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参考
行为金融学案例分析

行为金融学案例分析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学科,它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决策往往受到情绪、认知偏差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导致投资者偏离理性决策,从而影响市场的运行和资产价格的波动。
因此,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投资者的行为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行为金融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
假设某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遇到了一次投资决策,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持有手中的股票,二是将股票出售。
分析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我们可以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投资者的情绪会对其决策产生影响。
如果投资者对市场持乐观态度,相信股票价格会上涨,他可能会选择继续持有股票;相反,如果投资者对市场持悲观态度,担心股票价格会下跌,他可能会选择出售股票。
这种情绪的影响称为情绪偏差,它使得投资者的决策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偏离了理性决策的轨道。
其次,投资者的认知偏差也会影响其决策。
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可能会出现过度自信、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认知偏差,导致其对市场的判断产生偏差。
比如,投资者可能高估了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低估了市场的风险,从而做出了不理性的决策。
此外,社会因素也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投资者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比如跟风操作、盲目跟从他人的投资建议等,导致其决策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综上所述,行为金融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决策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投资者的行为特点,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决策参考。
同时,也可以引导投资者避免情绪偏差、认知偏差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加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从而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水平。
总的来说,行为金融学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投资者行为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丰富其应用领域,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行为金融学锚定效应案例

行为金融学锚定效应案例介绍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决策与行为模式的学科,而锚定效应则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已有信息的影响,并将这些信息作为决策的基准。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深入探讨行为金融学锚定效应的表现及其影响。
锚定效应案例一:商品定价应季水果定价案例在农贸市场买水果时,我们常常会注意到不同时间出售的同一种水果价格的差异。
例如,夏季西瓜售价较低,而冬季价格较高。
这是因为市场上对于夏季水果价格的印象是较低的,而冬季水果价格的印象是较高的,供求关系会受到这一定价规律的影响。
公司产品定价案例企业在产品定价时,经常会参考竞争对手的价格。
假设某公司的产品价格较高,而某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较低,消费者可能会将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锚点,认为该公司产品价格过高。
即使该公司产品的质量和特点相对较好,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会受到竞争对手产品价格的锚定效应影响。
锚定效应案例二:金融市场股市买卖决策案例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决策时,常常会参考过去的股票价格作为锚点。
如果某只股票的历史最高价为100元,当前价格为80元,投资者可能会对80元产生一种“便宜”的感觉。
这样的心理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让他们更愿意购买该股票。
房地产市场定价案例在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常常将其产品价格设置在某个整十或整百的数字上,例如300万元或500万元。
这是因为消费者在购买房屋时,常常会将这些数字作为参考,形成对于房价的期望。
因此,开发商利用锚定效应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锚定效应案例三:广告营销打折促销案例在广告中,经常会出现打折促销的信息。
例如,“原价500元,现在只要200元”。
这样的信息会让消费者产生一种“占便宜”的心理,而认为200元是一种很划算的价格。
即使原价可能是虚构的,但锚定效应会让消费者对于200元的价格产生认同感。
定价容易接受案例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对于某个价格的接受性有限,例如高年级学生对于1000元的学习资料可能会觉得过于昂贵。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一、行为金融学概述1. 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决策行为及其影响的跨学科领域。
它的目标是理解人们在金融领域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并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2. 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概念•羊群效应:指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而不是自己的判断。
•锚定效应:指人们受到最先接触到的信息(锚)的影响,会对后续决策产生偏差。
•损失厌恶: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过度自信:指人们普遍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偏差。
3.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区别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充分考虑所有可用信息,并做出最优决策。
而行为金融学强调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模式,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容易受到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导致偏离理性决策。
二、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1. 实证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观察数据等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通过询问被调查者的意见和观点,来了解他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因素。
2. 实证研究的重要发现•桎梏效应:人们倾向于持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过度投资。
•禀赋效应:人们对已拥有的物品比对未拥有的物品更加重视,导致在卖出资产时要求更高的价格。
•基本与主观账户: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会对不同账户内的资金做出不同的决策。
•漫长认知:人们倾向于根据最近的信息和经验来作出决策,忽视长期趋势。
•信息传播:人们对消息的接收和传播存在偏差,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1. 心理账户理论在投资中的应用根据心理账户理论,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感觉到更多的控制和安全感。
在投资决策中,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和盈亏平衡来降低风险,同时引导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减少投资偏差。
