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竹影gao

合集下载

18竹影

18竹影

3、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 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
我们用木炭在地上描竹叶
像我家堂前的立轴
寻趣说趣
看天
看景 看人影 描人影
强烈的好奇心
细致的观察力 (童心童趣) 丰富的想象力
看竹影
描竹影
极强的模仿力
2
文中作者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 结合课文语句作简要评价。
懂得儿童心理,善 于引导。
正是父亲的引导教 育,使丰子恺进入了 艺术的殿堂,使他日 后有所成就。
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
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
“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
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
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 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 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 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 笔》、《缘缘堂再笔》、 《率真集》等。这些作 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 外,大多是叙述他自己 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 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 的生活情趣。
piě
zhà n
yōu
qiè
shū

shā

幽暗
chá n
惬意
疏密
Cēn cī
包罗
shāo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艺术创作中“创造与模仿”的关系。 2、品析文中充满情趣的描写,把握 课文主旨。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联系实际,感悟生活。
丰 子 恺 (1898— 1975 ) , 原 名 丰 润 , 浙江崇德人,我国 现代著名画家文 学家、美术和音乐 教育家,是一位多 方面卓有成就的文 艺大师。

中学初一下学期语文第18课竹影

中学初一下学期语文第18课竹影

通过对孩子们动作、神态的细腻 描写,表现出他们纯真的心灵和
丰富的想象力。
课文中的竹影不仅是自然之景, 更是孩子们童真童趣的象征,体 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艺术与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课文中通过画竹影这一活动,引导孩 子们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和艺术。
课文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美和艺术并不 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蕴藏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发பைடு நூலகம்和创造。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首先总述竹影之美,然后分 别从不同角度描绘竹影的特点和 美感,最后再总结竹影的意境和
美感。
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竹影的描绘,将读者带 入一个静谧、幽深的竹林世界,情 景交融,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 受。
语言简练生动
文章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 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生 动地描绘了竹影的形态和美感。
竹文化的起源
竹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 在商周时期就已有人工栽培竹林。随 着竹子的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竹文化。
竹文化的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竹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 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 。竹子所代表的虚心、坚韧、高洁等品 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竹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象征意义
其他人物形象辅助构建故事情节
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文中除了父亲和孩子们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人物形象,如母亲、邻居等。这些 人物形象在故事中起到了辅助构建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故事情节的构建
其他人物形象的出现和行动,丰富了故事情节,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例如, 母亲对孩子们的观察和父亲的引导给予了肯定和支持,邻居的加入则增加了故事 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些情节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主题和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竹影》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竹影》课件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 的童真、童趣 ;
2、领会本文蕴涵在童稚活动中 的艺术和美;
3、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 不同特点。
你猜,你猜, 你猜、猜、
你有我有他也有,
黑身黑腿黑黑头, 灯前月下跟你走,

(打一事物 )
就是从来不开口。
一、想一想有“影”字的四字成语。 形影不离、形单影只、形影相吊(慰 问)、顾(看)影自怜 、刀光剑影 、 影影绰绰(形容模模糊糊,不真切。 )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 又比喻虚幻,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
而是缺少发现。”
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
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 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
活的美。
作业
童年是天真烂漫的,你是否也有 过兴趣盎然的游戏?写下来,互相交 流,说不定其中就蕴含着一种艺术创 造,请保持那份兴趣,将来你也有可 能迈入艺术殿堂。
丰子恺(1898— 1975),我国现代著名 画家、文学家、美术和 音乐教育家。丰子恺风 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 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丰子恺的散文,主要作品有《缘 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 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 《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 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 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 浓厚的生活情趣。
你觉得文中哪些描 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 ?为什么?请找出来, 并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讨论: 我们用木炭描的竹 影它是艺术品吗?为什 么?怎样才能称得上是 艺术品?
欣 赏 图 画 思 考 问 题
不 同中 特国 点画 ?和 西 洋 画 有 何
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 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以事物本来的颜色为颜色

