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围学案及答案
柏林之围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备课教师:吴东梅备课时间:6.11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编号:年班组姓名得分审核人:写字训练柏林之围1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掌握课文中的字词。
2.梳理情节,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
二、重点难点:梳理情节,理清本文的叙事线索。
三、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
1857年到巴黎,在其兄历史学家艾尔莱斯特·都德的帮助下开始文学创作1860年进莫尔尼公爵办公室工作,有机会回到南方及阿尔及利亚等地游历。
短篇小说颇有成就,最有名的是《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写过12部长篇小说,以《小东西》《达拉斯贡的达达兰》和《萨福》等最为出色。
都德是左拉自然主义的信徒,也写过《富豪》《努马·卢梅斯当》和《不朽者》等揭露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现实的小说,不过他的作品以讽刺和怜悯的笔调为主,不像左拉的小说那样大刀阔斧、气势磅礴。
42岁起患神经官能症,在以后的15年中带病坚持创作。
写作背景:这篇小说描写了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普通人的普通故事。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
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
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6000法军官兵全部投降。
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积累字词(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重点词语,掌握音形义,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柏林之围的阅读答案

柏林之围的阅读答案柏林之围阅读及答案1.第2段中对巴黎街道的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巴黎人们的凄惨。
作用是渲染气氛。
突出了环境的寂静、凄凉的特点。
作用:渲染了战后的悲伤、凄凉的气氛,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
2.结合文章及相关背景,说说是一种什么意志,一种什么突如其来的生命力使儒弗上校\'能够站了起来,并穿戴的这样齐全.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不屈服于敌人的坚强心理,法国必胜的信念。
3.选文开头老人的神色有点特别的原因是什么?试着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心理活动. “普鲁士人?哦,不!我一定是听错了,伟大的法兰西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是不可能被普鲁士人击败的。
普鲁士人怎么可能会攻入巴黎?我明天一定能迎接到胜利的麦克马洪元帅的凯旋,我一定是听错了。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柏林之围(节选)都德①那天晚上老人的神色的确有些特别。
也许,他当时听见了我们的谈话。
只不过我们谈的是普鲁士军队;而这个好心人想的是法国军队,以为是他等待已久的凯旋仪式——麦克马洪元帅在鲜花簇拥、鼓乐高奏之下,沿着林荫大道走过来,他的儿子走在元帅的旁边;他自己则站在阳台上,整整齐齐穿着军服,就像当年在鲁镇那样,向遍布弹痕的国旗和被硝烟熏黑了的鹰旗致敬……②可怜的儒弗老头!他一定是以为我们为了不让他过分激动而要阻止他观看我们军队的凯旋游行,所以他跟谁也不谈这件事;但第二天早晨,正当普鲁士军队小心翼翼地沿着从玛约门到杜伊勒利宫的那条马路前进的时候,楼上那扇窗子慢慢打开了,上校出现在阳台上,头顶军盔,腰挎马刀,穿着米约手下老骑兵的光荣而古老的军装。
我现在_柏林之围的阅读答案。
还弄不明白,是一种什么意志、一种什么突如其来的生命力使他能够站了起来,并穿戴得这样齐全。
反正千真万确他是站在那里,就在栏杆的后面,他很诧异马路是那么空旷、_柏林之围的阅读答案。
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隔离所,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还带有红十字,而且,没有一个人出来欢迎我们的队伍。
《柏林之围》学案

《柏林之围》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都德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颂扬的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及反侵略意志。
(重点)3、学习文章运用生活中的细小事件表现重大主题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本文作者,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迟钝.( ) 揩.干( ) 魁.梧( ) tān huàn( )( )wūyè( )( ) 镂.刻( ) 车轱辘.( ) kǎi旋( ) 鬈.曲( ) 饥馑.( ) 踉跄..( )( ) 气氛.( )2、解释下列词语千疮百孔:惊惶不安:自告奋勇:天翻地覆:3、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再读课文,合作研讨。
1、小说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物的第一印象。
2、请找出课文中能表现儒夫上校性格特点的语句,并总结其性格特点。
(注意儒夫上校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你认为儒夫上校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军国主义侵略者?3、找一找写儒夫上校的孙女的句子,并分析它的人物形象。
4、讨论并分析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5、“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而且没有一个人出来迎接我们的队伍。
”这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6、小说讲的是“巴黎之围”,为什么命名为“柏林之围”呢?当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惨厉叫喊声音嘈杂小心翼翼穿带齐全B.神色仓黄鲜花簇拥千真万确轻声抱怨C.销烟熏黑突如其来四肢麻痹自私自利D.天翻地覆兴高采烈活龙活现贪得无厌2、指出下面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一头鬈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2)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踉踉跄跄,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
()3、课文中那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高考文学类阅读《柏林之围》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高考文学类阅读《柏林之围》阅读练习及答案很多高考生对语文文学阅读题感到头疼,要想在这类题上得高分必须多进行阅读练习,接下来为大家带来高考文学类阅读《柏林之围》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行练习。
