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A.杰弗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伽达默尔:《赞美理论》

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

布卢姆:《影响的焦虑》

贡布里希:《艺术和科学》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作家论创作》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

马科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

尼采:《权力意志》

奥·帕斯:《批评的激情》

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

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

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

高概:《话语符号学》

伽达默尔等:《理解与解释》

佛洛依德:《佛洛依德著作选》

佛洛依德:《佛洛依德后期著作选》

戴维·洛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评论》(上下)

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

补充(转载,致谢)

马列文论专题:计14种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

2、哲学手稿》,

3、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马恩全集》

第42卷);

4、《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二册),

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

同6、类型书可选用);

7、《列宁论文学与艺术》,8、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另有同9、类型书可选用);

10、《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11、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1、2卷),13、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高尔基论文学》,15、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6、高尔基:《不17、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18、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9、《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20、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1、《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1、2卷),2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3、《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2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5、《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选》,26、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27、《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2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30、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31、[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32、1950)》,33、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补充(转载,致谢)

文学理论研究专题:计33种

A类: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2、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有旧版);

3、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

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旧版);

5、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

6、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有旧版);

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8、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有新版);

9、伍10、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下),11、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有旧

版可用);

12、伍13、蠡甫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14、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15、胡经之等编:《西方20世纪文论选》(1-16、4),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版;

18、王逢振、盛宁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19、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20、[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21、三联书店1984年版;

22、[美]卡勒:《文学理论》,23、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25、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26、[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27、三联书店1988年版;

28、[英]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29、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0、[美]科恩等:《文学理论的未来》,3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2、[美]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3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4、[加]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35、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版;

36、[法]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上、下),37、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8、[美]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39、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0、[加]叶维廉:《中国诗学》,41、三联书店1994年版;

42、[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4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45、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46、王宁编译:《新文学史》(1),47、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王逢振主编:《2000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49、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50、王逢振主编:《2001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B类:

1、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

2、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3、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4、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5、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

6、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版;

9、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1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1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6、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1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西方现代文论专题:计154种

(一)形式主义专题

1、[法]托多罗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

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4、三联书店1989年版;

5、[俄]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

6、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俄]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8、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

9、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英]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12、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英]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14、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5、[英]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16、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17、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版;

19、方珊:《形式主义文论》,20、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专题

21、[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22、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3、[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24、布拉格-25、巴黎》,26、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

27、[英]霍28、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29、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0、[美]肖尔斯:《结构主义与文学》,31、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2、[美]司格勒斯:《符号学与文学》,33、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4、社科院外文所编:《布拉格学派及其他》,3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36、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37、三联书店1988年版;

38、[美]卡勒:《结构主义诗学》,3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美]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41、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2、[英]斯特罗克等:《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43、斯特劳斯到德里达》,44、辽宁教育

出版社1998年版;

45、[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46、三联书店1988年版;

47、[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48、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9、[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5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法]罗兰"巴特:《S/Z》,5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3、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5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5、[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5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7、[法]格雷马斯:《结构主义语义学方法研究》,58、三联书店1999年版;

59、[美]德里达:《文学行动》,6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1、[美]卡勒:《论解构》,6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美]德曼:《解构之图》,6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美]米勒:《重申解构主义》,6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杨大春:《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6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

69、胡亚敏:《叙事学》,70、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

71、赵毅衡:《文学符号学》,7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73、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74、华中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

75、方生:《后结构主义文论》,76、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三)精神分析学专题

77、[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78、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9、《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80、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81、《弗洛伊德论美文选》,82、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83、[奥]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84、三联书店1991年版;

85、[俄]巴赫金:《弗洛伊德主义》,86、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87、[美]霍88、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89、三联书店1987年版;

90、[美]霍91、兰德:《后现代精神分析》,92、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93、陆扬:《精神分析文论》,94、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5、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96、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四)神话-原型理论专题

