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景德镇窑

合集下载

古陶瓷上的鱼纹

古陶瓷上的鱼纹

古陶瓷上的鱼纹作者:刘东来源:《收藏家》2019年第09期鱼是中国古人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主一,常会被古人赋予祥瑞的寓意,《史记·周本纪》中便记载有“鸟、鱼之瑞”的典故。

从考古材料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上就已出现鱼纹,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此后商周青铜器、汉代铜洗、唐宋以后的瓷器上鱼纹都是常见的装饰纹样,代表着多种吉祥寓意。

本文以安徽出土、传世陶瓷器上的鱼纹为例,试分析各时期鱼纹的特点。

一、汉唐朴素的双鱼纹陶灶是汉代一种常见的随葬明器,为仿墓主人生前日用实景,有些较精致的陶灶上不仅有釜、盆、勺等炊具模型,灶面还会塑有鱼、肉等待煮的食材图案。

1965年安徽省定远县靠山集汉墓出土的这件绿釉陶灶(图1),长45.3、宽23.1、高21厘米,安徽博物院藏。

此绿釉陶灶为东汉时期典型的陶明器,器型较大,灶面上方中部堆塑有两条鱼,象征着美味的食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双鱼纹”。

双鱼纹铜洗是汉代至魏晋时期一种较为多见的铜器,而瓷质的双鱼纹洗则较为少见。

1956年安徽省合肥市东郊三里街西晋墓出土有一件青釉双鱼纹洗,高13.7、口径26.5、底径16厘米,安徽博物院藏,这件瓷洗折沿、深腹、平底,洗外壁施青釉,并印有麻布纹,上腹部饰三道弦纹,洗内壁、内底不施釉,内底部刻双鱼纹,纹饰较浅,较为模糊。

此件青瓷双鱼纹洗造型和纹饰都与汉晋时期双鱼纹铜洗相似。

唐代长沙窑中也有一类在壶流下方模印双鱼纹图案的执壶。

1974年安徽省博物馆(今安徽博物院)在安徽省巢县征集入藏一件唐代长沙窑青釉模印双鱼纹执壶(图2),敞口,长颈,溜肩,肩部前置八棱形短流,后置双股式,瓜棱形鼓腹,平底实足,外壁满施青釉,釉面有细小的开片,执壶流口的下方模印双鱼纹,两条鱼并拢相连,合成一个双鱼结的纹样。

二、唐代有趣的三魚共首纹就笔者所见,安徽出土过两件唐代三鱼共首纹瓷器。

其一为1984年安徽省六安市椿树镇唐代乾符三年(876)卢公夫人墓出土的邢窑白瓷三鱼纹擂钵(图3),高3.2、口径13.2、足径5.5厘米,六安市文物局藏。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1.唐代(公元9世纪至10世纪)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瓷器。

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多为白瓷,制作工艺还不够精细,但已呈现出一定的艺术特色。

2.宋代(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宋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景德镇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瓷都,瓷器的品质和工艺大幅提升。

制作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种类丰富多样,包括青瓷、黑瓷、斗彩瓷等。

宋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雅致、朴实的风格著称。

3.元代(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元代是景德镇瓷器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艺进一步提升,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瓷器中心。

元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和大红彩瓷为主要代表,这两种瓷器技艺达到了顶峰。

4.明代(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明代是景德镇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开始向欧洲输出瓷器,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元代相比更加细腻,装饰更加丰富。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清代(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清代是景德镇瓷器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瓷器不仅烧制工艺更加精细,数量也大幅增加。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和粉彩瓷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后期,景德镇开始烧制粉彩外销瓷,成为了中国瓷器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6.近现代在近代和现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景德镇瓷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在20世纪初,景德镇开始引进西方的现代陶瓷制造技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代瓷器工艺。

景德镇的瓷器工艺不断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有创意的现代瓷器作品。

同时,景德镇也举办了一系列的国际瓷器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景德镇瓷器的声誉进一步提升。

总结: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的瓷器种类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在近现代,景德镇瓷器继续保持着创新与发展的势头。

如今,景德镇瓷器已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享誉世界。

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一、概述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和地位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和文化。


中国历史上,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曾经被誉为“天下第一”。

二、唐宋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唐宋时期,景德镇陶瓷工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产业。

在这
个时期,景德镇出产了许多著名的陶瓷器物,如唐代三彩、宋官窑等。

三、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明清时期是景德镇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景德镇出产了许
多世界闻名的陶瓷器物,如青花瓷、粉彩瓷等。

同时,由于海外贸易
的开展,景德镇的陶瓷新品种不断涌现。

四、近代以来景德镇陶瓷业的变迁
20世纪初至1949年前后,在战争和政治动荡中,景德镇陶瓷新品种
的开发和制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949年后,景德镇陶瓷业得到了迅
速恢复和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

