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升华与凝华

12.4升华与凝华

12.4升华与凝华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总结

升华和凝华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和前两节相比较简单,同学们多看多读,相信一定能掌握的。 二、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用干冰制舞台上的雾、用干冰制雨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2、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3)凝华放热

凝((固态液态 气态固放热)熔 化(吸热)升华吸热)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凝华(放热)3、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三、经验之谈: 本节中要能却分升华和凝华的区别。其他的都为简单,多看几遍就能掌握。对最后的这个三角图大家要熟悉,这样记忆会容易些。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 整理

升华和凝华导学案

第四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导学案姓名班级 【温故知新】 1.物质从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态,叫汽化.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汽化的两种方式;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_态,叫液化.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液化的两种方法. 2.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_________现象.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地变成_________,它的温度_________. 3.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_________,不同液体的_________不同.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_________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_________. 5、与是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自主预习】 预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一.填空题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2.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3.实验室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获得低温,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______时______热的缘故。 4.用久了的电灯泡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灯泡内的钨丝______和______而形成的。 5.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2)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3)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熔化。______ (4)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5)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6)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______ 二.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水的沸点是100℃ B.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就能沸腾 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是100℃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 ] A.凝华、凝固、汽化 B.熔化、凝华、液化 C.液化、凝固、凝华 D.汽化、升华、熔化 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B.夏天冰雹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D.以上都不是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出来。

《升华与凝华 》评课稿3

《升华与凝华》评课稿 刘兴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评的是罗静老师上的《升华与凝华》一课。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与指正。本节课教学设计优化上创意好,实验创新上效果好,教师与学生真情交融、情感投入到位。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有许多成功之处。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我们从掌声中可以看得到,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今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析:一个是成功之处,另一个是不足的地方。 先从成功的方面来看: 第一,这堂课的头开得很好。由西游记的视频片段作为开头,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西游记可以说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电视剧,尤其是那里面的仙境般的画面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在观看之前,罗老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仙气”也就是白气,这样学生就不只是看热闹,而是联想到可能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关,同时使学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了:原来那么动人的电视剧画面还与我们物理有关。学生带着这样的想法当然愿意好好的学习这节课了,甚至愿意好好的学习物理这门学科了。从这个开头来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埋下了伏笔。在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即升华和凝华学习之后,再分析西游记里的“仙气”的形成过程,这也形成这堂课的首尾呼应。 第二,实验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实验能把平时老师常用语言描述的一道而过的东西变成现实,这对于学生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震撼。本节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整个实验探究过程设计了几个环节,即: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而且还有温馨提示来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仪器后,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教师语言强调到位,安全工作放在第一。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即加热过程中,固态碘变成了紫色的气态碘;冷却后,气态碘又变成了固态碘,中间并没有经历液态碘的状态。学生看见这个明显的实验现象,都很兴奋,正确的认识到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发生相互转化的。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不仅很顺利的实现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最好的方法,即科学探究实验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罗老师做得全面、具体、适宜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效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这节课上,罗静老师首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对学生起一个主导作用,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干什么,要掌握什么。其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又有具体的小目标。比如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做什么环节、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现象,实验之后要得到什么结论;又比如在分析西游记里的仙气缭绕的问题等等。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规律和结论的能力等。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看,学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实验规律和结论,得到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列举生活中大量的有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以及吸热放热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做中学、学中做。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看,通过对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验物理来源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教学器材】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 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新课开始 [演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升华和凝华练习题有答案

升华和凝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日光灯用久后,灯管的两端会发黑,这是灯丝中的钨( C ) A. 汽化而成 B. 先升华后凝华而成 C. 升华而成 D. 先汽化后液化而成 2.毕节,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下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云、雨、霜和 雾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C 3.今年冬天,世界多地出现了极寒天气。下图是我国某地出现的雾凇景象。雾凇的形成,是由于 水蒸气遇冷发生了B A .液化 B .凝华 C .汽化 D .升华 4.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种物态变化是C A .汽化 B .熔化 C .升华 D .凝华 5.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3描述的物理 现象理解正确的是C 6.如图所示,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B 7.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C A .蒸发 B .熔化 C .升华 D .液化 8.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云 B .雨 C .霜 D .雾 A .“飘渺的雾”是气化现象 B .“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C .“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 .“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 A .山间的“云海” B .树枝上的“雾凇” C .花草上的“露珠” D .房檐下的“冰凌”

