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
清西陵 清东陵

清西陵清东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伊镇姬村西北,是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及其配偶的陵墓,也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陵墓之一。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通光镇三道沟村东南,是清朝皇帝咸丰、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及其配偶的陵墓。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清西陵和清东陵。
清西陵:清西陵,又称康陵、雍陵、乾陵,是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和皇后孝庄文皇后、翁安的陵墓。
位于易县马伊镇姬村,距北京市约130公里,总占地面积85.04万平方米。
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陵园之一。
清西陵包括三大部分:前、中、后三陵。
前陵是康熙帝及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中陵是雍正帝及翁安的陵墓,后陵是乾隆帝及其配偶的陵墓。
每个陵墓的布局都非常规整,考究着色彩和布局的对称性,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美学。
清西陵景点之一是宝顶山。
宝顶山为西陵的主峰,海拔271米,山上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雄伟的石刻。
宝顶山上的寿皇殿是一座极具规模和壮丽的建筑,是康熙皇帝临朝第30年时修建的。
寿皇殿是清西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参观时不能错过的景点。
清西陵还有著名的建筑——牡丹园。
牡丹园是清西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内种植着大量的牡丹花。
每年的春季,牡丹园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展,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牡丹园内的牡丹品种繁多,有着丰富多彩的色彩和迷人的香气,是摄影爱好者和花卉爱好者的天堂。
除了宝顶山和牡丹园,清西陵还有其他许多景点可供游客参观,如神道、东下陵、大成殿等等。
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古代皇家建筑的魅力,还体现了清朝皇帝的权威和荣耀。
清东陵:清东陵是中国清朝皇帝咸丰、同治、光绪及其配偶的陵墓,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通光镇三道沟村东南。
清东陵由神道、侧陵、大内官墓区、大官墓区、驿道、龙泉湖和响宝河等组成。
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陵园之一,也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陵墓之一。
清东陵的建筑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精髓。
清代皇家陵寝风水分析及价值评判——以清东西陵主陵孝陵泰陵为例

本文由429161843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维普资讯 第25卷月期20年607第3JUNLOA上海IATNNV农业Y(G版)LUAINEORAFHNH交通大学学报(S科ARCTRLSEC)SGA ̄OOGUIEI学IURTCVI5N.02o.3Jn20u.07文章编号:6196(070-20017.9420)306—7清代皇家陵寝风水分析及价值评判——以清东西陵主陵孝陵泰陵为例王莹,德亮傅(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海210)上上011摘要:水理论对于清代皇家陵寝的影响主要在于选址及结构布局,风具体体现在山、土壤、水、植被等资源特征及空间结构特征上.另外,从立论的角度来说风水是客观的,当它脱离了原有的客观基础服务于占卜凶吉,但就有了相当的迷信成分.关键词:水:风清代皇家陵寝;空间;客观性中图分类号:924T一9.B9.;U084文献标识码:ATeAnlsfegsunRoaosonhayion-hiylmbfsFoTQigDyatnugmetolensyadJdenfVau——TanhiayTobfEatrnetrgtePrmrmsosenadWsenTmbXioTonamboxmpeo(ambadTiTo)frEalWANGYigFDelnn,U-iga(colfgilrdBooySagaJonnvri,hga210,hn)Shoruteaig,hhiitgUisySahi01CiaoAcunlnaoetn1Abtat:hfecfegsuoeryloboigdnsiloelaodsutr.tmoisesrcsTeiuneon-hintatmfnyatimayntctnarcuIebdenlFhoQysnhointehtmaeilcaatrtfemonan,trsiadpatelaersaatutrhrcescBaiayegsutrahrcescoutiswae,olnlsawlstiptsrcucaatrt.scl,Fn-hiiihtnshileiilintrbeti.eedotrabeadsreintn,egsubcmssprtnsaaojcvyWhnigtrfxenaevsvaoFn-hieoeesi.ulittsielsndiiutoiKywrsFn-hirymfigdns;pc;bcvyeod:egsu;atbonyatsaeojtioloQyeit1背景11历史背景.清朝自太祖、宗建国,1、2帝,太传1世1除末代皇帝溥仪未建陵外,余1帝并4位追封先祖分别葬其1于五处。
以“一宫两陵”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沈阳清文化品牌

清太宗及 皇后妃嫔等历史人物蜡像展 ” 、 和仰熙斋等, 建于乾隆年问。 嘉庆时期 , 故宫又有部分增建和扩建。 整座皇 宫 仪仗房和东、西配殿等处举办 的 “ “ 喇嘛念经处陈列 ” 御用桌椅器皿陈列 ”“ 、 “ 、 昭陵与清代 陵寝制度展”“ 帝 、清 楼阁林立 , 殿宇巍峨, 雕梁画栋, 宦丽堂皇 。 、 “ 、清 ;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 氏的陵墓 ,坐落 在沈 阳市 东 东巡 与盛京三 陵展 ” 昭陵文物及建筑构件展 ”“ 昭陵历史图片展 在福
宫 始 建 于 12 , 6 5年 至今 已有 3 1 的历 史 , 8年 是清 朝 入 关 前 清 太 祖 努 尔 哈 赤 、
宫、 关睢宫、 衍庆 宫、 永福富等; 西路建筑以文溯阁为主体 , 包括戏 台、 嘉荫堂
大赛”“ 、现代格格婚典 ” 皇宫过大年 ” 宫廷礼仪大巡演”在昭陵茶膳房 、 、 “ 、 “ :
人 文 与
以“ 一宫两 陵’ ’ 的文化氛 围 浓厚 打造沈 阳清文化 品牌
