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新旧七大手法对比

合集下载

QC新旧七大手法对比

QC新旧七大手法对比
矩阵数据解析法:多变量转化少变量数据分析 箭头图:合理制定进度计划
5
新QC七大手法使用之关联图实例
公司发现报表发出到结案的时间太长,往往延误处理问题的时效,造成作业上的困 扰,请用关联图法寻找原因。以“报表作业时间长”为题目。
部门联系 不够
部门 距离太远 未签收
培训不够
未追查回复
作业疏忽
没有专人 送报表
G ○ ◎ △ × ◎ ○ ◎ ○ ◎ ○ △
H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8
⊙:最佳
◎:良好
○:好
△:稍差
×:差
新QC七大手法使用之PDPC法实例
某维修QCC小组制定保证减少设备停机影响均衡生产的PDPC图来指导
小组工作 。
A00 设想设备 突然发生 故障停机 A11 组织抢修 人员到位 A22 领取 备件 B11 配件不全 无代用件 A33 更换 备件 B22 外购 配件 C11 外购 无货 D11 机电人员 不到位 D22 安排其他 设备生产 D33 更换调整 工装刀具 A44 Z
8
9
I 内壁油漆 10 8 2 9
7 9
10 11
7
14
品管新七大手法
感性面 大量的语言资料 问题发生前的计划、构想
2
新老QC七大手法
QC= 事实 资料
整理数值资料 取得的问题
整理数值资料取 得前的问题
数值资料 老QC7的手法
解析上,掌握 问题的技法
语言资料
新QC7的手法 整理
设计、计划、创意 想法的技法
情报
3
老QC七大手法
item
LSL USL 直方图

QC七大手法与新QC七大手法的对比

QC七大手法与新QC七大手法的对比

杂志第375期-QC七大手法与新QC七大手法的对比QC七大手法A。

特性要因圖何謂特性要因圖? 表示結果(特性)與原因(要因)關係及原因影響結果情形,表示於一張圖,又稱『魚骨圖』或石川圖•特性要因圖畫法▪選擇預分析品質特性後,加上橫粗線▪選出大要因(4M),由箭頭大分枝加到橫粗線上▪各要因再加入中小要因▪圈選重要要因•繪圖時應注意事項▪集合全員知識與經驗▪應按特性別分別繪製特性要因圖▪把要因層別用途B。

查檢表記錄用查檢表•記錄用查檢表作法1。

決定分類項目並收集數據2.決定記錄形式3.數據記號記錄•記錄用查檢表用法1。

作為數據之記錄用紙2。

用作不良(缺點)發生狀況記錄或報告用3.作為調查不良(缺點)發生要因之用C。

柏拉圖數據以項目別分類,並按大小順序排列的圖•柏拉圖作法▪決定數據項目:依Q、C、D、S、M(結果別)或5M(原因別)▪決定收集數據期間並收集資訊▪按項目別統計數據▪圖表畫上直軸及橫軸▪將項目依數據大小次序劃成柱形圖▪數據累積以折線劃入▪記入數據期間、記錄者、目的等D. 直方圖為在某條件下,收集很多數據,藉以調查數據中心值及變異情形•直方圖作法▪計算數據總數,以N表示▪決定組數(K=1+3。

23logN)▪求最大值(L)與最小值(S)與全距(R)▪定組距(H):全距/組數▪定組界▪作次數分配表▪直方圖研判E. 散佈圖將相對應二組數據,分別依X及Y軸點入座標圖,觀測二組數據間是否相關及相關程度•散佈圖作法▪以橫軸表原因(要素),縱軸表結果(特性值)▪收集30組以上數據▪繪出橫軸及縱軸,將數據依X、Y坐標點出▪二點數據在同一點重覆時,點上二重圓;若三點數據在同一點重覆時,點上三重圓F。