2. 损失厌恶在投资中的影响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行为金融学课程大纲

行为金融学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行为金融学课程代码:BFN101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简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综合金融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本课程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投资管理、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实际金融领域。
二、主要内容1.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经典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的对比- 心理学理论在金融决策中的应用-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和误判2. 决策心理学与金融决策- 决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判断和决策中的启发式和认知偏差- 群体决策中的心理因素3.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金融- 投资者行为的类型和特征- 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波动- 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过度反应4. 金融市场行为与资产定价- 市场有效性与无效性- 市场异常回报与行为因子- 行为金融学在资产定价中的应用5. 风险管理与行为金融学- 风险偏好与风险规避- 心理账户理论与投资组合决策 - 行为金融学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6. 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与统计模型-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每节课将由教师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应用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讨论、小组项目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4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行为金融学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学术论文。
4. 参与度(10%):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提问等。
五、参考教材1. Richard H. Thaler and Cass R. Sunstein (2008).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Penguin Books.2. Meir Statman (2017). "Finance for Normal People: How Investors and Markets Beha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H. Kent Baker and Victor Ricciardi (2014). "Investor behavior: The Psychology of Financial Planning and Investing", Wiley Finance.六、备注本课程将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行为金融学案例分析

行为金融学案例分析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的学科。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解释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和影响。
某公司股票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导致投资者们陷入了恐慌和不安的情绪中。
根据传统金融理论,投资者会根据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来进行投资决策,但行为金融学则对这种假设提出了挑战。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投资者的决策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在上述案例中,投资者被恐慌和不安情绪所影响,导致他们做出了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这种情绪驱动的行为通常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和异常波动。
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认知偏差可以解释上述情况。
一是羊群效应,即投资者会跟从大众的行为,而不考虑个体的分析。
当市场出现恐慌和不安情绪时,投资者可能会盲目跟从其他人的决策,导致市场出现过度买入或过度卖出的现象。
这种行为会进一步放大市场价格的波动。
另一个认知偏差是损失厌恶,即投资者对损失的感受比对同等金额的利润的感受更强烈。
在上述案例中,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感到恐慌和不安,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承担巨额损失。
这种恐慌情绪会推动他们做出急躁的决策,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
行为金融学不仅能够解释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为,还可以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例如,投资者可以通过冷静分析市场信息,避免跟从羊群效应导致的不理性投资决策。
此外,投资者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策略,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性,从而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总之,行为金融学在解释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波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认识和理解投资者的情绪和认知偏差,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和预测市场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来降低风险。
行为金融学复习题库

行为金融学复习题库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及其对市场影响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经常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以下是一些行为金融学复习题库的内容,供学习者参考:1. 定义和背景- 行为金融学是如何定义的?-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有何不同?-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2. 认知偏差- 描述代表性启发式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影响投资决策?- 什么是过度自信,它在金融市场中如何体现?- 请解释锚定效应及其在金融决策中的作用。
3. 情绪影响- 情绪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程?- 描述恐惧和贪婪在市场波动中的角色。
- 投资者如何可能因为情绪反应而做出非理性决策?4. 市场异常现象- 什么是日历效应,它在金融市场中如何体现?- 描述行为金融学如何解释股市的泡沫和崩溃。
- 什么是“赢家的诅咒”,它在并购中如何体现?5. 行为投资策略- 行为投资策略与传统投资策略有何不同?- 请解释逆向投资策略,并讨论其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地位。
- 什么是“价值投资”,它如何利用行为金融学的原理?6.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在个人理财中,行为金融学如何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如何影响公司财务决策?- 在风险管理中,行为金融学提供了哪些洞见?7. 案例研究- 请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中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 讨论行为金融学如何解释2017年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
