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蜱+螨共62页

合集下载

蜱螨学PPT课件

蜱螨学PPT课件
11
刻点血蜱
具尾扇头蜱
12
牛蜱属
微小牛蜱
13
14
假头:由假头基和口器组成;口器由1对须肢、 1对螯肢和1个口下板组成。
图1-24硬蜱的假头(矩头蜱的腹面)
1.螫肢鞘 2.口下板 3.内指 4.外指 5~8.脚须第 四、三、二、 一节 9.假头基部 10.螫肢干
15
16
躯体:由盾板(区分雌雄)、腹板、气门板、足、 缘跺、眼、生殖孔、肛门等组成
6
蜱亚目
已知约800种。 其中硬蜱科的种类约700种,软蜱
科约100种,纳蜱科仅1种。 我国蜱类已记载有110余种,其中
硬蜱104种,软蜱科有6种。
7
一、 硬 蜱
硬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
硬蜱科 Ixodidae
硬蜱属 Ixodes 血蜱属(盲蜱属) Haemaphysalis 革蜱属(矩头蜱属) Dermacentor 璃眼蜱属 Hyalomma 扇头蜱属 Rhipicephalus 牛蜱属(方头蜱属) Boophilus 花蜱属 Amblyomma 盲花蜱属 Aponomma 异扁蜱属 Anomalohimalaya
17
18
足有6节; 腹板有7块; 气门板1对。
19
(二)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口孔 →咽→食道→中肠→后肠→直肠→肛门。马氏管 及唾液腺。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雌虫:卵巢→输卵管→子 宫→阴道→雌性生殖孔;简氏腺。雄虫:睾丸→ 输精管→贮精囊→雄性生殖孔。副性腺。
呼吸系统:由沿躯体侧部分布的气管构成,经气门与外界相通,进行气体交换和调节体内的水分 平衡。
神经系统:蜱类有发达的感觉器官;感毛,眼, 哈氏器和须肢器等。

蚤虱、蜱螨——【人体寄生虫学】

蚤虱、蜱螨——【人体寄生虫学】

Louse-borne diseases
流行性斑疹伤寒 (Epidemic typhus ) 普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prowazekii)
战壕热(Trench fever) 五日立克次体( Rochalimaea quintana )
虱媒回归热( Louse-borne relapsing fever) 包柔疏螺旋体( Borrelia recurrentis)
Bed bug (臭虫)
Cimex hemipterus, 热带臭虫
Cimex lectularis, 温带臭虫
不完全变态
栖息在木质床榻的缝隙中,夜间吸血,群居
Cockroach (蜚蠊)
美洲大蠊
黑胸大蠊 德国小蠊
卵荚(鞘)
生活习性: 栖息于温暖及与食物、水近的场所,昼伏夜
出,分泌“信息素”,杂食性,“电脑害虫”
人体虱
Pediculosis capitis
Pththirus pubis (耻阴虱) , the crab louse, is more difficult to transmit and less common. It is associated almost exclusively with sexual transmission, and is rarely found outside the genital region.
➢ 鼠型斑疹伤寒
Rickettsia mooseri transmitted by Xenopsylla cheopis
➢ intermediate hosts of Hymenolepis
Louse (Pediculus)
• 2.5~4.2mm, dorsoventrally flattened • Prominent tarsal claw • Protuberance of tibia(胫突)and claws form gripping organ(攫握器)

2024年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带目录)

2024年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带目录)

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带目录)人体寄生虫学课件——医学节肢动物2一、引言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的形态、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节肢动物作为人体寄生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医学节肢动物中的一些重要类群,并对其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及防治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二、蜱蜱属于蜱螨目,是半翅目昆虫的幼虫或若虫,专性吸血。

蜱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体扁平,椭圆形,分假头和躯体两部分。

假头位于躯体前端,包括口器和螫肢等。

蜱的口器呈针状,可以刺入宿主皮肤吸血。

蜱的躯体分为前盾、中盾和后盾三部分,表面有许多刚毛。

蜱的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

蜱在吸血过程中可能传播疾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回归热等。

防治蜱的方法包括:保持环境卫生,避免蜱滋生;在野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尽量避免裸露皮肤;使用驱蜱剂;一旦发现被蜱叮咬,及时拔除并消毒伤口。