柏林之围【法】都德我们一边与韦医生沿着爱丽含田国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
当我们快到明星广场的时候,医生停了下来,指着那些环绕着凯旋门的高楼大厦中的一幢,对我说:您看见那个阳台了吗?八月初,我被找去诊治一个突然中风的病人。
他是儒弗上校,一个80岁的老军人,儿子在麦克马洪元帅的参谋部服役。
战争一开始,他就搬到爱丽舍来,住在一套有阳台的房间里。
您猜是为什么?原来是为了参观我们的军队凯旋而归的仪式这个可怜的老人!维桑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他家时,他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整整三天,病人昏迷不醒在这几天之内,又传来了雷舍芬战役失败的消息。
您一定还记得消息是怎么传来的。
直到那天傍晚,我们都以为是打了一个大胜仗我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奇迹,那举国欢腾的声浪竞波及我们这位可怜的病人,一直钻进了他的幻觉里。
总之,这天晚上,当我走近他的床边时,我看见的不是原来那个病人了。
他两眼有神,舌头也不那么僵直了。
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我一走出房间,老人的孙女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鸣咽地哭着。
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
那个可怜的姑娘几乎没有勇气回答我。
原来,雷舍芬战役的真实情况刚刚公布了,全军覆没我和她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毫无疑问,他再也受不了这个新的打击那么,怎么办呢?只能使他高高兴兴,让他保持着这个使他复活的幻想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
她所负担的这个任务可真艰难。
头几天还好应付,但是,随着健康日渐恢复,他的思路也日渐清晰。
这就必须向他讲清楚双方军队如何活动,必须为他编造每天的战报。
最新《柏林之围》阅读答案

最新《柏林之围》阅读答案科学阅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阅读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而必须带着良好的理解来阅读。
阅读的效果取决于理解,而不是阅读的次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柏林之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柏林之围》阅读原文【法】都德我们一边与韦医生沿着爱丽含田国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
当我们快到明星广场的时候,医生停了下来,指着那些环绕着凯旋门的高楼大厦中的一幢,对我说:“您看见那个阳台了吗?八月初,我被找去诊治一个突然中风的病人。
他是儒弗上校,一个80岁的老军人,儿子在麦克·马洪元帅的参谋部服役。
战争一开始,他就搬到爱丽舍来,住在一套有阳台的房间里。
您猜是为什么?原来是为了参观我们的军队凯旋而归的仪式……这个可怜的老人!维桑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他家时,他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整整三天,病人昏迷不醒……在这几天之内,又传来了雷舍芬战役失败的消息。
您一定还记得消息是怎么传来的。
直到那天傍晚,我们都以为是打了一个大胜仗……我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奇迹,那举国欢腾的声浪竞波及我们这位可怜的病人,一直钻进了他的幻觉里。
总之,这天晚上,当我走近他的床边时,我看见的不是原来那个病人了。
他两眼有神,舌头也不那么僵直了。
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我一走出房间,老人的孙女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鸣咽地哭着。
“‘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
“那个可怜的姑娘几乎没有勇气回答我。
原来,雷舍芬战役的真实情况刚刚公布了,全军覆没……我和她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毫无疑问,他再也受不了这个新的打击……那么,怎么办呢?……只能使他高高兴兴,让他保持着这个使他复活的幻想……“‘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
“她所负担的这个任务可真艰难。
头几天还好应付,但是,随着健康日渐恢复,他的思路也日渐清晰。
【2018最新】柏林之围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柏林之围阅读答案柏林之围阅读答案柏林之围我们一边与韦医生沿着爱丽舍田园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
当我们快到明星广场的时候,医生停了下来,指着那些环绕着凯旋门的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中的一幢,对我说:您看见那个阳台上关着的四扇窗子吗?八月初,也就是去年那个可怕的充满了风暴和灾难的八月,我被找去诊治一个突然中风的病人。
他是儒弗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
战争一开始,他就搬到爱丽舍来,住在一套有阳台的房间里。
您猜是为什么?原来是为了参观我们的军队凯旋而归的仪式这个可怜的老人!维桑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他家时,他正离开饭桌。
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我到那里的时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
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
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拳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
她长得很像他,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
这女孩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动。
她是两代军人之后,父亲在麦克马洪元帅的参谋部服役,躺在她面前的这位魁梧的老人的形象,在她脑海里总引起另一个同样可怕的对于他父亲的联想。
我尽最大的努力安慰她,但我心里并不存多大希望。
我们碰到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严重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在八十岁得了这种病,是根本无法治好的。
事实也正如此,整整三天,病人昏迷不醒,一动也不动在这几天之内,又传来了雷舍芬战役失败的消息。
【柏林之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柏林之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柏林之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柏林之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柏林之围》都德著。
