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一)指导思想培养方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

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扬“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发挥学生自我设计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体现与资源勘查工程、资源环境等相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专业渠道。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为战略目标,培养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完成学业后,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地图制图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资源勘查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理论框架,基本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和管理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除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将通过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培养学生比较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适应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信息科学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需要。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和开发工作,以及从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环境资源调查、监测、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

(三)培养要求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

2.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掌握地理信息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专业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3.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地理学、资源环境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合理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能力;5.其它相关方法论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获取地理学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6.外语达到国家外语四级水平,具有熟练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毕业论文合格。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制图)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制图)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图与空间信息工程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70703专业名称: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图与空间信息工程方向)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Digital Cartography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等方面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能从事国基础测绘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灾害预报等部门从事地图设计、算机地图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等工作.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具有以地图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图形图像信息处理、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投影与变换、地图设计与编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制图数学模型、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图电子出版技术、数字地图分析、图科学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计算机地图制图、地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地图设计、计算机地图制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的基本方法。

3.掌握使用各种信息源设计、编制各类地图的技术与方法4.了解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图形图像信息处理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的一般原理和知识5.熟悉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6.了解现代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图制图、地理信统产业的发展状况;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 培养方案 重庆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 培养方案 重庆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7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思想道德、业务、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扎实基础、宽广知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专业培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遥感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空间数据组织与处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计算机通信、软件开发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通信网规划与管理、区域规划、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及要求本专业学制四年,除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通过计算机类、通信类、人文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空间数据技术和软件开发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为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在注重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安排了系列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2.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3. 熟悉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 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 具有分析、设计和开发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能力;6. 具有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计算机网和电信网等领域的能力,具有从事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研究和开发工作的能力;7.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8.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知识不断更新的能力。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三、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的基本知识和基 本方法。 (3)掌握地图学、地图设计与计算机制图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 (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建库、分析、 表示和服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精通地理信息工程建设的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地理 信息系统平台的使用。 (5)掌握 GIS 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地理 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工具; (6)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 解地理信息工程技术有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
638

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对新事物具有敏感性,有科学的态度,也有质疑精神; 尊重别人的意见,也有自己的判断与分析。
四、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学分要求
课程模块类别 通识教育 课程 学科教育 课程 专业教育 课程 个性培养 课程 理论教学 集中实践环节 理论教学 集中实践环节 理论教学 集中实践环节 理论教学 课外研学 总 计 课内实践 集中实践 其中: 实践教学 课外研学 合 计 必修课 选修课 学分 学时(周) 学分 学时(周) 30.5 488 8 128 2.5 4周 0 0 41 656 0 0 6 6周 0 0 30 480 23 368 29 29 周 0 0 2 32 0 0 0 0 6 0 141 1656+39 周 37 496 20.5 328 5 80 37.5 39 周 0 0 0 0 6 0 58 328+39 周 11 80 学分 38.5 2.5 41 6 53 29 2 6 178 25.5 37.5 6 69 合计 占总学分 学时(周) 比例(%) 616 21.6 4周 1.4 656 23 6周 3.4 848 30 29 周 16.3 32 1 0 3.3 2152+39 周 100 408 14.3 39 周 21.2 0 3.3 408+39 周 38.8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070504二、学科门类:理学三、学制与学位:学制:4年,修业年限可为3-7年学位:理学学士四、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领域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专业技能。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研究、管理等工作。

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基础、应用、提高三个层次,具有以下特色:1.强调测绘知识背景: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空间数据获取及处理能力。

2.依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行业:根据学校定位,紧密结合学校优势学科,专业教学中突出地理信息科学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3.注重学生开发能力的培养,加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学生具备从事高层次开发的基础;突出GIS网络化、移动化GIS的应用及开发能力。

五、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 掌握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动态。

具有空间数据采集、建库、分析的能力;GIS系统二次开发能力;地图编绘制作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并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要求。