辽 0 年 7 1日, 阳的故宫、 04 月 沈 清福 陵、 清昭陵 ( 以下简称“ 宫两 ‘ 一 ) 也是沈阳打造清文化品牌含金量最高的一张王牌 。 一宫两陵 ” “ 成功申报世 实现 了沈阳世界遗产“ ” 零 的突破 , 成为全 国除北京外拥有世界 作为明清皇宫、 陵的扩展项 目, 皇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的一份子 。加入世界文 界文化遗产 , 化遗产, 赋予了“ 一宫两陵 一个走 向世界 的大品牌 。 让沉默的“ 一宫两陵 遗产数量最 多的城市。 丰 这是沈阳市民政治、 经济 、 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 不 专家学者 以及旅游界 的广泛 关注 , 而且唤起了普通群众 富起来 , 让皇家的文化得 以再现, 让更大的市场 了解“ 宫两 陵”让“ 宫两 仅引起了政府部 门、 一 , 一 一富两陵 ” 的好奇和向往, 很多旅游团队纷至沓来。 申遗 ” “ 陵’ 向更广阔的世 界, 竞 是沈阳打造以“ 一宫两陵 ” 为载体 的清文化 品牌所面 和国内外游客对“
清西陵研学总结

清西陵研学总结一、前言清西陵作为清朝皇家陵寝之一,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极具特色。
本次研学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专业讲解,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清西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活动内容1. 参观清西陵学生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乾隆陵、嘉庆陵、道光陵和光绪陵等皇家墓葬。
他们不仅仅欣赏到了这些墓葬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还深入了解到了每个皇帝的生平事迹和治国理念。
同时,在导游的讲解下,学生们也了解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2. 体验传统手工艺除了参观墓葬外,学生们还在景区内体验了传统手工艺,如制作蜡染手绢、剪纸等。
这些手工艺虽然已经逐渐被现代技术所取代,但它们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亲手制作,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流程和文化内涵。
3. 参观清西陵博物馆清西陵博物馆是一个集文物展示、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在博物馆内,学生们可以欣赏到大量珍贵的文物,如金银器、玉器、漆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仅展示了清代皇家文化的瑰丽和精湛,更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卓越和多样性。
三、活动收获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学生们收获颇丰:1. 拓宽视野:学生们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深入了解了清西陵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拓宽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兴趣:通过参观博物馆和体验传统手工艺,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进一步深入研究。
3. 提高素质:本次研学活动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高,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
他们在活动中不断与导游、同学和工作人员进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清西陵研学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同时,这次活动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综合素质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希望今后还有更多这样有意义的研学活动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清东陵 清西陵

清东陵清西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清朝时期的两个皇家陵墓,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和霸州市境内,是中华文化瑰宝和世界文化遗产。
这两处陵墓规模宏大、精雕细琢,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设计原则和实践经验,是世界文化史中的杰出代表。
清东陵清东陵是清朝第二位皇帝康熙帝的陵墓,始建于1725年,占地面积达24.4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之一。
陵墓的建筑风格沿袭了中国古代皇家陵墓的传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大红门、灵桥和宝穹殿。
大红门,居陵前,为陵墓的正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的三进门。
灵桥是连接大红门和宝穹殿的长廊,两侧石雕琳琅满目,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宝穹殿是陵墓中心建筑,是清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之作,据说手艺之精湛,刻画之细致,即使在显微镜下也能清晰可见。
宝穹殿顶棱角分明、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之一。
因为清东陵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风水学理论和陵墓设计原则,整个陵墓建筑布局和装饰细节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也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项杰出成就,被誉为“万园之园,万陵之陵”。
清西陵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是清朝第四位皇帝雍正帝的陵墓。
陵墓占地达17.2万平方米,包括了葬殿、宝顶楼、生前舍利塔、神道等建筑物。
整个陵墓的设计布局考虑到了中国古代陵墓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吉凶预测”和“谐音取意”等风水理论,陵墓内的石雕、画像、器物等也无不体现了明确的政治宣扬和文化推广的目的。
西陵的最显著建筑是大中门、振鹏亭和宝顶楼。
大中门是西陵的正门,选址相对比较高,门头部分寓意着“天下之中”。
振鹏亭是在大中门后不远处,建筑高大气派,是表达皇帝权威独揽全局的意味。
