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史记文化常识
(完整版)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文学常识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 ..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文学常识大全(2)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史记》文学常识

《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文学常识《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史记》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史记》文学常识1一、《史记》名称由来《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二、《史记》创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三、《史记》取材《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四、《史记》创作过程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史记知识点考点总结

史记知识点考点总结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书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之间。
《史记》总共包括十二篇,分别是“本纪”、“表”、“世家”、“列传”。
其中“本纪”包括帝王本纪和三家本纪,记录了中国先秦时期各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彰显了作者对历史的观点和价值取向。
下面是史记中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总结。
一、《帝王本纪》《帝王本纪》是史记的第一部分,它主要记录了中国古代自黄帝至秦朝的历史,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帝王本纪中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的兴衰成败,以及各朝代的帝王在位时期的政绩和治国方略。
这些文字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考生在准备历史考试时,应该对帝王本纪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关键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各朝代帝王的政治思想,为历史考试的取得好成绩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列传》《列传》是史记的一个部分,共有70篇,主要记载了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各种人物,包括国君、大夫、士、工商业者、农民、侠客、儒生等各种人物形象,全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列传》是史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研究的重要资料。
考生在准备历史考试时,应该对《列传》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各种人物的传记和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节,为历史考试的取得好成绩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表》《表》是史记的一个部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太史公表》,一部分是《太史公书》,是司马迁对先秦时期历史事件的整理和归纳。
《表》部分中的内容主要是对中国先秦时期各大诸侯国的国君和重要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概述,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考生在准备历史考试时,应该对《表》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各大诸侯国的国君和重要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概要概括,为历史考试的取得好成绩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世家》《世家》是史记的一个部分,主要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家族的兴衰盛衰和重要成员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这些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史记》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史记》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
目录
1. [简介](#简介)
3. [作者](#作者)
5. [内容概述](#内容概述)
7. [重要知识点](#重要知识点)
9. [结论](#结论)
简介
《史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著作,相传为西汉司马迁所作。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过、纪传两种文体形式,综合记
载了从上古到汉文帝刘恒即位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作者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作为一个卓越
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凭借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完成了这部划
时代的著作。
内容概述
《史记》总共包括130篇,共计55万余字,分为本纪和列传两大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了历代君王的事迹和治国方略,列传则详细描述了各类名人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史记》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五帝和三皇时期的传说与历史
2.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演变
3. 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各国兴衰
5.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建立封建制度
6. 汉初的英雄豪杰和政治斗争
7. 汉武帝的改革和疆域扩张
8. 其他各个朝代、统治者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结论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史记》,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完整版)《史记》题库

(完整版)《史记》题库一、判断题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太后的放荡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
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超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古文化常识知识清单110例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1.蜉蝣:一种昆虫,后喻指微小的生命。
【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12.夺服: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例】逾年,诏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
(《后汉书·桓焉传》)13.监国: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例】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监国。
(《明史·本纪第七·成祖三》)14.徵:【zhǐ】用来表示音调高低,古代五音之一。
五音:宫、商、角、徵、羽。
【zhēng】“征”的繁体字,释义为召集、收取等。
【例1】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例2】以岁时征野之贡赋。
(《周礼·地官·闾师》)15.应天:应天府,又称京师、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陪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领域,从哲学、文学、艺术到风俗礼仪等等。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带您一站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随后,中国进入了以夏朝、商朝、西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上。
接下来,进入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代表的东周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有几个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
仁德慈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义是指忠诚、正义和道义,鼓励人们做正确的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智是指智慧和学问,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究信任和信誉。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名著中国古代文化有许多经典名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道德经》、《史记》、《红楼梦》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录,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纪传体通史。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来表现。
中国书法讲究墨香和笔画的准确度,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书写方式。
中国音乐以其古朴的旋律和复杂的乐器体系而闻名。
中国舞蹈则注重舞者的动作、姿势和舞台效果。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非常讲究,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史记》文化文学史

