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分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分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钱穆先生的作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吧!钱穆是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但是他却只有高中学历。

就这样的学历,在他35岁时候被顾颉刚推荐到燕京大学担任国文讲师,55岁时候在香港创办的新亚书院是现在香港大学的前身,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就是他给起的名字。

为什么要给大家分享这本书呢?因为钱穆先生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应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并附着一种温情与敬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介绍的就是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考试、兵役以及经济制度。

书里面描绘的唐朝兵役制度令我感到震惊,唐朝兵役制度叫府兵制,府是指军事区域,军事驻扎地称之为府。

唐朝政府根据各家的财富和产业状况把户民分为九个等级,下三等级户民是没有资格去当兵的,政府在中上等级的民户选取自愿参军的人去当兵。

当兵人家的赋税是全免的,但军人是没有饷银,而且一切随身的军需武装也需要军人自办。

这样的人家集合上1200户,便组成一个府,就是现在的军区。

在唐朝,这样的府有时多有时少。

唐朝全国大概有600—800个,假设一个府有1000人,唐朝全国也就大概有军队60—80万,这80万军队不需要国家的一粒米,一文钱来供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土地。

他们一方面保家卫国,一方面自力更生。

在唐初,府兵外出打仗阵亡了,军队马上把各册呈报给中央。

中央政府马上安排地方政府到阵亡士兵的家里去做抚恤工作,送他勋爵,给他赏银,通常是阵亡士兵的棺木还没运回来,政府的一切抚恤工作就已经办妥了。

这等事是关系极大的,尤其是对军队的精神上有说不尽的鼓励。

我们现在看西方国家有的在这样做,我们国家早在唐代就已经这样做了。

到了晚唐时期,政府和军队还是犯了一个松懈病,士兵阵亡了军队不能马上把各单呈报给中央,中央政府也不能马上通知地方政府去进行抚恤工作,仗打完了,士兵复原了,阵亡士兵的家属还不见政府派人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2012年序1.中国的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

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正。

2.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制度必须和人事相配合。

前言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事物发展的规律)内容概括:1.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2.汉代政府组织:1.皇室与政府 2.中央政府的组织3.汉代地方政府4.中央与地方关系3.汉代选举制度:“乡举里选”4.汉代经济制度:轻徭薄赋,盐铁政策5.汉代兵役制度6.唐代政府组织:1.汉唐相权比较2.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的分配 3.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4.尚书省与六部 5.唐代地方政府 6.观察使与节度使7.唐代考试制度 1.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2.唐代的科举8.唐代经济制度 1.组庸调制 2.帐籍制度 3.两税制9.唐代兵役制度府兵制10.宋代政府组织 1.中央政府 2.相权的分割 3.君权的侵揽 4.谏官与政府5.宋代地方政府11.明代政府组织 1.内阁制度 2.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3.明代地方监司官及督抚12.明代考试制度 1.进士与翰林院 2.八股文13.清代:部族政权 1.军机处 2.六部尚书 3.统制政策 4.民众的反抗运动 5.变法与革命1.家国同构:九卿,名义上说,都是皇帝的家务官,是宫职,而系统属于宰相;换句话说,便是当时政府的首长,宰相,可以管到皇宫里的一切。

本来封建(封邦建国)时代的宰相,就是皇帝的管家。

但到了郡县时代,化家为国,宰相管的,已经是“国家”,不是“私家”了,所以他成了政府正式的首长。

封建时代,以家为国,贵族家庭很多,天下为许多贵族家庭所分割。

那时在大体上说,则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现在中国已经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

这一家为天下共同所戴,于是家务转变成了政务,这个大家庭也转变成了政府。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济制度ppt课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经济制度ppt课件
24
唐-汉唐财政经济比较
之法只 陷子注 入防意 于止不 过一让 穷般你 。劳过
苦富 下, 层但 民没 众有
自穷可 由,以 经这许 济有你 。些过
近富 似, 现却 代不 英让 美你 的过
25

差役法 户籍政策
26
宋-差役法
(一)差役法成因
两税法的弊端:重复征税。 并入两税里的庸调,在军事需要
或者治水需要时,又从地方调取,需 要有地方自助组织(地方领袖)代为 操办。
田赋
不公开禁地
设官禁止,有权征讨
开放,设关隘 关税、商税,其中盐铁税最多
10