教学设计6--第18课 竹影

教学设计6--第18课 竹影

第18课《竹影》教学设计 6【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体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3.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品味生动形象语言.【学习难点】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积累运用1、注音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立轴()撇()蘸()口头禅()丰了恺()2、释义惬意:________________。

立轴:长条形的字画,高而窄。

口头禅: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参差不齐:。

3、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 ,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现代______家、_______家。

二、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提示:谁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样?)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三、探究质疑1、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

那么你觉得文中的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提示: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院子里的光影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院子里怎样的光景?3、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

”这句话中以及后来爸爸的表现,你觉得爸爸是个怎么样的人?4、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提示:细读5、6自然段。

)三、比较阅读5.比较一下丰子恺的《竹影》与七年级上册沈复的《童趣》的异同。

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四、联系生活,加深认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

【推荐下载】第18课《竹影》课文原文

【推荐下载】第18课《竹影》课文原文
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
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
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因从身边
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
1
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
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
好像脱了版的印刷。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
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我
摇着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
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
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
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
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
[键入文字]
第18课《竹影》课文原文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
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
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
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
[键入文字]
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

竹影

竹影

七年级语文下教案第18课《竹影》课型:自读课时:一课时主备人:蔡世界审核:七年级语文中心组时间 2010。

3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能读准字音,分辨字形,知道意思。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3、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4、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5、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教学难点:同上一、布置预习导学1.走进作者: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蘸.()惬.意()朱砂(..)参差..()一缕.()幽.暗()丰子恺(..)赵孟頫.()水门汀.()..)口头禅(3.你知道下列词的意思吗?包罗:徘徊:惬意:疏密:参差不齐弥漫: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新课导入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

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同桌交流,检查预习(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2.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3.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竹影》课件 新人教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竹影》课件 新人教版
竹 影
• 艺术和美,来源于 生活,甚至就在孩 童的游戏中产生。
说课内容
• 教材分析 • 教学创意 •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教法学法 • 教学过程 •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总体把握:《竹影》,选自人教版七 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主要编选 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但内容 又并不局限于对某种文化艺术的欣赏, 而是生发对艺术、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感受文化的魅力。这篇文章用几个少 年描竹影的游戏,引出了对中国画的 艺术体验。
(一)教材分析
2.一个“动”字贯穿全文,是光与影的 贯穿(流动的画面感)。文中有许多 富有动态的画面,处处透露出美的体 验和童趣。而这些画面,都离不开光 与影的影响。例如,日落时光线的跳 动,华明的影子像极了青蛙,月光与 摇动的竹叶相互交错的美感,几个孩 子描竹影和爸爸为孩子们讲艺术课的 画面。
(二)教学创意
(五)教学过程
3.品一品:画面共赏,体验童趣 第一部分: (1)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 步的印象,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 (2)学生活动:学生全体默读课文,勾 画关键句,找出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3)问题设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 找文章的写作的线索是什么,你可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吗?
尽量与原物一致;而中国画重写意 思,重神似.这是由东西方两种不 同的文化形态决定的.
(六)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的手法 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竹影(童趣) 竹影 借事说理 (一事一议) 谈艺术(体验) 我的体验和感悟 感官动词的使用 比喻拟人的修辞 充满想象的画面 中西画作的不同
谢谢大家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1)资料穿插法 (2)分类积累法 (3)动笔训练法
2.学法 (1)品味赏析法 (2)分类积累法 (3)自主探究法

第18课《竹影》备课助教资料(人教新课标初一下册)doc初中语文

第18课《竹影》备课助教资料(人教新课标初一下册)doc初中语文

第18课《竹影》备课助教资料(人教新课标初一下册)doc初中语文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这篇文章以几个青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

〝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华明在月夜里相聚,〝今晚干些什么呢?〞小孩们的爱好是成年人意料不到的。

