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膜分离

合集下载

11级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复习题

11级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复习题

11级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复习第一章绪论一、生物分离技术的基本路线?二、主要生物分离技术的分离原理?三、生物分离技术的特点?四、生产中怎样选取生物分离技术手段?第二章下游技术的基础理论1.对生物产品进行分离的理论依据有那三个方面?2.化学性分子识别和生物学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相似和区别?第三章发酵液预处理一、名词解释1.凝聚: 2.絮凝: 3.过滤: 4.离心沉降: 5.离心过滤: 6.助滤剂: 7.沉降:二、单项选择1.真空转鼓过滤机工作一个循环经过()。

A、过滤区、缓冲区、再生区、卸渣区B、缓冲区、过滤区、再生区、卸渣区C、过滤区、缓冲区、卸渣区、再生区D、过滤区、再生区、缓冲区、卸渣区2.以下哪项不是在重力场中,颗粒在静止的流体中降落时受到的力()A.重力B. 压力C.浮力D. 阻力3.以下哪项不是颗粒在离心力场中受到的力()A.离心力B. 向心力C.重力D. 阻力4.颗粒与流体的密度差越小,颗粒的沉降速度()A.越小B.越大C.不变D.无法确定5.工业上常用的过滤介质不包括()A.织物介质B.堆积介质C.多孔固体介质D.真空介质6.下列物质属于絮凝剂的有()。

A、明矾B、石灰C、聚丙烯类D、硫酸亚铁三、判断对错1.助滤剂是一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

()2.通过加入某些反应剂是发酵液进行预处理的方法之一。

()3.在生物制剂制备中,常用的缓冲系统有磷酸盐缓冲液;碳酸盐缓冲液;盐酸盐缓冲液;醋酸盐缓冲液等。

()四、填空1.发酵液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有()和()等。

2.为使过滤进行的顺利通常要加入()。

3.工业离心设备从形式上可分为(),(),(),等型式。

4.典型的工业过滤设备有()和()。

5.常用离心设备可分为()和()两大类;五、简答1.改变发酵液过滤特性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其简要机理如何?2.除去发酵液中杂蛋白的常用方法有哪些?3.试述生物工业中常用固液分离设备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第四章细胞破碎一、名词解释1.超声波破碎法2.酶解法二、单项选择1.适合小量细胞破碎的方法是()A.高压匀浆法B.超声破碎法C.高速珠磨法D.高压挤压法2.丝状(团状)真菌适合采用()破碎。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笔记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笔记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生物分离工程的历史及应用1. 历史生物分离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酿酒和面包制作时期,但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发展始于20世纪。

早期的生物分离技术主要依靠自然现象,如沉淀、结晶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崛起,生物分离工程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2. 应用生物分离技术在医药、食品、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疫苗生产中,需要从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出病毒或细菌;在抗生素提取中,需要从发酵液中提取抗生素;在蛋白质纯化中,需要从混合蛋白质中分离出目标蛋白质;在果汁澄清中,需要去除果汁中的悬浮固体等。

二、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1. 复杂性生物分离过程涉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的分离和纯化,这些生物大分子在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因此生物分离过程也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2. 多样性生物分离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生物大分子和混合物,需要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和工艺,因此生物分离过程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3. 灵敏度生物大分子在分离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因此生物分离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条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4. 易失活性生物大分子在分离过程中容易发生变性、降解等失活现象,因此生物分离过程需要尽量减少这些失活现象的发生。

5. 高价值生物大分子往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药物、生物制品等,因此生物分离过程需要高效、高收率地分离目标物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章过滤一、过滤基本概念及预处理1. 过滤基本概念过滤是一种基于孔径大小实现固体与流体分离的技术。

在生物分离工程中,过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培养液、发酵液、酶反应液等混合物的初步分离和纯化。

过滤过程中,混合物通过过滤介质(如滤纸、滤膜等),固体颗粒被拦截在过滤介质上,而流体则通过过滤介质流出,从而实现分离。

2. 预处理为了提高过滤效率,通常需要对混合物进行预处理。

第十章_渗透汽化(PV)