層別法區別原料、機械或人員.。

等,分別收集數據,找出各層別差異, 針對差異加以改善方法。

主要功能:透過各種分類(分層),依各類收集數據以尋找不良所在或最佳條件以改善品質。

可能層別:作業條件、時間、原料、環境天候、設備、地區、人員、產品G。

新旧QC七大手法对比及使用方法培训

新旧QC七大手法对比及使用方法培训
新旧QC七大手法对比 及使用方法
一、旧QC七大手法回顾
1.查检表 2.柏拉图 3.特性要因图 4.散布图 5.直方图 6.管制图 7.层别法
二、什么是新QC手法?
公元1972年,日本科技联盟的纳谷嘉信教 授,由许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体系的手法 中,研究归纳出一套有效的品管手法,这个方 法恰巧有七项,为有别于原有的「QC七大手 法」,所以就称呼为「新QC七大手法」。 生活及工作中当遇到问题时,需要透过问题分 析与解决的程序加以处理,利用「QC七大手 法」与「新QC七大手法」两个工具搭配使用, 能让我们迅速找到问题解决之道。
三、新QC七大手法
(二)关联图法─茶餐质量问题关联图
三星农会地区的田妈田园 料理教室为配合宜兰县政府 每年办理的绿色博览会,再 度聚集在班长家中,针对去 年没办法有计划的在绿色博 览会上推广茶餐进行检讨, 并计划讨论出对策。在一阵 吵杂的共同讨论后,大家在 卡片纸上写下:「影响没有 办法有计划推广茶餐的要因」 是推销的方法不对?还是缺 少卖点?或是和主办单位沟 通不良?不了解活动目的等 因素。
◆收集资料时应注意:
1.搜集正确的资料:避免造假、不实
2.避免主观的判断:保持客观的态度
3.须把握事实真相:利用4W2H进行事件描述
What:什么事、物
Who:与谁有关、对象与执行者 When:何时发生、发生时机
Where:在何处发生、地点与位置 How many/much:发生的次数、数量或程度 How:如何发生的、发生的形式。
【大 意】事先预备
【用途说明】
˙为寻找最佳决策的手法。
˙适用于:想要预测系统上的 结果时使用。
˙帮助大家针对问题的实施顺 序作检讨。
【手法六】箭形图法(Arrow Diagram Method)

QC新旧7大手法

QC新旧7大手法

•瓦斯锅
•蒸气
•方
•锅



特性要因图的画法
(1)决定评价特性 自左向右画一横组线代表制程,并将评价特
性写在箭头的右边,以“为何××不良”方式表 示。
•要 因
•为何×××不 良 •评价特性

•(2)列出大要因 • ①大要因直接部门可依制程分类,亦 可依4M(人、机械、材料、方法)来分类 。 • ②大要因以 圈起来,加上箭头的大 分枝到横粗线。
(5)记入必要的事项 ①制品名称。 ②作程名称。 ③完成日期。 ④参与的圈员及圈长。
(6)整理 ①整理成壁报纸,张贴现场。 ②必要时,可再召开圈会修正。

QCC七大手法之二:查检表 1、何谓查检表
在品管圈改善活动,为了便于收集数据与解析判断, 而设计的一种表格,查检表。 2、查检表设计步骤
2—1决定收集数据的项目与数据 项目:问题点的原因或特性 数据:衡量问题点“好”或“坏”的
•不
•100% •累
•良
•70% •计
•影
•率
•响
•度
•A
B CD

2、柏拉图的由来 经济学家pareto分析国民所得 品管大师juran应用到品管上 品管圈创始人石川馨博士应用到品管 圈活动中 3、特征 (1)以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点。 (2)掌握全体不良情形。 (3)掌握重要不良项目(改善的重点 )。
1
1
2 125 1.60
合计
6 0 3 2 0 11 518 2.12
•收集人:××× 末 •收集时间:11/18~12/21
收集周期:每周周
收集方式:全检

QCC七大手法之三:柏拉图 1、柏拉图的意义

新旧QC七大手法对比及使用方法培训

新旧QC七大手法对比及使用方法培训

家,谈论这期产销班运作上的问题,对目前农会推广
股替青葱产销班统一订购装青葱用的纸箱,似乎有一
些不满;恰巧,农会推广股负责青葱推广的小张,开
着他的车,刚好经过。大家七嘴八舌的大声问小张:
「这回农会订购装载青葱用的纸箱,厚度好像比较薄
了点,纸质好像不太好,纸箱的盖子紧密度也不太正,
有时候还会盖不住,封箱用的钉子也不容易钉上去…,
【大 意】事先预备
【用途说明】
˙为寻找最佳决策的手法。
˙适用于:想要预测系统上的 结果时使用。
˙帮助大家针对问题的实施顺 序作检讨。
【手法六】箭形图法(Arrow Diagram Method)
【大 意】主导进度
【用途说明】 ˙想要发现某一工作之进度的
路线时。 ˙适用于:需要如期完工或有
★ 使用新QC七大手法的五项益处:
1. 迅速掌握重点---实时掌握问题重心,不似无头 苍蝇般地找不到重点。 2. 学习重视企划---有效解析问题,透过手法的运 用,寻求解决之道。 3. 重视解决过程---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不只是 要求成果。 4. 了解重点目标---拥有正确的方向,不会顾此失 彼。 5. 全员系统导向---强化全员参与的重要性,进而 产生参与感与认同感。
★ 「新QC七大手法」有哪些?
● 亲和图法(Affinity Diagram) ● 关连图法(Mutual Relation Analysis) ● 系统图法(End-means) ● 矩阵图法(Matrix Diagram) ● 过程决策计划图法(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 ● 箭形图法(Arrow Diagram Method) ● 矩阵数据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新旧QC七大手法简介分析