- 分析一个具体的并购案例,探讨行为金融学在其中的作用。
8. 未来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FinTech)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行为金融学将如何演变?- 预测未来行为金融学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这些复习题库,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金融市场的认知和决策。
行为金融学试题精选全文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5×4’)1. 动量效应:也称惯性效应,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2. 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甚至出现逆转的现象。
3. 框定依赖: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4. 处置效应:投资人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具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去变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
5. 拇指法则: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通常是笼统的规律或策略。
二简答题(4×6’)1. 代表性偏差可能导致哪些错误?(1)对结果的先验概率;(2)对样本规模的不敏感;(3)对偶然性的误解;(4)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5)有效性幻觉;(6)对均值回归的误解。
2. 简述封闭式基金的价格波动的特征?(1)封闭式基金溢价发行:当发起人募集封闭式基金时,基金往往溢价发行,其溢价幅度大约为10%;(2)封闭式基金交易价格从交易开始之后的约120天之内就会下降,其交易时折价超过10%,并且通常就一直保持折价交易;(3)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大幅波动,交易的程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波动;(4)当宣布封闭式基金清算或者转为开放式基金时,基金价格会显著上升,折价变小,但直到最终清算或转为开放式基金之前,仍会有小部分的折价留存下来。
3.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有哪些特点?价值函数有如下四个特点:(1)价值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2 价值函数是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和损失,它是一条以参考点为原点,以收益为自变量的单调递增函数;(3)价值函数呈S 型,即在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体现出风险厌恶的特征,而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体现出风险偏好的特征;(4)价值函数在损失部分的曲线要陡于收益部分的曲线。
4. 为什么说损失厌恶导致禀赋效应?许多决策是在两种方案间的选择:维持现状,或者接受一个新的方案(新的方案在一些方面有利而在另一些方面不利)。
行为金融学 教材

行为金融学教材以下是一些行为金融学的经典教材:1. 《行为金融学:图解导论》(Behavioral Finance: An Introduction)- 克乌·马勒克,芭芭拉·斯卡,胡纳尔兹·斯塔斯这本教材提供了一个关于行为金融学的初步介绍,通过图解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表达得简单易懂。
2.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 and Investor Types)-弗罗伦斯·阿米撒(Florence Amessen)这本教材通过行为金融学的视角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投资者的行为和心理,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市场。
3. 《行为金融学与投资策略》(Behavioral Finance and Investment Strategies)- 约翰·冈萨雷斯-科尔多巴这本教材提供了一系列关于行为金融学的案例研究和实践经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投资策略和决策。
4.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实践》(Behavioral Fin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蓝达尔·布兰特·金库(Lalit Bhojraj)这本教材深入探讨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实践,通过众多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来说明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市场反应。
5. 《行为金融学:投资者、金融机构和市场分析》(Behavioral Finance: Investors, Corporations and Markets)- 健姆斯·蒙图松(Kevin Monttus)该教材涵盖了行为金融学的各个方面,从投资者行为到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分析,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这些教材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实践,了解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市场反应。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行为金融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领域,因此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教材和研究文章可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包括Markowitz的均值一方差模型和投资组合理论,Sharpe、Lintner、Mossin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和Black-Scholes-Merton的期权定价理论。
这些理论的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它是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石。
但是有效市场理论在解释实际金融现象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之谜、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
面对这一系列金融异象,人们开始质疑有效市场理论,质疑传统金融理论。
由于行为金融学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因此,原先不受重视的行为金融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不具有完全理性,而只具有有限理性,这一假设更贴近实际。
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金融学形成了对传统金融学的重大挑战。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
本人认为,1936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可以看作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源头。
1969年,Bauman和Burrel发表了《科学投资方法:科学还是幻想》。
他认为,金融学新的研究领域应该重点放在把数量模型和传统的行为方法结合上,这样会更贴近实际。
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这篇文章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式提出了预期理论。
该理论以其更加贴近现实的假设,严重冲击并动摇了传统金融学所依赖的期望效用理论,并为行为金融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预期理论用价值函数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
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1)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而不是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因此投资者不是从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
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心理价位),并且因人而异。
2)价值函数的形式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的S形曲线,在盈利部分是凹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凸函数。