第十章_渗透汽化(PV)
31
32
20
乙二醇/水
Glycol/water separation process
21
Dehydration of Ethylene Dichloride (EDC) 1,2-二氯乙烷
22
Photograph of a 50-m2 GFT plate-and-frame module and an ethanol dehydration system fitted with this type of module.
29
Pervaporation on Debutanizer Sidedraw
Methods of integrating pervaporation membranes in the recovery of methanol from the MTBE production process
30
(共沸物)
差小,则组分与聚合物间的亲和力大,组分在聚合物中
的溶解量大。 C. 极性相似和溶剂化原则 D. 定性的亲憎水平衡理论
16
膜材料选择性的预测 ① 溶解度参数 ② 聚合物的亲水性、疏水性 如,亲水性聚合物能
优先透过水,是脱水膜最好的候选材料。 ③ 弹性体聚合物与玻璃态聚合物 弹性体材料通
常优先吸附有机溶剂,是从水中脱除有机溶剂渗 透汽化膜最好的候选材料。
19
8. 渗透汽化的应用
1. 有机溶剂脱水 这是PV过程研究最多,产业化最早,
应用最普遍,技术最成熟的领域。无水乙醇的生产、异 丙醇的脱水浓缩、苯中微量水的脱除、碳六溶剂中微量 水的脱除。 一般采用亲水性的聚乙烯醇(PVA)为分离层,聚丙烯腈 (PAN)多孔膜为支撑层的PVA/PAN复合膜。 从国际上已投产的PV工业装置的运行结果表明,与传统 的恒沸蒸馏和萃取精馏相比,采用PV技术生产无水乙醇, 可使能耗大大降低,仅为蒸馏法的1/2 ~ 1/3,整个生产装 置总投资为传统分离方法总投资的40%~80%。

第十章 渗透汽化(PV)PPT课件

第十章 渗透汽化(PV)PPT课件
目前,用PV技术提取或脱除有机物的主要应用有:1)从废 水中去除有机污染物,如酚、苯、各种有机酸、酯、卤代烃 等;2)从酒类饮料中回收乙醇;3)从果汁、饮料中回收芳 香物质,包括酯类、醛类和一些烃类。
Once-through pervaporation system design. This design is most suitable for removal of VOCs with modest separation factors for which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is not a problem
② 通过扩散在膜内渗透; ③ 在膜的另一侧变成气相
脱附而与膜分离。
PV过程原理示意图
10
下游抽真空或惰气吹扫渗透汽化过程示意图
11
12
Cross-section of a composite membrane
13
5. 渗透汽化过程传递机理
1。溶解~扩散模型 ① 料液中组分吸收进入膜料液测表面; ② 组分扩散透过膜; ③ 从下游侧表面解吸进入气相。 2。孔流模型 ① 液体组分通过孔道传输到膜内某处的液~气相界
8
渗透汽化适用的分离过程
① 具有一定挥发性的物质的分离(先决条件); ② 从混合液中分离出少量物质; ③ 恒沸物的分离; ④ 精馏难以分离的沸点相近物质的分离; ⑤ 与反应过程结合.
9
4. 渗透汽化(PV)的原理
其分离机理可分为3步: (溶解~扩散模型)
① 被分离的物质在膜表面 上有选择地被吸附并被 溶解;
2. 渗透汽化的分类
I. 减压渗透汽化 II. 加热渗透汽化 III. 吹扫渗透汽化 IV. 冷凝渗透汽化
3
4

