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背景原因非选择题

合集下载

连线2011年高考历史非选择型试题

连线2011年高考历史非选择型试题
文 理 综 台
责 编 邵 新 平/ z z 2 O g s y 0 3@ 1 6 o 2 . m c
连线2 1年 0 1
高考历史非选择型 试题
。 杨 芳
【 1字 料 非 择 皇 文 材 型 选 题
文 字 材 料 型 试 题 是 高 考 历 史 试 题 中 主要 的 题 型 之 一 .
这 类 题 目非 常符 合 高 考 中“ 材 料 、 情 景 、 问 题 ” 新 新 新 的考 查 理 念 。它 主 要 是 从历 史 典 籍 碑 刻 类 ( 史 文 献 、 方 史 志 、 历 地 名
接 教 材 相 关 知 识 点 . 观 把握 材料 宏
第二步 : 据设 问, 依 细读 材 料 , 大 限度 获 取 有 效 信 息 。 最
矛 盾 的 基 础 之 上 发 生和 发 展 起 来 的 ( 重 号 为 本 试 卷 所 着
加 、
— —
毛 泽 东《 中国 革命 与 中 国共 产 党 》 1 3 ) ( 9 9
答 案 除要 求 科 学 规 范 外 . 又有 一 定 的变 通 性
() 1 根据 材料 一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出西 周 和 秦 朝 的主 指 要 政 治制 度 。分 析 说 明 周 秦政 治 制 度 的主 要 差 别 。( 分 ) 8 ( ) 合 所 学 知识 , 明 材 料 二 中“ 专 在 下 ” “ 专 在 2结 说 其 、其
o解 题技法
第一步 : 速浏览材 料 , 解材料 的考查大体方 向 , 快 了 链
8 0高中生之友・ 上半月刊 1 221 —/0 2
文理综台
责 编 邵 新 平/ z z 2 O 1 6c m g s y O 3@ 2 . o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评析、评述类材料解析题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评析、评述类材料解析题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评析、评述类材料解析题一、题型分析评价类试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析”“评述”“简评”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历史试题。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

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

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自《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答题模板习题演练1.1.心。

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

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标本兼治———历史非选择题解题能力与方法

标本兼治———历史非选择题解题能力与方法

2020年第17期/B (06)【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

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限定提示限定中心求答限定中心求答限定中心求答提示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众所周知,历史高考题长久以来只有两大类题型,即选择题及非选择题。

2020年参与新高考的省份的高考模拟题,非选择题分数更是占到55分,比重增加。

可见,非选择题对于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或者说对于历史成绩,无疑是越来越重要了。

当然,对于如何解答非选择题,也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看过很多有关解题方法的文章,也听过很多老师的试题讲评课,大多是总结题型,形成套路,学生即可照猫画虎。

殊不知,历史试题,并非理科公式可以直接套用,一味追求技巧和套路,只能使学生陷入死框以致难有突破,更甚者,束缚学生的思维,与考题要彰显的意图南辕北辙。

一、解题误区常见解题方法一:审题公式。

即对问题结构化,把问题分为如提示语(答题方式)、限定语(时空范围、条件性质等)、中心语(回答对象)、示答语(回答内容)等。

这种审题方法,意在防止出现审题错误,但如果学生对每道题都先做这样的划分,无疑是给学生加了几道分析结构题,首先时间上是一种负担,思路上也不见得更加清晰,有很多同学反应是越绕越乱。

高考很多设问一目了然,如2019年全国1卷42题,如果学生对每一问题都教条地去套用审题公式,无异于画蛇添足。

常见解题方法二:总结答题公式。

如,回答历史原因公式(见表1):设问: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标本兼治———历史非选择题解题能力与方法刘辉1,宋颂2(1.北京日坛中学,北京100020;2.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高考历史试题中,非选择题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不少备考策略是关于如何解答非选择题的方法,甚至是捷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方法反而把学生引入了答题的误区,造成了对思维的禁锢。

【人教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系列练:非选择题4(含解析)

【人教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系列练:非选择题4(含解析)

人教历史2020高考一轮基础系列练:非选择题(4)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

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2)你赞成材料二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0字左右)答案(1)鸦片战争: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发,中国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工业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戊戌变法兴起,中国迈出政治变革的第一步。

(2)观点一:外因论。

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列强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列强的侵略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非选择题答题技巧:1、读――解答的前提“读”即阅读材料,具体应掌握以下原则:(1)先读设问,再结合设问阅读材料。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确,而且便于从材料中找寻有效信息。

(2)重视两头。

材料的首尾两头多为段落的中心语句,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

(3)看出处。

材料的出处常被同学们忽视,但是这些文字往往会给我们提供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利于我们利用熟悉的课本知识去解读陌生的材料。

