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折射——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脉络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

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探淵2015-09-15 09:10:00 《北方論叢》胡維革張昭君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代儒宗”。
他把晚清讞為“空疏虛鶩”的程朱理學與譽為“務實求樸”的經世之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建構起了獨具特色的理學經世思想。
爾後,他以這一思想為原發點,又衍生出一系列子思想,諸如扶人心、正民氣、講究德治的思想,整官風、除積弊、崇尚人治的思想,肅軍心、扶名教、註重思想文化之戰的思想,自強自立、學習西方、因時變革的思想,等等,從而構成了他理學經世思想的整個大廈。
因此,我們要想深刻認識和正確解讀曾氏的整個思想,必須首先對其理學經世思想進行一番爬梳整理,探賾索隱。
本文僅對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的形成過程、內部結構及其獨步之處,做一點探淵性的思考。
一、鑿通理學與經世之鐵幕從思想學術角度講,有清一代是理學、實學、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此起彼伏、流動不居的時代。
正是在這一特定的文化時代裏,曾國藩鑿通了理學與經世之學的鐵幕,將其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對此,梁任公先生有過一段精彩的闡述:扶道正心的程朱理學的產生有其進步性和合理性,但到明末清初,它已成為士林學子抨擊的對象。
雖“自康雍以來,皇帝都提倡宋學--程朱學派,但民間--江浙為中心,‘反宋學’的氣勢日盛,標出漢學名目與之抵抗,到乾隆朝,漢學派殆占全勝”。
然而,物極必反,本為“明道證經”的考據學到乾隆時期走上了極端,饾盯瑣碎,脫離現實,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
“乾隆末年以後,學者‘絕對不問政治’的局面已開始改變,今文派興起,想在乾嘉間考證學的基礎之上建設順康間‘經世致用’之學”。
不過,今文經的“微言大義”並沒有脫出乾嘉考據的窠臼,因而也沒給末世王朝帶來任何生機。
結果,在“洪楊亂事前後,思想界引出三條新路,其一,宋學復興。
乾嘉以來,漢學家門戶之見極深,‘宋學’二字,幾為大雅所不道,而漢學家支離破碎,實漸已惹起人心厭倦,羅羅山(澤南)曾滌生(國藩)在道鹹之交,獨以宋學相砥礪,其後卒以書生犯大難成功名。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晚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政治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知识归纳一、晚清政局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
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1)内忧外患的形势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①总理衙门的设立。
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
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
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
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百日维新中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

百日维新中的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百日维新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发起,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场运动中,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背景与动因百日维新发生在清朝晚期,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问题,国力渐衰,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使中国人民感到愤怒和屈辱。
这些困境激发了一些进步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认识到中国亟需进行变革以拯救国家。
二、思想启蒙的影响1. 启蒙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积极倡导吸收西方的思想与理论,通过翻译、出版书籍等方式将新思想传播给广大民众。
他们提倡人人平等、宪政民主、科学教育等理念,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思考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2. 新式教育的推动:思想启蒙旨在改变中国陈旧的封建观念,培养新一代具有进步思想和现代知识的青年。
康、梁等人创办了新式学校,推行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拥有现代思维的学生,为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变革的实践1. 文学与新闻刊物的兴起:百日维新中,大量新型报刊和杂志涌现,为舆论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平台。
这些媒体宣扬现代观念,批评腐败和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引导人们思考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2. 政治体制的改革:百日维新倡导君主立宪制度,试图通过改革官僚体制和建立议会来完善国家政治体制。
虽然改革未能成功,但对于未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3.社会习俗的转变: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引发了传统观念的挑战,妇女和下层社会的解放成为一种潜在趋势。
部分地区开始消除妇女封建束缚,推行婚姻平等与妇女教育,这为后来的妇女运动奠定了基础。
四、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百日维新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主要原因有内外抵制、官僚贵族阶层的反对、统治集团的守旧等。
然而,百日维新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奠定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基石。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刍议一、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过程曾国藩从传统的封建理学家到洋务派大官僚的思想转变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1840年,正当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之时,曾国藩才刚刚开始他的京官生涯。