第十章电泳技术介绍

第十章电泳技术介绍

(2) 电渗
电渗现象是一种在外加电压作 用下,和固体支持物接触的液体的 移动现象。
如果支持物质带有羧基、磺酸基、羟基 等功能团时,在一定的pH值溶液中,它们会 电离,使支持物带负电荷,与支持物相接触 的溶液(通常是水)带正电荷,在电场的作用 下,此溶液层会向负极移动。
反之,若支持物带上正电荷,与支持物 相接触的溶液就带上负电荷,溶液层会向正 极移动。
电渗会对样品的迁移率造成影响。
如果电渗方向与样品的电泳迁移方向
一致,样品的表观迁移率就加快,如
果二者的方向不一致,样品的表观迁
移率就降低。
(3) 吸附
支持物吸附溶质,会延缓电泳分离。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它们能选择性的 吸附低电泳迁移率的组分,则可以提高 分离的质量。
(4) 分子筛分离
当采用凝胶如淀粉、聚丙烯酰胺、葡聚糖 凝胶作支持物,在伸展的凝胶中,其空间属于 大分子尺寸,这样就表现出分子筛的效应。
相应地,最小的分子透入凝胶结构中,由 于它们沿着一条非常曲折且较长的路程移动, 所以迁移被延缓。 根据这一现象,可在样品组分分离时,调 整诸如凝胶的聚合程度和浓度,孔的尺寸等因 素,就能得到一个高的分辨率。
(5) 扩散
扩散会影响分离的分辨率,这 是因为扩散可使几个分离的区带相 互重叠。
(6) 缓冲液的性质
(10-7) (10-8)
上式表明,用实验最终所得的 (dA-dB),来确定A和B两种物质 的分离,电泳需要持续的时间t。
10.2 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1.颗粒的性质
颗粒所带净电荷量越大,直径越 小或其形状越接近于球形,在电场 中的迁移率就越大。
2.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越高,带电颗粒的迁 移速度越快。 常压电泳控制的电场强度为210V/cm。

第10章-亲和与印迹分离技术

第10章-亲和与印迹分离技术
2020/8/21
亲和配基与配体的相互作用
静电 作用
配体
H H
氢键
配基
2020/8/21
疏水 作用
changes of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membranes surface
W(%) C F O N
Unmodifica 55. 38.3 5.6 0.6
ted
• 可减小空间位阻,增大亲和容量; • 间隔臂一般为基质与配基间的长链分子; • 间隔臂长度要适当,过短起不到减小空间
位阻的作用,过长会弯曲封闭膜上的相邻 的活性位; • 一般取含六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己二胺、 6-氨基己酸等。
2020/8/21
间隔臂种类
疏水性间隔臂 己二胺
亲水性间隔臂 1,3-二氨基-2-丙醇、 小肽、 低聚甘氨酸 聚(L-赖氨酸)等。
间隔臂的亲、疏水性对配基的亲和力大小 及特异性吸附能力影响。
2020/8/21
配基的种类
• 生物特异性配基
生物特异性配基是指利用自然界中特异性相互作 用生物物质对之一做配基,如酶-底物、酶-抑制 剂、激素-互补接受体、抗体-抗原等。
• 基团特异性配基
基团特异性配基是指对具有某一类基团或结构 的生物大分子均有特异性作用的配基,如氨基酸 、蛋白质A、活性染料、金属螯合离子等。

HDA grafted
(532.12) 100
(532.12) 100

Affinity
(530.73) 20.39 (532.17) 79.61

membrane
2020/8/21
亲和膜的制备过程
2020/8/21
活化方法
1. 环氧氯丙烷活化法 2. 1,1’-羰基双咪唑(CDI )法 3. 三氯三嗪法 4. 过碘酸钠法 5. 戊二醛法 • 双环氧试剂活化法

