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实验 延迟满足实验 ppt课件
《自我延迟满足》PPT课件

以Mischel的自我延迟满足选择等待实验 范式测量儿童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具 体实验设计与程序参见杨丽珠等人的另一 研究[32]。依据正态分布原理,将追踪样本4 岁时的平均延迟时间按照M±0. 67SD的划 分标准,划分成高分组(M+0·67SD)、低分组 (M-0. 67SD)和中分组(中间部分),分别代表 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高、低、中三个水平。 分组统计结果见3. 1. 1。
心理解析
根据“无奖赏挫折”理论,在自我延迟满 足情境中,面对奖励物的存在而不能马上得 到奖励物,个体会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为 了应对这种挫折压力,在本研究中的那些自 我延迟满足能力高的儿童在等待过程中,不 是长时间集中于等待的对象,而是采用各种 巧妙而有效的延迟策略,从而使他们在继续 有目的的等待时不感到厌倦,从而愿意为了 延迟满足而等待较长童 使用延迟策略的差异
为了考察当前追踪样本对样本总体的代 表性,分别在不同奖励物条件下、不同性别 分组及总体不分组的情况下,对追踪样本与 样本总体之间的自我延迟满足平均延迟时 间做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Z检验)。结果显 示,在各种分组情况下两者差异均不显著,追 踪样本的自我延迟满足水平可以代表样本 总体的水平,见表2。
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是自我控制能力的
核心成分,为了考察儿童4岁时自我延迟满 足能力分组在儿童9岁时仍具有稳定性意义, 选用《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33] 中的“认真自控”分量表,请追踪被试所在 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对儿童9岁时的自我控制 能力做出评定。
结果与分析
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表现 1.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分组
儿童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 能力对其9岁时学校
社会交往能力预期的追踪
研究问题
自我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 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 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儿童情商教育系列3《延迟满足》课件

制情绪和延迟满足。
03
学校与家庭合作
学校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通过家长会
、家访等形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提供相应的教育
建议和方法。
成功案例分享
小明的故事
小明是一个容易冲动的小男孩,经常因为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大发脾气。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引导和教育,他逐 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延迟满足,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
在学校中的应用
01
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延迟满足的概念。例如,通
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学会等待和配合,或者通过奖励制度引导
学生选择延迟满足。
02
教育心理学应用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教师可以使用延迟满足的概念来帮助学生解决行为
问题。对于一些容易冲动或缺乏耐心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会控
儿童情商教育系列3 《延迟满足》ppt 课件
目录
• 引言 • 延迟满足的概念 • 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方法 • 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 总结与反思
01
引言
主题引入
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儿童需要学习延迟满足?
课程目标
帮助儿童理解延迟满 足的概念和意义。
提高儿童在面对诱惑 时的决策和应对能力 。
坚持练习
鼓励孩子坚持练习,让他们在反复尝试中培养耐 心和毅力。
榜样示范
为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看到身边的人是如何通 过耐心和毅力实现目标的。
04
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在家庭中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和情境,引导孩子学会延迟满足。例如,当孩子想要 某个玩具时,可以鼓励他们等待一段时间,或者通过完成一些小任务来获得。
延迟满足心理实验

