是。

2、0dB是指,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dB。

3、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1)(2)(3)
4、给汽车和摩托车安装消音器,是在减弱噪声。

植树造林,是在减弱噪声。

构建本章思维导图:
二、预习检测: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一定是不同的
B.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C.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
2、清晨,逐渐变强的闹铃声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明,他把闹铃关掉,这是在(填
“人耳处”、“传播过程中”或“声源处”)控制噪声的。

这里所说的逐渐变强,
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改变了。

3、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球迷主要是依据声音的辨别出解说员是谁,夜深人
静的时候,电视机传出过大的比赛声音,对正在休息的人来说是。

请提出一条合理的措施,以减弱电视机传出的声音对休息的人的影响。

4、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如图甲,当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弹起一个较小的幅度,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2)实验中若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音叉发声的响度更大同时看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的响度随的增大而增大。

(3)如图乙所示,用小锤敲击右边音叉,左边音叉也发声,乒乓球弹起,该实验现象能说明(多选)
A.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B.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波能传递能量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气体中快
(4)假设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乙实验,则左边音叉边乒乓球会不会弹起?原因是什么?
答:。

5、如图1所示,小明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的实验:
(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

在这一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2)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

(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

(4)实验结论:声音(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
播需要。

(5)小明还想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如图2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它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

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

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将同一个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同一个瓶胆
中进行比较
6、“伏地听声”利用的是和的道理。

7、人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录音,感觉不是自己的声音,为什么?
8、小丽拿一个空的饮料瓶,截去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让瓶口对着蜡烛的火焰,敲打橡皮膜使其振动发声,如图所示。

小丽可以观察到
的现象是。

这个实验说明声可
以。

三、小组合作
1、如图所示,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

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相距一定距离把棉线绷直,一名同学小声说话另一名同学看能否通过
棉线听到声音,说明什么?
(2)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位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听的一方
再看能否通过棉线听到声音,这是为什么?
(3)在用“土电话”时,线不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听的一方再看能否通
过棉线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这又是为什么?
(4)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
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表明什么?
四、点拨提升
2、小明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如下图:他发现在轻边分布着
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

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

于是他根据《声音的特性》一节的预习要求,动手探究了两个问题。

通过这次实践,
他认识到动手动脑是学好物理的必要手段......
现在请你和小明一起简单完成探究记录吧。

(请完成两个探究问题)
要求写出:(1)探究目的(2)操作方法(3)现象和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