膜分离工程-第十章-膜污染要点

膜分离工程-第十章-膜污染要点
• (Rm+Rc) t=t/(Rm+Rc)t=0=(1+Ct)1/2 , • C=2(Rc/R0) KcJv0 • 式中,R0是膜未被污染时的膜阻力;Kc是单位流体下的凝胶
层面积. • Tansel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超滤系统通量下降模型, • (Rm+Rc) t=t/(Rm+Rc)t=0=1-α+αe1/γ • 式中,γ为污染时间常数;α表征膜污染的程度.此数学模型
1.水温5-40℃ 2.好氧量<3mg/L 3.游离氯<0.2mg/L 4.铁<0.3mg/L
5.锰<0.1mg/L 6.浊度<0.3mg/L 7.淤泥密度指数<3-5mg/L
醋酸纤维RO膜对进水水质的要求
⑴原料液预处理(SDI的测定)
判断反渗透和纳滤进水胶体和颗粒污
染程度的最好技术是测量进水淤积指 数(Silt density index, SDI值),有时也 称为污染指数(FI值)。它是设计 RO/NF预处理系统之前应该进行测定 的重要指标,同时在RO日常操作时也 需定时地检测。
上沉积引起的膜通量下降,则一种标准阻塞模型被建立: • (Rm+Rc) t=t/(Rm+Rc)t=0=(1+Bt)2, • B=KsJv0 • 式中,Ks指每单位流体横截面面积的下降.此表达式表示系
统阻力的依时性.
膜污染的数学模型
• 而若假设所有粒子到达膜面时不会直接阻塞膜面积,而是附 着在其它已阻塞膜孔粒子上,另一种凝胶化模型则表示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防止膜污染的方法
膜应用过程中产生膜的污染是很难避免的,但 是通过对不同的膜污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 减小膜的污染程度是可行的。

分离课后习题及答案

分离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分离技术的三种分类方法各有什么特点?答:(1)按被分离物质的性质分类分为物理分离法、化学分离法、物理化学分离法。

(2)按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类分为平衡分离过程、速度差分离过程、反应分离过程。

(32.3.答:直接分离是将待测组分从复杂的干扰组分分离出来;间接分离是将干扰组分转入新相,而将待测组分留在原水相中。

4.阐述浓缩、富集和纯化三个概念的差异与联系?答:富集:通过分离,使目标组分在某空间区域的浓度增大。

浓缩: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提高的过程。

纯化:通过分离使某种物质的纯度提高的过程。

根据目标组分在原始溶液中的相对含量(摩尔分数)的不同进行区分:(方法被分离组分的摩尔分数)富集<0.1;浓缩0.1-0.9;纯化>0.9。

5.回收因子、分离因子和富集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1)被分离物质在分离过程中损失量的多少,某组分的回收程度,用回收率来表示。

(2A SA,B ≈(3第二章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2.气体分子吸附在固体吸附剂表面时,某吸附等温线可以由朗格缪尔吸附方程得到。

试分析吸附物质的吸附平衡常数K与该气体物质在气相的分压p需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朗格缪尔吸附等温线近似为直线。

答:溶质吸附量q 与溶质气体分压p 的关系可以用朗格缪尔吸附方程表示:p K p K q q A A +=1max ,式中qmax 为溶质在固相表面以单分子层覆盖的最大容量;KA 为溶质的吸附平衡常数。

在低压时,p K q q p K A A max 1=,《。

第三章 分离过程中的动力学1.相比可2.在无流和有流情况下,溶质分子的迁移分别用什么公式描述?对公式的物理意义做简单的阐述。

答:无流时:22dx c d D dx dc Y dt dc +-=,有流时:22)(dxx d D dx dc v Y dt dc +'+-= 物理意义:(参考费克第一定律物理意义的形式自己描述)3.费克扩散定律描述的是什么样的特殊条件下溶质分子的迁移?答:费克第一定律dxdy A x J dx dc D J -=-=)(或,是假设溶质浓度c 在扩散方向上不随时间变化,其物理意义为:扩散系数一定时,单位时间扩散通过截面积的物质的量(mol )与浓度梯度成正比,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7-11
15
10.2.1 扩散渗析的原理
工作原理
利用渗析膜(膀胱膜、羊 皮纸等)将浓度不同(浓 度差)的溶液隔开,溶质 即从浓度高的一侧透过膜 而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 当膜两侧的浓度达到平衡 时,渗析过程即停止进行。 主要用于酸、碱的回收, 回收率可达70~90%,但不 能进行浓缩。其特点是不 消耗能量。
2014-7-11
23
10.2.5 电渗析的工艺装置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电渗析器(ED)的组成
2014-7-11 24
10.2.5 电渗析的工艺装置
膜堆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阴、阳膜和一对浓、淡水隔板组成最基本的单元,称膜对;电极间的若 干组膜对堆叠在一起组成膜堆。隔板常与隔网(鱼鳞网、编织网等)粘合。 以聚氯乙烯、聚丙烯等为材料。隔网其搅拌作用,以增加水水流的紊动度 (降低液膜厚度)。回路式隔板:流程长、流速高,电流效率高,一次性除 盐效果好。适用于流量小而除盐要求较高的场合。无回路式隔板:流程短、 流速低,要求隔网搅动作用强,水流分布均匀,适用于流量较大场合的处理。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极化的危害