97、[英]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98、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99、[瑞]荣格:《心理学和文学》,100、三联书店1989年版;

101、[瑞]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02、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3、[瑞]荣格等:《人类及其象征》,104、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05、《荣格文集》,106、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07、[加]弗莱:《批评的剖析》,108、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09、[加]弗莱:《伟大的代码》,11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1、[加]弗莱:《批评之路》,1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3、[加]弗莱:《诺斯洛普"弗莱文论选集》,11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15、[法]列维-116、布留尔:《原始思维》,117、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后有新版);

118、[法]列维-119、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120、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21、叶舒宪选编:《神话-122、原型批评》,123、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五)现象学与解释学专题

12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25、三联书店1987年版(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修订译本);

126、[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127、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128、《海德格尔诗学文集》,129、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130、[德]海德格尔:《林中路》,131、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32、[波]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13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134、[美]玛格欧纳:《文艺现象学》,135、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另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同136、一书,137、书名138、为《现象学与文学》);

139、[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140、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141、[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下卷),142、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43、[美]赫施:《解释的有效性》,144、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5、[美]霍146、尔:《解释学与文学》,147、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148、余虹:《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1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0、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151、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六)接受-反映理论专题

152、[德]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153、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4、刘小枫选编:《接受美学译文集》,155、三联书店1989年版;

156、[德]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157、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58、[德]瑙曼等:《作品、文学史与读者》,159、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160、[德]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16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另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本,162、书名163、译名164、有别);

165、[美]汤普金斯等:《读者反应批评》,166、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167、[美]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16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9、金元浦:《接受反映文论》,170、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七)女性主义专题

171、[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172、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73、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7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75、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176、三联书店

1997年版;

177、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178、三联书店1998年版;

179、[英]伍180、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181、三联书店1989年版;

18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183、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84、[美]米利特:《性的政治》,18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86、[美]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18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8、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189、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0、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19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2、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193、三联书店1995年版;

194、李小江:《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195、》,196、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197、康正果:《身体和情欲》,198、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八)新历史主义专题

199、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20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01、社科院外文所编:《文艺学和新历史主义》,2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03、《福柯集》,204、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205、《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20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7、[法]福柯:《知识考古学》,208、三联书店1998年版;

209、[法]福柯:《规训与惩罚》,210、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1、[法]福柯:《疯颠与文明》,212、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3、[法]福柯:《性史》,214、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另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新译本,215、书名216、为《性经验史》);

217、[法]福柯:《必须保卫社会》,2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9、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220、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21、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222、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223、[法]拉比诺:《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224、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225、[英]谢里登:《求真意志--密歇尔"福柯的心路历程》,22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版;

227、[英]麦尼克:《福柯》,228、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9、[法]埃里蓬:《权力与反抗--米歇尔"福柯传》,23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1、[美]德勒兹:《福柯褶子》,232、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33、莫伟民:《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234、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35、刘成北:《福柯思想肖像》,23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7、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238、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39、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240、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241、汪民安:《福柯的界线》,24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九)后殖民主义专题

243、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24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5、罗钢等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24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7、王宁等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248、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249、[美]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2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1、[英]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252、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3、[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25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5、[美]赛义德:《东方学》,256、三联书店1999年版;

257、[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25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9、[英]吉尔伯特等编:《后殖民批评》,26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61、[英]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262、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6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264、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十)文学社会学专题

265、[法]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266、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67、[法]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268、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269、[德]西尔伯曼:《文学社会学引论》,270、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271、[德]菲根:《文学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它的方法》,272、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73、[匈]豪泽尔:《艺术社会学》,274、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275、[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276、三联书店1989年版;

277、[德]本雅明:《机械复278、制时代的艺术》,279、三联书店1989年版;

280、《本雅明文选》,2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2、[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283、三联书店1989年版;