租庸调制 帐籍制度
两税制 汉唐经济财政比较
11
唐-租庸调制
(一)概念
租是自北魏以来的一种均田制度,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

地,年老仍缴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负担一定租额。
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更为优减。
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
18
唐-两税制
(一)特点
1、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根据田地多少来收租,庸和调也一并算入田赋中,简化计算。政府不再授田, 民间自由兼并,打破了平均地权、还受田亩的做法。直到清代,都是容许田亩 自由买卖,自由兼并。
2、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不论哪里人,只要住在当地,就入当地的户口册。
3、重复征税问题
耕地私有
全国土地的主权所有
6
汉-赋税
(一)赋税-田赋 1、轻赋税
汉代,税额规定就只有“十五税一”。 而且,实际上只要纳半,三十税一。 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 一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
7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一讲主要内容1近日浅读钱穆先生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悟如下。

整体而言,本书系统论述了自汉朝至清朝的政治、人事、经济和军事制度,语言平实,内容精辟。

本书对于汉唐政治论述最为精彩,对于明清的论述却有失客观。

尤其是对于清朝几乎全盘否定,“私货”较多,这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致。

关于经济制度,关键就是土地与赋税。

客观来讲,自汉以后,中国土地公有化的尝试大体都失败了,土地兼并基本不可逆转。

当代的中国,原则还是保持了土地公有制,政策空间大、政策工具多,但是近20年来基本处于裹足不前、“遮遮掩掩”的状态,相关制度尚不如明朝“鱼鳞图”先进。

针对房地产问题,大体上还是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政命令与市场管控措施,没有采用变革制度的改革手段解决,即不敢改,更不想改。

而赋税制度的难点在于如何向富人收税,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起到“节制资本”,甚至“引导资本”的作用。

客观来讲,历朝历代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向富人收税”的问题,甚至还出现“政府租税愈轻、地主愈便宜”,农民给地主交租愈多的情况(当下广东也有此趋势)。

个人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点有二:一是需要有强势政府,消除“皇权不下县”,保持政府对“毛细血管”的控制;二是有系统精确的'“册籍制度”,因为很多朝代税改的起因都是“册籍混乱”导致政府收不上税,可以推广使用区块链技术彻底解决“人为造假”“年久失真”等难点问题。

关于人事制度,关键是解决官员怎么来、怎么上的问题。

从最初的贵族世袭、到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唐以后的科举制,整体趋势是扩大人选范围、竞争性选拔、标准化考试。

这也给我们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比如建立更大范围的人才市场、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性壁垒、巩固并深化竞争上岗制度、将组织遴选与量化考核向结合等。

当然,本书对于八股文制度的抨击有失偏颇。

八股文本质上是一种标准化考试,仅靠“八股取士”与孟董提的“逢提必竞”一样,都是一项制度走向绝对化、极端化的表现,但制度本身并无问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汉代
(地方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刺史
读书人的政府
御史大夫

太守 地位与 九卿平等 (全国一百 多个郡)
太守
中央特派专员 (全国十三个区)
汉代
(选举制度)
太学(甲科为 郞乙科为吏)
光禄勋
(门房)(大内总管)

(地方任职)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策存心在 引导民间聪明才智者,不准为 私家财力打算无限发展,只鼓 励人为大学者,当大官,却不 奖励人为大商人,发大财
明代

从明朝起,没有了宰相,出现九卿,即六部、都察院、通政 司和大理院的整合,直接对皇上负责。皇上统管一切,这对 皇上的素质要求很高。但中国古代似乎有个规律,即刚开始 的当政者都很勤奋,越往后越怠政,哪个朝代都没有挣脱过。 这就是监察制度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当皇上不理朝 政时,矛盾就激化了,接近皇上的人们干预朝政,政府内部 出现不和谐因素,你争我夺。经济改革并不顺利,且对明朝 的武功知之甚少,似乎除“土木堡之变”之外,很少有失利 的记载,使人们觉得明朝的军事还不错。明朝地方政治制度 最大的变革是承袭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立,形成 省、道、府、县地方四级体系,而非汉唐时的郡县两级体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穆
东华大学 自动化1304
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邀
演讲的演讲记录稿稍加修改而成。虽然 该书只选择了汉、唐、宋、明、清五个 代代来分别讲述,但正如其前言所说, 这五个代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代 代,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全过程。 全书分为五讲,每讲又分别从政府的组 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 役制度四个方面,论述各代的政治制度 及得失、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 揭示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又澄清 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向读 者展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从政府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阐述了其得失之处。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一些解读:
1. 政府组织: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制度,但在这个制度下,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的内阁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2. 考试和选举:考试和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穆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举制度,它不仅为政府选拔了人才,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向上流动的通道。