导致结苟,缩短膜寿命;降低电流效 率,影响运行效能。 倒换电极、定期酸洗、极限电流。
31

解决的途径

2014-7-11
10.2.6 电渗析的工艺设计
离子的迁移与扩散
离子的迁移 根据法拉第定律:
i 离子在膜内的迁移量为: n F i 在溶液中的迁移量为: F n
10.1 概述
共同的缺点:
▲处理能力小; ▲大部分需要消耗相当的能量;
2014-7-11
14
10.2 渗析与电渗析(Dialysis and Electro-Dialysis)
10.2.1 10.2.2 10.2.3 10.2.4 10.2.5 10.2.6 扩散渗析(Dialysis)的原理 扩散渗析的应用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的原理 电渗析的应用 电渗析的工艺装置 电渗析的工艺设计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278—单位换算系数。
电流(I)、电压(U)及电耗(W)
电流
I 1000 iA (A)
U U j U m (V )
W
Uj—极区电压降(15~20V); Um—膜堆电压降(膜对电压降约 为2~4V)。 实际电耗应考虑整流 器的效率。
36
电压
电耗
2014-7-11
2014-7-11
33
10.2.6 电渗析的工艺设计
电流效率(η)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膜对(单位面积)的理论离子渗出量(G)(法拉第定律)
G
ItM B (g) F
膜对(单位面积)的实际离子渗出量(G1)
q(C1 C 2 )tM B G1 (g) 1000
电流效率(η )
2014-7-11 18
10.2.3 电渗析的原理
工作原理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2014-7-11
19
10.2.3 电渗析的原理
工作原理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双 膜
单 膜
Principles of electrolysis
2014-7-11
三 膜
20
10.2.4 电渗析的应用
应用举例
k m v
ilim KCv m
K——水力特性参数,与膜的性 能、隔板形式、离子组成及温 度等有关。可通过实验测定。
ilim
FD Cv m 1000 ( n n) k
C1 C 2 C 2.3 lg 1 C2
离子浓度沿隔板流道呈指 数下降。C为进、出水离 子浓度的对数平均值。
C
稳态运行时,应有:
i C C ( n n) D F 1000
32
10.2.6 电渗析的工艺设计
极限电流密度(ilim)
ilim FD C n n 1000
m—0.3~0.9。水流紊动度 越高,其值越接近于1。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离子的迁移与极限电流密度(ilim)
2014-7-11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16
10.2.2 扩散渗析的应用
应用举例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2014-7-11
17
10.2.3 电渗析的原理
工作原理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在直流电场(电位差)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 换膜对溶液中阳、阴离子的选择性透过特性,使溶液 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电渗析系统由一系列阴、阳膜放臵在两电极之间组成。 离子减少的隔室称淡室(出淡水),离子增多的隔室 称浓室(出浓水),与电极接触的隔室为极室(出极 水)。 主要用于分离离子、用于回收酸、碱、苦咸水(小于 10g/L)淡化。给水处理:制淡水(浓水排出);污水 处理:浓水回收有用物质(淡水排放或回用)。
2014-7-11
渗透液相

