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背景原因型非选择题导学案

合集下载

小专题五背景(条件原因)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课件--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总复习

小专题五背景(条件原因)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课件--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总复习

三、答题模板
1.限定性设问:按答题方法,问什么答什么。 2.宽泛性设问:“××××的背景”或原因 ①时代大背景:时代特征或目的(为了什么)。 ②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从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③个人的积极推动或政府的重视。 ④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概括。
[典型例题] (2020 年江苏卷·节选)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 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 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 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 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
——据[意]彼特拉克(1304—1374 年)《热切想看万事》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 1600 年的伦敦港。
16 世纪末,伦敦港是世界贸易新轴线的中心。 此前英国开展了一系列探险活动。佛朗西斯·德雷克甚至攻击 了运载香料的葡萄牙大帆船及满载黄金、白银从美洲返航的西班
牙帆船,并作了第二次环球航行。“商人冒险家”和船主利用发 达的大西洋贸易给伦敦港提供了好机会。莫斯科维公司、皇家贸 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弗吉尼亚公司为第一个不列颠殖民帝国奠 定了基础。
学以致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这属 于宽泛性的设问。结合所学可知,从当时的经济(资
审题精准化 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工商业的发展)、政治(新兴资产 阶级的形成)、思想(基督教会的思想钳制)等方面概括 回答
概念透彻化 主观原因(经济+政治)+客观原因(思想)
(续表) 背景=经济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工商业的发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 西洋沿岸;伦敦港占有地理优势,水陆交通便利(发达的大西洋贸 易给伦敦港提供了好机会);英国开展的海上探险活动和海上掠夺 活动刺激了商业发展;英国有较强的海上军事力量;英国赢得了 殖民争霸战争,拓展了海外市场,有利于伦敦港的发展;英国建 立了一系列海外商业公司,有利于海港经济的发展等。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复习导学案6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复习导学案6
1.荷兰
(1)历史条件
①地理:濒临大西洋,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位置。
②经济:主要从事海外商业活动,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③政治: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获得国家独立;17世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2)海外贸易:荷兰商船数量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3)殖民扩张
①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A.得到了西班牙王室支持B.由垄断性贸易公司组织
C.受到宗教改革运动影响D.导致大量财富流入欧洲
()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A.美洲B.非洲C.亚洲D.大洋洲
()4.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课题——第28讲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姓名:
学习目标: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荷兰、法国和英国等西欧国家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课前预习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历史背景:
(1)经济因素:15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
增加。
(2)政治因素: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遭到荷兰强烈反对。
荷兰战败,英国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英法战争
争夺殖民地及欧洲霸权。
从法国手中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在印度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土地。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导学案及课时训练附答案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导学案及课时训练附答案

第3课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大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梳理】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的教训;③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政策的需要。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1)盛行的时间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2)是政治上的,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修身与治国)①含义: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包括(养生)和两个方面;②主要思想:强调“”,既尊重,反对,又主张发挥人的,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的哲学观。

4.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5.对西汉社会的影响(1)作用: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

6.地位衰落: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①经济恢复,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黄老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发展需要;③新儒学的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来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家、黄老之学、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基础、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②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实行仁政)①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君而伸天”。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②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

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重点突破练(三)专训导学案--2022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重点突破练(三)专训导学案--2022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冲刺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重点突破练(三)一、高考非选择题(25分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第一招中外关联材料类非选择题解题技法围绕“主题”中外关联——横向归纳比较:试题命制往往围绕“主题”选取中外关联的材料,横向归纳比较论证问题。

1.设问和答案一一对应高考考场上,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答题,以力争最理想的成绩,怎么办?一一对应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所谓一一对应法,就是指按照题目要求——主要是针对提(获)取或解读材料信息(题目表述是概括、指出某材料信息),一边读材料,一边在草稿纸上写对应的答案。

思考答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话题、角度、结论一一对应。

2.规范解答警惕五大误区(1)急于求成:对题目未作仔细分析,盲目作答。

(2)照本宣科:对材料未能获取有效信息,缺乏概括总结。

(3)贪多求稳:对问题解答啰嗦,抓不住要点。

(4)表达不准确:对问题理解不清,表述杂乱。

(5)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

[高考示例][2021·全国乙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

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

《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

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

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

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

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单元(上)20世纪上半叶动荡、革命与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导学案

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单元(上)20世纪上半叶动荡、革命与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导学案

第十三单元(上)20世纪上半叶动荡、革命与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特征]政治: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列强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德、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苏俄十月革命后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激化,导致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出现。