三、螨螨属于蜱螨目,体型微小,分为自由生活的螨和寄生生活的螨。

寄生生活的螨可以寄生于人体皮肤、毛囊、皮脂腺等部位,引起皮肤病。

本课件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寄生螨。

1.皮脂螨:寄生于皮脂腺和毛囊,引起皮脂腺螨病。

皮脂螨呈椭圆形,体长0.1-0.4毫米。

皮脂螨病的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皮疹、脱屑等。

2.肺螨:寄生于呼吸道,引起肺螨病。

肺螨呈长椭圆形,体长0.3-0.5毫米。

肺螨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胸闷、气促等。

3.疥螨: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层,引起疥疮。

疥螨呈圆形或椭圆形,体长0.2-0.5毫米。

疥疮的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皮疹、隧道状皮损等。

防治螨的方法包括: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定期清洁床上用品和衣物;使用驱螨剂;发现螨病症状,及时就医。

四、臭虫臭虫属于半翅目,体型微小,呈扁平椭圆形。

臭虫寄生于人类居室,夜间吸血。

臭虫的口器呈针状,可以刺入宿主皮肤吸血。

臭虫的体表有臭腺,分泌臭气。

臭虫的生活史分为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蜱螨学

蜱螨学

第六章蜱螨学蜱(Ticks)和螨(Mites)是蛛形纲(Arachnida)中能够致病并传播疾病的一类节肢动物。

分类上属蛛形纲(Archnida),蜱螨目(Acarian),是一群体形微小的节肢动物。

躯体呈椭圆形或圆形,分头胸和腹两部,或者头、胸、腹融合;假头突出在躯体前或位于躯体前端腹面;以气门或书肺呼吸。

蜱螨类的生活史为不完全变态,可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

兽医蜱螨研究的内容是寄生在动物体表或表皮内的蜱类或螨类所引起疾病,同时也研究作为疾病传播者的蜱螨与它们所传播的虫媒疾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一般形态结构一、硬蜱硬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

雌、雄蜱均能吸血,大多数寄生于哺乳动物体表,少数寄生于鸟类和爬虫类,个别寄生于两栖类。

(一)外部形态硬蜱呈红褐色,背腹扁平,躯体呈卵圆形,背面有几丁质的盾板,眼一对或缺。

气门板一对,发达,位于足基节Ⅳ后外侧,性的二态性明显。

虫体芝麻至米粒大,雌虫吸饱血后可膨胀达蓖麻籽大。

硬蜱头、胸、腹融合在一起,不可分辨,仅按其外部器官的功能与位置区分为假头(capitulum)与躯体(idiosoma)两部分。

假头位于躯体前端,由1个假头基(basis capituli),和口器(mouthpart)组成,口器由1对须肢(palp),1对螯肢(chelicera)和1个口下板(hypostome)组成。

假头基呈矩形、六角形、三角形或梯形。

雌蜱假头基背面有一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假头基背面外缘和后缘的交接处可因蜱种不同而有发达程度不同的基突,假头基腹面前部侧缘有1对耳状突。

须肢位于假头基前方两侧,左右成对,长短与形状因属或种的不同而异,分4节,第1节较短小,第2、3节较长,外侧缘直或凸出,第4节短小,嵌在第3节腹面的前端,其端部具感毛称须肢器(palpal organ)。

须肢在吸血时起固定和支撑蜱体作用。

螯肢位于须肢之间,可从背面看到,螯肢分为螯杆和螯趾,螯杆包在螯鞘内,螯趾分为内侧的动趾和外侧的定趾,为切割宿主皮肤之用。

蜱与螨

蜱与螨
☆温带:春夏秋,如全沟硬蜱,4-8月
季节消长
☆热带:秋冬春 ☆软蜱:多在动物巢穴内,终年可活动。
☆越冬:成虫、幼虫或若虫越冬。
蜱&传病蜱种(我国)
全沟硬蜱:东北、华北、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
森林脑炎/莱姆病的主要媒介
草原革蜱:东北、华北、西北、西藏
北亚蜱传立克次氏体病的主要媒介
亚东璃眼蜱:吉林、内蒙古、西北 传播新疆出血热 乳突钝假头 )
口下板
螯肢
须肢
孔区 背面 腹面
颚基
硬蜱----缘垛(festoon)
蜱&概述
软蜱

