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的间架结构,我只说六个方法

合集下载

书法的巧与拙

书法的巧与拙

书法的巧与拙书法的巧与拙“巧”与“拙”涉及到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

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一个人不同阶段时于美所持的标准都有差异,有时这个差异还很大。

书法的审美也是如此。

“巧” “巧”是相对“拙”来说的,看待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

不工者,工之极也。

”《庄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善夫。

”也就是说,学书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要求学书者要有相当精熟的技法,精熟的技法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就是“工夫”。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视技法为目的,因为技法不只是艺术本身。

佛语说“登岸弃舟”,要到达彼岸,无船恐怕是不行的,而视技法为目的者是不想登岸的。

这就如王镛先生在其印作“不阿世”的边款上刻的一样:“巧,艺之大忌也。

印亦然。

初多喜巧厌拙,或以整齐鲜华为能事,或以无端造作为聪明,皆伤于'巧’字,若悟心不开,终不免堕于小家气耳。

”一句话,“巧”就是卖弄技法。

第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

“巧”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书作者一是没有思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做什么,依靠一定技能或技能尚不足够的情况下去“追潮流”、“赶时尚”。

东倒西歪或涂涂抹抹,其作品貌似拙,实为巧,不是发自心底的真性情,是他性情,很快就会被“潮流”所淹没;二是有一定的思想,也有相应的技能,但修养不够,放不下,登上了岸还背负着船,就是“悟心不开”,“无端造作”,为了效果而做形式和装饰设计。

这是沽名钓誉者急功近利的一种心态,是“小家气”。

“拙” “拙”就不同。

它更加指向了书家的一种境界,一种审美的高境界,是人的真情流露,是本质的内在美的体现。

“拙”作为审美范畴,很早就被提出来了。

黄庭坚《论书》中说:“凡书要拙多于巧。

”而唐代窦蒙也早对“拙”做过阐释:“拙:不依致巧曰拙。

”(《述书赋》)提到“拙”,通常学书人会想到“稚拙”或“古拙”。

小学二年级书法口诀

小学二年级书法口诀

小学二年级书法口诀篇一:写字口诀书写生字口诀独体字上点下竖点竖对正主亩中间竖画对准中心中士上下左右疏密均匀来求合体字上小下大员奇上大下小左窄右宽际低左宽右窄距离相等洼难斜度相同左中右结构不要写太宽:树做上中下结构不要写太长:意算笔画搭配横左右横断对齐平衡非排横画较多有长有短寺重登谷刻剑翁吞上下有横上短下长王直竖上下有竖上下对正卡尘横短竖长撇捺伸展本木左右结构左竖尾圆右竖尾尖什种独体结构左竖变撇左短右长川并折的笔位折在点下祖许折对捺中仓吞折在钩下劳宫独体字框内有画折竖下长白日框内有横左接右离月且框内无画左竖下长口右框内横竖相交画横画左右相离田甲横竖排列距离相等曲血框内小格大小均匀电角方框折角两肩端正内冈左撇右捺斜度相等木未撇捺相交交点正中文冬横平竖直间架平正王开形体偏斜左右平衡夕刀点在横中平分左右立穴竖交横中上短下长千干横在字中上下下等舟子笔画组合笔画相交世华枫笔画相接光首横的笔位:横起竖中横起撇中生年横对接点竖的笔位:竖起撇中上步代位化祝在竖交横中柏粒竖交横中半华撇的笔位:撇起横中万石撇起横头厂龙撇交横左左龙撇起交点才弟撇立横中头夫捺的笔位:捺起撇头金表捺起撇中及火捺起交点大采捺起撇尾敢处偏旁反文旁短撇靠左横起撇尾,下撇起横中,捺起上撇尖攻效欠字边短撇靠左钩起撇尾砍右撇起接点,捺起下撇头欣殳字旁竖撇靠左,横折弯短,又字对正,上短下长役殿立刀旁短竖居中段,竖钩正直长刚比左略窄长,靠左莫离散刷斤字旁上撇平短,竖撇靠左斯横起撇中上,竖起横中,比左略低斩三撇旁形彤上两撇短,下撇略长,三撇头齐,距离相离见字旁页字旁方框正略窄,撇起框上中,接点正中在框下,宽窄有变位不同现觉领贡同字框门字框方框儿边竖正直两肩正,同间篇二:小学一二年级硬笔书法小学书法教师—硬笔书法教案一、教学内容:l 学习基本的笔画写法及汉字的书写结构规律二、教学目的:l 在书法学习中,使他们养成良好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l 指导学生写出一笔漂亮的字,对其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社会交际起到深远的影响。