六、主干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七、主干课程1.主干基础课程(5门)(1)专业导论(2)数字地形测量学(3)地图学(4)遥感原理与应用(双语)(5)摄影测量基础2.主干专业课程(8门)(1)自然地理学(2)地理信息系统原理(3)空间数据库(4)卫星导航定位技术(5)空间分析与建模(6)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双语)(7)地理信息系统开发(8)WebGIS概论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要实验(1)空间分析与建模(2)空间数据库(3)C#程序设计(4)地理信息系统开发2.主要实践环节(1)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2)地图学实习(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习(4)遥感原理与应用实习(5)C#程序设计实习(6)摄影测量基础实习(7)空间分析与建模实习(8)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实习(9)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实习(10)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实习(11)综合实习(12)毕业设计九、毕业合格标准本专业要求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75学分,且每学期最低修读17学分。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4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地图学、遥感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利用GIS技术解决空间信息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城镇建设、区域规划、资源管理、数字农业、灾害监测、交通运输等领域从事与GIS、遥感和测量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科学、社会责任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测绘、3S集成技术、社会责任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地理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了解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主要方向,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2、系统地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4、了解相邻专业如土地管理、资源与环境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5、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较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生外语水平;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

三、专业方向1、数字农业方向: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的数字应用技术,具备相应的软件操作管理能力,面向资源、环境和其他农业部门从事数字农业工作。

2、国土测绘与规划方向:学习国土测绘与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相应的软件操作管理能力,面向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等部门从事信息开发与管理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五、学制与学分1.学制:标准学制 4年,修业年限3-6年2.学分:最低修读169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2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41学分。

地理信息科学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理学专业大类:地理科学类专业名称: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代码: 070504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知识基础、优良的创新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水利、国土资源、测绘地理、能源交通、城市规划、生态环境、教育等部门胜任地理信息的研究、管理、开发、分析、应用工作等生产实践或科研工作;为国内外地理信息及相关事业服务。

二、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研究、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及分析应用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 掌握数理、地理学识、信息类和应用学科等方面的学科基础知识;2. 掌握地理信息采集与管理、地理信息分析与处理、地理信息表达和地理信息应用等专业教育知识;3. 具备地理思维、地理实体表达、应用领域地理分析和文献检索等能力;4. 具备多源数据处理、时空数据分析表达、时空数据可视化探究、GIS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5. 初步具备地理数据多重表达与挖掘、地理本体的识别描述与表达、地理要素不确定性表达和模型重构方法等研究探索能力;6. 具备社会责任与思想道德、通识教育与艺术修养、身体健康与心理素养、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国际交流与国际视野以及终身学习与适应发展等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主要理论课程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遥感原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和空间分析等。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遥感原理、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地图学等双语课程:遥感原理、文献阅读与写作研讨课程(含新生研讨课):空间认知与空间技术、3S集成与应用、地理信息科学进展创新创业课:ArcGIS开发与应用、GIS与物联网五、主要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物理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遥感实验)、技能训练(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遥感图象处理与分析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测量学实习、自然地理学实习、人文经济地理学实习、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实习、遥感综合实习)及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通过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以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基础知识、计算机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以下是一份1200字以上的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从事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知识和能力要求(1)具备扎实的地理学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学原理、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等相关知识。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组成和基本操作、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管理等。

(3)具备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能力,熟悉GIS软件的使用。

(4)具备良好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以便查阅和使用国内外的最新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料。

2.创新能力要求(1)具备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复杂的GIS项目。

(3)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在GIS领域内提出并实施创新项目。

三、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1.地理学基础地理学原理、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WebGIS技术等。

3.地理信息系统GIS原理与应用、遥感与空间信息处理、空间数据库与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施、GIS编程与算法等。

4.实践环节四、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课外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实习和毕业论文要求1.实习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实习,实习期限不少于8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

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扬“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发挥学生自我设计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体现与资源勘查工程、资源环境等相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专业渠道。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为战略目标,培养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完成学业后,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地图制图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资源勘查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理论框架,基本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和管理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除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将通过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培养学生比较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适应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信息科学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需要。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和开发工作,以及从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环境资源调查、监测、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

(三)培养要求
1.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

2. 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掌握地理信息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专业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地理学、资源环境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合理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能力;
5. 其它相关方法论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获取地理学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6. 外语达到国家外语四级水平,具有熟练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毕业论文合格。

7.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组织、决策能力;热爱祖国,具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开拓进取、严谨务实、勤奋敬业的作风;奉公守法、举止文明、情趣高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身体健康。