颚体位于躯体腹面,背面不可见,颚基背面无孔区 躯体背面无盾板。
跗节有爪,无爪垫。
雄、蜱差别不大。
背面
腹面
蜱&硬蜱与软蜱的形态区别
硬蜱 假头 虫体背面可见 软蜱 虫体背面不可见
盾板
☉幼虫有3对足,若虫与成虫有4对足。
疥 螨
蜱螨&主要区别
☉ 蜱大,肉眼可见;螨小,肉眼不易见
☉ 蜱类躯体无毛或短毛;螨类多有长毛
☉ 蜱类口下板显露、有齿;
螨类口下板隐入、无齿,或无口下板。
蜱&概述
大可长达30mm。
硬蜱
虫体椭圆,腹扁平,背面稍隆起,体长2-10mm;饱血后胀
表皮革质,背面具壳质化盾板。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 雄蜱盾板覆盖整个背面;雌蜱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
蜱媒回归热:(新疆)
o o o o
病原体:螺旋体 传染源:鼠类,病人 传播媒介:软蜱 特点:病原体可经卵传给下一代
蜱&防治原则
1.环境防制 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 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

带虫免疫
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宿主产生一种特异的 免疫应答,它可杀伤体内的寄生虫,但不能 消除全部寄生虫,体内仍残存少量的寄生虫, 可导致宿主临床症状消失,并具有抗再感染 力,一旦体内的寄生虫全部被消灭,体内获 得性免疫力便会逐渐消失,这种免疫现象叫 带虫免疫如疟原虫,弓形虫,美洲锥虫。
伴随免疫
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宿主产生抗再感染的能 力,而最初感染的寄生虫完全不受所产生的保 护性免疫反应的作用,这种免疫现象叫伴随免 疫如日本血吸虫。。
一、寄生虫病的特征
1、慢性感染和再感染 2、急性感染的特殊性 3、多虫寄生现象 4、过敏反应 5、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幼虫移行症: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成虫的蠕虫的
幼虫,进入人体后在机体内移行所致的疾病。
异位寄生:是指有些寄生虫在常见部位以外的器官
或组织内寄生的现象
6、隐性感染与机会致病
二、临床表现 发热;腹泻;贫血;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过敏 反应;肝、脾肿大;嗜酸粒细胞增多;其他
注:寄生在人体和其它脊椎动物体内的应是 同一发育阶段
保虫宿主(储蓄宿主) 可以作为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染脊椎动物,即 人兽 共患寄生虫所寄生的其它脊椎动物宿主,它们可以 作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
转续宿主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为 成虫,长期保持幼虫和感染力状况,若此幼虫进入正 常宿主则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 转续宿主。
第5章 寄生虫的流行和防治
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寄生虫所寄生的人或动物, 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易感人群: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传播途径: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如经口、皮肤、节肢动物、人体接触、 胎盘等。
流行特点:

蜱螨类有关知识介绍

蜱螨类有关知识介绍

03
6~8时。这一活动曲线也反映出该地昼夜小气候的特
04
点,早晨过于高湿低温,不适宜于该蜱活动,正午又
05
高温低湿,活动也受一定影响。草原革蜱整个白天均
06
见活动,但中午气温升高时最为活跃。亚东璃眼蜱也
07
是全日活动型,在夏日炎热干燥的气候,为了寻找寄
08
主动物,长时间地活动在荒漠上。软蜱的活动一般都
图9 亚洲璃眼蜱的幼期
若虫
幼虫
(二)软蜱
游离蜱的采集 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同时
1
也要根据不同蜱种的生态习性,采取相应的采集方法。如全沟
2
硬蜱一般栖息在针阔混交林景观的草地,可用人工拖旗法。即
3
用白布或白绒布作成100X60厘米的一面布旗,窄端插入旗杆,
4
在草地上拖动前行;如遇灌木丛,则手持旗杆在灌木丛上摆动
图3 三寄主型蜱类生活史示意图
硬蜱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种类多在春季活
动,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等;也有些种类在夏季
才出现成蜱,如残缘璃眼蜱。硬蜱的地理分布与生态
环境有密切关系。全沟硬蜱适应于低温高湿的生态条
件,因此在温带的林区最适于它们生存。草原革蜱是
典型的草原种类,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
气门
跗节IV
足基节
假头背面
假头腹面
图12 草原硬蜱的雄性 腹面 背面
图13 草原硬蜱的雌性
跗节IV
跗节 I
气门板
腹面
假头及盾板
图14 嗜群血蜱的雄性
假头腹面
腹面
背面
图14 嗜群血蜱
雄跗节 I
雌跗节IV
雄气门板
雌气门板