宝顶楼是西陵中枢建筑,建筑上部塔形高达五层,构造精巧,装饰繁缛,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西陵精美的主体建筑、精湛的雕刻艺术、严密的陵墓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建筑学、中医学、哲学、政治和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总结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的杰出代表,在中国文化和艺术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优秀案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前言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优秀案例1.案例一:故宫博物院2.案例二:颐和园3.案例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4.案例四:平遥古城5.案例五:丽江古城三、总结四、展望正文【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优秀案例,以期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优秀案例】【案例一: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活化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故宫博物院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开展教育活动、推出文创产品等方式,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故宫博物院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故宫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案例二:颐和园】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其活化利用主要体现在对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颐和园通过举办园林艺术节、推出园林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游客亲身体验中国传统园林的魅力。
此外,颐和园还开展了园林保护与研究工作,为园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案例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代文物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活化利用工作。
博物馆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开展学术研讨、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让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秦代历史文化。
同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案例四:平遥古城】平遥古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活化利用主要体现在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
平遥古城通过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设施、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平遥古城还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案例五: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的活化利用主要体现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丽江古城通过加强古城保护与管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游客感受到丽江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清西陵 清东陵

清西陵清东陵清西陵,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0公里处,是清代最早落成的皇家陵园之一,也是清朝历代帝后的陵墓群。
清西陵建于1730年,是清朝第二位皇帝康熙帝的陵墓,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以及他们的皇后、贵妃等均埋葬于此。
清西陵占地面积达到 80 多平方公里,由内、中、外三道围墙组成。
内道是陵园的核心部分,主要有穿堂、礼堂、碑亭、宝城等建筑。
据说清西陵是模仿明代神宗陵的规制而建造的,布局主要以前厅、后寝和陵墓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进入清西陵的内道,首先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高耸的穿堂。
穿堂是陵墓建筑的入口,也是连接前厅与后寝的通道。
穿堂门上方镶嵌着巨大的龙纹图案,寓意龙的气势与皇家尊崇。
穿堂两侧分别是碑亭,碑亭上刻有对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赞颂文字。
穿过穿堂,就进入了前厅,前厅是陵园中宴会和祭祀活动的场所。
前厅中央是祭祀台,台上供奉着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的神位,香火缭绕,鲜花簇拥,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前厅的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上有着雄伟的云石石狮和石人,它们庄严肃穆地守卫着陵园。
穿过前厅,又经过一条长廊,便来到了后寝。
后寝是陵园中皇帝和皇后的长眠之地,也是陵园的核心。
后寝的两侧是雍正帝和康熙帝的寝宫,中间是乾隆帝的寝宫。
这些寝宫建筑具体规模庞大,气势宏伟。
内部陈设着御床、屏风等家具,展示了当时皇家的富丽堂皇。
值得一提的是,清西陵的每一座陵墓都是独立的寝宫,彰显了清帝和皇后尊崇的地位。
同时,清西陵的陵墓布局更加注重形式化和封建仪式,与明代的陵园有着很大的区别。
除了陵墓,清西陵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建筑。
比如东南方的恭陵,是雍正皇帝和孝草皇后的陵墓。
还有南方的笔架山,是清代乾隆帝的书房之地。
这些建筑都给清西陵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貌。
清西陵的建造历经了几代帝王的努力,它的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布局之严谨都使得其成为中国古代陵墓群中的瑰宝。
清西陵整体保持了古时帝王陵墓的严肃庄重氛围,宛若一座巍峨壮丽的皇家宫殿。
清东陵清西陵

清东陵清西陵清东陵清西陵,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帝和皇后的陵墓群,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境内。
清东陵是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的陵墓,清西陵是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陵墓。