3. 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 国防与兵役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经历了从征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这个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军事技术的进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政治制度史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本不全由皇帝专制,不能说中国人绝无法制观念, 可惜没有成文法。
4、尚书省与六部
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分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唐开始是吏礼兵民(户)刑工;太宗时改为吏礼民(户) 兵刑工;宋朝初年吏兵刑民(户)工礼;神宗王安石改 吏户礼兵刑工,此后六部制度推行了一千多年。
政治应该分两方面讲
一是人事,比较变动 二是制度,由人创立、改订,相对比较稳定
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人事,若离开 人事看制度,制度只是一条条条文,枯燥 乏味 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制 度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 任一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有前身,渐 渐的创立,同样,任一制度的消失,必然 是渐渐变质
汉代地方政府
共分两级:郡 100多个,每个郡管辖10~20个县 县 1100~1400多个 中国历史上讲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汉朝。就行政区划而论。 郡长官:太守,地位与九卿平,二千石 县长官:县令 汉代官级分的少,升转极灵活。 汉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监察与被监察) 每郡每年向中央上计簿(各项统计表册),包括财政、经济、教育、刑事、 民事、盗贼,灾荒等 中央派特派员——刺史(六百石)来调查 全国分十三个区,每区一位刺史,每位刺史负责的区域不超过九个郡
中国历史上 国家政体的三次巨变
秦以前,西周、东周为封建“邦国制”:
有共主,无宪法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郡 县制” 辛亥革命后,目标建立“共和制”
殷代官制 见《礼记曲礼篇》
六太掌六典:
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五官司五众:
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甲骨文中有:史、尹、籍、小臣、射马、正 等字或官名
可见汉代中央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宰相是 主事的,事情管得好与坏,责任在宰相,皇帝可以不负责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共38页PPT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摘要 共38页PPT资料
使
路,(府州军监), 县 中央派遣管理 地方监司管(帅漕
宪仓)
省,府和州,县 外加分司 全国划 分十三布政使司, 长官-布政使 提刑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同明制,承宣布政 使上常设巡抚和总 督,军事要地八旗 驻防 设置四处禁

汉,唐,宋,明,清选举&经济&兵 役制度
选举 经济 兵役





选举孝廉(固定下 来)察举制度。入 太学-到地方服务察举回中央为郎-
书政治
满汉夹用,大官多 满少汉卧碑禁令 (无言论结社出版
自由)
虽然政权开放,但 书籍昂贵,成为资 本,产生世族门第
由门第特殊阶级开 放政权,报考人数 愈来愈多,政府组
织臃肿
大门第逐步堕落, 把培养人才的机构 愚民政策,讲政权
进士轻薄,无培养 归并到考试制度中, 控制在满洲人手中
人才之地
培养出许多大学问
家,政治家
汉代
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建立比较完备制度的朝代。汉朝开始时,皇权 与相权是分开的,但中国一向似乎看重不成文法,从汉武帝起, “宰相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作者指 出,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每项制度背后当 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产生出来。春秋以后, 官位世袭,刘邦的出身造就了平民当皇帝的神话,选举制也有所 改革,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举 孝廉”制度成了“世族门第”世袭的阶梯。对土地兼并问题,政 府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流民的大量出现,使政府财政瓦解,汉 代崩溃也就无可避免了。
入仕
自由报名,由尚书 礼部举行考试,吏 部分发任用,培养 在于门第,考察律