小学书法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如何学好书法

小学书法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如何学好书法

小学书法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如何学好书法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还可以锤炼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在日常的写字教学中,尽管我们的老师讲得很卖力,可学生就是写不出象样的字。

写字教学的效果很不乐观,一部分小学生到了小学毕业也写不出一手象样的钢笔字,更不用说毛笔字了。

《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当前,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同时,必须继续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写字教学应该加强,不应削弱。

小学生学习书法并不是人人都要当书法家,最重要的是把字写好,写得美观、漂亮,也写的快一些,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

书法有它自身的艺术规律,遵循它的规律就能学得快,学得好,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神秘的了。

笔者认为要让小学生真正迷上书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小学生写字,应从执笔入手。

要想写好字,先得拿好笔。

正确的执笔方法,是写好字的前提。

而错误执笔法是使学生陷入写字困境的罪魁祸首。

因此,我认为,学校在学生入学的初始阶段上好正确执笔这一课至关重要。

根据目前的教育情况,除了边远的山区农村以外,应该把执笔教学的课程下放到幼儿园。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有利于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教师可展示写字姿势图,反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边讲边示范,自编儿歌教学生唱:“写字时候身坐正,距离桌沿要一拳,肩平背直头摆正,两脚平放有精神,手握笔杆中下方,抓直毛笔才能成。

”针对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平时教师多进行示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

时时要求学生做到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脚稳。

并经常检查评比,,随时矫正,以防学生不规范姿势的形成。

毛笔执笔方法它有一套严谨的规定,不象钢笔那样,而是要:“大拇指二拇指上捏、中指随后紧钩贴,无名指头向外抵,小指帮忙不要歇”,又要:“指实不透风,要让手心空,掌竖腕宜平、肩部要放松。

书法字的结构

书法字的结构

字的结构就是由点、横、竖、撇、捺、钩等笔画,加上戈、折组成的。

点画搭配成字称间架、结体。

点画的长短,粗细与位置安排的疏密,就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但就是这种变化又有它的规则与美学要求。

一定风格特征的结构依赖于相应的用笔技法。

唐代孙过庭《书谱》说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就就是这个道理。

笔法之所以能决定结构,就是因为“笔势”在起作用。

所谓“笔势”,主要就是指点画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运动势态、方向。

书法就是空间性与时间性并存的艺术,其时间性决定了点画书写的不可重复,每一笔落纸之后都产生了运动惯性,即笔势,因此又决定了下一笔必须承接上一笔的笔势,结构因之而出。

不同的笔势产生了不同的结体。

另外,用笔中的提按顿挫等技法在调整了笔锋的同时,也使得笔势更为复杂多变,源源不绝,结体也更为生动活泼,千变万化。

当然,我们在承认用笔决定结构这一原理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结构就是书法本体中的独立意义,认识到结构的自身原则。

结构技法的原则一言蔽之,无非就是各种相反的因素相摩相荡而相成。

一、字体结构分类字的结体可分为单体结构、双体并列结构、双体上下结构、三体并列结构、三体上中下结构、三角结构、四角结构、包围结构、参差结构、多体结构等。

(一)单体结构如:九、文、米、下等字,有单体组成。

一般笔画较少,安排笔画时要注意结体平整,重心稳定,笔画之间的呼应、搭配。

如“米”字容易写成纵势,而“九”字又容易写成横势,为了避免两字悬殊过大,“九”字左撇要写得稍长而斜,上横画要短,右折竖画适当拉长与撇笔大体一致,右下短横出挑要写得开张,才能重心稳定体势开展。