284、[德]阿多诺:《美学理论》,28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6、[英]威廉斯:《文化与社会》,28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88、[英]瓦特:《小说的兴起》,289、三联书店1992年版;

290、[法]戈德曼:《隐蔽的上帝》,291、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92、[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3、[美]杰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2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5、[美]德里克:《后革命氛围》,29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7、[加]谢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学》,2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附:巴赫金专题】

299、[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300、三联书店1988年版;

301、[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30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3、《巴赫金集》,304、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305、[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30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07、[俄]巴赫金:《小说理论》,308、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09、[俄]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310、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1、[俄]巴赫金:《哲学美学》,312、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3、[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314、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5、[俄]巴赫金:《周边集》,316、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7、[美]霍318、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31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20、[法]托多罗夫:《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321、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22、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323、三联书店1994年版;

324、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32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6、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7、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328、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参考书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总体研究:计52种

A类:

1. [美]昂利"拜尔编:《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松文论选》,

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3.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4.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 [英]柯林伍

6. 德:《历史的观念》,

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8. [美]罗素:《论历史》,9. 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 [法]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11.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2.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13.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4. [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1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17.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8. [美]亨廷顿等:《现代化,19. 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20.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年版;

21. [美]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22.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23.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24.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6. 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27.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28.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29. [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30. 商务印书馆1984年

版;

31.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编:《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32.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1993年版;