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形象。
小说构思新颖,通过一个病重的老军人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悲剧色彩。
1.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的形象,体会情感。
2.体会文章所颂扬的普通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及反侵略的意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魁梧( ) 半身不遂( ) 揩干( ) 镂花( ) 媾和( ) 饥馑( ) 麻痹( ) 踉跄( ) 2、解释下列词语富丽堂皇:揩干:媾和:饥谨:踉踉跄跄:3、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作背景:这篇小说描写了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普通人的普通故事。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
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 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
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 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法军官兵全部投降。
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 柏林之围真实的失败击倒老人误传的胜利挽救老人编造的胜利滋养老人彻底的失败击倒老人选材:以小见大题目:含义深刻1.儒夫是被法国军队惨败的消息击倒的,这一事实包含了哪些意义这一事实包含的意义有:第一,儒夫的爱国情怀、他的法国军人的荣誉感受到致命的打击;第二,在这次普法战争中,法国彻底失败了;第三,只有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才能够彻底摧毁他。
柏林之围教案设计

【 - 小学作文】【篇一】柏林之围教案设计《福楼拜假的星期天》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导入:同学们的星期天一般都是怎么过的呢?我们都知道,在这一天,有的同学走亲访友,有的同学看书,甚至有的同学埋头大睡。
那么,作家们的星期天又是如何过的呢?今天,我将带大家走进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看看一群作家是如何过星期天的。
板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词:(好,同学们翻到课后注释部分)一.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简陋白皙滑稽轮廓捋胡子头颅脚踝荒谬义愤填膺★题解说:福楼拜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他的学生。
当时,福楼拜很有名气,也结交了很多有名气的大作家朋友,比如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他们一到星期天就陆续来到福楼拜的单身宿舍里聚会、交谈。
莫泊桑有幸接触并观察了这些人,拿起笔来刻画了这四位作家的鲜明形象和性格,为后人了解他们打开了一个窗口。
2.师播放录音朗读。
⑴记住下列生字的读音:◆鉴(jiàn)赏白晳(xī)捋(lǚ)脚踝(huái)面庞(páng)◆荒谬(miù)迸(bèng)发滑稽(jī) 义愤填膺(yīng)⑵辨析下列字词:①不约而同:(成语)没有经过商量和约定,彼此的行动、言论却完全一致。
近义词:不谋而合。
②“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两者结构相同,意义相近。
区别在于:适用对象不同。
“不谋而合”的“合”多指计划、理解相同,决不能指不同人的相同行动。
“不约而同”的“同”多指不同人的行动相同,也可形容心理活动。
③“琐事”中“琐”偏旁“王”,不能写作“钅”或“口”。
名词,指细小零碎的事情。
④“捋”lǚ,此处不能读作“luō”,动词,用手顺着抹过去。
⑤“忘乎所以”又作“忘其所以”,成语,指得意忘形到了极点。
⑥“义愤填膺”中“膺”读作“yīng”,成语,指对坏人坏事的愤恨充满心胸。
3.出示四位作家的一些生平:①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林之围学案
一、作者资料:
都德(1840~1897),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
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多收入短篇集《月曜日的故事》。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二、1、文题背景:
《柏林之围》是都德的一个短篇名作。
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夫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
小说构思新颖,原本的“巴黎之围”,却被定名为“柏林之围”。
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的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土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像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感人的悲剧色彩。
2、内容概括:这篇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
叙述了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夫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军人的悲壮形象。
三、基础演练
1、《柏林之围》作者,国家。
主要作品有、。
2、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香榭里舍()儒夫()kuíwú()()呜咽()
kāi()干眼泪惊è()quán()曲gūlu()()
gòu()和苛刻()xūn()黑kǎi()旋
柏林()揩干()饥馑()呜咽()
瘫痪()惶恐不安()踉踉跄跄()()
(2).补全词语。
千()百孔半身不()惊恐失()
()得无厌()恐不安水()不通
天翻地()小心()()突如()来
(3).形近字辨析注音组词
硝( ) 挎( ) 阻( )
消( ) 垮( ) 沮( )
销( ) 胯( )咀( )、
峭( )跨( )
(4)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a.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b.①形容变化极大。
②形容闹得很凶。
c.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d.指大军压境,城被围困。
形容形势危急。
e.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
也指深刻地领会。
f.交战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
四、;理解分析
1、《柏林之围》由“我”来转述听医生讲的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另一条是。
这篇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写法,开头一段和其后各段的“我”是两个,一个是,一个是叙述者。
2、小说以“柏林之围”为题,有什么好处?文章写的明明是“巴黎之围”,为什么题目叫作“柏林之围”呢?