(4)划层次。

2、找――解答的关键“找”即找有效信息、找答案。

(1)根据标点符号判断段落结构,确定信息源。

“、”和“;”表示多个同类信息的并列。

“。

”表示一个完整信息的叙述完毕。

“……”在材料中多表示与解题无关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说“……”的前后有可能会隐藏着有效信息。

根据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线划出相应的层次。

(2)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确定答案****。

在设问中,常有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类似文字。

解题时,须对这些限定词语予以关注。

①“根据材料……”:这种设问多表示答案主要通过材料来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现在材料中。

②“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表示仅仅依靠材料还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过课本知识来补充完整。

3、答――解答的体现“答”即答题,这一点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步。

(1)一题多问时,应对所答内容进行区分,先写出题目的中心语再进行答题。

(2)注意设问分值。

学会根据分值确定答案的多寡。

(3)规范作答答题格式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语言规范,语言学科化、简洁准确化。

高考必备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

高考必备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一、解答非选择题整体把握:“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1) 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应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语言,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二、解答非选择题具体步骤:第一步、审设问高考主观问答题的设问审读,一般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答案来源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据材料”,二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若是“据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作答既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利用教材结合点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

二审时空限制要注意审清设问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故要审清时空,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三审提示词语(即怎么答)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

常见提示语有:指出、概括、简述、分析、阐述、说明、论证、总结、评价(或评析、评论)、评述、比较等。

设问中的这些行为动词既体现了试题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因此,要认真审读设问中的这些提示语,准确掌握解题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联系教材知识,做出准确判断;联系题目提问,寻找相应信息;围绕观点组织材料。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 材料三 • 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 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 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10分) • 本问围绕经济全球化问题。题中提到经济全球化有人 肯定,有人否定,并要求分析其两重性,因此,必然 从两方面分析。本问还有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全球化 问题,这个问题也要考虑面对问题的两重性。本问可 分解为三或四个组成部分。本问共10分,每部分约2 到4分,也就是一两句话。本问在理论上涉及经济发 展规律和怎样面对规律的问题。 •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 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 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 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 答案主要从材料中发现、整理、提炼。材料中 第一句可归纳、概括为商品流通,第二句可归 纳本问主要是两个小问题一是20世纪初各国 经济联系密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现。二是受益国是哪些?本 概括为资本流通,第三句可归纳、概括为人员 流通,第四句可归纳、概括为货币流通。如果 按每个得分点2分来算,这就有8分了。还有 一问是受益国是哪些国家?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是“伦敦的居民”伦敦是英国的首都,这等于 说出了英国,从材料中还可看出这是有大量资 本输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国家, 也可以包括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 答案: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 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三、文科综合试题中,历史 试题的解题思路
• 解题的关键在审题。审题必须做好 以下三点: • 1.认真阅读试题和试题中的各类材 料,对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 • 2.对试题中的问题进行时空定位。 • 3.分析、分解试题搞清楚试题的结 构。

【高考历史】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背景、原因类设问.doc

【高考历史】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背景、原因类设问.doc

突破非选择题的答题模板一一【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答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1(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3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举例说明】: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时,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支持、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列强无暇东顾等方面来回答。

注意: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背景、条件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典例调研】调研1 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

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

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

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严复《法意》材料四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6年全国文综Ⅱ •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 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 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 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恩格斯还 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 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 发展的原因。(8分)
• 2006年全国文综Ⅱ •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 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 (2)根据材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 (鸦战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
• (3) 答案: • 政治: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分) • 经济: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发展;(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 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分) •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 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 科技发展。(4分)
★ 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 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 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 盾„ ★ 从材料中找答案• Nhomakorabea••
( 2009高考全国卷)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 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 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 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 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 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 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 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 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 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 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 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 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 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 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 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 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 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 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 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 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 答案: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 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 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 不断发展。
解答非选择题出现失误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 (1)没有思考,看到题目就答,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 • 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 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 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 知识的结合点。 • (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 • 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 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 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 • (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 解决办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 材料,做到史论结合。 • (4)角度单一、重复。 • 解决办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 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 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国门洞开的背景:国内,国际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 因素 (可能性) 如: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高考题型专练
背景条件原因型非选择题
1、(2012年高考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 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 答案:“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 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 济生活受到影响。
• (2009高考全国卷) •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 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 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 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 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 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 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 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 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 (2012年高考全国卷)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 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 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 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 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 答案:经济上,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 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 科技上,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城市 交通状况日益复杂)。
• (2) 答案: • 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 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3分) •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 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分) • 思想文化: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 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分)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主观意识)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 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 ⑵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 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 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如: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 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2、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 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