他对于敢于制造麻烦的英国人十分反感,同当时的众多封建士大夫一样,盲目而乐观地认为英国人如果胆敢北上,必会被打得片甲不留,当《南京条约》签订之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但是由于条约在文字上写得冠冕堂皇,让人感觉好像只不过是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清国赏赐给了英国人的一些好处而已。
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仅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封建士大夫,秉承的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
但是,应该看到,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年轻时的曾国藩亦是如此,此时的曾国藩虽然传统,但并非死守传统之人,他身上已经具备了从地主阶级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内在因素。
第二阶段:道光末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此期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受朝廷组织湘军同太平军战斗了十二年,自己也完成了由封建文人向封建军人身份的转变,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采购了一批西洋先进武器,并且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譬如,他坚持非洋炮不用,船炮不齐不出,终于建成了当时国内技术装备最为先进的炮船船队,夺取了水上控制权,使湘军在同太平军争夺沿江重镇的各个战役中,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地位。
长期的斗争经验和此时同西方国家的一些接触上,使曾国藩逐渐认识到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如果不及时变革,只能落伍于世界潮流,此时,曾国藩兼采汉学认识论和治学方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并且开始积极地关注西方各国的情况,尤其注意西洋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这一切,为其洋务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一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曾国藩的思想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波澜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却完全震撼了曾国藩的内心,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就攻下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使得他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挑衅下,毫无应对之策,此时的曾国藩思想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伦理政治观念上由原来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保持天朝至尊,转变为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讲究“忠信笃敬、守定合约”。
清朝末年的社会转型研究

清朝末年的社会转型研究清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随着列强入侵、农村起义、社会变革等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经济领域的转型在清朝末年,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转型。
一方面,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传统产业和手工业遭受了打击。
与此同时,西方的工业革命也传遍大江南北。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的传统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同时,逐渐兴起的商业资本也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这些商人们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并且积极参与了农业和工业的投资,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二、政治领域的变革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政治形势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一方面,由于列强的侵略,清朝王朝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内部的腐败现象也严重加剧。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王朝的内忧外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朝王朝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试图通过推行各种新政策,从而加强王朝的统治和改革社会秩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和反对。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场变法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它为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思路和方向,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当时的政治理念和发展道路。
三、文化领域的转型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受到挑战,以及欧洲文化和思想的到来,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衰退的趋势。
与此同时,一批新兴的文化人也随着时代呼声的到来,不断地挑战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这些人包括了范仲淹、魏源等人,他们以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不断地推进中国文化的变革。
四、社会领域的变化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随着王朝的衰落,废奴运动也在中国兴起。
此时,许多奴隶和佃农开始反抗自己的主人。