33.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34. 1985)》,35.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36. [英]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3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外国文学专题试题 一、填空题 1.这部作品写的是西班牙战争中三个被佛朗哥法西斯逮捕入狱的共和党人在临行前夜的孤独和恐惧。作品的名字是《——》。 2.长篇小说《V》的作者是——。 3.英国大涛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所处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土比亚和歌德相提井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请写出这三位作家所属的国家: 但丁;——莎士比亚:——歌德;—— 4.约翰·巴斯的这部中篇小说是对格林同名童话的戏拟式改写,这部小说是《——》。 5.T.S.艾略特在评论一部小说时说:“在使用神话,构造当代与古代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并行结构的过程中,——先生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一一它是一种控制的方式,一种构造秩序的方式,一种赋予庞大、无效、混乱的景象,即当代历史,以形状和意义的方式。” 6.智利大诗人——称长篇小说《——》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7.《猎人格拉胡斯》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 1.以下哪部小说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 A.《尤利西斯》 B.《鼠疫》 C.《静静的顿河》 D.《魔山》 2.这位著名作家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两岁丧父,随外祖父、母长大,1924年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学衔考试,此后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这位著名作家是( ) A.萨特B.罗曼·罗兰 C.娜塔莉·萨洛特 D.海德戈尔 3.余琛、崔朋,阿尔贝,这些人物属于下列哪部作品( ) A.《母亲》B.《交叉小径的花园》C.《阿莱夫》D.《约翰·克利斯朵夫》 4.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曾经被定为一个国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它的具体内容之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这种文学创作和批评方法是( ) A.现实主义 B.自然主义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D.后现代主义写作 5.文学评论界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开始于( ) A.卡彭铁尔提出“神奇的现实”的观点B.评论卡彭铁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C.马尔克斯创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D.评论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6.“零度写作”是以下那位评论家提出来的?( ) A.罗兰·巴尔特 B.什克洛夫斯基 C.汉弗莱D.亨利·柏格森 三、简答题 1.以下选段选自(尤利西斯',叙述的主人公是摩莉。请写出选段所运用的意识流技巧的 名称及其定义. 几点过一刻啦可真不是个时候我猜想在中国人们这会儿准正在起来梳辫子哪好开始当天的生活喏修女们快要敲晨祷钟啦没有人会进去吵醒她们除非有个把修士去做夜课啦要么就是隔壁人家的闹钟就像鸡叫似的咔哒咔哒响都快要把自个儿的脑子震出来啦看看能不能打个盹儿一二三四五他们设计的这些算是啥花儿啊就像星星一样隆巴德街的墙纸可好看多啦他给我的那条围裙上的花样儿就有点像不过我只用过两回 2.请简要解释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对福克纳的评价(“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20世纪小说中伟大的试验者”)。 3.索尔·贝娄在哪些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4.根据教材,试解释新小说派“消解深度”的含义。 四、论述题 试论述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多元化创作趋势。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墙2.托马斯·品钦3.①意大利②英国③德国4.白雪公主5.乔伊斯6.①聂鲁达②百年孤独7.卡夫卡 二、单项选择髓(每2分,共12分) 1.B 2.A 3.B 4.C 5.D 6.A 三、筒答题(每履12分,共48分1 1.选段运用了直接内心独白的技巧。(2分)直接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直接内心独白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形式。(4分) 选段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另一重要技巧——自由联想。(2分)“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4分)这就是自由联想。 2.“南方史涛作家”主要表现为福克纳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王国——约克纳帕塔法。在福克纳创作的全部19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中,有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这个小说系列表现了美国南方庄园主的兴衰史。其中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小说表现了庄园主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7分)“20世纪小说家中伟大的试验主义者”主要指福克纳的小说中很少有两部以上在技巧上是雷同的,同时也表现为他在意识流小说文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试验。(5分) 3。索尔·贝娄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坚守关于小说中的人物的信念。他引用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思的话说:“人物并不是作者创造的。他们早就存在,必须去寻找。假如我们不去寻找,假如我们不能重现他们,那是我们的过错。”这表现了作家对人的状况的深切关注。而对人的处境的关怀,正是现实主义的重要传统。(6分)2、注重对社会环境的描绘,力图展示小说人物所处的现实境遇,他在小说中深刻地剖析主人公的悲剧之所以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历史根源。正如他自己所说:“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就是社会悲剧的写照。”(6分)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 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艾略特、I. 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 40 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 年代末延续到5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 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着作100部