写“米”字要注意中间横画与中心竖画的比例、上下左右四点画的搭配与呼应。

上左点落下往上挑,右上画就要往下撇,左下撇相应长,右下捺笔则相应短,或改短捺。

写“文”字要注意中心点的位置与态势,位置适宜,下两笔交错要在中心线偏上,左撇笔相应短则右捺笔要相应长。

“下”字的横竖画交接点居中偏左,下点对准交接处直角偏上,显示出结体紧密,上紧下松,重心稳定。

书法谈谈楷书结构的四个基本原则

书法谈谈楷书结构的四个基本原则

书法谈谈楷书结构的四个基本原则谈谈楷书的结构文/刘小晴结构又称之谓间架、结字、布白,是研究每一字中点画的安排问题,其中不仅涉及到点画在形态上的变化(如肥瘦、方圆、藏露、曲直、刚柔等),还涉及到形式美中的虚实、疏密、黑白、奇正、宾主、开合、伸缩、俯仰、向背等,更还涉及到笔势的裹束和自然美中的参差错落以及意境美中的笔调问题。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结构涉及到各种综合性的因素,从而组合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情有意,合理合法的生命单位,同时也就形成了一个上下相望,左右相顾,四隅相招,大小相副,虚实相生,疏密得宜,长短阔窄,临时适变,八方点画皆拱中心的一个空间单位。

而楷书从总体上来说要求我们写得端庄、沉着、匀称、熨帖,骨肉停匀,修短合度,精神团聚,姿态生动,寓险绝于平正,含飘逸于端重乃佳。

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在研究楷书结构时首先就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01楷书结构大致可分为平画宽结和斜画紧结两大类型。

平画宽结源自隶法,斜画紧结肇于北碑,前者势平正而不板滞,后者势若奇而反正。

初学者宜从平正一路作基,则体势自然沉稳,而不致流于空滑,至于斜画紧结者横画虽势向右上倾斜,但必有一画将字之重心拉正,暗中自有拨转机关,能于险绝的姿态中保持重心的平稳方为高手。

同样写平画宽结一路(如《伊阙佛龛》、《孟法师碑》以及颜楷等)宜在点画的俯仰、向背、开合、伸缩上下功夫,切忌上下一等,前后齐平,状如算子的排列;写斜画紧结一路(如《九成宫》、《虞恭公》及李邕行楷等)宜于欹侧起伏,宾主揖让中保持重心的平稳,切忌在横画重叠或竖画并列时朝一个方向斜,而应如折扇之排列使其产生角度上的变化。

姚孟起《字学忆参》谓:“字宜上半右边欹,至末画放平,欹故峭,平故稳。

”而一字中之主画或主竖,其势宜平宜直犹屋之楹梁,起到支撑重心的作用。

▲褚遂良《孟法师碑》(局部)02凡一幅字中必须保持统一的笔调,或肥劲或瘦硬或方或圆或向或背,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谓:“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楷书书法结构入门教学

楷书书法结构入门教学

楷书书法结构入门教学语文课教文字学知识,也讲字的结构,书法课又讲结构,事物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楷书书法结构书法写的是汉字,自然要遵守汉字的组织规律,这是一股|生。

但书法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用毛笔写,又有写字者的个人爱好和苦心经营,写出的字便会有肥瘦、长短、方圆、巧拙的不同,使字的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面貌和风格。

这是印刷字、美术字所望尘奠及的,要是没有这个特殊性,楷书就不会有欧、颜、柳、赵等不同的字体。

学楷书的结构,不能不注意其特殊性。

关于结构,前人遗留下来的论述很多,如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对于我们学习结构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们将楷书结构归纳为以下八个要点。

前三点是力求“平正”的基本要点,后五点是务追;“险绝”的个性要点。

一、横平竖直横平竖直是使字重心平衡、整体端正的一条重要原则。

横画好比房子的横梁,竖画好比支柱,粱平柱直,房子才结实。

一个字横画平了,竖画直了,看上去就平正、稳妥。

但楷书中的横平竖直,又不能说把每一横画都写成水平状态,将每一竖画都成垂直状态。

如果这样,字就杲板,重心也未必平稳,这可以理解成一种长期的视觉习惯。

楷书的横画略带一点斜势,左低右高,反觉平稳。

因为一横的头部与尾部的分量是不相等的。

竖画似人侧立的样子,挺胸直腰,所以横竖要做到“似平非平,似直非直”。

二、重心平衡每一个字都有一个重心,重心如不平衡,字就会歪倒。

所以重心平衡是对结构的基本要求。

结构的八条要领,可以说都是为重心平衡创造条件的。

一般说来,凡是结构平正、均衡、对称的字,重心容易掌握。

三、点画呼应汉字的点画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写字必须注意这种内在联系,这就是通常说的笔顺。