而一些反奴隶组织和人士也不断地向社会传递着自己的声音。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转型是一段值得探究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社会模式受到了挑战,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传统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一、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特点有着强烈的等级制度,阶层分明、等级森严,封建的统治阶级掌控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但是,在19世纪末,国内外的种种事件和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一体系的瓦解。
首先,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通过强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变革。
其次,清政府在面对国际压力时失败不断,失去了民心。
光绪年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起义引发的社会动荡,对清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政府开始改革。
“戊戌变法”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它一度给中国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希望,但随着改革的失败,变法的势头逐渐减弱。
不过,即使失败了,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变革的开始。
中国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推进,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不一定能与欧美国家相比,但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文化转型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文化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不断被重新评估。
在新时代,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批挑战传统的现代派文艺人才。
同时,更在其后,自由翻译小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流派相继出现。
现代派文艺人物认为“白话文是百姓文学,是别过了世故的文学”,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变革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长辈,注重礼节,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也培养出了一个善于虚伪、固步自封、排斥这个世界的民族性,严重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代文化取代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文学的普及,也成为这一转型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总结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
道光时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道光时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道光时期是清朝末期的一个重要时期,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与众不同。
一、道光时期的文化背景道光时期(1821-1850)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个封建王朝之间的草船借箭。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封建生产关系在逐渐溃败,商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时,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的文化变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道光时期的文化变革道光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经历了很多变化和冲击。
在这个时期,中国各种文化现象都发生了变化。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思想的嬗变道光时期,传统儒家思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文化理念和观念,其中包括崇尚实用,注重科技,强调自我发展等等。
2. 文化艺术的多元化道光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在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都出现了大量的创作和收藏。
同时,中国的现代文学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以《红楼梦》、《西游记》等为代表的文学名著传世至今。
3. 文化产业的兴起在道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导向,如霁云楼、观音桥、平壤阁、紫禁城等,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受到了大力扶持并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这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光时期的影响1.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道光时期的文化变革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获得了很多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英国的机器工业,美国的棉花工业等等。
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思想的引进,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2. 引领了中国文化的新趋势道光时期的文化变革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外部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审美趋势的转变。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 (5)资产阶级 ①态度: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改革 科举,倡导实业救国,发起戊戌变法运动。