部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 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 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部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 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从流派的角度论20世纪西方文学

从流派的角度谈20世纪西方文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李莹莹 学号:20101501057

从流派的角度谈20西方文学 [内容摘要]:20世纪的欧美文学,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十月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席卷欧美的经济危机、更迭频繁的各种社会思潮,使20世纪的欧美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人类的精神文化发生急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了流派林立错综、思潮更迭频繁的多元化复杂化局面,任何一种文学流派都无法像以前那样雄霸某一时期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文坛。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两大潮流。 [关键字]:现实主义、俄苏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20世纪的欧美文学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格局和新特征。文学上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格局。那么这一时期的西方文学有哪几个组成单元,其个部分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一、20世纪西方文学的组成单元及其特征 (一)、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普遍的艺术倾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模式。20世纪现实主义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获得新的内涵和意蕴,向着更高的多元化境界发展,这是20世纪人类主体意识进一步成熟和深化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点: 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较好的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的变迁;

2、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更加倾向于对人的内部心灵世界的开掘; 3、越来越淡化情节,不是塑造典型人物,而是对气质更感兴趣。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的一个变化特点是“向内转”从外在描写走向内在描写。 (二)、俄苏文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同时,马主义和西方各种社会哲学思潮开始传播,欧洲有些的艺术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俄国,这为俄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并促成了新的文化高潮(所谓“白银时代”)的到来。 1、文学创作五光十色,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诸多流派。 (1)现实主义文学又可以分成三种倾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文学、肯定现实主义文学。 (2)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了各种流派:象征派、印象派、阿克梅派、意象派、未来派和先锋派等。它们都以反对传统方法即反现实主义为标榜,在写作技巧和技巧上刻意求新,不惜流于怪诞。 (3)非主潮文学:以四位作家巴别尔、扎米亚京、布尔加科夫和普拉东诺夫为代表,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侨民文学、“异样文学”等形态。 2、各阶段俄苏文学的基本面貌: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对外汉语102 王卓2010221636 二十世纪初,战争的四起和屠杀引起了动荡的政治余波,并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这一社会秩序的动荡使以其进行统治的种种文化价值标准也陷于一片混乱。在这种广泛的意识形态危机中,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试图去寻找并发展一种新的哲学,即一种可以绝对的确定的给予一个分崩离析的文明的哲学方法。胡塞尔以暂时拒绝尝试普通人的那种信念来开始他对确定性的追寻。 自然态度认为客体独立于我们,而存在于外部世界,并且我们对于它的知识是普遍可靠的。但这种理论很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于是胡塞尔主张,尽管我们无法确信事物的独立存在,我们却可以肯定他们直接显现于我们的意识。这与我们正在经历的那一事物是否仅仅是幻觉无甚关系。但为了建立确定性,我们首先必须忽略超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一切,必须把外在世界完全还原成我们的意识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学还原,同时也是胡塞尔建立哲学方法的第一个步骤。胡塞尔为他的哲学方法赋予了名称---现象学,而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现象的科学。现象学的目标是要回到具体之上,回到坚实的根据之上。它能够提供一个让真实可靠的知识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也可以提供一个可以用来研究任何事物的方法。现象学并不是一种经验主义也不是一种心理主义,它要揭示的是意识本身的结构,并且在同时揭示一切现象本身。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中,现象学对俄国形式主义有着一定的影响。现象学批评是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的一种尝试。在现象学批评中,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历史语境,它的作者和创作条件都被搁置一旁,置之不顾,因为现象学批评的目标在于对文本进行全然的内在的阅读,这是一种根本不受外在任何影响的阅读。为了能够渗入作者的意识内部,现象学批评力求的是达到完全的客观和中立。对于现象学批评来说,一部文学作平的语言不过是其内在种种意义的表达而已。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如何能不先拥有语言就占有种种意义呢?这是胡塞尔德体系所无力回答的一个问题。 对于意义,最有历史性的承认是胡塞尔最著名的学生,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虽然是胡塞尔的学生,但也是与胡塞尔思想体系决裂的人。胡塞而是从

20世纪西方文学(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

20世纪西方文学(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1. (单选题) 半径为R的均匀磁化介质球,磁化强度为,则介质球的总磁矩为( )(本题2.0分) A、 B、 C、 D、0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0 2. (单选题) ( )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它确立了艾米莉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题2.0分) A、 《简爱》 B、 《呼啸山庄》 C、 《教师》 D、

《傲慢与偏见》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0 3. (单选题)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雨果所著的是()。(本题2.0分) A、 《悲惨世界》 B、 《巴黎圣母院》 C、 《九三年》 D、 《高老头》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0 4. (单选题)

“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用这种语言深刻剖析自己性格内在矛盾的人物是( )。(本题2.0分) A、 哈姆莱特 B、 浮士德 C、 俄狄浦斯 D、 恰尔德·哈洛尔德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0 5. (单选题) 巴尔扎克《高老头》中塑造的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是()。(本题2.0分) A、 于连 B、

浮士德 C、 伏托冷 D、 拉斯蒂涅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 0 6. (单选题) 恩格斯称( )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本题2.0分) A、 薄伽丘 B、 但丁 C、 莎士比亚 D、 彼特拉克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 0 7. (单选题) 亚里士多德称( )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本题2.0分) A、 《俄狄浦斯王》 B、 《美狄亚》 C、 《普罗米修斯》 D、 《特洛伊妇女》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 0 8. (单选题) 《伊利昂纪》构思巧妙,围绕的结构线索是( )。(本题2.0分)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教学计划