蜱螨类有关知识介绍共53页文档

蜱螨类有关知识介绍共53页文档
Thank you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蜱螨类有关知识介绍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宿主蜱生活史
如微小牛蜱
20
二宿主蜱生活史
如残缘璃眼蜱
21
三宿主蜱生活史
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蜱媒疾病的 重要媒介大多是三宿主蜱。
22
生态习性
硬蜱
软蜱
栖息活动:森林、 草原、荒 荒漠、半荒漠地带等动 漠等草木茂盛处 物栖息地
季节消长:与自然条件有关 多数终年活动
越 冬: 越冬虫期因种而异,多在栖息地越冬
18
生态习性
硬蜱
软蜱
宿主: 广泛,常更换宿主。
一/二/三宿主蜱; 多宿主蜱 寄生部位: 皮薄,不易搔到处。如全沟硬蜱寄生在
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腹股沟等。
各期1次;
幼虫、若虫1次;成虫多次
吸血 时间长,数天; 短,数分钟至1小时
白天吸血;
晚上吸血
产卵:一生1批;
一生多批
19
如鼠类
蜱)
Q热立克次体
家畜如牛、羊 硬蜱和软蜱
25
莱姆病
2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咬病): 病 原 体:新亚型布尼亚病毒 表 现:发热、血小板减少,严重时多脏器受损。 传播途径:蜱虫叮咬。
27
28
防治原则
环境防制: 清理畜禽圈舍,堵洞嵌缝,捕杀啮 齿动物,轮换放牧和牧场隔离。 化学防治: 倍硫磷,毒死蜱喷洒蜱孳生地,家 畜定期药浴杀蜱。 个人防护: 涂擦驱避剂,着防护服,快速走动, 离开蜱孳生地时互检。
如果发现蜱虫叮咬怎么处理?
29
正确处理蜱叮咬的方法
30
蜱与螨成虫的形态区别