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中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清东陵和清西陵的陵墓建筑、园林和陵寝内部的宫殿、神道、墓穴、石像、壁画、器物等,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园林、雕塑、绘画、陶瓷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清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清东陵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是清朝历代皇帝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最精美的陵墓之一。
清东陵占地面积约80平方公里,由宫殿区、神道区、墓穴区和园林区四个部分组成。
宫殿区是清东陵的核心区域,包括皇帝和皇后的宫殿、大殿、祭祀厅等建筑,以及各种器物、石雕、壁画等艺术品。
神道区是连接宫殿区和墓穴区的主要道路,两旁有石狮、石马、石人、石柱等装饰,气势宏伟。
墓穴区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包括皇帝和皇后的陵墓、神道、石像、壁画等,是清东陵最神秘、最庄严的区域。
园林区是清东陵的外围区域,包括池塘、花园、林荫道等,景色宜人。
清西陵建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是清朝后期皇帝陵墓中的代表作之一。
清西陵占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由宫殿区、神道区、墓穴区和园林区四个部分组成。
宫殿区是清西陵的核心区域,包括皇帝和皇后的宫殿、大殿、祭祀厅等建筑,以及各种器物、石雕、壁画等艺术品。
神道区是连接宫殿区和墓穴区的主要道路,两旁有石狮、石马、石人、石柱等装饰,气势宏伟。
墓穴区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包括皇帝和皇后的陵墓、神道、石像、壁画等,是清西陵最神秘、最庄严的区域。
园林区是清西陵的外围区域,包括池塘、花园、林荫道等,景色宜人。
清东陵清西陵的建造历时数十年,耗费巨资,动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清东陵清西陵的建筑、园林和陵寝内部的宫殿、神道、墓穴、石像、壁画、器物等,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园林、雕塑、绘画、陶瓷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清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西陵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一、河北及清西陵概况(一)河北自然人文概况河北省,地处华北,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坦沃野,内守京津,外环渤海,周边分别与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毗邻,海岸线长487公里,总面积达18.7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40万,现有11个省辖市、23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35个市辖区。
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
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
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也是旅游资源大省。
(二)清西陵文化保护区概况及旅游特色1.清西陵概况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
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清西陵旅游特色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后纪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其规模与原貌仍存。
亲王、公主、阿哥园寝大部保存相当完好,行宫、永福寺虽历经沧桑,但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从而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
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二、清西陵文化保护区及其申遗过程(一)清西陵文化保护区的发展历程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
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
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
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
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
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
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清西陵申请文化遗产的过程1.清西陵符合申报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1)清西陵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杰作清西陵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其建筑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在中国皇家陵寝建筑中绝无仅有。
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布局与形制最符合中国的“风水”观,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帝陵。
泰陵前3座精美的石牌坊和大红门构成西陵的总门户。
昌陵建筑与泰陵规制相同,但其隆恩殿内以花斑石漫地非常独特,有“满堂宝石”之誉;慕陵隆恩殿、配殿建筑木构架均为楠木,并以精巧的雕工技艺雕刻出1318条形态各异的蟠龙和游龙。
祟陵殿宇木构架均为钢铁木,质地坚硬,被称为铜梁铁柱,其地宫内的石雕佛像精美无比。
永福寺、行宫和亲王、公主园寝则是清陵建筑中完整保存的珍品。
整个清西陵气势磅赡,雄伟壮观,实为中国陵寝古建筑中的精美杰作。
(2)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最具特色的例证清西陵402座古建筑,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后纪陵寝建筑样式修筑而成,它依据清宫式作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大红门前石牌坊一改历代皇家陵寝均设1架的规制而增加至3架,在用料、工艺上更细腻、精美;慕陵殿宇的楠木雕刻已突破了其他清陵油饰彩绘作法,采用在原木上以蜡涂烫,壮美绝伦。