A .雪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 B .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C .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D .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9.当深秋的某天早晨,我们看到了覆盖在树叶、草地上的茫茫白霜(如图所示)时,这预示着冬 季即将来临。固态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下列哪一物态变化形成 的A A .凝华 B .升华 C .液化 D .汽化 10.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D 11.下列符号分别代表大雨、冰雹、霜冻和雾等四种气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C 12.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A A .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B .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C .江面弥漫的大雾 D .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13.下列物态变化中都是吸收热量的是A A .熔化 升华 汽化 B .凝华 升华 熔化 C .汽化 液化 凝固 D .凝华 液化 凝固 14.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C A .大雨 B .冰雹 C .霜冻 D .雾 A .春天里冰雪消融 B .夏天的早晨花草上有露水 C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D .初冬的早晨霜打技头

七年级科学上册4.7升华与凝华4教案新版浙教版

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 1?了解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了解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用升华和凝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观察记录 1、实验前,在烧杯里你观察到什么? 猜想把碘加热会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烧杯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 3、停止加热,在烧杯壁和蒸发皿底部看到了什么现象? 4、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冋题是什么? 5、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升华和凝华》课后反思 1、开始学生能对日光灯管为什么发黑提出大量的疑问,但基本上学生都不能回答提出的问题,学 生带着好奇,带着疑问,开始探索今天的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创新,并对具有独到之 处的学生加以表扬。 2、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出现不同的想法,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大部分学生 都能按照要求组装实验仪器。开始实验后,学生看到碘升华的明显的现象,感到很激动,而且 学生没有忘记把当时的现象做记录。并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了当时的情景。从中不仅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还加强了学生的记录表达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培养。 3、实验结束后,在讨论实验中最感兴趣的问题时,又一次把同学的胃口调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 不仅提出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同学之间你问我答,虽然学生回答的很粗糙,甚至理解错误,但体现了学生在积极思考。我也认为,平时上课时不仅要给予学生提 问的机会,也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也会给学生一种鼓励,也是学生一次锻炼的机会。 但是最重要是老师能把握好,最后能给与学生正确的解释,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所在。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回答,学会学习是教学的目的。 4、在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时,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 常温下樟脑丸的升华,冬天冰的升华,冬夜水蒸气的凝华(霜),这些过程进行得较为缓慢,气体又看不见,而难于被直接观察到,因此本节教学注重观察和实验,还注意对学生进行分析、推断的训练。最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生活中哪些现象我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 5、最后,看到变化无常的天气时,学生很想尝试用物态变化去解释很多的现象,让学生关注生活, 也让学生每走一步都能体现科学的精神。

升华和凝华 导学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导学案 学生姓名:________ 成绩等次:____ 3 四、升华和凝华 [导学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课堂导学] 一、演示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观察、思考。 实验现象:将碘锤加热时,可发现固态碘变为________;这是碘发生了______现象,停止加热,过一会发现碘蒸气变成了_______;这是碘发生了______现象。 二、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1.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变小是__________; 2.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________________; 3.用久了的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灯泡变黑了,这是灯丝先______后又______的结果。 4.北方,冬天的早上出现的霜是______,早上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_______;冰花在窗玻璃的___(填“内”或“外”)表面,树枝上出现的雾凇是______现象。 [课堂导练] 1.水的三态联系,将右图填完整 2.填写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名称: 严冬之夜在玻璃室内一侧出现“冰花”______;放在箱子 里的卫生球变小了_____; 3.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放在火炉上的冰一会儿不见了 B.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天地上出现了一层白色的霜 C.用久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 D.冬天,湿衣服结冰后变干了 4.干冰升华时会看见周围有_______,它是干冰升华___热使周围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而成的小水滴.舞台上的烟雾就是这样形成的 5.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6.夏天,小亮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只冰糕,发现包装纸上附有一些小冰晶,这是水蒸气_______而成的;随后又发现它在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而形成的。 7.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早晨有浓雾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了冰 8.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9.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CO 2)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 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10.夏天我们吃冰棒时,撕开冰棒包装纸,会发现冰棒冒“白气”,这是由于冰棒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______而形成的,据你的观察,冰棒冒的“白气”是向____(填“上”或“下”)的。 [知识小结 ] 1.升华: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要 热。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 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 [难点]: 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解释 [教学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碘、火柴、烧杯、圆底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新旧白炽灯各一只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引入新课 分析下面四句诗,你能从中找出那些物态变化? 春暖花开冰雪消融, 夏日炎炎河水干涸, 秋意浓浓禾苗露珠, 寒冬腊月河水结冰。 教师:刚才前面四句诗说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呢? 学生大多能答,有少数不能答。 教师:如果能,那你能否举出例子来说明呢? 学生举例 (二)、进行新课 1、想想做做【碘升华与凝华实验】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1)、实验前,在烧杯里你观察到碘的颜色_____。状态。