五、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业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景德镇陶瓷企业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六、未来展望
未来,景德镇陶瓷业将继续保持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的态度,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交流,提高自身竞争力。

七、结语
总之,景德镇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和智慧,也是中国现代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十二名窑

中国古代十二名窑

中国古代十二名窑原创三联生活周刊2018-11-29 09:00:00中国陶瓷业历史悠久,艺术成就极高。

发展到唐代时,诞生了一批耳熟能详的窑口,其中越窑、邢窑遥相呼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进入宋代,瓷器迎来了又一个繁荣昌盛的辉煌时期,涌现出“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

除此之外,还有以烧制青瓷著称的耀州窑与龙泉窑,装饰手法丰富多样的磁州窑,将黑瓷之美推向顶峰的建窑,以创烧青白瓷闻名的景德镇窑。

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代表了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蔡小川摄)整理/王雯清越窑越窑因位于唐代越州而得名。

它是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制瓷历史自汉至宋长达1000余年,中晚唐逐渐进入辉煌时期,北宋晚期逐渐衰落,是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中“南青”的杰出代表。

20世纪30年代,陈万里先生曾多次到宁绍平原调查越窑遗址,并于1953年到达上林湖,确认上林湖地区是越窑的中心产地。

90年代掀起了越窑考古的第一次高潮。

自2004年起,上林湖地区先后发掘了上林湖后司岙与荷花芯窑址以及古银淀湖的张家地窑址,对了解越窑的制作工艺、烧制年代、秘色瓷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张家地窑址出土了一批与越窑的透明玻璃釉完全不同,而与汝窑接近的乳浊釉类产品,第一次将越窑的下限推进到了南宋。

关于越窑的釉色之美,唐代诗人陆龟蒙描述其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从出土和传世的越窑青瓷来看,其胎质呈淡灰色,烧结致密,釉呈失透状。

晚唐五代时期釉色多呈湖水绿色,葱翠滋润,是为上乘之作。

典型的越窑青瓷造型也相当精湛,有许多器物做成仿生形,如仿照瓜果形制作的壶,模仿海棠花式的碗、碟、盘、盏。

唐代早期越窑青瓷极少装饰,五代时期刻、划纹饰逐渐兴盛起来,立体的纹饰与碧绿的釉色相映成趣。

越窑青瓷的釉色与造型深受唐代饮茶人士喜爱,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器列为茶具之首。

而对于越窑秘色瓷,历来争议颇多。

一般认为,“秘色瓷”之称始于中唐,盛烧于五代,曾被吴越钱氏指定为贡瓷。

景德镇古窑景区介绍

景德镇古窑景区介绍

景德镇古窑景区介绍景德镇古窑景区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是一处集陶瓷文化、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景区以景德镇古窑址为核心,以陶瓷文化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展示和互动体验,向游客展现了景德镇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

景德镇是中国陶瓷之乡,景德镇瓷器以其品种繁多、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装饰丰富而享誉海内外。

景德镇古窑景区是景德镇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景区内保存着大量的古窑址、遗址和古瓷器,是了解中国陶瓷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景区内最著名的景点是景德镇古窑址,这里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窑址之一,也是景德镇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景区内的古窑址分为三大部分:窑址、窑洞和窑道。

窑址是指窑的外部结构,窑洞是指窑的内部空间,窑道是指窑的进出通道。

这些古窑址保存完好,让游客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古代景德镇窑工的制瓷工艺和生活状态。

景区内还有景德镇古窑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陶瓷文物和历史文物,展示了景德镇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变迁。

馆内还有许多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以亲手制作陶瓷器,感受制瓷的乐趣和艰辛。

景区内的陶瓷艺术街是游客购买景德镇瓷器的好去处,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景德镇瓷器,从传统的青花瓷、白瓷到现代的艺术陶瓷,应有尽有。

游客可以在这里找到心仪的瓷器,也可以看到景德镇瓷器的制作过程。

景德镇古窑景区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如景德镇瓷器博物馆、景德镇古城墙、瓷器欣赏区等,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让游客在感受景德镇瓷文化的同时,也可以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美景和历史文化的沉淀。

总之,景德镇古窑景区是一处集陶瓷文化、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了解中国陶瓷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游客来到景区,可以亲身体验制瓷、欣赏陶瓷、了解历史,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

景德镇窑址发掘及调查报告的分析心得

景德镇窑址发掘及调查报告的分析心得

景德镇窑址发掘及调查报告的分析心得陈航宇12考古学2012010312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早在唐代就远销国外,在世界各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并荣获“瓷国”的称号。