英语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教学安排 (2009—2010) 课程名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课型: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 课时:2学时×18(周)= 36学时 教学对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及对此课程感兴趣的其他学生 主要教材: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2004) by Raman Selden 任课教师:肖庆华 教学目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是西方百年社会嬗变的一种反映。研究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的概貌和基本知 识,而且可以提高理论修养,扩充知识,开阔视野。(文论涉及哲学,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文学史和历史等多种 人文社会学科,学了文论,可以熟悉多学科的知识。)此外,还可以 帮助研究生掌握审美标准,提高审美力,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和 评论。 教学要求:1.熟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同时注意学科领域的广泛阅读并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为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打 好理论基础。 2.学生须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至少3-4次小组讨论并作主题发言。 3.学生须阅读有关书目不少于5本,并撰写学期学习综合报告(期末作为课程论文交)。 教学计划:总教学次数18次 1.学生主题讨论报告2次; 2.学生汇报学习及读书体会1次。

3.自主学习1次(第18周) 考核办法:1.学生平时参加课堂学习,占20%。 2.学习过程中撰写2篇论文,占45%。 3.课程论文(3000-5000字),占35%。 4.无笔试。 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节次主要内容主讲人 第1周1--2 An Introduction Xiao Qinghua 第2周1--2 New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3周1--2 New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4周1—2 Structural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5周1—2 Structural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6周1—2 Reader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7周1—2 Reader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8周1—2 Deconstruction Part I Xiao Qinghua 第9周1—2 Deconstruction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0周1—2 Feminist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11周1---2 Feminist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2周1—2 New Historcism Part I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3周1—2 Post-Colonial Studies Part I Xiao Qinghua 第14周1—2 Post-Colonial Studies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5周1—2 Cultural studies Part I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6周1—2 Presentation Discussion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7周1—2 Presentation Discussion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8周1—2 Self-access learning Students Preparing Term Paper References Suggested 英文部分: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5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1. Adams, Hazard e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1992. Best, Steven, and Douglas Kellner, Postmodern Theor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1.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六章解构主义

第六章解构主义 ◆罗兰-巴尔特对追寻基本结构的批评:妄想在蚕豆中见出一个国家(《S/Z》) ◆雅克-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评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在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外在形式:意义好像灵魂,语言象粗俗的肉体,或者意义象存在的肉体,语言只是它的服饰。 ◆互文性(intertexualite):构成本文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本文之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在形成差异时显出自己的价值。没有任何本文是真正独创的,所有的本文都是“互文”(intertext)。 ◆“互文性”最终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超出本文范围,不断变动游移。 对比: ◆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并且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描述。 ◆后结构主义者却否认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作品本文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巴尔特:无穷层的葱皮) ◆多种意义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的解放。导致阐释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导致对读者和阅读过程的重视,而符号的游戏观念还暗示一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 ◆作者已死(罗兰-巴尔特):“互文性”概念彻底破坏了文学独创性的幻想,也就推翻了作者的权威。本文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存在于读者与本文接触的体会中。 ◆作品本文越多为读者的体会留出余地,就越是令人满意。巴尔特把文学作品分两类:1.巴尔扎克式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可读的”(lelisible),只给读者留下“接受或拒绝作品的可怜的自由”;2.另一类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读者不能被动接受,却必须积极思考。“可写的”,(lescriptible),读者参与了写作活动。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思想、艺术表现) 思想上:(1)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艺术上:()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表现内心生活和心里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2)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化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3)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4)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五大流派?基本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 (1)后期象征主义:法.瓦莱里(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大的诗人)《海滨墓园》、奥地利.里尔党《豹》、爱尔兰.叶芝《驶向拜占庭》(2)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3)未来主义:马雅可夫斯基 (4)超现实主义:布勒东 (5)意识流小说:法.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尤利西斯》;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英.伍尔夫《达罗威夫人》 诗歌创作方面,后期象征主义成就最高的是英.艾略特《荒原》(现代派诗歌里程碑) 什么叫“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及作品 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欧美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他们主张突破人的外在行为而表现内心世界,突破表象而表现内在实质,突破暂时偶然现象,而表现永恒的品质与真理,他们往往把人物和客观事物变形为荒诞的形象,用以表现和象征某种思想。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有卡夫卡·奥涅金《变形记》、奥尼尔《毛猿》。 什么叫“卡夫卡式”? 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称为“卡夫卡式”,包括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在思想上卡夫卡接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文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是批评家走向自觉的世纪,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世纪。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让—伊卡·塔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一书中说:“在20世纪,文学批评首次试图与作为其分析对象的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首先要抓住它的特点。美国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把当代理论归纳为“跨学科的”、“分析和思辨的”、“对常识采取批判态度的”和“内省性的”四个特点。其次,要注意文论的异质性和文学批评的转向,弄清文论发展的脉络。各种理论粉墨登场,既相异又互补。文学批评的转向往往以“跨越文化”的方式进行,新批评侧重于语义学,文学结构主义则整合人类学、语言学等更多学科,现象学和阐释学却同时是哲学的演绎,接受美学又联系到阅读心理学,它们都对传统批评的基础和设想进行空前的批判。第三,用文论进行文学研究时,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导。方法的两级否定性、方法的层次性、方法的互补性,这些方法论中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文学批