要达到思想与心理素质综合评定合格。

8.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通过上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比较宽的基础知识和较为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并能在资源环境、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自然灾害预防与预报等方面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措施
(一)课内理论教学
课程学习是本科生获取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科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

课程设置及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应体现专业特色,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拓宽知识面。

在学位课程设置上应精简课程种类,集中力量开设好一批应用面较宽、选课率较高的学位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

在确定选修课时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特点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2种。

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基础课,共63.5学分,学科基础课43学分,专业必修课18.5学分。

选修课可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

学科基础课包括:地质与地貌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遥感图像处理等课程,理论部分29.63学分,实验13.37学分。

专业课包括:空间分析方法与GIS应用、C++程序设计、地质数据处理与计算机成图、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物化探基础等课程,其中理论部分12学分,实验6.5学分。

(二)集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要按照规范、科学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校、院、系、教研室分级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重视解决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统筹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按年级可分为: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填图实习、三年级生产实习和四年级毕业实习。

具体安排如下:
一年级:秦皇岛地质地貌实习,建立对地学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侧重对地质、地貌及地形图的认识。

计划时间:实习时间3周,每年6月下旬-7月上旬实习。

实习地点:秦皇岛
学分:3。

二年级:张河湾综合实习,巩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理论知识,掌握地质测量方法和数字采集与处理的全过程。

计划时间:实习时间5周,每年7月上旬-8月上旬实习。

实习地点:张河湾
学分:5。

三年级:生产实习,巩固常用软件操作程序,全面掌握Mapgis的各种功能,学会地质数据处理与计
算机成图和遥感图象解译处理的全过程。

计划时间:实习时间5周,每年6月上旬实习。

实习地点:石家庄。

学分:5。

四年级:毕业实习,掌握生产、科研过程中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学会科研的研究方法,掌握文献查询、项目设计、科技写作等基本技能。

计划时间:实习时间6周,论文编写5周,每年3月下旬-5月中旬。

实习地点: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地。

学分:11。

(三)课外教学(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不断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开展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为其提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广阔空间,通过10个学分开展政治、经济、艺术、体育、励志、学术、科技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毕业条件
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并修满总学分181(其中,课内理论教学145学分,集中实践教学26学分,课外教学10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四、学制、学历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4-6年
学历:本科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和实践教学结构与学分要求(表1)
表1 课程和实践教学结构与学分要求
(二)教学进程计划表(表2)

(三)主要课程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代码:211658 学时:64+32 学分:6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及GIS总的体系结构。

详细介绍了内容GIS的发展现状、基本概念、主要核心技术与方法,以及GIS的分析功能和输出等;最后对CIS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遥感图像处理
课程代码:211661 学时:48 学分:3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数字遥感图像的特性、遥感图像显示与合成、灰度变换、空间滤波、几何校正、遥感图像运算、信息复合、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遥感制图等。

通过理论课和实验学会对遥感图象的合成、变换、运算等基本技能。

空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代码:211668 学时:32 学分:2
本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发展趋势、内容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定义、数据更新、视图、嵌入式SQL)、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依赖,范式、关系模式规范化)、数据库保护(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恢复与镜象),数据库设计(需示分析、概念结构、逻辑结构,物理设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例,数据库技术新进展。

预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
空间分析方法与GIS应用
课程代码:211662 学时:16+16 学分:2
本课程主要介绍常用GIS软件的空间数据的建立方法,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讲述空间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主要讲述点、线、区之间的叠加分析、缓冲分析、基于空间数据库的查询以及空间分析结果的显示和具体应用等内容。

预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地质数据处理与计算机成图
课程代码:211664 学时:16+16 学分:2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于计算机统计软件研究地质数据的统计规律和解释,在处理方法上主要讲述地质的聚类分析、因子分析、趋势分析、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内容;讲述地质上最常用的二维绘图软件GRAPHER和三维绘图软件SURFER的应用。

预修课程:矿物岩石学、物化探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矿床统计预测
课程代码:211389 学时:24+16 学分:2.5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质变量的构置、取值、变换和选择,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准则,矿床统计预测的方法、地质指标指示含矿性和地质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立矿产资源预测思维和基本理论和方法。

预修课程:矿床学、物化探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