制度愈加严格,防 县考-省试—会试,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宋代
? 宋朝是最贫最弱的朝代,其问题不是国家制度落后、政府 无能,而是根基没有打好。建国时就是四面楚歌,养兵是 不得已的事,还要大投入,要考虑外敌入侵和内部人民反 抗,故有很好的制度,也不能从容合理的实施。宋朝的相 权,较唐代进一步抑制,相权中军事、财政和用人三权都 被分离。一个很大的矛盾缠绕着宋朝政府,既需要国防, 养兵以御外敌,却又提倡文治,重文轻武,怕军人篡权。 正如有人所说,宋朝的悲哀就在于处在历史教训和现实压 力的夹缝中,左右不得活。
仓曹
(仓谷)
黄阁
(薄录众事)(总务主任)
12
三公
汉代
(中央政府组织)
“化家为国”
九卿
太尉
(军事)
丞相
(主管行政)
郡县
御史大夫
(监察)(副丞相)
御史中丞
(副御史大夫驻皇宫)
侍御史
(文书)
监御史
(监督郡守)
太常
光禄勋
(奉尝)(祭祀祖先) 教育
(门房)(大内总管)
卫尉
(门卫屯兵)
太仆
(御马)(国家马政)
2
作者简介
? 钱穆(1895.7.30-1990.8.30),男,江苏无 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 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 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 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中央研 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鲁、 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 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 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 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 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 滨。
给事中封驳权,内 政 军机处(秘书
阁制度
处)寄信上谕 六
部尚书侍郎可单独
枢密院 财政(户部盐铁度 支司)用人(考课
院)
尚书省(六部分头) 上奏,满汉分离 1:
都察院 通政司 大 1 大官由皇上选用,
理院
小官也须皇上面见
郡与县。县分两级 郡长官 - 太守,大 县-令,小县 -长
州与县。县分三等 州长官 -刺史,州 县多分级次,中央 派遣观察使与节度
5

? 第一因:在中国,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儒家抱负即是修齐治 平,这既是文化追求,也是一种政治抱负。要想客观地来检讨传 统中国文化,自该检讨传统政治。
? 第二因:政治制度,必得自根自生。我们专求模仿西方的制度, 但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结果还要追随他人的人事,十分愚蠢。
? 心得
6
7
汉,唐,宋,明,清政府组织
礼部
(宗教教育)
兵部
(军事)
刑部
(司法)
工部
(建设)
科举制 怀牒自列
尚书 左仆射
御史监察
(监察州县政府)
尚书 右仆射
各人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报名者不得为工人,商人,因工商是为私家谋利的,
考试求取者须专心为公家服务。
17
唐代
? 而唐代的考试制度则很值得一提,它完善了科举制度,并 将其作为考选官员的重要形式,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经济 和兵役制度则都经历变革,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 将田租、服役、纳捐分开,并由国家供养府兵。后来由于 这些制度弊端丛生,特别是执行混乱,导致变革,但变革 更多的出于便利的需要,危害更大,这就是两税法和募兵 制,尽管为了减轻负担,但却导致负担的增加,最终导致 了唐王朝的覆亡。
史中丞打理皇宫
三公(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九卿(太 常 光禄勋 卫尉 太 仆 廷尉 大鸿胪 宗 正 大司农 少府)
最高机构政事堂, 中书省门下省,给
事中,谏官
最高最大行政机构 尚书省(吏户礼兵 刑工 )御史台管监 察(分察与分巡)
中书省(门下尚书 中书舍人 廷推,
移至宫外),给事 中,谏垣独立
廷议,廷鞫 内阁大学士掌管国
虽然政权开放,但 书籍昂贵,成为资 本,产生世族门第
由门第特殊阶级开 放政权,报考人数 愈来愈多,政府组
织臃肿



军队到地方派差, 地方没有兴家
门第消失,农户散 漫,舞弊取巧规制 赋役的黄册与鱼鳞
册最终废弃。
差役,田租分分合 合,地丁合一,实
际税赋还是增加
国防先天不足养兵 四境太平,兵卒懈
而不得用,效率低 怠,物质条件薄弱,
18
唐代
(地方政府组织)
中央政府
观察使 节度使

十道

剌史






(均田制度) (义务劳役) (丝麻布绵)



两税制(财务大臣杨炎)