猜想把碘加热会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烧杯里的碘加热,烧杯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加热过程中,观察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4)、停止加热后,在烧杯壁和表面皿底部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移去酒精灯后,观察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6)、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2、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升华与凝华概念 3、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哪些是升华与凝华现象 4、学生举例,教师及时给以表扬 5、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进一步巩固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归纳 6、想想议议【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 学生独立完成 7、知识拓展:关于人工降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人工降雨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 8、课内练习 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9、交流 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归纳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 (四)、作业布置 能够利用电冰箱制造出露、雾、霜吗?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写出具体的方案,并在家中尝试。 [板书设计]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放热 二、六种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对应例题和练习-word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 【例1】如图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这是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在此物态变化中热量。 解析:固态碘直接变成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过一会儿,碘蒸气遇到冷的烧瓶壁,会直接变成碘晶体,这是凝华现象;在凝华时需要放出热量,所以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答案:升华;凝华;放出。 练习 1.(2019?东营中考)民谚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请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霜前冷,雪后 寒”现象产生的原因: 。 解析: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降低(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物体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需要吸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答案:霜是由于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吸热。 2.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例2】今年1月4日迎来了2019年的第一场雪,小朋友们高兴地堆起了雪人,寒冷的室外雪没有化成水,雪人却不断变小,这是现象,此过程要热量。 解析:室外的雪人没有熔化,慢慢变小,是由固态的雪吸收热量,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 答案:升华;吸收。 练习 2.(2019?青岛中考)下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A.初春,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 B.盛夏,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 C.深秋,屋顶和地面出现了霜 D.寒冬,晾在室外结冰的衣服变干 解析:冰冻的河面开始融化,冰化成水属于熔化过程,A不符合题意;盛冷饮的杯外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子液化形成的小水滴,B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C不符合题意;D、结冰的衣服变干,冰直接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过程,D符合题意,选D。 3. 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果蔬脱水新方法-升华脱水法。其原理很简单:先将水果蔬菜冷冻,使其 中的水结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态。 解析:升华现象是吸热过程,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所以升华脱水法的原理就是:先将水果蔬菜冷冻,使其中的水结冰,然后再放进低压的环境中,冰就吸收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答案:吸收,气 3.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例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经?秦风?蒹葭》中有一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思是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从物理的角度理解,以下正确的是()A.霜是由露水凝固形成的,“白露为霜”从物理的角度说是正确的

第6讲 凝华与升华

第6讲升华与凝华 班级姓名 请分别说出上图中相关的科学知识。 【知识精讲】 1.升华: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的过程。升华时要热。 2.凝华: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的过程。凝华时要热。 3.升华和凝华强调的是直接变化过程,中间没有出现态的过程。 4.物质三态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5.云、雨、雾、雪、露、霜等天气变化都是地球上的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 请在ab处分别填上相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精选例析】 例1.下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例2.课堂上,老师提供如表所示数据后,要求同学们自己设计、完成实验“用碘来验证物质可以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按照要求,小明设计实验方案如图甲所示,直接用酒精灯对装有固态碘的密封管加热;小丽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 乙所示,将装有固态碘的密闭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 (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碘是(填“晶体”或 “非晶体”)。 (2)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小明和小丽按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加热时,都能观察到的现象 是。 (4)完成实验后,小明和小丽都各自得出了结论,物质可以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但在展 示交流时,小丽对小明同学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小明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可能是固态碘先后经历了和两个物态变化才出现的。 碘的熔点碘的沸点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114 ℃184.13 ℃300 ℃~500 ℃ 空气中的水蒸气 小水珠 小冰晶 雾露 雪霜 浮在 空中 浮在 空中 附在 地上 附在 地上 a b