美国罗斯福新政使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文化: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初现代科学理论(相对论、量子论)体系建立。

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电视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主干知识]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4)1914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战争进程:(1)第一阶段:1914年7—9月,战争初期。

①在欧洲形成三条战线。

②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③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①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伤亡惨重。

②1916年,英德进行日德兰海战。

(3)第三阶段:1917 年,战争出现转机。

①1917 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于1918年退出战争。

历史导学案高一历史导学案(秦汉篇)

历史导学案高一历史导学案(秦汉篇)

历史导学案高一历史导学案(秦汉篇)历史导学案高一历史导学案(秦汉篇)导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本次导学案将带领同学们探索秦汉时期的历史,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修建万里长城等重大事件,以及汉朝的兴起与繁荣等。

希望通过导学案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开创了秦朝的历史。

秦国为何能够在战乱纷争的年代中脱颖而出,迅速统一六国呢?原因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1.1 背景与原因首先,秦国拥有较为强大的军队。

秦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强化,例如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属国制、郡县制与县制等,从而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力。

此外,秦国还大力发展农业和军事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济与武器装备。

其次,秦国实行了法家思想的管理体制。

法家思想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高效的行政管理,对秦国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秦始皇颁布了《秦律》和《焚书坑儒》,统一了法律和文字,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最后,兵器秦统一六国,秦国还建设了一系列的防御设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万里长城的修建。

万里长城的修建不仅加强了秦国的防御能力,还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1.2 影响与启示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为后来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另一方面,秦始皇统一文字,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统一,为后来的文化交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汉朝的兴起与繁荣秦朝的灭亡后,汉朝接续而起,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汉朝的兴起和繁荣,离不开刘邦的智慧和谋略,以及汉武帝的治国才能。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1 刘邦的智慧和谋略刘邦是汉朝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刘邦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能力,成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接管了大部分的权力。

他斩将夺旗,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了汉朝。

高三历史导学案

高三历史导学案

高三历史导学案课程概述高三历史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最后一门课程,也是学生接受中华文化教育的最后一次机会。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分为清末民初、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三部分,世界现代史主要包括二战期间和冷战时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史,进一步感悟历史的启示,增进对人类文明的认识。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通过学习历史事件的细节,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意义以及它们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2.发展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历史课程的学习强调对细节和背景的理解,以及对不同的因素和事件的分析和比较。

学生在比较不同事件和时期的同时,也可以发展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了解多元文化:本课程涵盖了中国和世界的多个历史时期,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模块一:清末民初1.清朝末年的政治形势:包括清朝的垮台原因和逐渐崩溃的历程。

2.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民主宪政运动:介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等,反映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历史发展。

模块二:抗日战争时期1.政治局势与军事形势:介绍中国民族抗战的背景、憎战以及抗日的过程。

2.抗战期间的社会与文化:介绍抗日文化的形成,并阐述其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模块三:新中国的成立以来1.建国初期的政治文化: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这三个时期的政策、影响和改革。

模块四:二战期间1.德国和苏联在二战中的竞争:阐述英法两国在二战中的战争历程。

2.日本和美国在二战中的角逐:介绍日本入侵东南亚和太平洋,以及美国的反击战争历程。

模块五:冷战时期1.美苏领导的两个阵营的竞争:介绍中美在朝鲜战争中的历史形势以及由此导致的国际局势。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二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导学案

第二课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反映当时人们对经济建设的何种倾向?[提示]不顾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事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影响:“大跃进”大炼钢铁造成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恶化,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等历史教训。

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邓小平曾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请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

[提示]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我国从1966~1976年10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如下:“1966~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9.6%。

1967~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4.2%。

1972~1973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2%。

1974~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

”其中1973、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出现两次较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5.有人认为“文革”虽然是一场内乱,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而不能彻底否定“文革”。

这种说法对吗?[提示]“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

“文革”时期在科技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我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不否定十年期间的成就。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题型专练
背景条件原因型非选择题导学案
•1、(2012年高考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背景型非选择题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可能性)
•巩固练习
•(2012年高考全国卷)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6分)
•2006年全国文综Ⅱ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8分)
原因型非选择题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主观意识)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
⑵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2、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巩固练习
•2006年全国文综Ⅱ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2)根据材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战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12分)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2009高考全国卷)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

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8分)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4分)
解答非选择题出现失误的原因及解决办法•(1)没有思考,看到题目就答,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

•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

•解决办法:认真审题。

审题意——紧抓“题眼”,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

•(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解决办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

•(4)角度单一、重复。

•解决办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