评同时是哲学的应用模式,文学批评同时又是文学理论。最后,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分为外在方法和内在方法;前者有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批评等,后者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原型批评、文体学批评等。此外,文学批评也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等。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我们通常把20世纪西方文论概括为“两大主潮”、“两次转移”、“两种转向”。文论中的“两大主潮”就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次转移”指的是文论研究经历从重点研究作者到重点研究文本的转移和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反应和接受的转移。“两种转向”指“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这是文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历史渊源来看,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原型。前者对理性逻辑的推崇和对归纳——演绎方法的倡导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后者的灵感说和迷狂说带有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影响了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西方文论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批判和逻辑实证主义相关,其代表性文论流派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等。人本主义文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叔本华、尼采所开创的带有浓厚非理性色彩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受其影响,20世纪西方文论形成一股蔚为大观的人本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特性,因为它有一种“通过内部区分的形式和对各不同部分的调和而确立的意义的完整性”。于是一致性便和综合性与复杂性联系起来。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对新批评来说,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文学作品分析的关键因素。 在新批评里,“意义”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处于许多基本看法的交叉点上,对阅读习惯的形成发生重要的作用。新批评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结构。从诗里寻求内容,对文本进行概括或释义,都违背新批评的原则,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使形式失去内容,使文学与哲学和政治相争。如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因为释义并不是构成诗歌精髓的意义的核心。在新批评看来,“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结构是[文本的]意义、批评家和解释的结构;而使结构充满意义的统一性原则,乃是平衡和调谐含义、态度和意义的原则。”因此,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综合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于是结构变成了最主要的批评概念。对新批评来说,意义既是结构的从属范畴,同时也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种因素;统一性的文学结构不仅不涉及生成和接受,而且也不会归之为可释义的成分和可推断的观点,意义的陈述至多起框架作用。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20世纪外国文学各大流派之著名作家作品列表(转载) jhmpmj 收 藏 于 2011-10-07 阅读 数:1 被 转 藏: 95 公 众 公 开 原 文 来 源 修改如何标记批注?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1947 )、《天象馆》(1959 )、《金果》(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1956 )、自传《童年》(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1954 )、《时间的运用》(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1957 )、《变》(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1958 )、《弗兰德公路》(1981 )、《风》(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1953 )、《窥视者》(1955 )、《嫉妒》(1957 )、《在迷宫中》(1959 )、《快照》(1962 )、《反复》(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 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包括: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主义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结构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20、30年代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兴起)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30、40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兴起;60、70年代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完成。)。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非理性转向,主要就人本主义而言。 ★语言论转向: 古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7世纪: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笛卡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 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第一讲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一、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1、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