自道光始,在陵寝建筑上稍有衰落,但是裁撤石像生、圣德神功碑亭、明楼、方城等建筑和以石牌坊代替琉璃门,又形成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新模式。
昌西陵罗圈墙及宝顶前神道产生回音效果,隆恩殿内藻井独有的丹凤彩绘,又成为中国陵寝建筑的一个特殊例证。
正由于清西陵拥有众多的独到之处,从而构成清代陵寝建筑最具特色的例证。
(3)清西陵古建筑及环境具有一定脆弱性清西陵的古建筑以木、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大木结构易腐朽、易燃烧,砖石结构又易风化、侵蚀,围绕陵墓的高火险等级古松柏又对陵寝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另外,随着周边工农业的发展,如若控制不当,又会对陵寝造成人为不良损害:因此,清西陵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又存在明显的脆弱性。
(4)清西陵体现了满清王朝佛教的例证永福寺是一座专门为陵寝祭祀而修建的皇家御用喇嘛庙,是清代皇帝尊崇喇嘛教的充分体现。
在中国2000多年的陵寝建筑史上,由于清东陵的隆福寺及明代帝王陵寝中的佛寺都已不存在,清西陵的永福寺成为明、清皇家陵寝御用寺庙的孤品。
同时,水福寺的保存也为满清王朝尊重、藏传佛教提供了实物例证。
综上所述,清西陵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准Ⅰ、Ⅲ、Ⅳ、Ⅴ、Ⅵ。
2.清西陵申报文化遗产的过程2000年11月30日,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一致通过将“中国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西陵作为这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清西陵以其无穷的魅力昭示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征服了全人类,在世界文明史上争得了自己得一席之地。
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清西陵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给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继清西陵申遗成功之后,2001年1月,清西陵又成功的加入国家AAAA 级景区的行列,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腾飞,清西陵以宽广的人性化视角,强化服务质量,完善旅游设施,为游客搭建起高效畅通的旅游服务平台。
三、清西陵旅游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清西陵坐落在易县境内,16处古建筑群及15000余株古松分布在西陵镇和梁格庄镇。
其中泰陵、昌陵、慕陵、崇陵、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泰纪园寝、昌纪园寝、妃园寝、端亲王园寝、怀亲王园寝、公主园寝、阿哥园寝、行宫、永福寺等各座建筑群各具特色和价值。
(一)清西陵旅游现状近年来清西陵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在全县建设旅游强县的大潮中,更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2010年全年旅游人数突破27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300万元大关,再创清西陵旅游开发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清西陵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清西陵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单体建筑屋面漏雨,木构件、椽头严重糟朽,地仗脱落、油饰彩画残破严重,部分石构件风化、严重破损。
(三)清西陵旅游业改进措施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十二五”期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将计划完成33个维修项目,项目资金总数6.9亿,其中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16个,安防、避雷、消防系统建设工程项目3个,基础工作项目6个,管理监测项目1个,展示利用项目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清西陵应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叫响世界遗产品牌,争创“5A”景区。
1.重拳出击创新路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大西陵景区的思路,并结合张石高速公路的开通,将在泰陵大红门前建成清西陵综合服务中心,集餐饮、住宿、购物、展览、展示于一体,并通过封闭大红门和古松林,使其成为清西陵景区的总门户。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清西陵将改扩建环陵公路;高标准建设绿色环保旅游厕所,彻底消灭旱厕;铺设方便游客通行的步游路;进一步完善景区标志标识牌,并下大力改造行宫宾馆,提升接待水平。
使清西陵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市场美誉度高的成熟景区。
2.深挖文化强服务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积极号召,大力支持各大媒体做好大型电视纪录片“光绪之死”的拍摄工作,同时组织推动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等几位皇帝的事迹研究,并在相关区域向游客进行展示和播放;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制作出具有清西陵文化特色的系列纪念品;推出与皇帝祭祀等活动有关的参与性项目,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清西陵由文化观光游向文化休闲度假游转变。
现在,由清西陵管理处机关各执法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机构,对景区内的经营商户和人员进行的规范管理,有效治理了旅游业软环境。
3.攻坚克难促发展建设大红门公园是清西陵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为此,进行高标准的美化绿化,增设休闲娱乐设施,充分利用马槽沟清淤蓄起的水面,增设垂钓、观荷等大众参与性项目,打造清西陵旅游的休闲娱乐区域,丰富旅游内容,将显著改善清西陵单一的文化观光旅游现状。
行宫宾馆改造工程是清西陵全部工程项目建设的重点。
2011年,在前两年对行宫改造的基础上,继续了对行宫进行投资改造。
年内完成行宫客房的整装和餐厅的装修,打造优美的住宿就餐环境,进一步提升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突出行宫特色,努力把行宫打造成为保定旅游的窗口,易县的接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