专题一《史记》文化文学知识【知识点击】1.《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
一度想自杀,但“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
《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2.《史记》中的成语或典故1.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
比喻求贤殷切。
3.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4.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5.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6.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文化常识整理:唐俊阳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二十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走遍江淮、中原。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
此后,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著书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名称:或称《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代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取材:相当广泛,包括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
司马迁对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疑难,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创作初衷: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以修史为使命。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遗憾、忧愤而死,死前嘱咐儿子:“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答:“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虽然司马谈、司马迁都自称以续写《春秋》之后的史事为己任,但《史记》记录的史实并非直接承接着《春秋》记录的部分,而是包含了后者。
师从: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
孔安国是孔子十世孙,也是西汉的儒学名士,武帝末年,鲁共王毁坏孔府旧宅,在壁中得到《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识不得,只有孔安国能读出来。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等学说或理论,也推动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
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它们对《史记》中涉及的字形字音、地理沿革、人物事迹、典故俗语等疑难要点进行了解释和扩充。
裴骃也是裴松之的儿子,裴松之曾经给《三国志》作注并且流传至今。
司马贞与张守节都是开元年间人,但据清人钱大昕的考证,司马贞的年龄辈分应当更前。
三家注一开始都是分开刊行的,后人逐渐将其合刊到一起并且名之为“三家注”。
现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家注本《史记》是当代最好的版本。
篇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自称全书130篇。
《史记》残缺的情况是肯定的,但各家说法不同,以班固、张晏的说法为主流。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它缺了十篇,这十篇只有目录没有内容。
三国魏张晏认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兵斗》、《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勒列传》,其中四篇由汉元帝、成帝之时的学者褚少孙补缺(褚少孙补充的部分往往因为言辞鄙陋而被后世学者诟病)。
《史记》因记录许多宫廷密事,在西汉时只能在宫中传阅,但就连大臣诸侯也看不到全本;东汉时,朝廷下诏让杨终删减《太史公书》到十多万字,但是这个版本失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五十二万字的版本还是来源于褚少孙续补的版本。
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书、表的编写体例。
它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末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贯通古今。
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本纪(记帝王朝政兴衰,12篇)、列传(志历代人物事迹,70篇)、世家(叙开国承家诸侯,30篇)、表(列人事系年表谱,10篇)、书(综述典章制度,8篇)五种体例。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世家:世家的主体分为四种,一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如吴太伯世家、晋世家、楚世家;二是汉朝宗亲诸侯大臣,如外戚世家、三王世家、萧相国世家;三是乱世英豪,仅一篇《陈涉世家》;四是著名思想家,仅一篇《孔子世家》。
世家以前两种为主。
十二本纪: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
八书: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
本纪特例:①项羽虽非帝王,但列在本纪,司马迁:“(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②吕太后未称帝,却被列入本纪,司马迁:“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
”肯定了吕后政绩,当时也的确是吕后临朝称制,《吕太后本纪》也记录了吕氏一家的崛起和迅速败落。
世家特例:①陈涉自立为王,不是周、汉官封诸侯,却列在世家,司马迁:“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②孔子虽是商王朝后裔,但其本人只是卿大夫,非诸侯,却列入世家,司马迁:“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值得注意的是,汉朝推崇道家(无为而治)、法家(外儒内法),但老子、韩非子都只列入列传,只有孔子入世家,可见儒家之受重视。
书特例:《封禅书》记载的祭祀种类不止封禅一种,为什么以封禅命名?封禅是功成名就的帝王才能行使的礼节,比较特殊,具有代表性,也包含了司马迁哀其父之志——其父司马谈因无缘参与、记录汉武帝的第一次封禅大典而忿恨而死。
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说:“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
”从汉武帝封禅、司马谈忿死,到司马迁受刑、发奋著《史记》,其间恰好也是十二年,或有深意焉。
列传特例:①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本应收入世家,但因是吕后亲家,且其子张敖的大臣又曾谋刺刘邦,受此牵连而没有收入世家。
②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中,梁王彭越、韩王信、楚王韩信(韩信在封楚王之前曾为齐王,楚王之后贬为淮阴侯)、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本应入世家,都因为造反或叛国而列入列传。
③长沙王吴芮虽然善终,而且传了好几代,但是因为存在感太弱、没什么分量,居然就连列传都没有记录他。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
班固撰的《汉书》,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自《汉书》著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
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
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历史。
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而且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史家传统:古人称赞《史记》是“实录”,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包括司马迁本人非常赞赏甚至非常敬仰的人物,在《史记》的记述中,都被拂去神圣灵异的光环,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
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是难能可贵的。
司马迁忍辱著书的巨大动力,在于他立志继承和发扬孔子修《春秋》的传统,褒善惩恶,评判历史。
(比如司马迁如实记录了刘邦的无赖市井、项羽的英勇豪雄)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的方法。
它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再数篇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
在《史记》中,对有些传主的事迹,本传不作介绍或略作介绍,而详见于其他传记中。
(典型例子:对比《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中对始皇出游、巨鹿之战、鸿门宴、刘邦数项羽十大罪状等事件的记载)互见法的作用: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
论赞体制:正文客观描写,论赞主观评述的体制。
《史记》中,“太史公曰”的文字,是司马迁仿《左传》的“君子曰”而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上称之为“赞”。
《史记》106篇有“赞”,“赞”常常是司马迁褒贬历史人物、述“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他利用“赞”的形式,或“论个人立名及生死之节”,如孔子、屈原传末的论赞;或“论为国者治政之得失”,如管仲传后的论赞。
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一般写作某祖、某宗,如太甲为商太宗、太戊为商中宗、武丁为商高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只称秦始皇、秦二世、三世、四世直至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