►[拓] 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面临的两大任务:一是争取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首要任务;二是实现社会进步,实现近代化,即政治民主 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补] 近代条约体制的确立、公使驻京的实现、觐见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得中国近 代外交体制开始取代传统宗藩体制。总理衙门的设立、向外派使的尝试、利用公法 知识维护自身国权等行为,表明晚清政权开始较为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项, 它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无知无能。
社会阶层 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
❖ ②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 缝中艰难产生。
❖ ③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对外开放; “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
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政 治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封建压迫和西方侵略激化矛盾 ②过程:爆发——金田起义;高潮——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 征;转折——天京变乱;防御——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颁布《资政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 出现 了 “ 前 所 未有 的大 变 故 ” , 严 重 的经 济 、 政 治 和社会 危 机 使 中 国封 建 社 会 走 到 了历 史 的 尽 头 ,
曾国活 的年 代 , 是 中 国封 建 社 会 日益 走 终于逐 步 沦为半 殖 民地 半封 建社 会 。
其发展 脉络 , 是 晚 清社 会 变 迁与 文 化 转 型 的 折射 , 其 形 成 有 其 哲 学基 础 、 阶级 基 础 、 社 会 基 础 和 实践 基 础, 经历 了一个 由萌 芽到初 步形成 、 逐 渐成 熟、 不 断发展 的过 程 。 ’ [ 关键 词 ] 晚清社 会 ; 文化 转型 ; 曾国藩 ; 文化 思想 ; 形成 ; 发展 [ 中 图分类 号 ] C 9 1 2 . 1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3— 0 7 1 2 ( 2 0 1 4 ) 0 4~ 0 0 0 1 — 0 3 曾 国藩 文化 思想 在 近 代 中国思 想 文 化 史 上具 统文 化形 成 巨 大 的 冲击 。 曾 国藩 文 化 思 想 , 既 是
第 4期
2 0 1 4年 0 8月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Hu ma n i t i e s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向腐 朽没 落 , 而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迅 猛 发 展 并 入 侵 中
伴随着经济 、 政治 、 社会 生活的腐朽没 落 , 以
国, 中国社 会 逐 渐 沦 为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 时 儒 学 为主体 的中 国传 统 文化 也 日益 走 向衰 微 。众
代 。晚 清 中 国社 会 的急 剧 变 动 , 不 仅 使 它 处 于 一 所 周 知 , 儒学本是孔 、 孟等先秦思想家创立 的“ 诸
有 重要 的地 位 和影 响 , 有 人 称 曾氏 为 “ 道德 、 文章 、 当时社会 历 史 的 产 物 , 同 时也 是 其 独 特 的 文 化 实 事功 三并 不 朽 ” 。 曾 国藩 文 化 思 想 既 是 时 代 的 产 践 的产 物 , 其 形 成 有 其 当然 的哲 学 基 础 、 阶级 基
No . 4
Au g .2 01 4
晚 清 社 会 变 迁 与 文 化 转 型 的 折 射
— —
曾 国 藩 文 化 思 想 的 形 成 及 其 发 展 脉 络
范 巳天 大 干 平
( 湖南 人文 科技 学 院 思 想政 治理 论课 教学 部 , 湖南 娄 底 4 1 7 0 0 0 )
种社 会 急剧 转 型期 , 也 使 它 处 于一 个 文 化 的重 要 子百家 ” 中的一 个学 派 。但 自汉 代 开 始 , 经 董 仲舒 转 型期 。此 时 的中 国思 想 文 化界 , 一方 面, 以儒 学 的 阐发 , 汉 武 帝 的扶 植 , 儒学 开始定于一 尊, 成 为 为主体 的传 统 文 化 日益 走 向 衰微 ; 另一方 面, “ 西 封建 统治 的 官方 意识 形 态 。历 经 千 年 , 至 南 宋 以
丰 富经历 和 文化 修 养 , 引领 文 化 转 型 潮 流 。 曾 国 情 况愈 加糟 糕 。道光 时 期 , 朝 政 已腐 败 不 堪 , 国库
藩 文化 思想 的形 成 及 其 发 展 脉 络 , 是 晚 清 社 会 变 空 虚 , 社 会动 荡 , 民怨 四起 , 农 民起义 此起 彼伏。 迁 与文 化转 型的 折射 。曾 国藩 文 化 思想 的形 成 与 特 别是 1 8 4 0年鸦 片 战 争 的爆 发 , 更 使 中 国 封建 社 发展 , 有 一合 乎历 史逻辑 的 发展脉 络 。
[ 摘 要] 曾 国藩文化 思 想是在 中国封建 社 会 已走 向腐 朽 没 落、 西方 资本 主 义却 迅 猛 发展 并 开始 打 开 中国 国门的历 史背景 下产生 的。 当时的 中 国思 想文化 界 , 一 方 面 以儒 学 为主 体 的传 统 文化 走 向衰微 , 另一 方面“ 西 学东渐 ” 使 西 方文化 开始 浸入 中 国并 形成 文 化 冲 击 , 中 国社 会 处 于一 个 文化 转 型期 。 曾 国 藩文化 思 想 , 既 是 当时社会 历 史的 产物 , 同时也是 其独 特 的文化 实践 的 产物 。 曾国 藩文化 思想 的形 成及
学东渐 ” 又 使 西 方 文 化 开 始 浸 入 中 国并 对 中 国 传 程 、 朱 为 首 的理学 家在 儒 学 的 基 础 上将 佛 、 道 中 的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7— 0 4 . [ 基金项 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 科学基金 项 目“ 曾国藩与近现代 湘 中乡土社会 文化风气的 变化研 究” ( 1 1 G D 3 5 ) 。 [ 作者简介 ] 范大平 ( 1 9 6 2 一 ) , 男, 湖 南隆回人 , 湖 南人 文科 技 学 院思想政 治理 论课教 学部教 授 , 研 究方 向: 文化社 会
物, 又是个 人修 为 的结 果 。 曾 国藩 生 活 的 晚 清 , 封 础 、 社会 基础 和实 践基 础 。
建统治 的腐 朽溃 败 与外 敌 的强 势入 侵 使 各 种 矛盾 ( 一) 中 国封 建社会 的 没 落与传 统 文化 的衰微 交织 在一 起 并 不 断 激 发 , 中 国社会 不 仅 处 于 一 种 始 于春秋 战 国时 代 的 中 国封 建 社 会 , 在 历 经 社会 急剧 转 型 时 期 , 而 且 处 在 一 个 文 化 转 型 的 重 2 0 0 0 多 年 的改 朝换 代 之 后 , 至 清 乾 隆 后 期 开 始 全 要时期 。处在历 史 潮 头 的 曾 国藩 以其 不 同寻 常 的 面衰落 。到 曾 国藩 出生 的嘉 庆 十 六 年 ( 1 8 1 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