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及成语故事ppt课件
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与故事

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与故事1、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2、望梅解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关于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三国演义的四字成语故事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初出茅庐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
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 1、草船借箭【cǎo chuǎn jiè jiàn】: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三国)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三国)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顾茅庐(刘备):【成语故事】官渡大战后,刘备败投刘表。
徐庶被骗去许都。
走时推荐诸葛亮刘、关、张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历经三次才得见。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北曹操占天时,南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煮豆燃萁(曹植):【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
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刮目相看(吕蒙):【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
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
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
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初出茅庐(诸葛亮):【成语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
而关、张不以为然。
不久,曹派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打新野,诸葛亮借刘备印剑点将。
埋伏在豫山博望坡,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大获全胜。
使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乐不思蜀(刘禅):【成语故事】三国时,蜀国刘备驾崩后,刘禅继位,请诸葛亮辅佐。
阿斗每天吃喝玩乐,诸葛亮去世后,魏国攻打蜀国,蜀国阿斗自愿投降,带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吃喝玩乐的日子,并说“此间乐,不思蜀。
”七步成诗(曹植):【成语故事】三国时,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
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言过其实(马谡):【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马谡喜欢谈论军事理论,诸葛亮比较欣赏他。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七擒七纵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
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
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
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
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
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
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
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三国演义里面有哪些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里面有哪些经典的四字成语故事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鼎足三分,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桃园三结义身在曹营心在汉,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草船借箭望梅止渴,三国演义第21回七擒七纵,三国演义87~90回千里走单骑,第27回舌战群儒,第43回赔了夫人又折兵,第55回割须弃袍,第58回赤膊上阵,第59回单刀赴会,第66回三顾茅庐,第37回初出茅庐,第39回草船借箭,第46回败走麦城,第76回大意失荆州,第75回桃园结义,第1回火烧连营,第84回单骑救主,第41回木三国成语一手包办【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一举两得【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

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诸葛亮)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刘备立军令状,三天备十万支箭)千里走单骑(关羽主要讲述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
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
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
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过关斩将(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
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
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乐不思蜀(刘禅被封为安乐侯后,司马昭问曰,思蜀国呼,禅曰,不思)望梅止渴(曹操大军缺水时,曹操骗大家,前边有片梅林,士兵们流出口水来就解渴了)舌战群儒(诸葛亮赴东吴,联盟对抗曹操时,与东吴群臣辩论)大意失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七擒七纵(诸葛亮妙计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刮目相待【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篡魏之心)六出祁山(诸葛亮北伐魏国,皆无功而返)初出茅庐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
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
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
”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
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
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
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关于三国演义成语故事11、步步为营三国时,黄忠和严颜攻占太阳山后,黄忠又带领人马向定军山进军。
来到定军山,黄忠多次去挑战,定军山的守将夏侯渊就是不出来应战。
因为那里地形相当复杂,也离开不清楚敌人的,黄忠只好安营扎寨住下来。
这时,曹操命令夏侯渊主动出击,并写信告诫,一要刚柔结合,二要有勇有谋。
夏侯渊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他让夏侯尚去引诱黄忠,自己乘机大伏击。
结果,黄忠手下的将军陈式果然上了当,被夏侯渊活捉。
黄忠很着急,采纳法正的意见,大军队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
当天,军队就启程了。
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
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
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
黄忠的军队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
2、负薪救火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被曹操打败后,无处安身,只好到荆州投奔刘表,谋士徐庶告诉他:“江阳的隆中住着一位奇才,名叫诸葛亮。
”刘备求才心切,亲自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嘱咐书童说:“请告诉先生,刘备来拜访。
”不久,听说诸葛亮已回来,刘备和关羽、张飞又顶风冒雪前去拜访,诸葛亮的弟弟告诉他们,“真不巧,家兄刚出门,近日不回来。
”刘备写了一封信留下表明敬仰求见的心情。
春暖花开时,刘备弟兄三人再次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叫关羽、张飞候在门外,自己轻轻地走进去,刘备在诸葛亮床前耐心地等待,不愿叫醒诸葛亮。
过了好久,诸葛亮才醒来,两人在草堂上相见,诸葛亮挂起地图,谈起天下局势,刘备大为叹服,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了,愿意出山辅佐刘备。
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三足鼎立。
草船借箭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
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
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
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
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
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
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 二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枝附叶从
对酒当歌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魏鹊无枝
土鸡瓦犬
名实相符 望风而逃 长驱直入 月明星稀
章 三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
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章 三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章 三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章 三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
关羽
刮骨疗毒
章 四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七步成诗煮豆燃萁来自曹植才高八斗章 四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乐不思蜀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吴下阿蒙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感谢聆听 国 CHARM CHINA 风 古典水墨
三国演义 国 成语及成语故事 风
古典水墨
中二(5) 刘振宇
章 一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不但是千百年来 中国人民的国家战略和战争艺术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我国语言学 上的巅峰之作,因三国演义而形成并被传承至今的成语及成语故事 多达260多个。
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到三国时代的故事,了解三 国时代的人物特征,同样这些成语在今天依然被我们使用,并成为 我们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的重要的“华彩”和“璀璨的钻石之光”, 了解和学习这些成语,对我们依然重要,不仅仅在学习上,也在我 们的成长智慧中。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章 三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空城计
七擒七纵
六出祁山
木牛流马
三足鼎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章 三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不知所言
危机存亡
不求闻达
苟全性命
临危受命
开诚布公
引喻失义
妄自菲薄 坐以待毙 计日可待 作奸犯科 集思广益
章 三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原意是割断头发代替头颅。代指曹操纪律严 明,严于律己。现也指以轻刑惩重罪的不公 平做法。代指特权行为。
章 二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挟天子以 挟辅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 令诸侯 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大惊失色 指非常害怕吃惊,变了脸色。形容极度惊恐。
横槊赋诗 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英雄豪迈气概。
章 一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桃园结义
如鱼得水
三顾茅庐
先礼后兵
青梅煮酒
大仁大义
白帝托孤
章 二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章 二
三国成语故事-260多个
割须弃袍 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望梅止渴 割发代首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 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 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