(5)小丽设计的实验方案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填“可靠”或“不可 靠”)。理由是。 例3.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露的形成:,。 (2)冰变成水:,。 (3)霜的形成:,。 (4)铁水变铁块:,。 (5)雾的形成:,。 (6)碘变成碘蒸气:,。 【习题精选】 1.吉林雾凇仪态万方、独具丰韵,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赞不绝口。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A. 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C. 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 水蒸气凝华形成的2.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碳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下列关于碳粉转化为碳蒸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A. 汽化、吸热 B. 升华、吸热 C. 熔化、放热 D. 凝华、放热3.2016年1月,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杭州出现了极寒天气。停课在家复习的小周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晶莹剔透的冰花。下列关于冰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B. 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C. 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D. 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4.冬天,在暖和的教室内,窗玻璃上会冷得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面;③“汗”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电冰箱是常用的家用电器,小明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下列是小明对有关现象的解释,其中不合理 ...的是( ) A. 夏天打开冰箱门,门口的一团白雾——汽化 B. 放在冷冻室里的棒冰包装纸上的霜——凝华 C. 冰冻矿泉水瓶的瓶壁上出现水滴——液化 D. 将水放入冷冻室,水便结成了冰——凝固 6.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出现的雾④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下列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春天,花坛里冰雪消融 B. 夏天,草地上露珠晶莹 C. 冬天,树枝上雾凇洁白 D. 秋天,操场上一度大雾弥漫 8.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升华和凝华、汽化和液化

XX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升华和凝华、 汽化和液化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升华 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特点: 物质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例如碘升华时要对它加热,就是要让碘吸热来完成升华。 2、凝华 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特点: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物质在凝华时要放热。 补充: 、定义: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2、常见凝华物质:气态碘、水蒸气、气态钨、气态萘等。 3、常见凝华现象: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黏附在物体上形成的。它的环境温度比“下露”“下雾”时更低。 灯泡用久发黑,目光灯两端发黑。 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的。小冰晶和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就掉下来,在掉落的过程中小冰晶熔化便形成了雨。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的最终状态是气态,汽化过程中物质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体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3.常见汽化现象有: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地面上的水变干,酒精蒸发等 补充: 、液化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当气体的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所有的气体都可以液化,其中温度降到足够低是指气体的温度下降至沸点或沸点以下。小同的气体液化的温度不同。利用这种性质可以分离物质。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大多数的气体液化,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煤气以及气体打火机用的燃气,就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们液化的,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们液化,必须同时降低温度才行。 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

升华和凝华(教师版)导学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2、知道升华能够获得低温,能解释相关升华、凝华现象. 【预习】 教材助读 阅读课本P26-27内容,知道: 升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 凝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 升华过程要热, 凝华过程要热。 预习自测 1、图1.5-1现象中不属于升华的是() 2、对如图所述解释准确的是() A.结霜是凝华现象 B.结霜是液化现象 C.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小水珠汽化形成的 D.所谓的“烟”并非真正的烟,是水蒸气凝 固形成的 二次备课: 【探究】 质疑探究 如图,在烧杯中放一些碘,然后用玻璃片盖 住烧杯,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碘吸热 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盖烧杯的玻璃片了出现了什 么现象。这些变化和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1) (2) 说明:(1) (2) 结论: 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 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 升华过程要热, 凝华过程要热。 知识网络 【当堂训练】 1、如图所示,用久了的灯泡内壁 变黑,是因为钨在高温下,变 成钨蒸气,然后遇冷在灯 内壁.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冬天窗户 上的“冰花” B.花盆中潮湿的泥土变干;白炽灯的钨丝变 细 C.冬天的“雾凇”;水面上结的冰 D.冬天冰冻的衣服,通风处自然晾干;利用 “干冰”人工降雨 3.现在超市里卖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 品,把它放置在舞厅包厢里、饭店里、厕所里、 汽车里等,能有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作用,使 您的居室温馨芳香.这种现象是() A.汽化 B.升华 C.凝华 D.熔化 4、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 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 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 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 5、日本札幌是著名的“温泉之乡”,它位于 日本北部,冬天非常寒冷.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 的记者在札幌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公路上 一点积雪都没有,但是路旁的积雪却足足有两三 尺高.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几种解释,你认为最有 道理的是() A.道路上的车太多了,雪来不及覆盖路面 B,积雪都被风吹到路旁去了 C.道路下面都铺了温泉管道,路面温度较高 D.路面是黑色的,水蒸气不能形成雪 6、在横线上写出物态变化的名称: (1)打开冰棍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棍冒“白 气” (2)冬天,能看到呼出的“白气” (3)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4)在寒冷的冬夜里,房间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 往结一层冰花 (5)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6)早晨的浓雾 二次备课: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升华和凝华学案