要做到点画呼应,一气呵成,这样字才生动活泼,有紧凑、有舒展且有气势。

不管写楷书还是写草书,都有笔势往来,都要做到点画呼应。

区别只在于草书用笔画的连绵、引带来表现“呼应”,而楷书要做到笔断意连。

书法临帖技巧

书法临帖技巧

临帖技巧经验大汇集(一)一、谈读帖王壮弘帖,一般称之谓“法帖”,是专供人们欣赏、研习书法用的。

在临帖之前,读帖的方法和读帖的精细程度,对于临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认为临习书法主要着重于临写,而对于临帖之前必须读帖的重要过程,往往是忽略的。

他们习惯于拿起帖来就临,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习惯。

一本名家法帖,对于初学者来说,绝不可能一看就懂,一临就佳。

这就需要不断反复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

也就是清代书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的先能察,后能拟。

察进一分,拟近一分;拟近一分,察进一分,终身不复止。

然察总在拟之先。

俗话说“万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对于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彻底,做起来就愈容易,愈顺手。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

读懂一点,做一点。

不断地懂,不断地做。

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

正如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讲的,“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者”。

要临好帖必需读好帖,因此说读帖必需先认真细致的读,如果马马乎乎地读,就会觉得毫无意义,甚至会感到多此一举。

因此读和看不是一码事,和欣赏也不同。

读和诵相似,但比诵深刻。

读有看的意义,但比看仔细,读有欣赏的意思,但比欣赏认真。

认真细致的读帖是个要求,要做到这个要求,还有个怎样正确读帖的方法问题。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不然拿起一本帖来,就会觉得茫茫然,好象无从读起,就会停留在肤浅的外形上,无法深入。

那幺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

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疾,何处涩,何处锋中,何处锋侧,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

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带图解释

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带图解释

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带图解释所谓书法是指写毛笔字要遵照一定的规矩、法则。

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就是结字的法则!1、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答案:上面是宝盖的字,其余笔画应帽于其下。

如:宇、宙、定。

也就是说宝盖下的一切笔画不要超出宝盖哦。

别让宝贝跑了哈~!~2、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下面有底托状的字,其余笔画应托于其上。

如:至、孟、圣。

也就是说,字的底下是横画的要写长些,因为要承载上面的一切笔画嘛。

你可以写得长些,但不能写短哦~!~3、让左者左昂右低。

答案;以左半部为主的字,左边要高,右边要低。

如:部、幼、即。

你试试看是不是只有这样写出来才好看呀?4、让右者右伸左缩。

以右半部为主的字,右边要长,左边要短。

如:绩、议、读。

看出什么意思了吧,不让失去平衡的哦~!~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暂时介绍到这里。

附图:《黄自元书法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解释之二5、横担者中画宜长。

有横担的字,中横应该写得长些;如:喜、吾、安。

中间有横笔画的字,你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宁可长些也不能短的,因为它像是个扁担,短了挑着吃力的。

6、直卓者中竖宜正。

有竖笔贯中的字,中竖应正直不歪。

如:甲、平、干、午。

解释:中间有竖笔画的字,一定要写的正直不能写歪的。

字如人的,写歪着别人看了就会笑话你的哦。

字正人正是个英雄哦。

7、勾拏法其身不宜曲短。

勾拿笔不应弯曲、短小。

如:葡、萄、蜀、葛。

解释:拏的意思是“拿”。

写横勾时你要注意它要像弓弩一样强劲有力,不能写的曲短无力。

有结实的肩膀,就有依靠哦。

8、不可直长勾衂法其势。

勾衄笔不应直长。

如:句、匀、勿。

解释:对于横勾笔画里面的笔画少的字,写时注意转角和勾儿,不应直长的。

字的笔画相依为命的,别让人家骨肉分离哦。

注意勾的肩膀是像鼻子一样鼓鼓的饱满状的.附【小资料】:黄自元幼从祖父德濂习字,常悬腕书写,锻炼臂力。

初仿颜体,又摩柳体、欧体。

虽书法屡为更变,不能自辟蹊径,未受书林见赏,但博采众家之长,也卓然自成一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书法的间架结构,我只说六个方法。