谢 谢 观 赏 !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 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 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 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 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眼睛或是 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 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 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 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 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 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 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 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 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延迟满足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棉花糖实验 延迟满足的定义
获得延迟满足能力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美 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 授沃尔特· 米歇尔设计 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 迟满足”的实验,这个 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 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 的。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 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 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从另一层含义上,延迟满足也是告诉我们, 即时的付出未必有即时的回报,有时付出需要 经历一段时间的累积,才能慢慢浮现出结果。 因此,对于眼前的诱惑,要懂得忍耐,对 于当下的付出,不要急于求成。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吃葡萄的文字, “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 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 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 其实,后一种人往往不能忍受延迟满足,他们必须即刻 体验满足和快乐,即使这样做会透支未来。
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孩子成功的必备能力教室里坐着几十个年仅4岁的小孩,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着一块果汁软糖。
老师告诉他们:等他离开后,大家可以去吃放在桌子上的那块软糖。
但是,如果谁愿意先不吃,等到老师办完事情回来再吃,谁就会多得到一块果汁软糖。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能够坚持等老师回来再吃他就可以吃到两块果汁软糖。
面对糖果的诱惑,部分孩子决心熬过“漫长的”等待时间。
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唧唧的唱歌,或是动手做游戏,或是干脆努力睡觉。
凭着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这些小家伙们勇敢的战胜了自我,最终得到了两块糖的回报。
而那些性急冲动的孩子几乎在老师走出教室的瞬间,就立刻去抓取冰箱用哪一块放在桌子上的软糖了。
大约12——14年后,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这些孩子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
那些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果等待的孩子,显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较高的效率以及较强的自信心。
他们能够更好的应付挫折和压力,他们不会自乱阵脚、惶恐不安,不会轻易崩溃。
因为他们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办事可靠,所以普遍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但是,那些当年经不住诱惑的孩子,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显然缺乏上述品质,心理问题也相对较多。
社交时,他们羞怯退缩,固执己见又优柔寡断;一遇到挫折就心烦意乱,把自己想的很差劲或一文不值;遇到压力往往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这就是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
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但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跟踪研究,从他们4岁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
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表明孩子当初做出怎样的选择不仅从一种角度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的人生道路。
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的能力。
可是,今天的孩子大多却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了,而是“即刻满足”型的孩子,想要什么就必须马上得到,否则就会大哭大闹,搅得家人不得安宁。
延迟满足ppt

延迟满足是指
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不是单 纯地学 会等待
不是只经 历风雨而 不见彩虹
它是一种克服 当前的困难情 境而力求获得 长远利益的能 力
不是压 制欲望
THANKS
捂住眼睛或是 背转身
做一些小动作 ——踢桌子, 拉自己的辫子
控制自己
用手去打棉花 糖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
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
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 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
铃”。
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
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 15分钟的时间。
延迟满足
“忍耐”
延迟满足是什么?
请先看一个故事。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沃尔特· 米歇尔
设计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实验是 一间幼儿园开始的。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 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 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
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
棉花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奇或是饼干棒。
边做作 业边看 电视 放学后 贪玩不 回家 贪睡懒 觉不起 床
性格 急躁
容易羞怯、 退缩、固 执,优柔 寡断
容易心烦 意乱,遇 到压力就 退缩不前 或不知所 措
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帮 助我们增强延迟满足的能力, ABCD法 其中A代表行为,B代表现在, C代表未来,D代表改变的 策略。
目标有远有近
约束自己
完成遥远目 标需要努力
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也可以让我们不那么被 即刻的诱惑所吸引,比如做自己头痛的工作时专注于 工作本身就可以减少负面情绪产生的阻抗,或者听一 点儿舒缓的音乐。还有,把短期满足带来的长期恶果 或者延迟满足带来的好处具体化也是一个有效的激励 手段,比如把自己解决一个困难后能得到的奖励贴在 电脑旁。
儿童情商教育系列3《延迟满足》PPT课件

樱桃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布奇好想吃了它! 布奇捂住眼睛,不去看树上的樱桃,一个人唱起歌来。
唱完了歌,他偷偷望了一眼树上的樱桃,樱桃变红了一点点。 “真好! 再等一等,它就更红了。”布奇乐滋滋地想。
一阵风吹来了。
“真香啊!这是樱桃的香味!” 布奇咽着口水,他好想、 好想吃了它! “闻闻没关系的。”布奇想着想着,就踮起了脚,用力吸着樱桃的香味。
“怎么还没有红呢?”布奇等得真着急啊!他围着树儿转呀转, 还把樱桃摸了摸, 又捏了捏!布奇真的好想、好想吃了它!
呀!布奇要摘樱桃了! “樱桃很快就全红了哦,你愿意再等一会儿吗?”树爷爷慢慢地说。 “愿意再等一会儿吗?”布奇盯着樱桃想了很久,想出了最后一个办法!
“从一数到十,樱桃一定全红了。”于是,他大声地数了起来:“1、2、3、4、5、6、7、8、9、10。”
爱孩子,就要培养让孩子幸福的品质。让孩 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克制、学会期待、学会 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奋斗,体验成功的快 乐和人生的幸福。
第一PPT模板网
今天早上,布奇想吃樱桃了,他盯着妈妈的红纽扣看得出神: “真像一颗红红的大樱桃呀,要是能吃一口,就好了!” 布奇咂着嘴巴,使劲回想着樱桃的味道。
下集故事预告:
关于遵守约定的《说到做到我真棒》
可以在下列情况使用
不限次数的用于您个人/公司、企业的商业演示。 拷贝模板中的内容用于其它幻灯片母版中使用。
不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
用于任何形式的在线付费下载。 收集整理我们发布的免费资源后,刻录光碟销售。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 /ziliao/ 范文下载: /fanwen/ 教案下载: /jiaoan/
儿童情商教育系列3《延迟满足》课件