八年级物理升华和凝华(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习导航 现象原因 冬天,放在外面刚洗完的衣服很快就结冰了,过一段时间后衣服也干了衣服变干的过程,衣服上的冰变成了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时间长了会变小或消失,但在衣服上不留任何痕迹在樟脑球变小的这个过程中,固态樟脑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了 用久了的灯泡会变暗,仔细观察发现钨丝变细钨丝变细的原因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钨蒸气 上述可归纳得出:。(2)升华的定义:。(3)升华过程中物体由初状态()变为末状态()。【练习一】 1.下列现象都属于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水开了 C.春天,冰雪化了 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后,灯丝会变细 2.为了防止运输中的食品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的吸热来降温。 分析: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易升华的物质,把干冰放在运输车内,它直接升华为,同时大量的热来达到降温的目的。 现象原因 深秋或初春的早晨,草木、瓦石出现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草木、瓦石(温度在0℃以下)由态直接变成态 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树枝由直接变成 实验中碘蒸气变为固态气态碘不经过液态变成 上述归纳可得出:。(2)凝华的定义:。(3)凝华过程中物体由初状态()变为末状态()。【练习二】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C.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挂一层霜 D.寒冷的冬天,湿手摸室外的铁件时,觉得粘手 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需要,即为升华吸热。 物质由直接变为放热,即凝华放热。 (2)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 其中吸热过程的有:,放热过程的 有:。

升华和凝华-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升华和凝华(一) 一、选择 1、深秋的清晨会出现霜,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而成的小冰晶. A. 升华 B. 凝固 C. 凝华 D. 液化 2、湿衣服挂到-20℃的室外, 结冰后会逐渐变干, 原因是发生了() A. 蒸发 B. 升华 C. 凝华 D. 凝固 3、下列各组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出热量的是() A.液化和凝华 B.熔化和汽化 C.凝固和升华 D.凝固和熔化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只有在0℃以上才能汽化 B.升华实际上包括熔化和汽化两个过程 C.烧开水时从壶嘴里冒出来的“白气”实际上是小水珠 D.0℃的冰比0℃的水要冷,也就是它们的冷热程度不同 二、填空 1、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热;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热. 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瓶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过一会儿碘颗粒没有了,而瓶的底部也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这说明碘发生了现象,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弥散在瓶内.冷却一会儿再看,瓶内也没有液态的碘,但瓶壁上却附着固态的碘,这说明碘蒸气发生了现象,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 3、在严冬,早晨走进教室时会看到窗玻璃上有冰花,这是由水蒸气发生而形成的.冰花出现在玻璃的侧(填“内”或“外”). 4、在大规模的食品运输中,要采取降温措施防止食品变质.然而,使用电冰柜是不可能的.常常是在密封的食品袋周围放些干冰,利用干冰的升华来使食品降温 6、人工降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一般是用飞机或者高射炮、火箭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撒人云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急剧下降,于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就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为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下落形成雨. 升华和凝华(二) 1. 深秋的清晨会出现霜,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而成的小冰晶. A. 升华 B. 凝固 C. 凝华 D. 液化 2. (2012 ?鄂尔多斯中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7节-升华与凝华