江西是中国瓷业烧造的重要省区,而景德镇又素有中国“瓷都”的美称。

随着近代考古学在中国逐步走向成熟,陶瓷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也越来越多的运用了田野考古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发掘。

景德镇的窑址遍布市区及周边郊区,具有丰富的瓷业埋藏,也拥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景德镇田野考古第一人刘新园对湖田窑的调查开始,对景德镇各个窑址的正规发掘在这几十年间陆陆续续的开展。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和研究性的发掘,担当了对景德镇窑址发掘的主力。

笔者查阅了目前已发表的所有景德镇窑址的正规发掘报告及调查报告,在本文中做一个简略的分析及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数据汇总一份正规的发掘报告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在窑址的发掘报告中应包括地理位置、发掘范围、发掘面积、发掘时间、地层堆积、土质与地层关系、相关遗迹、窑炉、灰坑、堆积、出土遗物:陶瓷产品、窑具等的介绍。

重点要用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对出土的陶瓷产品进行详细的分类分式的排列。

最后根据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做出对该窑址性质的判断,如该窑址的烧造年代、烧造时间、衰落的原因、烧制的主要产品类型、装饰手法、产品的用途、销售流向、装烧工艺、窑炉形制等等。

再得出该窑址的综合结论,找到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一份正规的发掘报告中有如此多的信息,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用多种方法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或者纵向深入研究。

笔者限于篇幅限制,对截止2013年4月初景德镇所有的共计13份窑址发掘报告和调查报告整理之后,在本文中就仅提炼出一些笔者有一定兴趣和想法的数据做梳理。

并在后文中用这些数据进行一些相关的分析。

现将数据列举如下:表一表二表三表四表五二、相关分析(一)发掘地点分布变迁从发掘地点的方位可以看出,五代至宋代的窑址都分布在现景德镇市区的周边,东南方、东北方和西南方均有分布。

元青花窑址不在景德镇在北京

元青花窑址不在景德镇在北京

元青花窑址在北京目前对元青花的窑址大多倾向于在景德镇,我认为依据不足,窑址在北京(元大都)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一、历史线索据元史记载,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大都宫殿告成。

十三年,包括太庙、社稷在内的元大都皇宫建筑全部落成。

同年设立“平则门窑场,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给从六品印”。

在皇宫建筑都已完成的时候设置一最高级别的窑场,显然烧制瓷器的可能性大于琉璃砖瓦。

皇城完工,忽必烈要举行祭祀及大享,正需要大量瓷质祭礼餐器,此时设立的平则门窑场,烧造何物便显而易见了。

反观景德镇至元十五年才成立“浮梁瓷局,秩正九品,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等级上比平则门窑低近三级,并要做许多不相干的军匠后勤。

即使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光熙门窑场,也设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给从八品印,比浮梁瓷局高。

元帝不可能将进口青料、皇家画师工匠等下派到遥远的低级别的窑场烧造元青花,自损皇家尊严。

事实上,终元一代,景德镇始终是元帝下属枢密院及后来的太禧宗堙院控制的窑场,烧制产品为枢府瓷即卵白釉及青白瓷产品。

元青花令国内外专家学者迷惑不解的现象之一,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西域图案及器形的产品。

元黄仲文《大都赋》中描写“平则门为西贾之派”、“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

在西域商人使节,其实当时多数为官商合一,聚集的地方的窑场,生产出许多适合赏赐西域商人兼使节需求的青花器也就顺理成章了。

元青花所使用的青料苏麻离或苏勃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叙述为斯波的阿姆,产自今阿富汗喀布尔(马可波罗游记中译科比尔姆),是一种治眼病的药物,也可做颜料,制作过程游记中有详细叙述。

苏勃泥与斯波的即古今汉语的不同音译。

元青花另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是其不存在幼稚期,一出现就成熟精美。

这一现象只有通过全面了解元代社会状况才能得到解释。

成吉思汗历次西征,杀人无数,唯工匠不杀,全部虏回,为自己服务。

这其中就有许多西域雕刻绘画、制瓷工匠等等。

中国古代瓷窑顺序表

中国古代瓷窑顺序表

中国古代瓷窑顺序表
中国古代瓷窑历史非常悠久,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中国古代瓷窑的顺序表:
1. 彩陶窑: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生产彩陶器。

2. 宜兴龙泉窑:唐代开创,发展于宋代,以青瓷为主要代表。

3. 宜兴哥窑:元朝窑场,生产官窑和民窑瓷器,以官窑青瓷和僧庐群瓶著称。

4. 临安中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宋代窑场,生产各式瓷器,以汝窑、官窑等品种为代表。