小说中虽实为“巴黎之围”,但名为“柏林之围”,是有深刻含义的。
小说
用的故事,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
这个题目,从。
3、儒夫上校是被法国军队惨败的消息击倒的,这一事实包含了哪些意义?
这一事实包含的意义有:第一,儒夫上校的、他的受到致命的打击;第二,在这次普法战争中,;第三,
4.第2段中对巴黎街道的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环境特点。
作用:说明了,交代了,渲染了,为下文。
5.结合文章及相关背景,说说是一种什么意志,一种什么突如其来的生命力使儒弗上校\'能够站了起来,并穿戴的这样齐全\'
.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不屈服于敌人的坚强意志,法国必胜的信念。
6.选文开头老人的神色有点特别的原因是什么?试着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心理活动.
.“普鲁士人?哦,不!我一定是听错了,伟大的法兰西军队是不可战胜的是不可能被普鲁士人击败的。
普鲁士人怎么可能会攻入巴黎?我明天一定能迎接到胜利的麦克马洪元帅的凯旋,我一定是听错了。
五、关于爱国的名言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婴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爱国如饥渴。
——班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1.下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瘟疫wēn 饥馑jǐn 硝烟xiāo 簇拥cù
B.徽章huī 气氛fēn 麻痹bì蒲公英pú
C.镂花lòu 惊愕è揩干kāi 歼灭qiān D.魁梧kuí迟钝dùn 一幢zhuàng 儒夫rú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天翻地覆半身不遂拳曲嘈杂
B.惶恐不安无微不至欢腾勒索
C.光彩夺目千疮百孔空旷显赫
D.富丽堂皇小心冀冀惨厉押送
3.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 ()(2)他的眉目舒展开来,脸上的表情也明亮起来了。
()(3)阳台上,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踉踉跄跄,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
()
1.C
2.D
3.①这样一笔写两人,既写出了两个人的“同”,也突出了两个人的“异”;②比喻的运用彰显两个人的高尚品德。
4.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3.“柏林之围” “巴黎之围” 医生
.“巴黎之围”(普鲁士军队步步进逼巴黎直至攻陷巴黎)“柏林之围”(孙女和“我”不断编造法军节节胜利并将包围柏林的假捷报)
1、《柏林之围》由“我”来转述听医生讲的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另一条是。
这篇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写法,开头一段和其后各段的“我”是两个,一个是,一个是叙述者。
2、小说以“柏林之围”为题,有什么好处?文章写的明明是“巴黎之围”,为什么题目叫作“柏林之围”呢?
小说中虽实为“巴黎之围”,但名为“柏林之围”,是有深刻含义的。
小说用重病垂危的一个老军人想像法军围困柏林的故事,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
这个题目发人深思,从反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3、儒夫上校是被法国军队惨败的消息击倒的,这一事实包含了哪些意义?
这一事实包含的意义有:第一,儒夫上校的爱国情怀、他的法国军人的荣誉感受到致命的打击;第二,在这次普法战争中,法国彻底失败了;第三,只有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才能够彻底摧毁他。
4.第2段中对巴黎街道的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环境的寂静、凄凉的特点。
作用: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巴黎人们生活的凄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渲染了战后的悲伤、凄凉的气氛,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