不收米谷,改收货币
十万以上
地方长官之掾属 任用之权集中于中央之吏部
二万以上 二万以下
地方政府唐不如汉,渐进到中央集 权地步,内重而外轻。
六千以上
三千以上 三千下
中 国 历 代 政 治 得 失
1
主要内容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邀演讲的演讲记录 稿稍加修改而成。虽然该书只选择了汉、唐、宋、明、 清五个代代来分别讲述,但正如其前言所说,这五个代 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代代,大体可以代表中国历 史的全过程。全书分为五讲,每讲又分别从政府的组织、 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论 述各代的政治制度及得失、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既揭示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又澄清了近现代国人 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向读者展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史”。
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的。
三省、六部、一台
御史台
相权
左御史
(监察中央政府) (分察)
右御史
(监察州县政府)
(分巡 )
斜封墨敕
此命令未经中书 门下两省
中书省
(中书令)
政事堂
门下省
(侍中)
中书令 中书侍郞 中书舍人
侍中
求取于贤人 侍中侍郞 重质不重量 给侍中
副署
五花
判事
发令
(敕)
审查
(涂归)
尚书省
(尚书令)
3
前言
? 朝代:汉,唐,宋,明,清 ? 制度的范围: 1.政府的组织(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彼此之间的关系) 2.考试与选举 3.政府的赋税制度 4.国防与兵役制度
4
? 制度的概论 1.制度与人事是密切相关的 2.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间相互配合 3.制度是跟着人事随时变动 4.制度的创立是基于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而得以产生 5.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分析时需要考虑历史意见) 6.讨论一项制度,要重视其地域性 7.讨论政治,历史的特殊性是必然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入仕
自由报名,由尚书 礼部举行考试,吏 部分发任用,培养 在于门第,考察律

节制资本,土地归 农民私有,允许自 由买卖。田租,人
口税,力役
租庸调制—两税制, 随地摊派,改收货

制度愈加严格,防 止作弊,考察经义
两税制,差役制度 制定了免役钱
县考 -省试—会试, 进士及第,满三年 考试,入翰林院, 成为大官。考察八
是由于唐太宗曾任过尚书令,自此无人敢任该职,于是尚书
省无最高长官,而由左右仆射同时主管该省。只有左右仆射
兼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时,才有机会参与政事堂
会议,获得真宰相的地位。这时的地方制度较汉代增加了层
级,并产生了节度个部门
唐代
(中央政府)
股文
差役杂项一并归入 田赋项下
部族政权下的考试 制度
地丁摊粮,只收田 租,不要丁口税
兵制:全民皆兵 1.中央的卫兵 2.边 郡的戍卒 3.原地方
服兵役
兵制:全兵皆农 府兵制度,
雇佣外国人当兵
军队分为禁军与厢 军,募兵制
同唐代府兵,大兵 区为府,小兵区为
卫。
八旗
9
得失检讨
经济 军制 政府组织 选举或考试

更加有效了,但因政府积年提倡,社会学术 空气又复活了。
22
明代
? 从明朝起,没有了宰相,出现九卿,即六部、都察院、通政司 和大理院的整合,直接对皇上负责。皇上统管一切,这对皇上 的素质要求很高。但中国古代似乎有个规律,即刚开始的当政 者都很勤奋,越往后越怠政,哪个朝代都没有挣脱过。这就是 监察制度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当皇上不理朝政时,矛 盾就激化了,接近皇上的人们干预朝政,政府内部出现不和谐 因素,你争我夺。经济改革并不顺利,且对明朝的武功知之甚 少,似乎除“土木堡之变”之外,很少有失利的记载,使人们 觉得明朝的军事还不错。明朝地方政治制度最大的变革是承袭 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立,形成省、道、府、县地方 四 级 体 系 , 而 非 汉 唐 时 的 郡 县 两 级 体 系 。23
使
路,(府州军监), 县 中央派遣管理 地方监司管(帅漕
宪仓)
省,府和州,县 外加分司 全国划 分十三布政使司, 长官-布政使 提刑 按察使 都指挥使
同明制,承宣布政
使上常设巡抚和总
督,军事要地八旗
驻防 设置四处禁

8
汉,唐,宋,明,清选举&经济&兵役制度
选举 经济 兵役





选举孝廉(固定下 来)察举制度。入 太学-到地方服务 察举回中央为郎 -

最终败给满人
八旗
宋初出于自卑心, 蓄意减夺中书宰相
职权
太祖废止宰相 内 臣干预政事 吏胥 制度使官与吏流品 泾渭分明 出现文
书政治
满汉夹用,大官多 满少汉卧碑禁令
(无言论结社出版 自由)
大门第逐步堕落, 进士轻薄,无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