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第2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课文得理解。

2、欣赏夹竹桃得可贵韧性和动人得花影,培养审美情趣。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3、透过文字,补充资料,感受学界泰斗季老得人格魅力,升华对夹竹桃得理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得特点,以及作者对它得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得情感,感受季老得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得资料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夹竹桃》。

2、明确目标(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夹竹桃开得花,文中哪一自然段描写了花得颜色?谁能读一读描写夹竹桃花颜色得句子?(请一位学生读)作者季羡林先生仅仅是因为它得颜色好看才爱上它得么?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快速地浏览课文内容,找出这段话(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重点段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把握住了文章得中心又激发学生得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直奔课文主题,属于有效学习。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可以感受到作者喜爱夹竹桃得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它有韧性,一个是因为它能引起作者许多得幻想.让我们走进文中体会夹竹桃得这两个特点同时感受作者得人品。

3、预期效果只要大家能够像季羡林先生一样用心去感受那份美,相信大家会有很大得收获。

二、民主导学任务一1、任务呈现:体会感受“夹竹桃之韧性美"(想想哪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它得韧性美?(第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园子里得其她花)在这一自然段中提到过夹竹桃吗?(没有)那作者是不是走题了?(衬托得作用)您真会学习。

2、自主学习:自由读3-—4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得句子,并写写自己得心得体会.3、展示交流:【在交流得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们同样采用对比衬托得方法进行汇报交流自己得学习成果。

】(大家自由汇报)预设:如果有学生在回答时能够联系其它花来谈对夹竹桃得理解,教师则引导:“看看这位同学多会学习,能够像作者一样来看待和理解夹竹桃。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夹竹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体会夹竹桃韧性的特点,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3、体会对比衬托的写法,感受季羡林先生语言的精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以旧知引路——感知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随着季羡林老先生走进他心中的夹竹桃。

齐读课题。

(出示夹竹桃的课件)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夹竹桃是?(奇妙、有趣),我们重点体会了奇妙之所在,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夹竹桃的奇妙、有趣。

齐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的课件)二、品读课文对比深究——品花期之长——感受夹竹桃的韧性(一)、细品韧性。

1、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去欣赏那一声不响、迎风吐艳的夹竹桃。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三自然段,默读、思考:看看夹竹桃在怎样的开放?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反复地读上几遍,并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自读感悟。

(第二课时直奔重点,旗帜鲜明地让学生感悟课文的重点内容。

)2、交流:读书需要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我们才能把书中蕴含的味道读出来。

看看夹竹桃在怎样的开放?(出示此句的课件)【句子一】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请你具体说一说从哪些词里看出夹竹桃的韧性。

(1)生:从“悄悄地一声不响”,你想到了哪个词?默默无闻。

(或你感悟到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真好!)板书:默默无闻(2)我从两个“又”我感受到夹竹桃的持之以恒、生生不息、生命力顽强。

(是啊,夹竹桃开花时,没有衰败,只有烂漫,生生不息,坚持不懈。

)师:它默默无闻,却又生生不息。

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贵的韧性吗?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夹竹桃的韧性吗?板书:生生不息评价:我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然似乎韧性还不够。

谁再来试试。

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株默默无闻中透着坚韧的夹竹桃。

同学们,一句朴实无华的句子,经过我们的品味,却感悟到了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生生不息、坚持不懈,这就是品味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夹竹桃的特点和传说故事。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义。

3.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气朗读课文。

4.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老师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意义。

2.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气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1.课文《夹竹桃》的课本、教案和录音机。

2.插图或图片展示夹竹桃的外观。

3.石膏夹竹桃模型(用于示范朗读)。

四、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用简单的课堂游戏或小结来引起学生对夹竹桃的兴趣,如让学生说出夹竹桃的特点或唱一首与夹竹桃相关的歌曲。

2. 导入课文(5分钟)•在黑板上或幻灯片上展示夹竹桃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夹竹桃的外观和传说。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好奇心,如:“夹竹桃的花有什么颜色?夹竹桃的果实是什么颜色?你们知道关于夹竹桃的哪些故事吗?”3. 听录音与跟读(10分钟)•播放录音,学生跟读教材上的课文。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跟读,重点关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气。