新旧QC七大手法简介分析
分层法的应用步骤:
1.收集数据或意见 2.根据目的不同选择分层标志 3.分层 4.按层归类 5.画分层归类图表
9
Ⅱ.旧QC,生产中发生的缺失总是居高不下,2006年1-6 月平均缺失148次,于是决定对缺失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 按机台层别
继续 按缺失层别
机台 总缺失数
点检用查检表:在设计时已定义,只做是非或选择的注记,其主要的功用在于 确认作业执行、设备仪器保养维护的实施状况或为预防事故发生,以防止作业 疏忽或遗漏。
一个完整的查检表,其内容设计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①查检事件的名称;②查检的项目名称;③查检日期;④收集数据的时间;⑤收集数
据的地点; ⑥数据记录者;⑦记录的方式。
目的:把杂乱无章和错综复杂的数据加以归类汇总,使其增加可比性、显示规 律性,使之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实。
8
Ⅱ.旧QC七大手法
层别法
原则:分层原则是使用同一层次内的数据波动(或意见差异)幅度尽可能小, 而层与层之间差别尽可能大,否则都起不到归类汇总的作用。
用途:常与其他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为寻找较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 改善提供途径。
1
4
1
4
其它
人为合计
17" 15" 17" 15"
1
2 22 27
7
6
1
1 10 15
Wha1 t 5 2
人员
L0
1
1
7
8
1
水平
L1
1
4 10
0
3
1
4
3
1
12 13
1
1
2 10 14
JBO 2
1

QC七大手法的新旧对比

QC七大手法的新旧对比

QC七大手法新旧对比老的七种工具(我的看法:老工具重点是确定问题所在,分问题的原因。

着眼于过去数据的分析。

)1.检查表:也有的叫查检表、检查单……。

用于现场收集数据。

内容应当考虑满足以下用具的使用。

也可以作防错工具,提醒操作者应当如何做。

2.层别法:将数据按照不同类别、层次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

以便查出问题。

为此,利用检查表收集数据时就要设计好类别、层次。

3.特性要因图:也叫因果图、鱼刺图。

通常结合层别法,针对不同类别和层次,把结果、现象问题作为鱼头,分析可能的原因作为鱼刺。

再查原因的原因,在鱼刺上列出分刺。

再查原因……,一直分析到根本原因为止。

4.排列图:也叫帕累图。

根据20:80规律,把鱼刺图得到的各种原因,根据某个类别、层次进行汇总统计,根据数据从大到小排列,确定关键的少数。

抓主要原因的主要方面。

根据这个原理也可以用于其他的分析工作,确定主要因素。

5.散布图:采用层别法做分析时,如果发现A和B两个因素可能相关,可加以利用。

譬如,只要控制A也就控制B了。

散布图两个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因素,把数据点上,很容易发现是否相关,以及如何相关的。

6.控制图:也叫管制图。

用来分析过程是否稳定。

过程稳定后可以用来控制过程,及时发现特殊原因。

也可以和前面的各种工具结合来改进过程,验证改进后的效果。

7.直方图:用来检查数据的分布状态,判别是否属于正常状态分布。

常常结合控制图使用。

新的七种工具(新的工具主要是从系统和过程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或者预防问题的发生。

着眼于未来)1.亲和图:也叫KJ法。

把大量的意见、资料、事实、构思、方案等利用这种方法,根据相关性,把相同、相近的归在一起,形成统一的认识。

2.关联图:把原因和结果、手段和目的等绞缠在一起的一些问题,用逻辑方法查明它们关系的一种方法。

3.矩阵决策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识别不同群体的原因。

分群排列出各个原因,在交叉的地方分析相关的强弱、大小。

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的方法。

一个新旧QC七大手法区别

一个新旧QC七大手法区别

新QC七大手法1. 关联图法--TQM推行, 方针管理, 品质管制改善, 生产方式,生产管理改善2.KJ法--开发, TQM推行, QCC推行, 品质改善3. 系统图法--开发, 品质保证, 品质改善4.矩阵图法--开发, 品质改善, 品质保证5.矩阵开数据解析法--企划, 开发, 工程解析6. PDPC法--企划, 品质保证, 安全管理, 试作评价, 生产量管理改善, 设备管理改善7. 箭法图解法--品质设计, 开发, 品质改善老七种工具:调查表、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分层法、直方图、控制图。