关于书法的间架结构,我们可以找到的有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李淳的八十四法,邵瑛、黄自元的九二法,还有二十八法等等。

这些方法可供记忆的量还是有点大,我综合起来,大致有这几点,无外乎统一、对称、均衡、连贯、揖让、小变之类,共有六点,我们姑且称之为间架结构。

确定字的间架结构,过去学的时候,有利用各种打格子的方法。

最简单的格子是方框,其次是九宫,或者是米字,新有一种是回形,一种是在方的线内又有一个圆圈。

确定物件位置的平面定位法,在数学上有坐标法。

前述几种大致相当于绝对坐标法,就是整个字只用一个坐标系。

另外一种定位方法是相对坐标,每个局部都有自己的坐标系,这在写字时也可以用得到。

比如,离某棵大树有多远,方向如何之类,如果定位的区域内只有一棵大树,这就是绝对坐标;如果有几棵大树,那就是相对坐标了。

有时,相对坐标可能比绝对坐标便利,如果字是组合形的,由几个单独的形组合而成,尤其如此。

结构、笔划、重心、笔法,我有一观点,就是重力观点,或者说是写字的重力法。

就是把每个笔划都当成是有重量的,有强度的,写字就是在造房子,这些笔划就是房子上的构件。

在什么地方安什么样的构件,这个构件的形状是怎么来的,这就是笔划的写法,或者是叫笔法。

至于怎样安排这些笔划,或者说怎样布置这些构件,就要用到重力的观点和力矩的观点。

如果能够让这个房子稳定,这种写法或结构就是好的结构。

这样,横要平直的道理就好解释了,如果一根房梁是弯而斜的,这个房子能持久么?口形的大小也好安排了,这些口形就象房子中的门窗,太大了容易漏风,太小了又不通风。

上下的结构也好安排,能够摆稳就可以了。

结合前面说的均匀的法则,字的结构掌握起来就有具体的用力处。

比如竖笔要垂直。

如果你写的竖不垂直,也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你的绝大多数的竖都是一样的斜法,比如郑板桥的字,或者西方字的斜体。

对其它的笔划或者结构也是这样的道理。

如果你的字左上紧右下松,如果每个字都是这样,就自成一体,不能一个字是左上紧右下松,下一字右下紧左上松,再下一个字又是另一种结构,没有系统,没有韵律。

如果字体偏扁,就大家偏扁,比如苏东坡的字。

总之,要统一。

这个统一还有另一个法则,就是与多数人的习惯相适应。

自然界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重力,所以竖要垂直,横要水平,尤其是竖,如果不直就会给人以站立不稳的感觉。

如果撇向左倾45度,那么捺就要向右倾45度,这样来给人以稳定的感觉。

同样的,如果第二笔比第一笔偏左,是为了让右边多写几个笔划,偏上偏下也是这类意思。

总体来看,各处的黑白的分量大致相当,达到统一匀称,自然会出现美的意境。

再往深想一下,墨色的浓淡就好象房子的构件的软硬轻重,淡的是软而轻,深的是硬而重。

笔划的粗细的道理也相似。

加上直与斜的道理——与重力有关,笔划的长短与它周围的笔划有连系。

用这样的观点,我们就能够写好毛笔字了。

笔划之间距离紧密,有厚实沉重的意味,疏松则反之,有轻淡柔弱的意味。

浓淡、粗细、直斜、长短和位置一起,构成了书法的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加上重力,就是音乐中的多来咪和音色,能够奏响书法的旋律了。