4.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人。

•每组一人扮演老师,一人扮演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

•老师可以示范朗读一段课文,然后学生模仿朗读。

•老师巡视各组,给予指导和反馈。

5. 听问题与回答(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问题可以涉及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地点等,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6. 讨论与分享(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夹竹桃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可以表达他们对夹竹桃的喜爱或对课文的理解。

7.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练习课文朗读,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听录音与跟读、分组朗读以及问题回答等形式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夹竹桃》的内容。

《夹竹桃》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夹竹桃》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夹竹桃》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品词、品句、品读课文,感悟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它引起的有趣的幻想,感受作者对它的喜爱。

2.感受季羡林散文质朴、典雅充满诗意的特点,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感受夹竹桃质朴、坚韧的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词句,感悟夹竹桃的韧性以及由它产生的幻想。

教学难点:1.感受散文质朴、典雅如诗般的韵味。

2.感受夹竹桃的坚韧、质朴。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一种叶像竹、花似桃的植物,它就是——夹竹桃。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在作者季羡林先生的眼里却是一种——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这是为什么呢?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齐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季先生之所以对夹竹桃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具有——韧性,而且能引起许多的——幻想(板书)二、品味“韧性”1.提起“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2.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夹竹桃具有韧性,并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句反复地读上几遍,并在书上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3.交流。

现在,同学们的书上留下了一个个充满智慧的符号。

谁来说说,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了夹竹桃的韧性?▲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可以看出夹竹桃坚强不屈,有顽强的生命力。

指导朗读。

(别的花开了一季便谢了,凋零了,而夹竹桃却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败了——再开,枯了——再长,这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你能读出夹竹桃的韧性吗?)从“悄悄地一声不响”可以看出夹竹桃多么谦逊,毫不张扬。

指导朗读。

(一朵花在她生命最灿烂的时刻,应该骄傲地向世界展示她的美丽,她的辉煌,而夹竹桃却是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放,多么朴实谦逊呀,多么难能可贵呀!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怎样的夹竹桃啊?(默默无闻,毫不张扬,坚持不懈)是啊,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呀!齐读。

《夹竹桃》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夹竹桃》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学习作者对比衬托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难点理解夹竹桃韧性的内涵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夹竹桃有什么特点?(二)精读感悟夹竹桃的韧性(15分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抓住“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等语句,体会夹竹桃顽强的生命力和花期之长。

对比阅读,出示其他花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与夹竹桃进行对比,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之情。

(三)感受夹竹桃引发的幻想(15分钟)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想?结合文中描写幻想的语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幻想的奇妙。

讨论:这些幻想与夹竹桃有什么关系?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配乐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幻想的美妙。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5分钟)总结夹竹桃的特点,回顾作者对夹竹桃的描写和赞美。

提问:从作者对夹竹桃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与敬仰之情。

(五)拓展延伸(5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植物,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布置作业: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_《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_《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夹竹桃》第二课(江南博哥)时教学设计篇1《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报慈小学唐梅凤教材分析:《夹竹桃》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种花,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

它就是夹竹桃。

(出示夹竹桃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二、我们都惊叹于它的美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家也种着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一盆白色,它们在眼里是怎样的景象呢?看课文插图,复习第二自然段,相机板书:景象奇趣。

这位语言学家对这两盆夹竹桃有着怎样的感情呢?快速浏览课文。

交流,相机示句:“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请大家轻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能从中读出问题来吗?(学生自读、思考后发言)“这样的韧性”——是指怎样的韧性?第一自然段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留恋的花?第六自然段说“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为什么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呢?我的问题是:“我爱上了夹竹桃”——“我”为什么爱夹竹桃?“我”爱夹竹桃的什么呢?师:你们边读课文边思考,所以能从课文中读出问题来。

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读书!读课文!)师:好啊!就请大家认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读读书、划句圈词,相信你一定能悟出问题的答案来的。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夹竹桃》第二课时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现象,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文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任务任务一:体会夹竹桃的韧劲任务二:品读花之影,感悟奇妙幻想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课前古诗导入。

这么多的花儿,引无数文人墨客留下多少风骚诗篇,而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却独爱夹竹桃,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他笔下那蓬蓬勃勃的夹竹桃的世界。

(齐读课题)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夹竹桃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这样的。

出示“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齐读3、那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说如此留恋、深爱这种花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概括性的一句话来说说(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学习花之期,体会韧性可贵任务一:体会夹竹桃的韧劲什么是韧劲?夹竹桃的韧劲表现在哪些地方?看看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的?可以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上一些思考,一些体会,在书本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具体交流。