新七种工具:关联图、亲亲和图(KJ法、A型图解)、系统图(树图)、矩阵图、网络图、PDPC法、过程决策图法)、矩阵数据解析法。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

这里篇幅有限,我就简单说下鱼骨图吧。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实企业中发布会用的最多的就是鱼骨图(因果图)了,直观明了,我们公司常做发布会,用的都是这方法。

一般会结合5w2h分析方法使用。

这里不能贴上来图,其他的你就百度里就有一堆鱼骨图了。

鱼的几个刺一般都用来代表人、机、料、法、环。

之后从几个刺下面细分出来一些其他的原因,逐条分析、去掉非要因。

最终剩下来的就是影响问题的要因了。

其实做过一次后就会很简单了。

至于图嘛,这里不能粘上来。

给你个链接吧,里面PPT介绍的很详细。

图也很丰富。

最后我想说的是,哥们,俺说了很多很累。

请给分吧第一章概述一、起源新旧七种工具都是由日本人总结出来的。

日本人在提出旧七种工具推行并获得成功之后,1979年又提出新七种工具。

之所以称之为“七种工具”,是因为日本古代武士在出阵作战时,经常携带有七种武器,所谓七种工具就是沿用了七种武器。

有用的质量统计管理工具当然不止七种。

除了新旧七种工具以外,常用的工具还有实验设计、分布图、推移图等。

本次课程,主要讲的是QC七大手法,而SPC(管制图)是QC七大手法的核心部分,是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

二、旧七种工具QC旧七大手法指的是:检查表、层别法、柏拉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C七大手法特性要因与关连图的差别KJ法与关连图的差别箭形图与甘特图的差别QC七大手法之使用情形,可归纳如下:1.)根据事实、数据发言、查检表、散布图。

2.)整理原因与结果之关系,以探讨潜伏性之问题特性要因图。

3.)凡事物不能完全单用平均值来考虑,应了解事物均有变异存在,须从平均值与变异性来考虑直方图、控制图。

4.)所有数据不可仅止于平均,须根据数据之来龙去脉、考虑适当分层层别法。

5.)并非对所有原因采取处置,而事先从影响较大的2~3向采取措施,即所谓管理重点柏拉图。

数据:数据=事实数据的分类:一、依特性可分:1.定性数据2.定量数据a.计量数据b.计数数据。

二、依来源可分:1.原物料及制品市场数据2.制程数据3.检验数据。

三、依时间先后可分:1.过去数据2.日常数据3.新数据。

应用数据须注意重点:1.搜集正确可用的数据。

2.避免个人主观判断。

3.掌握事实真相。

整理数据的方法:1.机器整理法。

2.人工整理法:a.卡片法b.画计法。

3.实例说明。

整理数据的原则:1.发生问题而要采取改善对策前,必须有数据为依据。

2.对于数据使用目的应清楚了解。

3.当数据收集完成后,应立即使用它。

4.数据的整理与运用,改善前、改善后所具备的条件应一致。

5.数据不可造假,否则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图表:图表的运用可以将繁杂的数字性情报转化,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易看易懂,一目了然。