其次需要练习。

练习的目的不单是要掌握理解字的特点,其次能够练出肌肉记忆,记忆住美的写法,排除自己原来不好的写法。

写字就是控制自己的手腕上臂的运动。

肌肉记忆是当今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古代人的字无百日功只是说出了这种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许多的成功者都说需要坚持,写字就是要多加练习。

天才可能不需要练习,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

灵光一现,可能会写出几个好的字的,但每个字都能写的好的,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是写不出来的。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写字也是这样的。

练习写字应由慢而快,由简而繁,一步一个脚印,学会了一样再学另一样。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好的东西都想要。

结果是熊瞎子掰棒子,所得甚少。

或者根基不深,华而不实。

练习一定要用心去钻研被临摹之物的特点,每次有所收获进益,有新的发现,方能进步。

不钻研,就不能掌握字的特点,或者是美的所在。

要发现字写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避免不好的,发扬好的。

如果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写去,任你花上几缸墨,也只是自己原来的字,和字帖有何相干。

所以说,练习时的一定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一心不能二用,古人有学奕学射的故事,奕秋常羊纪昌,各有其理。

其次是全身放松。

古人学太极拳,练气功,打坐之类都要全身放松。

放松是全神贯注的结果,也能帮助集中注意力。

放松不是完全的无为,而是要去控制,只控制自己想要做的,想要写的,其它的事就当做不存在,要彻底撇开。

其次是不急不缓。

写字的速度因人而宜,因字而异。

草书就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而创造出来的。

初始学习的时候,速度可以慢一些,把主要精力放在注意笔法间架上。

熟练是正确书写的结果,而不是开始。

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改正要花更大的精力。

下面说说我总结的结构间架布局方法。

1、统一统一的对面是怪异,突兀。

统一给人以安定的感觉。

丑是美的对面,反常的东西多有丑的意味。

统一的解释是大家一样,从整体到局部,从单字到整篇,方方面面都是如此。

由于要注意统一,那么在字的大小、方正,笔划的方向、长短,起笔收笔的形态等方面,都要一致。

2、对称在绘画中,对称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对称本身就是一种美。

我们谈到了笔划的重力作用,对称是满足重力要求的一种方法。

对称有多种,一是轴对称,对一条线对称。

一是平面对称,对某个平面对称。

一是中心对称,对某个点对称,到某个点的距离相对等。

3、均衡古人说计白当黑,美术字的写法中强调均匀,都是说明要注重笔划的位置长短。

连续的横或者是竖,彼此的间距大致要相当,比如“真、川”。

要注意笔划之间的力矩的平衡关系,数值要差不多。

“真”字的最底横,承载着上面的笔划,所以最长。

而且在竖的两面长短差不多。

这又反映了对称。

中国字是方块字,各个方向都有一个参考线,有个限制,所谓字有八面,就是要注意这点。

换句话说,字要天覆地载,上面要能盖得住下面,下面要能承得住上面,要天庭饱满,地角方圆。

均匀加上力矩的平衡,就是均衡。

4、连贯连贯的目的是避免突兀、龃龉、支吾、生涩,造成一种流畅的感觉,使人感觉顺利自然。

在行书草书,可以利用连笔来反映连贯的意思,在楷书,就要注意笔划的意味,形成连贯的形态。

比如长笔不能有很多的曲折,尤其是锐角折角之类。

笔划之间的连接要干净利落,不要有犹疑的意味。

连贯还有一个呼应的关系,各个笔划之间有种无形的连系。

在起笔和收笔之间,各个笔划的相互关系之间,要能此开彼合,前呼后应。

高明者能够以断为连,以连为断。

5、揖让揖让是指笔划相互之间的处理。

一个字由许多的笔划组成,或者分成小的组成部分。

不同的笔划或部分,可以分出主次。

次要的就要顾及主要的,在空间大小、长短等方面,要以主要的为主。

总而称之,名为揖让。

比如“汉”字,三点水虽是偏旁,占位要小,又字有个交叉,显然要占多点位置。

过去有穿插谦让的说法,大意是主笔可以穿插于次笔之中,次笔要对主笔谦让,笔者的意思和它们类似。

6、小变虽然我们讲统一均衡,但凡事不是绝对的。

如果一味追求统一,那就是等线体,虽然也是美的,但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

古人反对状如算子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能够变通,允许有点小的变化。

只是这种变化不能喧宾夺主,所以名之为小。

比如“三”字,按照均匀的说法,三个横应该一样长,任哪种美术字都找不出这样写的,这样写就太死板了。

还有,兰亭的“之”字形态都不一样,也是追求这种效果。

此法是个性的天堂,各种字体都是借助此法才出现的。

这六法是同时存在同时使用的,能够达到满足这六点,就能使字好看起来。

由于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可以推出一些次一级的原理,暂列如下:1、平行等距,这是从均衡来的。