5. 雍正时期的景德镇窑:清代景德镇窑的鼎盛时期,生产景德镇瓷器的黄金时期。

6. 宣德窑:明代窑场,生产明代御窑的官瓷,以青花瓷和双圈瓶最为著名。

7. 龙泉青瓷和定窑:南宋龙泉窑和北宋定窑是两个重要的窑场,分别以青瓷和哥窑瓷器著名。

8. 景德镇窑:元朝后期至清朝,成为中国最大的瓷都,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顺序表并不代表中国古代瓷窑的全部窑场,
也并不代表每个窑场的历史发展连续性。

古代瓷窑的发展与变迁非常复杂,窑场的兴衰与朝代的更替、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宋代青白瓷的特点
1、白胎,薄而轻。 2、以青白釉为特色,釉层薄,光泽度强,透明度高。 釉薄处发白,釉积处泛水绿色。
3、釉中气泡大而疏。
宋青白瓷温碗、执壶
4、素面或刻花,有少量点彩。 纹饰种类有牡丹、卷草、云气、莲花、鱼虫、水波、婴 戏、回纹、飞凤等。
点彩
采用“半刀泥”刻法, 一边深一边浅,沟处釉厚 而发青绿色,使线条颜色 富于变化。
景德镇窑
(一)窑址位置与考古发现
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经过多年调查,发现景德 镇窑址是以湖田窑为中心的多处窑场。
矿产资源:景德镇的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 煤等,景德镇的高岭土在国际陶瓷界都具有影响, 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江西省的三大产煤区之一。
高岭土:高岭土是陶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 景德镇产的高岭土品质非常好,现在国际上通用的 高岭土学名--Kaolin,就是来源于景德镇北部鹅湖 镇高岭村边的高岭山。
南宋中后期 仍然使用覆烧,芒口碗 居多,但是覆烧工具有多级 垫钵发展为支圈,套接后能 够形成上下口径一致的直筒, 为提高产量,此时的大弧壁 碗也发展为斜壁斗笠碗。
(四)堆塑瓶的分期
煤炭 景德镇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乐平市。
考古调查找到五代窑址20余处,发掘了部分窑址。找
到了五代时烧的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标本。在景德镇发现 了很少的五代风格器形的青白瓷器,采用叠烧方法,瓷器 变形率高。
最早纪年青白瓷: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江西九江 的阿周墓出土的瓷碟(《文物》90年第9期)。
(二)景德镇烧瓷历史简介
文献记载景德镇自唐代开始烧瓷器。1982年 在五代地层下发现1件玉璧底青瓷器残片,可能是 唐代的。
入宋停烧灰胎青瓷,主要烧青白瓷,宋代已 有“饶玉”之美称。青白瓷是宋元时的称呼(白 焜:《宋蒋祈<陶记>校注》,《文史》第一九 期),清代开始有影青瓷等称呼。
青白瓷从五代时开始在河南、安徽、湖北出 现,以安徽繁昌窑和湖北梁子湖窑最多。
南宋后期,釉透明度不好,花纹也就不清晰。
5、北宋早中期普遍使用匣钵和高垫饼垫烧,碗盘的圈 足内留有酱褐色垫烧痕迹。北宋后期采用覆烧法,碗盘流 行芒口。
6、器类丰富
主要是日常用品:有碗、盏、盏托、盘、碟、壶、罐、 梅瓶、盒、炉、枕、熏、钵、渣斗、文具等。

Hale Waihona Puke 梅瓶堆塑瓶执壶
盒——香盒、粉盒、黛盒、朱盒、镜盒
(四)碗的分期
五代 使用重叠仰烧,为 控制重心,所以碗底面 积较大,而且碗内有叠 烧留下的痕迹。
北宋早中期
仰烧,匣钵、高垫饼配合,垫饼放在圈足内圈、超出圈 足的高度,碗的重心压于底部,所以形成厚底,圈足略外撇, 且碗底比五代要缩小 。
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
开始使用覆烧,芒口碗占据主要地位,此时覆烧工具 是匣钵内放置多级垫钵,因此就需要从下至上依次口径扩 大,形成上一个能套住下一个的大弧壁现象,而且此时重 量都集中于口部,因而碗的下部就变薄以减轻口部负重。
套盒
熏炉
瓷俑:玄武瓷俑、胡人牵马俑。 佛道人物造像:观音像、道长像等。
7、铭文
瓷盒底印戳作坊商标的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 子记”、“陈家盒子记”、“张家盒子记”、“许家盒子 记”、“蔡家盒子记”、“汪家记”等10余家名号。底部 仅戳印姓氏的还有“陈”、“蔡”、“许”、“张”、 “蓝”、“朱”、“徐”、“程”、“潘”、“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