现场的数据或情报,用点、线、面、体表示大概情势及钜细变动于纸上的图形,称为图表。

其目的是:1.)方便人的视觉,使能获取更多的情报,并使之能传达更迅速,更易被人了解,更快看出情报内容。

2.)自一组数据,把握到更多的情报,而采取必要的对策。

图表的种类:1.)解析用图表:将过去的数据或状况,作成图表加以解析,从中发现问题点来加以改善。

适于工厂作业分析或研究之用。

如推移图、柏拉图、工程分析图。

2.)管理用图表:加上目标或管理之处置界限,再进行管理时所使用,如年度计划表。

3.)计划用图表:于拟定计划时使用,如甘特图(Gantt Chart)或称进度图。

4.)统计用图表:如柱形图(棒形图)、折线图。

5.)计算用图表:反复同一计算时,最好能将此计算作成图表,如此可节省计算时间,并减少计算错误。

如常态机率纸。

6.)说明用图表:用以描述事务之组织与流程之图表。

其优点为易理解,适合表示复杂的相互关系。

如组织图、制成流程图。

图表之功用:1.)利于多种复杂现象的相互比较,可供分析研究之用。

2.)费甚少时间,可得明确的概念。

3.)对于专门知识不足的人,亦可得到了解。

4.)表示事务间的关系时,图表较文章可以使阅者印入脑海。

5.)利用于演讲、宣传或广告时,予阅者深刻印象。

6.)有时可用于内插法求近似值。

7.)可供预测用。

图表必备条件:1.)能把握全体:应一看即能完全了解全体的状况。

2.)简单明了:绘制力求简单明了。

3.)迅速了解:不必任何言辞说明,月读者一看即能判断出来。

4.)正确的判断:不论刻度标法、现的大小或实虚、点的大小,都应刻意讲求,俾使正确判断。

5.)浮现对策:最高明的图表,是能够从图上看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图表制作的原则:1.)确定目的何在?2.)要掌握的资料为何?3.)有哪些可用的情报数据?4.)制作图表及阅读的对象是谁?5.)以后用起来是否方便?是否经久可用?6.)实用性及时间性如何?使用起来方便?7.)符合正确、简洁、清楚的原则?一、查检表定义:查检表示使用简单易于了解的标准化表格或图形,作业时仅需填入规定之查检记号,再加以统计汇整其数据,即可提供量化分析或比对检查用者谓之,亦称为点检表或查核表。

查检表的分类:1.)点检用查检表。

在设计时已定义,只做事非或选择的注记,其主要的功用在于确认作业执行、设备仪器保养维护的实施状况或为预防事故发生,以防制作业疏忽或遗漏。

2.)记录用查检表。

此类查检表是用来搜集计画资料,应用于不良原因和不良项目的纪录,作法是将数据分类为数个项目别,以符号、划记或数字记录的表格或图形。

常用于作业缺失、品质良莠等记录,亦称为改善用查检表。

查检表制作应注意的事项:1.)明了制作查检表的目的。

2.)决定查检的项目。

3.)决定查检的频率。

4.)决定查检的人员及方法。

5.)相关条件之记录方式,如作业场所、日期、工程...等。

6.)决定查检表格式。

(图形或表格)7.)决定查检记录的方式。

如正、++++、△、√、○或简单数据1.2.3等。

查检表记载的项目:(5W1H)1.)标题:目的何在?(What)2.)对象、项目:为什幺?(Why)3.)人员:由谁作?(Who)4.)方法:何种方法?(How)5.)时间:什幺时间?期间间隔多久?(When)6.)制程别、检查站:在什幺地方?什幺场所?(Where)7.)结果之整理:合计、平均、统计分析。

8.)传递途径:谁需要了解,要报告给谁。

查检表制作要点:查检表的制作,可任意配合需求目的而作更改,并没有特定之型式,但仍有几项重点是制作时应特别留意的:1.)并非一开始,即要求完美。

2.)愈简单愈好。

3.)一目了然,检查的事项应清楚陈述,始作业者在记录问题的同时,即能明了所登记的内容。

4.)以Team work的方式,大家集思广益,切记不可遗漏重要项目。

5.)设计不会使作业者记录错误的查检表,以免影响日后统计分析的真实性。

查检表的应用:查检表制作完成后,要让工作场所中的人员(使用者)了解,并且作在职训练,而再使用查检表时应注意下列事项并适时反映。

1.)搜集完成之数据应立即使用,并观察整体数据是否代表某些事实?2.)是具是否集中在某些项目,而各项目间差异为何?3.)某些事项是否因时间的经过而有所变化?4.)如有异常,应马上追究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

5.)查检的项目应随着作业的改善而改变。

6.)是实现物的观察要细心、客观。

7.)由使用的记录即能迅速判断、采取行动。

8.)查检责任者,明确指定谁做,并使其了解收集的目的及方法。

9.)搜集的数据应能获得层别的情报。

10.)搜集数据后,若发现并非当初所设想的,应重新检讨在搜集之。

11.)查检之项目、期间、计算单位等基准应一致,方能进行统计分析。

12.)尽快将结果呈报要报告的人,并使相关人员亦能知晓。

13.)数据的搜集应注意样本取得之随机性与代表性。

14.)对于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查检记录,应适当保管,并比较其差异性。

15.)查检表完成后可利用柏拉图加以整理,以便掌握问题重心。

二、散布图:功用:1.)能大概掌握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否有相关及相关的程度如何。

