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合集下载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史记》:史记简介 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记》:史记简介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
导语:《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

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
“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项羽本纪》是例外);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生活常识分享。

汉书和史记异同

汉书和史记异同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一、体例内容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人物事迹和史实。

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

比《汉书》减少了几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一些移植删减。

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二、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

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

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1]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扩展资料:《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主要特色:精妙的叙事艺术1.五体会通。

综合前代史书中各种体例,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2.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3.追根求源,详因略果。

4.条理清晰。

精彩的人物刻画1.平民入传。

2.个性鲜明。

3.多维透视。

4.旁现侧出。

旁现侧出法,又称为“互现法”,即在一片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在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如《高祖本纪》中主要写刘邦带有奇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悲壮的风格特征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2.浓郁的悲剧气氛。

3.强烈的传奇色彩。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
②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 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 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③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 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 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介绍
战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后期, 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 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 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 略。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 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 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课文 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 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 的。
②“臣请完璧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 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 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按1989年高考 题第12题考了“请”字的两种不同用法,请予注 意。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壁有暇,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 请注意区分。)
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 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 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 被赵王宠幸。
缪公 (mù ) 避匿( nì ) 缪贤( miào )
汤镬 (huò) 虽驽 (nú) 肉袒 ( tǎn )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 可予不(fǒu )
渑池 ( miǎn) 诈 佯(yáng ) 列观 (guàn )
皆靡 (mǐ ) 不怿 (yì)
传舍 (zhuàn)甚倨 ( jù ) 衣褐 (yì hè)睨柱 (nì)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 ②而君幸于赵王 而且您又受赵王宠幸。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 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

博闻强记 家学渊源 栉风沐雨 名山大川 挺身而出 犯颜极谏 飞来横祸 不白之冤 忍辱含垢 大笔如椽 鸿篇巨制 藏之名山 名垂千古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就( ),聪 慧异常,再加上( ),他受父亲影响极深,立下了宏 伟的志向:协助父亲写完《史记》。为了增长见识,积累 材料,年轻时代的司马迁( ),游历了祖国( ) 在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将军李陵入狱,司马 迁( ),( ),因而得罪了汉武帝,遭( ), 蒙受了( )。身受酷刑的司马迁悲愤交加,但他经过 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 ),坚持写作,终以( ) 完成了52万字的( )----《史记》,并将它( ), 传之后人,功高盖世,( )!”
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 骚》; 发愤是谈迁在《国榷》原稿被盗后重新写 就的新《国榷》。
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 发愤是 。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 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 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2、读一读出自《史记》的成语

周文王被关在牢里,写出了《周易》;孔子 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成了一部 《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 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 写出了《兵法》;吕不韦被迫迁居到四川,《吕 览》这部书才得以传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 才写出了《说难》《孤愤》。还有《诗经》三百 篇,大都是古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写的。 8/9/2015 39
说话训练1:
《史记》是
说话训练1:
《史记》是前无古人的著作.
入狱 酷刑 泰山 耻辱 摊开 耗尽 隶字 发愤 嘱托
呼啸
xí ng 酷刑
泰山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1]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从公元前3000年的黄帝时期到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元狩元年轩辕天子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拔山扛鼎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