弟弟发觉了一个只有小孩才能注意的咨询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这是什么道理?〞成年人也许可不能注意如此的情况,谁又有如此的细心如此的时刻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如此的咨询题大致成年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而小孩们却会追根究底的。

〝大伙儿蹲在地上争辩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假如成年人争辩一个咨询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不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假如是成年人一定挨批判,做事三分钟热情。

然而小孩的天性并非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用心某件事。

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

作者把小孩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然而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小孩好玩好动的本性,接着就引入了正题:水门汀上的竹影,看起来中国画一样潇洒斑驳,引发了小孩们新一轮的热情。

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常见过的画图。

小孩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

因此领路人──〝爸爸〞显现了。

他给小孩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因势利导地给小孩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二、咨询题研究1.课文中讲:〝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如何样明白得这两句话?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

那个比喻形象地讲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阻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艺术是文化的鲜亮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专门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的爸爸从孩子游戏中引入 艺术的教育,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 法的看法。
弘一法师与丰子恺师徒的约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 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这首经典之作《送别》的作者就是李叔同 ,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丰子恺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 教育家,17岁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五年间师从图画音乐教 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1927年9月26日,丰子恺在缘缘堂设果 品与香烛,正式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取法名“婴行”。他 是第一个把西方漫画引进中国的人。
还没有到约定的1969年,即1965年,丰子恺在完成 翻译《源氏物语》的同时,也完成了《护生画集》 第五集90幅画的创作,那时距离弘一法师的90岁诞 辰尚有四年。这提前的四年,是天遂人愿?或是, 丰子恺已经预感到什么。一年后,“文革”爆发, 丰子恺的文章和画被定为大毒草,被下放到农村接 受改造,期间繁重的劳动和恶劣的待遇让丰子恺染 上腿疾和严重的肺炎,被准许病休回家。1973年, 距离他和老师约定的时间还有整整六年。这年年底 ,丰子恺画完了《护生画集》第六集的100幅画,“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此时距他1928年画《护生 画集》第一集,已过去了45年。很多年后其女儿丰 一吟感叹,六册的《护生画集》居然能够完整,是 一个奇迹。 不到两年,1975年9月,丰子恺在华山 医院的观察室里安详地离开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
竹影
思考:
课文题目是“竹影”,全文是以 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 主?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院子的水门汀 “我”、弟弟、华明、爸爸 孩子们玩游戏 爸爸和我们一起画竹影 对中国画有了初步审美体验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 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
1929年,时值弘一大师50岁,为预祝弘一法师五十寿 辰,丰子恺与弘一大师商定,绘“护生画”50幅,由 弘一配诗写字,通过募捐出版,名即为《护生画集》 。画的内容,都是劝人爱惜生命,戒除杀机的。去除 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1939 年,丰子恺为纪念弘一法师六十寿辰,着手绘制护生 画续集60幅,绘制完毕,寄往泉州,请弘一法师配上 文字。弘一法师见续集绘出,非常欣慰,抱病书写跋 文:已卯秋晚,续护生画缋就,余以衰病,未能为之 补题,勉力书写,聊存遗念可耳。之后师徒约定由丰 子恺在1949年即弘一大师70岁时作《护生画集》第三 集图画70幅,如此类推到弘一大师百岁时作第六集100 幅。丰子恺于1948年去台湾,与开明书店章老板在台 北市中山堂举行个人画展之际,作家谢冰莹劝他在台 湾定居,丰毅然回国。
他一生最崇拜的人是弘一法师。他说:“我崇 仰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像 一个人,这就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
谢谢倾听!
中国画重神似、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积累关于竹的成语、诗句
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青梅竹马、罄竹难 书 竹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 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 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 飘逸 ,世外隐士。
丰子恺一路追随弘一法师,大师圆寂后,依然 不忘重托,为的就是把《护生画集》完整面世,激 励后人。他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 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 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 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 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 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 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 在世间占大多数。
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 了童趣,为什么?
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 一方些知识, 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 画那样画的同实物一样。 2.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实物的本来颜色为颜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