体型 较大,常大于3mm 体毛 稀少,形状简单 口下板 明显,有锯齿 体壁 较厚
0.1-0.4mm,常小于2mm 多而密布,形状多变 无或不明显,无齿 薄而柔软
31
恙螨 chigger mite
恙螨(恙虫),属真螨目、恙螨科,成虫和若虫 营自生生活,仅幼虫营寄生生活,寄生在家畜 和其他动物体表,传播恙虫病等。全世界已知 3000多种,其中约50种侵袭人体。我国已知有 420余种,如地里纤恙螨、小盾纤恙螨等。
躯体:4对足(6节),生殖孔、肛门、气门及 盾板(硬蜱)等。
背面
腹面
未吸血的硬蜱
背面
吸饱血的硬蜱 10
螯肢 chelicerae
口下板 hypostome
须肢 palp
孔区 Porose area
雌性硬蜱 背面
腹面
颚基 gnathosoma basis
颚体
颚基:须肢基节愈合形成; 须肢:分4节,吸血时支撑、固定蜱体; 螯肢:刺割器;
32
形态
成虫和若虫密布绒毛,外形 “8”
幼虫:椭圆形,红、橙、淡黄 或乳白色。初孵出时体长约 0.2mm,饱食后体长达0.5~ 1.0mm以上。
颚体:螯肢(螯肢爪)、须肢、 颚基(螯盔)。
躯体:盾板、眼、背毛及3对足 (羽状毛)。
恙螨幼虫
33
生活史
精球
雄虫 成蛹
雌虫 前幼虫
若虫
初孵幼虫
间接危害:蜱可传播多种疾病,是重要的虫媒。
蜱源性疾病 森林脑炎 新疆出血热
北亚蜱媒斑疹 伤寒 莱姆病 地方性回归热
Q热
病原体 脑炎病毒 新疆出血热病毒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
贮存宿主
传播媒介
哺乳动物、鸟 硬蜱
大型草食动物、硬蜱 野兔
小型啮齿动物 硬蜱和软蜱
伯氏疏螺旋体
啮齿动物
全沟硬蜱
波斯/拉氏疏螺旋体 小型啮齿动物 软蜱(钝缘
若蛹
饱食幼虫
卵-前幼虫-幼虫-若蛹-若虫-成蛹-成虫 34
生态
螯肢 取食 口下板 须肢: 感觉
成虫
躯体
幼虫:3对足。
鄂基:须肢基节愈合而成
足4对,6节(若虫) 腹正中线:前-生殖孔,
后-肛门
4
螯肢 chelicerae
口下板 hypostea
背面
腹面
蜱螨亚纲颚体
颚基Gnathosoma basis
蜱螨亚纲
生活史及生态习性: 1.卵-幼虫-若虫-成虫(若虫期数、静止期) 2.两性生殖,孤雌生殖 重要种类:蜱、恙螨、蠕形螨、疥螨 危害 1.直接危害:骚扰、刺螫、吸血、过敏、寄生。 2.间接危害:传播蜱螨源性疾病。
口下板:倒齿;固定口器 。
11
口下板
倒齿
SEM of tick hypostome, showing teeth;
this is why ticks are so hard to pull out!
12
须肢 气门
螯肢
生殖孔
肛门
盾板
硬 蜱成虫
13
哈氏器
盾板
腹面
腹面
硬蜱
腹面
14
软蜱
背面
腹面
15
硬蜱 颚体:
6
学习目标
掌握蜱、恙螨、蠕型螨、疥螨对人类的危害。 熟悉软、硬蜱形态、生活史、生态习性及防制。 熟悉三类螨的形态、生活史、生态习性及防制。 了解蜱和恙螨的常见种类。
7
蜱 tick
蜱属寄螨目、蜱总科,寄生于宿主体表,根据 躯体背面有无盾板分为硬蜱和软蜱。
8
硬蜱
软蜱
9
形态
成虫:椭圆形,未吸血背腹扁平,2-10 mm ,吸血后可达30 mm。
蛛形纲
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管志玉
蛛形纲 Arachnida
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或头胸腹三部分融合。 无触角、复眼、翅。成虫足4对。蜱螨亚 纲与人类关系密切。
2
蛛形纲— —
蜱螨亚纲 Acari
虫体头胸腹三部分融合,其中蜱、恙螨、 蠕形螨、疥螨与人类关系密切。
3
颚体
蜱螨亚纲 Acari
躯体
形态:
颚体/假头
位于躯体前端,背面可见。 口下板逆齿较发达。 须肢各节活动不灵活。 雌蜱颚基背面有孔区。
躯体:
体表光滑, 背面有盾板, 雌雄易区分,雄背板整个背面;
雌仅前部。 足I跗节背侧有哈氏器。
软蜱
躯体腹面前端,背面看不到。 逆齿不发达。 各节活动均灵活。 雌蜱颚基背面无孔区。
皱纹、颗粒、乳突或凹陷。 背面无盾板。 雌雄不易区分。
足I和II基节之间有基节腺。
16
生活史
卵——幼虫—饱—食 若虫—饱食—成虫(活动期)
2~4w
1~4w 幼虫

若虫
1~4w
雌虫
雄虫
17
生活史
硬蜱
软蜱
若虫:1期
3-4期
生活史时间:因蜱种而异,异常时延长
数月、1y、2y、或3y;
6m-1y
异常--全沟硬蜱4-5y;
3-5y或更长。
寿命:吸血后缩短。
地缝、落叶层内 宿主住处 宿主洞穴或体表
23
致病
直接危害: 蜱通过叮咬损伤宿主局部组织,可致局部充血、水
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某些硬蜱分泌神经毒素,导致运动性神经纤维的传
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严重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