20世纪西方文论

依照男权文化的定义,男性是伟岸、坚强、充满阳刚美的大丈夫,是柔弱女性的庇护神,而女性则是男性的附庸、私有物。在几千年的男权文化延续中,这种性别角色分配将女性长期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下,并在人们心中形成集体无意识,成为行为抉择的潜意识心理基础。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对西方理论的初步介绍,中国理论家的理论作品还处在酝酿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8、1989年,这个阶段主要是西方经典女性主义作品的译介,而以李小江为代表的中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了自己对于中国性别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从1990- 1995年,这个阶段翻译著作数量较少,但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章、讲稿被引入,对女作家和女理论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之后,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世界女性主义资源大量、密集地进入中国,具体表现为译介作品的大量出现;学术界的积极应对;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以及本土学者积极的理论构建:他们重新解读女性文学作品,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建构妇女自己的文学史和文学经典,并试图构建真正的女性诗学。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女性主义却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宏观理论: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也是门类繁多,不胜枚举。在此试举几例:交换理论、网络理论、角色理论、地位期望理论、等等 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她的小说《飘》中,塑造的一位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光辉形象便是女主人公斯佳丽。她在坚强,勇敢,反叛与 传统,敢于走出家庭,为争取女性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奋斗方面凸显了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哲学社会思潮,鼎盛期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女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股强劲的飓风,猛烈地横扫为男性所统治的话语阵地。1936年的小说《飘》应运而生,恰到好处地顺应了这一潮流。小说以斯佳丽的成长和转变为主线,描写了美国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佐治亚州的社会变迁,使浪漫爱情与现实主义完美融合。笔者试着用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斯佳丽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处境。从整体上来说,斯佳丽是一个处于时代大变革中敢于冲破“男尊女卑”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跟父权制社会里的男人竞争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以下我们来做具体分析: 一、坚强与勇敢作为一位女性,斯佳丽以她的坚强、勇敢令人佩服。阿希礼说过“:斯佳丽,你不懂得害怕的含义,……你具有狮子般的勇气。”(第三十一章)媚兰也说过“:你一向什么都不怕。”(第二十章)的确,斯佳丽是勇敢的。一旦出现困难,斯佳丽就会敢于面对和斗争。斯佳丽的坚毅一直是《飘》的一大亮点,赋予其黑色,因为黑色有纯粹的一面,如斯佳丽对生活始终持有坚定的信仰。斯佳丽绝对称不上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她的魅力却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她坚强,自信,对生活充满激情。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中,能够在倍受创伤和打击之后,不留恋以前豪华高雅的生活,坚强的站起来,下地摘棉花,不惜让自己娇贵的双手长满老茧,而目的只是为了让住在陶乐园的人不再挨饿。她在陶乐园红色的土地上得到了黑色的坚毅,如她父亲杰拉尔德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与日月同在。她干脆坚决,办事果断,雷厉风行,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人。 二、反叛于传统从小时候起,斯佳丽就表现的与众不同,斯佳丽内心充满了叛逆和反抗。她敢于突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平等、自由和幸福。她不顾一切,我行我素。她将自己置身于世俗的道德规范之外,摆脱上层社会的压力和束缚,成为一个背离传统的自由人。读者可以通过斯佳丽这一形象窥见到早期女性主义者的精神追求和独立的人格意识。《飘》表现了人物世界多变的自我,寻求人物的解放和自由,深刻地表达了作家女性主义的进步思想。斯佳丽是一名强调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新女性。在关系到自己终身幸福的婚姻大事上,斯佳丽更体现了她对旧习俗的反抗和个性的叛逆。我们不得不被斯佳丽某些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斯佳丽具有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意识、顽强的意志、不甘沉沦的生活态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斯佳丽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坚强、勇敢却又任性、固执,有着叛逆性格的女性。有着与当时社会相背逆的思想,作者在作品《飘》中不自觉地构筑了女性主义的视觉,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具有争取爱情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和自信心的女性形象,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作者已经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女性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