笔划之间的距离要基本相等,即留白要差不多;类似的笔划之间要平行,比如许多的横,许多的竖,许多的撇。

2、注意比例。

如果不能等距,就可能是成比例的。

这是均衡和对称的要求。

达到均衡的方法是先确定重心。

由于有统一的法则,所以每个字的重心位置是差不多的。

在重心确定之后,从重心向外做虚拟的放射线,尤如画“米”字,在每条过重心的直线上,重心两边的重量乘以到重心的距离应该是相等的,或者成一个统一的一致的比例。

这就是均衡的含义。

我们可以给每个局部定重心,或者是每个笔划定重心,再由各个次级的局部的重心对整个字的总重心求力矩,这样来达到均衡。

这里所说的字的重量就是笔划在虚拟的直线上所占的面积,或者是长度。

3、向背反势,如果不平行,那么就有相背相向之说。

为了达到对称均衡,笔划之间要么相背要么相向,一横向右下斜,下一横大概要向右上斜了。

这个观点发展开去,就有反势的概念,即长令短,短令长,正令斜,斜令正,大令小,小令大。

这个“令”,是使人感觉上的,不是真的要把长变短,是利用周围笔划的布置,造成这种感觉。

这种反势是在应用其它的原理的基础之上的,不能超越其它的原理。

4、松紧相对,字必成方。

字的某些部分笔划多,布置起来就会紧密一些,但同一个字必然的其它的地方就会疏松一些,总体要成为一个方块。

每个局部都要运用这六个大法,再结合起来。

在这里要注意,常见的布置是重心偏左上,偏左重上,左收右放,上紧下松。

如果重心偏下,会有稳重的感觉,偏上,就略有不稳定的意味,在具体的间架安排时,就要使之安稳。

人群之中,以右撇子为多,右撇子写字时,以从左向右写方便。

左收右放,就有了继续前进的空间。

如果右边特别厚重,好象有堵墙,挡住了去路。

如此,重心偏左上,会给人以动感。

注意,此处是略,不能过,过犹不及也。

5、要有韵律。

忌讳忽大忽小,大小不一,忽正忽斜,东倒西歪,无章可循。

绝对的一致是做不到的,我们着重的地方还会随着具体的字发生变化。

在统一的原则下,结合小变,就产生了韵律一说。

这是在大的层面上来看的,我们的小变也要有规律,这就形成了韵律。

艺术都是相通的,跳舞能和书法相通,还可以和写诗相通。

跳舞、写诗和音乐中都有的韵律,同样可以在书法中找到它的位置。

6、笔笔合规。

多余的东西一律舍去。

不要随意添加臆造笔划、写法,随便加长、缩短笔划,改变笔划的方向。

可以在笔划之间想象一些连线,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一些笔划的起始或者是收结是在一条直线上的之类,这样来运用相对坐标或者是参照物,可能有助记忆好看的字形。

7、错落有致。

我外公常说,学字先学篆。

当时不理解,因为篆字平常很少使用,学来何用,徒耗时间精力。

现在以为,要写篆非但要使用毛笔,而且要横平竖直,对笔划就有了映象。

再者,篆的笔划需要布置得当,需要做到空白均匀。

在篆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成了其它字体的结构了。

现在无需特地的去学篆,可以看等线体,或者叫黑体。

黑体加上小变,可以转成其它的字体的结构了。

这样,要和黑体有区别,就是错落有致。

我们的反势,也是相对黑体而言。

横可以不平,竖可以不直,但要有致,要符合六个要点,就可以减少呆板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