通过此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儿童情商教育系列3中的《延迟满足》主题,帮 助孩子们培养这一重要能力。
为什么要延迟满足
发展自律
延迟满足有助于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自律水平。
理财观念
通过延迟满足,孩子们能够学习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他们的资金,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鼓励奖励
给孩子设定中期和长期的奖励,鼓励他们学会耐心等待和延迟满足。
3
逐步挑战
从简单和短期的目标开始,逐步增加延迟满足的难度和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
提醒和注意事项
1 耐心引导
在孩子表达即时满足的需求时,耐心引导他们思考和理解延迟满足的重要性。
2 积极反馈
及时给予孩子正向的反馈和奖励,鼓励他们在延迟满足方面的努力。
目标实现
延迟满足教会孩子们如何为长远目标而努力,让他们学会耐心等待和坚持不懈。
延迟满足的意义
1
培养耐心
延迟满足教会孩子们耐心等待,不轻易放弃,并从中学会珍惜。
2
减少冲动消费
通过延迟满足,儿童能够避免冲动消费,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
3
增加忍耐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延迟满足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忍耐力,使他们在面对艰难和不确定的情况时更加坚韧。
培养耐心
理财能力
延迟满足有助于孩子们培养耐心, 学会等待正确的时机。
通过延迟满足,儿童能够开发出 更好的理财能力,学会合理存钱 和消费。
目标实现
延迟满足帮助儿童实现更长期的 目标,塑造他们的毅力和决心。
如何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
1
示范行为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让孩子们学会延迟满足。
著名心理学实验 延迟满足实验ppt课件

