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重点
动物生物学复习重点

《动物生物学》复习重点08生物技术二班曾洋1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比较结构上的比较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动物细胞无上述结构,但有中心粒(体)。
细胞间连接方式的比较植物细胞:胞间连丝动物细胞:细胞连接,连接方式有3。
分别是:桥粒:上皮之间呈纽扣状结构,与质胶中的中间纤维连接,形成细胞骨架网。
多见于皮肤、子宫颈等部位。
紧密连接:膜与膜之间的紧密连接。
多见于肠壁。
间隙连接:细胞之间存在间隙,有一系列通道贯穿在间隙之间。
细胞质通过细胞之间存在的间隙相通。
动物细胞最多的一种连接方式。
动物细胞:动物细胞是在结构上不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但有中心粒(体);在连接方式上有紧密连接、间隙连接、桥粒三种方式,以间隙连接为主要连接方式的细胞。
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是在结构上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在连接方式上以胞间连丝连接的细胞。
动物体的组织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四大类: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4.神经组织上皮组织根据机能的不同分为:被覆上皮、感觉上皮、腺上皮等。
结缔组织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类型:按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a.疏松结缔组织b.致密结缔组织c.弹性结缔组织d.网状结缔组织e.脂肪组织f.血液组织,g.软骨和硬骨组织等。
骨、软骨、血液、脂肪是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分为三类:横纹肌(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或称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包括一个胞体和若干胞突,胞突分为树突和轴突。
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原生质——是细胞内所含的生活物质。
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原核细胞的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组成。
2章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卵裂的方式分为2种:1.完全卵裂2.不完全卵裂完全卵裂的两种模式1.辐射卵裂2.螺旋卵裂少数动物的囊胚中间没有腔,称为实心囊胚。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二)2024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概述:动物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起源、发展、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动物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知识点,包括动物分类与进化、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动物行为、动物的繁殖与发育、动物的生态与保护。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概括和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正文:一、动物分类与进化1. 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界的分类特点、主要动物门的特征2. 动物的系统发育:进化与分类的关系、进化树的构建方法3. 动物的演化与适应性:自然选择、适应与生物形态的关系、协同进化4. 动物的化石记录:化石的形成与分类检索、古生态学研究方法5. 动物的保护与保育:物种丰富度与生物多样性、濒危动物的保护策略、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1. 动物的体节与分节:昆虫体节结构、节肢动物的进化2. 动物的体腔与体腔类型:体腔的功能与进化、不同类型的体腔动物3. 动物的器官与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4. 动物的运动与支持:动物的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动物的运动方式5. 动物的代谢与调节:代谢的类型与调节方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与调节三、动物行为1. 动物的行为模式:行为的定义与分类、物种特有的行为、行为的遗传与学习2. 动物的社会行为:动物的群体行为、动物的社会等级和交配制度3. 动物的迁徙与导航:迁徙的原因与途径、导航的方式与机制4. 动物的领地与习性:领域的定义与建立、习性的形成与遗传5. 动物的智能与学习:动物的记忆与学习能力、工具使用行为的例子四、动物的繁殖与发育1. 动物的生殖系统:不同动物的生殖结构与功能、性别的进化与判定2. 动物的生殖行为:动物的交配行为与配偶选择、动物的繁殖策略3. 动物的胚胎发育:胚胎发育的过程与机制、不同动物的胚胎发育特点4. 动物的生殖战略: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繁殖系统的进化5. 动物的后代抚育:不同动物的幼儿护理行为、亲子关系的形成与进化五、动物的生态与保护1. 动物的生态位与种群生态学:生态位的定义与特征、种群与种群生态学的关系2. 动物与环境:动物的景观生态学、动物的生活史战略与环境适应3. 动物与食物网: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与结构、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 动物与生物地理学:动物的分布模式与地理因素的关系、生物地理学的应用5. 动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与动物保护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动物生命的威胁总结: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对动物生物学的关键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动物生物学部分知识点