(1)第一句话:谈谈你的体会?(出示)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 预设一:抓住“又开出、又长出”来谈。

这两个词突出了夹竹桃的花开连绵,从不间断的特点。

能读出这份感受吗?预设二:抓住“悄悄地”“一声不响”来谈。

这两个词突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不张不扬的特点。

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吗?(根据学生朗读适时点评)师:夹竹桃的这份常开不败、默默无闻,就是——可贵的韧性(板书“韧性可贵”),我们一起来读,读出夹竹桃的这份韧性。

(2) 第二句(屏显)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夹竹桃》教学设计7篇 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夹竹桃》教学设计7篇 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夹竹桃》教学设计7篇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下面是分享的《夹竹桃》教学设计7篇夹竹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供大家阅读。

《夹竹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2、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品味课文的语言,着重体会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感悟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感受课文运用对比手法衬托出突出夹竹桃的韧性。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读题:1、出示图片,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美丽的植物,仔细观察它的叶子、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

(叶子像竹,花朵像桃)。

2、它夹杂了竹和桃这两种事物的特点,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

(齐读课题)注音:jiā。

很有特色的名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引读第一自然段),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最留恋的是什么?2、交流板书:花的色彩、花的韧性、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或花影)。

3、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4、男同学读开头这一自然段,女同学读结尾这一自然段。

5、这样的开头与结尾在写法上就叫(互相照应、或首尾呼应)。

如果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能用上这样的方法,定能使你的习作内容更清楚,结构更完整。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有人爱梅,如王冕,他爱梅花贞洁自守的品格;有人爱菊,如陶渊明,他爱菊花素雅高洁的特点,而季羡林独爱夹竹桃,夹竹桃最可贵之处是什么?(韧性)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一下夹竹桃的韧性。

2、学生自由读,批注。

3、交流。

重点语句:(一)“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又长出一嘟噜。

”1、引导学生抓住“又……又……”来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夹竹桃》第2课时教学设计
《夹竹桃》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做到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较好的想像力。

教具准备:一盆盛开的夹竹桃、投影仪、录音机、轻音乐磁带、课文录音磁带、VCD片、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资料,介绍夹竹桃这种植物。

[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
二、读中感悟
(出示夹竹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你所见过的花当中,夹竹桃是最美的花吗?它也不是最名贵的花,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
(一)学生通读全文,指名回答(韧性、幻想)
[自主、合作的学习是现在小学生的基本能力。

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注重学生对课文的在反
复朗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感。

]
(二)学习夹竹桃的韧性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小组内讨论交流。

2、汇报找的结果。

3、品味重点语句。

(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1>指名读
<2>圈出“春风、雷雨、清冷”这几个词,说说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些什么?
<3>请你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句意不变。

<4>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5>练习用“无……不……”造句。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圈出“春天、秋天”两个词,说说它们告诉些什么。

<2>请你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用“无不”造句,比较“无……不……”和“无了”两个词的异同。

<3>练习朗读此句。

[通过对得点语唏的“找”、“读”、“品”,培养为主的探究
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语感能力。

]
3、小结:夹竹桃不管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夹竹桃都能始终如一的开放,它这种精神是不是可贵呢?
4、自读手段(第4自然段)
(三)由夹竹桃引起的幻想
1、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2、指名回答,学习二、五两个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1>自由读、指名朗读。

<2>你看到眼前这盆夹竹桃(出示夹竹桃实物)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像)
[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使学生放任想像的翅膀,使他们敢想、会想、想出奇异,发展创新思维。

]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制造月光下夹竹桃的情景)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像。

<2>作者产生了哪些幻想呢?小组学习,完成表格。

产生的幻想幻想的依据
<3>汇报学习结果。

<4>你最喜欢哪种样子的夹竹桃,读给你的同桌听。

[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小组内读、议、填等一系列程度锻炼了组员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水平。

]
(四)学习第三节
过渡:在作者家的院子里,还有许许多多的花,你看――(放VCD 片,同时放课文朗读录音),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回答,师小结课文的写法。

三、小练笔
写一种花,突出你最喜欢的一方面。

[迁移写法,使学生学会模仿课文进行写作,掌握不同的俄文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