4.7 升华与凝华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其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重、难点: 1、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______热。 2、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______ (2)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______ (3)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______ (4)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 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______ (5)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______ 3、在预习了课本知识之后,你能说说干冰有哪些用途吗? (二)合作探究 一:1、提出问题: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不可以相互转化呢? 2、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酒精灯、碘、铁夹 按下面的方法实验: (1)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少许碘,在靠近碘粒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 现象(碘的状态改变)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冷却,再观察碘的状态变化,观察棉线上析出的物质及其外观情况,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你应该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了吧,试举出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加以 解释给你的小组成员听。你能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升华和凝华现象呢? 二:干冰及其应用 干冰是固态的_________,它是将气体压缩、冷却后制成的。 (1)舞台烟雾:舞台上喷洒的干冰_____,需要从周围____(“吸”或“放”)大量热,使 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形成许多小水珠,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 (2)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很快升华变成气体,吸收周围大量热,周围水蒸气______成小冰晶,小冰晶渐变大下落,遇暖流______成雨,降落地面。 三:云、雨、雪、冰雹、雾、露、霜、“白气”、“冰花”

升华和凝华知识点总结

升 华和凝 华 一、知识要点 1、升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注:很多变化路线是这样的:固体====>液体====>气体,但是部分是不需要融化就直接能变成气体的,比如固态氧。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 (2)升华现象: ① 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 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 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④ 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⑤在锥形瓶里放入樟脑丸粉末,在靠近粉末的上方悬挂一支树枝,并微微加热,观察到锥形瓶中充满白色的 樟脑蒸气 ,却没有看到液态的樟脑,这是樟脑的 升华 现象;停止加热后拿出树枝,会看到树枝上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这是由于樟脑蒸气发生 凝华 现象的缘故。 (3)升华吸热: 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②人工降雨 去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为缓解旱情,我省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 升华 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熔化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③文艺演出时,为了增加演出效果,人们通过往舞台上喷洒干冰来制造“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感觉。“白雾”是干冰 升 华 吸 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成小水珠而形成的。 ④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发生 升华 现象,要 吸收 (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燃烧物的温度低于它的着火点。 ⑤医学上的一种“冷冻疗法”,实际上就是通过 干冰升华 获得 低温 使组织迅速低温冷冻,使组织坏死,达到不“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2、凝华 (1)凝华: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3)凝华放热 3、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关系。 环 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 着、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二、物态变化 1.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称做物态变化。 2.物态变化的具体形式有 、 、 、 、 和 。其中放热的形式有 、 、 。 3.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就是说,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如图2所示。

《升华和凝华》导学案 NO:20

《升华和凝华》导学案 NO:20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极度热情,投入学习。 重点难点:升华和凝华现象 能力立意: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 使用说明: 1、用20分钟自学教材92-95页,疑点与盲点用红笔标记 2、用25分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准备课堂交流学习指导:联系日常生活的现象来加深理解 一、自主学习

5、知识点四: 自然界中雨、雪、云、雾、露、霜、冰雹(霰)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1)雨、雾、露都是液化现象。云主要是液化现象。 (2)雪是凝固现象。 (3)霜是凝华现象。 (4)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球或冰块。其直径一般为5-50毫米,大的可达30厘米以上,常给国民经济、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冰雹和雷暴都是对流性天气,都发生在积雨云中,但是形成冰雹的条件要比雷暴条件高。 二、合作、探究 l.物质从变成叫升华,升华热;物质从变成叫凝华,凝华热。 2.利用干冰的升华热,使运输的食品降温,防止食物腐烂变质。 3.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现象。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玻璃—起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现象。 4.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常会出现“窗花”,这是现象,“窗花”出现在窗户的 (填“内”或“外”)表面。 5.家用白炽灯用久后,灯泡内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电灯灯丝发生() A.升华 B.凝华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 6.夏天,人们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冰棒纸外面有“白霜”,这是由于() A.“白气”和“白霜”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白气”和“白霜”都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白气”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D.“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7.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之前的气温比雪形成后的气温高 C.下霜前的气温比霜形成后要高,雪后气温一定比雪落地之前低 D.霜是在地面形成的,气温必然在0℃下,雪在高空中形成,雪后熔化需要吸收大量热量,使地面气温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