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存在处置效应,即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
3)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投资者对损失更敏感。
实证分析表明,放弃某样东西损失的效用是获得它增加的效用的两倍。
预期理论的提出大大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一大批研究成果相继取得。
1985年,Shefrin和Statman验证,在美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确实存在处置效应现象。
2001年及2002年中国学者证实,中国的投资者也存在处置效应。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挑战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
1999年,两人又挑战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资金平均策略、时间分散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和惯性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
一些金融实践者已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总之,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人类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有巨大的生命力。
2. 有效市场理论的内涵?从均衡定价理论的角度看,有效市场说明均衡价格反映了相应的信息,如果没有新信息的到来,证券价格应保持不变,这正是理性预期均衡所要表达的状态。
因此,证券市场的理性预期均衡可成为我们研究市场有效的微观理论基础。
理性预期均衡又分为完全揭示的理性预期均衡和部分揭示的理性预期均衡。
它的特点是,价格系统不但决定了个体的预算约束,而且还起到传递信息而影响交易者的选择偏好(期望效用)。
完全揭示信息的理性预期均衡与有效市场假说一致,而且为“价格完全反映了可利用的信息”提供了度量的框架。
完全揭示信息的理性预期均衡认为,证券内在价值是客观的,即均衡存在时,交易者对决定证券基本价值的相关因素有共同的确定性认识,此时证券的基本价值具有共同知识意义上的“客观性”。
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有效市场假说。
根据Fama的分析,信息无成本是有效市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信息无成本意味着人们可得到任何信息,价格完全反映信息就是一个很平凡的结论。
但现实中,实际存在正的信息和交易成本,只有获得的信息必须付出成本时信息才有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揭示信息的竞争性理性预期均衡虽然在理论上确实可以存在,但使用该理论揭示市场有效却至少产生了两个悖论:一个称之为“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另一个是“精神分裂症”现象。
对这两个悖论的解决需要引入部分揭示的理性预期均衡,部分揭示的理性预期均衡的存在说明了市场结构与交易者行为方式对市场价格的信息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4. 试运用心理账户理论分析证券投资中的一些现象?“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心理账户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非替代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特殊的心理运算规则,心理账户在各个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价格感知;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消费预算的研究。
心理账户在金融投资决策领域最广泛的应用是投资组合结构的运用。
根据理性投资组合理论,投资者应该只关心他们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而不应该关注某个特定投资部分的收益。
可事实相反,投资者倾向于把他们的资金分成安全账户(保障他们的财富水平)和风险账户(试图作风险投机的买卖)。
1997年Fisher和Statman提出:人们在投资时会把资金分别放在不同的投资账户中,即使是基金公司也建议投资者建立一个资产投资的金字塔,把现金放在金字塔的最低层,把基金放在中间层,把股票放在金字塔的最高层。
2000年,Shefrin和Statman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模型中的每层是根据安全性、潜力性和期望值这三者相关的投资需求设计的。
底层是为投资者提供安全性而设计的证券,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和银行存款保证,上一层是债券,再上一层是股票和房地产。
在行为金融理论中,行为投资组合理论是建立在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的前景理论之上的一个框架体系。
它认为投资者的资产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式的分层结构(这里的层就是心理账户),投资者对其资产分层进行管理,每一层对应投资者的一个目标。
底层是投资者为避免贫穷而设立的,所以,其投资对象通常是短期国债、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基金等有稳定收益、风险小的证券;高层是为使其富有而设立的,其投资对象通常是外国股票、成长性股票、彩票等高风险、高收益证券。
Shefrin和Statman设计了投资者只有一个心理账户和两个心理账户的行为资产组合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最优解。
当投资者有两个心理账户时,他们分别在低期望水平和高期望水平两个心理账户建立投资模型,并在两个账户之间分配资金。
此外,巴比雷斯和黄明(Barberis and Ming Huang)于2001年发表了题为“心理账户、损失规避与个股回报”的论文,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具体的刻画投资者心态的投资模型。
并研究了在两种心理账户下公司股票的均衡回报:一种是投资者只对所持有的个股价格波动损失规避;另一种是投资者对所持有的证券组合价格波动损失规避。
该模型在结合心理学、信息学和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投资者与外部信息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崭新的诠释,对投资者的心态及其决策过程做了具体的刻画。
为人们对投资决策的研究和资产定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证券市场谜团包括以下内容:3. 举例说明证券市场谜团要说明的问题?①股票溢价之谜股票溢价是指股票相对债券所高出的那部分资产收益。
所谓的“谜”是指理论模型在定量分析中难以解释现实中如此高的股票溢价,即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和实际经济数据间存在着难以解释的差距。
即股票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
股票比债券的风险大,作为风险厌恶的理性投资者,必须要求一定的溢价来补偿持有股票所带来的高风险。
对“股票溢价之谜”的解释,经济学家尝试了不同方法,其中包括:投资者偏好的修改,市场不完善,异质消费者的引入和行为金融的借鉴等,但这些研究也只能部分的解释股票溢价,在理论推导上或实际检验中或多或少存在不足。
②股票价格对基础价值的长期偏离关于股票价格的形成,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股票存在内在价值,股票是其内在价值在一级、二级市场的体现。
另一种观点认为,股票不存在内在价值,股票的价格是股票市场供求双方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然而,在现实中股票的价格既与内在价值有关,也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单一因素都难以完全解释股票价格水平和波动。
在一个完善的市场,股票价格应该以内在价值为基础,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而不会长期偏离其内在价值。
但在不完善市场条件下,股票价格可能长期偏离其内在价值。
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股票价格向着内在价值的回归是不可避免的。
③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不一样,有固定的封闭期限,不可以按封闭基金的净值赎回。
它的价格在市场中形成,其价格与净值往往不一致。
国外的实证表明封闭式基金会出现折价和溢价现象。
而且存在四大动态特征:(1)封闭式基金在上市初期,往往存在溢价现象,溢价幅度在10%左右。
(2)在120天的溢价后,封闭式基金就会出现折价现象,而且除了上市初期外,封闭式基金大都处于折价状态。
(3)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幅度大幅度波动。
(4)当封闭式基金接近封闭期时,折价趋近于0,也就是说,封闭基金的价格与其净值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