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 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 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 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子,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 自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13
实验的实例
书中写的实例其实离我们还很远,放到我们日常生 活中,没有延迟满足的情况很常见。就比如我自己 本身做这个PPT的时候,我就是到小组约定的最后 期限开始动手的,还有有一部分同学做作业总是留 到deadline才开始动手,考试前才开始复习刷题 等等。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பைடு நூலகம்?
14
延迟满足实验的启示
10
实验结论
对于当年的实验,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否愿意等待取决于他 们对棉花糖的渴望程度。但是,很快证明了所有孩子都急切想得 到第二颗棉花糖。
通过对孩子们行为的反复观察,米歇尔得出结论,秘诀就在于 “转移注意力”。肯等待的孩子不会一直盯着棉花糖,他们捂住 眼睛、玩捉迷藏或是唱歌,他们对棉花糖的渴望不是消失了而是 暂时被忘记。
心理学经典实验 延迟满足实验
小组成员:杜勤 贺姝童 漆孟灵 康振宇
1
目录
Contents
01. 实验背景,人物,目的 02. 实验内容,方法 03. 实验结果,结论 04. 实验对心理学的影响
2
01
实验背景,人物,目的
3
实验背景
自律的真相 在欧美科学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
尔奖。” 在我国的学术界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
,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
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
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
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颗软糖的孩子,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
自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PPT课件
10
实验结论
对于当年的实验,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否愿意等待取决于他 们对棉花糖的渴望程度。但是,很快证明了所有孩子都急切想得 到第二颗棉花糖。
在棉花糖实验开始多年后,米歇尔开始思考孩子们在实验中的表现是否与 他们日后的表现有所关联。
棉花糖实验并非只针对小孩子,所有人在面对人生的棉花糖时刻都派得上用场。
PPT课件
6
02
实验内容,方法
PPT课件
7
实验内容
编辑标题
eat
or
wait
PPT课件
8
03
实验结果,结论
PPT课件
9
实验结果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延迟满足”的力量
PPT课件
4人物Leabharlann 沃特尔米歇尔(WalterMischel)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在人格的结构、过程和发展以及自我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十分著名。
自1962年起,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并主持讲座长达21年,“棉花糖实验”便始于斯坦福大学附 属的一所幼儿园。实验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预测出参与实验的儿童日后生活幸福与成功的相关 性,使得米歇尔成为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研究的鼻祖。
心理学经典实验 延迟满足实验
小组成员:杜勤 贺姝童 漆孟灵 康振宇
PPT课件
1
目录
Contents
01. 实验背景,人物,目的 02. 实验内容,方法 03. 实验结果,结论 04. 实验对心理学的影响
PPT课件
2
01
实验背景,人物,目的
PPT课件
3
实验背景
自律的真相
在欧美科学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 在我国的学术界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不要急于满口袋,先要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 袋。
通过对孩子们行为的反复观察,米歇尔得出结论,秘诀就在于 “转移注意力”。肯等待的孩子不会一直盯着棉花糖,他们捂住 眼睛、玩捉迷藏或是唱歌,他们对棉花糖的渴望不是消失了而是 暂时被忘记。
如果孩子们意识到学会转移注意力和思想就能实现自我控制,那 么他们就成功了一大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个实验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 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 我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 •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你会先吃最喜欢的“奶油“吗?
•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料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 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 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 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 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PPT课件
11
04
实验的实例与启示
PPT课件
12
实验的实例
• 在M·斯科特·派克所写的《少有人走的路》一书记载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实例,内容如下
•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
• 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的父母的情况。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 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尽管一再努力,但
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终于有一天,我们进入久被忽略的一个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机。
• “你喜欢吃蛋糕吗?”我问。
• 她回答说喜欢。
• “你更喜欢吃蛋糕,”我接着问,“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 她兴奋地说:“啊,当然是奶油啦!”
•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
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 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
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耐住性子、 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 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差不多总 共有15分钟的时间。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 毕业。
近半个世纪,在棉花糖实验上延伸出了无数有关自我控制的研究和书籍。米歇尔因对自控力、延迟满 足、意志力的研究,于1978年获颁美国心理协会临床心理学组“杰出科学贡献奖”,该奖项于1982年再 度颁发给米歇尔。
PPT课件
5
实验目的:
一开始,设计这个实验不是为了去测试孩子们的表现有多优秀,而是为了 弄清楚当他们想要得到延迟满足时,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到的。
PPT课件
13
实验的实例
书中写的实例其实离我们还很远,放到我们日常生 活中,没有延迟满足的情况很常见。就比如我自己 本身做这个PPT的时候,我就是到小组约定的最后 期限开始动手的,还有有一部分同学做作业总是留 到deadline才开始动手,考试前才开始复习刷题等 等。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PPT课件
14
延迟满足实验的启示
延迟满足这种“忍耐”,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 前的诱惑。这种“忍耐”与排队等待之类的“忍耐”有所区别。它是针对“诱惑”而言,是一种放长线 钓大鱼的自我克制与自我把握——当然,这是以明确的目标为基础的。
许多人之所以追求即时的满足,而无法做到延迟满足,是因为在潜意识中认为:生活不应 该太艰难,太艰难不如逃避算了。这种想法源于婴儿时代——在那个时候,人们的需求总是可 以立即得到满足。我们在襁褓中时,由于生存的需要,一旦产生身体上的欲望和需求,往往可 以立即得到父母的满足。于是我们从小在潜意识中就觉得:我们的需求应该立刻得到满足,痛 苦会很快过去,我们应该享受舒适和快乐。可是,在逐步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世 界不能总是让我们的需求立即得到满足。我们经常需要等待,付出持久的努力才能够得到我们 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