2.)能检视离岛现象是否存在。

3.)原因与结果相关性高时,二者可互为替代变量。

对于制程参数或产品特性的掌握,可从原因或结果中则一较经济性的变量予以监测。

并可藉观察一变量之变化而之另一变量的变化。

定义:特性要因图(鱼骨图)大概可以了解工程上的要因会影响产品的品质特性。

散布图也是以这种因果关系的方式来表示其关连性。

并将因果关系所对应变化的数据分别点绘在x-y轴坐标的象限上,以观察其中的相关性是否存在。

注意事项:1.)是否有异常点:有异常点时,不可任意删除该异常点,除非异常原因以确实掌握。

2.)是否需层别:数据的获得常常因为作业人员、方法、材料、设备或时间等的不同,而使数据的相关性受到扭曲。

三、层别法:实务工作中,经常可以发现产品品质因人、时、料、机台…等不同时即会有差别性存在。

为区分吾人所搜集之数据中,因各种不同之特征而对结果产生之影响而以个别特征加以分类、统计;此类统计分析的方法称为层别法(或分层法)。

层别法之最主要功能--透过各种分层收集数据以寻求不良原因之所在或最佳条件,作为改善品质之有力手法。

层别的分类:1.)部门别、单位别:生产部门、维修部门…2.)制成区层别:下料区、裁减区、折弯曲、加工区、焊接区…3.)作业员层别:班别、线别、组别、熟练度别、年龄别、性别、教育程度别…4.)机械、设备层别:机台别、场所别、机型别、年份别、制造厂别、机种别…5.)作业条件层别:温度别、湿度别、压力别、天气别、作业时间别、作业方法别…6.)时间之层别:小时别、日期别、周、月别、上下午别…7.)原材料层别:供货商别、群体批别、材质别、产地别…8.)测量层别:测量人员别、测量方法别、测量设备别、测量方法别…9.)检查之别:检查人员别、检查方法别、检查场所别…10.)环境、天候层别:气温别、湿度别、晴或雨别、照明别…11.)地区之层别:海岸与内陆别、国内外别、东区或西区别…12.)制品的层别:新旧品别、标准别或特殊品别、制造别…13.)其它:量品与不良品别、包装别、搬运办法别等…层别法实施的步骤:1.)先行选定欲调查之原因对象。

2.)设计收集资料所使用之窗体。

3.)设定资料之收集点并训练员工填制窗体。

4.)记录及观察所得之数值。

5.)整理资料、分类绘制图表。

6.)比较分析与最终推论。

层别法使用注意事项:1.)实施前,首先注意层别的目的--不良率分析?效率提升?作业条件确认?....2.)查检表之设计应针对所怀疑之对象设计之。

3.)数据之性质分类应清晰详细载明之。

4.)依各种可能原因加以层别,至循出真因所在。

5.)层别所得之情报应予对策相连接,并付诸实际行动。

四、直方图:为容易的看出如长度、重量、硬度、时间等剂量值的数据分配情形,所用来表示的图形。

直方图标将所收集的测定值,分为几个相等的区间作为横轴,并将各区间内所测定值依所出现的次数累积而成的面积,用柱子排起来的图形。

因此也叫做柱形图。

通常在生产现场最常利用的图表即为直方图。

使用直方图的目的:1.)了解分配形态。

2.)研究制程能力或测知制程能力。

3.)工程解析与管制。

4.)测知数据之真伪。

5.)计算产品之不良率。

6.)求分配之平均值与标准差。

7.)藉已订定规格界限。

8.)与规格或标准值比较。

9.)调查是否混入两个以上的不同群体。

10.)了解、设计、管制是否合乎制程管制。

直方图的制作: 1.)搜集数据并记录。

搜集数据时,对于抽样分布必须特别注意,不可取部分样品,应就全部均匀的加以随机抽样。

所搜集的数据数量应大于50以上。

2.)找出数据中之最大值与最小值。

3.)求全距(R)4.)决定组数--史特吉斯公式n K log 332.31+=5.)求组距(h):全距/组数(KR h =)6.)求各组上组界、下组界。

例:第一组下组界=最小值-最小测定单位/2。

最小值应再最小一组内,最大值应在最大组一内,若有数字小于最小一组内或大于最大一组内实应自动加一组。

7.)求组中点。

组中点=2該組下阻界該組上組界+8.)作次数分配表。

(1)将所有数据,依其数值大小画记于各组之组界内,并计算其次数。

(2)将次数相加,并与测定值之各数相比较;表中之次数总合应与测定值之个数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