原料液相
5
10.1.2 去除对象及功能
膜分离的去除对象
10.1 概述
水或废水中的盐分离子等溶解性物质 工业废水中的酸、碱 大分子、微生物、粘土、植物质、胶体及SS等
主要功能

2014-7-11
海水淡化 酸、碱回收 纯水制备 深度处理(精处理)
2014-7-11
26
10.2.5 电渗析的工艺装置
电渗析器的组装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级:一对电极之间的膜对为一级。 段:具有同向水流的的并联膜堆为一段。
增加段数,即延长流程,提高处理效率。增加膜 对数,可增加处理能力。
组装方式:串联、并联、串联-并联组合。
多台并联——增加处理能力和产水量;
崔玉川等,城市污水回用深度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3 许振良编著,膜法水处理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许保玖,给水处理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刘茉娥等,膜分离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许保玖等,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0
10
10.1.3 膜的类型
10.1 概述
卷式中空纤维膜组件 (外置)
2014-7-11
板式中空纤维膜组件 (内置)
11
10.1.4 膜分离方法及其特点
膜分离的方法
依据去除的对 象,采用不同 种类的膜,组 成各种组件。 方法有:电渗 析、扩散渗析 (渗析)、反 渗透、微滤、 超滤、纳滤等。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1)高的离子选择性; 离子 (2)低渗水性; 交换 树脂 (3)高导电性(膜电阻低); (4)良好的化学稳定:耐酸碱、抗氧化; (5)足够的机械强度、低的收缩和溶涨性。
2014-7-11 29
10.2.6 电渗析的工艺设计
膜的作用原理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阴膜通过阴离子、阳膜通过阳离子(反离子定义) 膜孔作用、静电作用、扩散作用、电位作用 无需再生!
UI 103 (kW h / m 3 ) Q
极区
位于电渗析器两端,通以直流电源。设有原水进口、浓淡水出口及极室水 通路。由电极、极框、电极托板及橡胶垫等组成。常用的电极有石墨和不锈 钢等。
紧固装置
用钢板将整个极区与膜堆均匀夹紧,使电渗析器在压力条件下工作不致漏水。
2014-7-11
25
10.2.5 电渗析的工艺装置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2014-7-11
21
பைடு நூலகம்
10.2.4 电渗析的应用
应用举例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2014-7-11
22
10.2.5 电渗析的工艺装置
电渗析器装置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由电渗析器本体和辅助设备两部分组成。 本体 由压板、电极托板、电极、板框、阴膜、阳膜、 浓水隔板、淡水隔板按一定顺序组装并压紧。包 括三个部分:膜堆、极区、紧固装臵。 辅助设备 整流器、水泵、流量计。
张自杰主编,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0
沈耀良编著,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理论与应用(第二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014-7-11 3
10.1 概述(Brief
10.1.1 10.1.2 10.1.3 10.1.4
Introduction)
数台串联——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质量; 增设中间电极——降低操作电压和电耗。
2014-7-11 27
10.2.5 电渗析的工艺装置
10.2 扩散渗析与电渗析
2014-7-11
28
10.2.6 电渗析的工艺设计
膜及其特性
离子交换膜:ED的关键部件 种类:异相膜、均相膜
■ 基本要求: 粘合剂

6
10.1.2 去除对象及功能
10.1 概述
2014-7-11
7
10.1.3 膜的类型
按膜的来源分
按膜的组件分

10.1 概述
天然生物膜 人工合成膜——有机膜(聚合物)、无机膜(陶瓷等)
按分离机理分
管式膜——膜管直径>10mm,处理量较小 毛细管膜——膜管直径0.5~10mm 中空纤维膜——膜管直径<0.5mm ,处理量较大 板框膜——处理量较小 卷式膜——处理量较大
多孔膜——根据颗粒大小进行分离(超滤、微滤) 无孔膜——利用分离体系组分的溶解度和扩散性差异分离 载体膜——利用载体分子对溶液中某成分的高度亲和性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