一.概念1.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生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体的复杂过程2.物种多样性:生物和他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3.物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物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和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4.植物极和动物极:集体释放的位点称为动物极即卵黄含量少的一端,而另一端则为植物极,即卵黄含量较少的一极5.神经胚:神经板两侧的外胚层细胞形成一对纵褶,然后两边纵褶逐渐靠拢在背后愈合,形成中空的神经管,神经管在形成过程中,逐渐进入胚胎内部并与表面分离,这时的发育阶段称为神经胚6.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质类型7.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①原口动物:动物的口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②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不是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而是重新开孔8.逆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一般多细胞动物相反9.趋同进化:属于不同祖先来源的类群成员各自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表型,以适应相似的生存环境。
不同来源的线系因同向选择的适应进化趋势而导致表型的相似则为趋同10.刺细胞: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12.合胞:源自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及绦虫纲所特有的无细胞核,细胞膜,细胞间无明显界限的皮层细胞13.真体腔和假体腔:①真体腔:体腔来源于体腔囊,有体腔膜包被,体壁和肠壁都有肌肉。
②假体腔:14.外套膜和外套腔:①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有纤毛。
动物生物学考试重点

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组织:有来源相同,形态相似,机能相关的细胞群和细胞间质组合而成,共同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组织。
器官: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而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
系统:有功能上密切相关的若干个器官共同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
受精:精子和卵子各自的单倍体基因组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的过程。
卵裂: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
囊胚: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原肠胚:囊胚进一步发育进入原肠形成阶段的胚胎原肠作用:原肠胚细胞移动的过程中胚层形成的两种方式:端细胞法:内外胚层的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细胞团,形成索状,并向内外胚层之间伸展,形成中胚层体腔囊法: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胚突起形成体腔囊,体腔囊逐渐发育增大并与内胚层脱离,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
体制: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一个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均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平面能把身体平均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两幅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两个平面能把身体平均分成两个部分。
体腔:无体腔动物:具有发达的中胚层,为实质组织,而不形成体腔。
假体腔动物:胚胎发育时,囊胚腔遗留下来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
真体腔动物:体腔由中胚层形成体节:同律分节:除了身体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基本相同。
异律分节:身体前后端体节的形成和机能均不相同,各体节的生理分工较为明显。
物种:自然分布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共同基因组成以及能够自然生殖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的全部生物个体。
品种:经过人工选择,物种内部具有的特定经济性状或形态的群体称为品种。
双名法:物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文字或两个拉丁化文字组成。
生殖隔离:在自然情况下,不同物种不发生杂交或杂交不育。
自然分布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接合生殖:两个虫暂时附贴在一起,并发生细胞质和核物质的交换,然后虫体分来并分裂。
动物生物化学重点笔记

动物生物化学重点笔记动物生物化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代谢及其调节的一门科学。
它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命活动、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动物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动物生物化学的一些重点内容。
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1、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常见的氨基酸有 20 种。
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盘绕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2、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是指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级结构有α螺旋、β折叠等,三级结构是整条多肽链的空间构象,四级结构则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的空间排布。
3、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具有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与复性等特性。
变性会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破坏,从而失去其生物活性。
二、核酸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1、 DNA 的结构DNA 是双螺旋结构,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碱基之间遵循互补配对原则(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
2、 RNA 的种类和功能RNA 有信使 RNA(mRNA)、转运 RNA(tRNA)和核糖体 RNA (rRNA)等。
mRNA 携带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合成;tRNA 转运氨基酸;rRNA 参与核糖体的构成。
3、核酸的复制与转录DNA 复制是半保留复制,通过解旋、引物结合、延伸等步骤完成。
转录是以 DNA 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
三、酶酶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 RNA。
1、酶的特性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
2、酶的活性中心酶的活性中心是酶与底物结合并发挥催化作用的部位。
3、酶的作用机制酶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4、酶的调节酶的调节包括酶活性的调节(变构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酶含量的调节。
四、生物氧化生物氧化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动物生物学内容(详而精)

动物生物学绪论动物生物学( Zoobiology )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涉及动物的系统分类、形态解剖、生理机能、生态行为和分布保护等方面。
一、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①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②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③医药卫生“五大寄生虫病”黑热病、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
④工业工程仿生学二、物种(Species)是自然地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共同基因组成(由此具有共同的祖先,相似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行为、发育等生物学特征)以及能够自然繁殖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的所有生物个体。
亚种: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与同类任何其它种群有别。
亚种用于表示动物,变种用于表示植物。
品种: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栽培或家养动物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三、动物的命名双名法=属名+种本名(+命名人姓氏+命名时间)三名法=属名+种本名+亚种名第一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一、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三、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1、细胞连接(1)桥粒(2)紧密连接(3)间隙连接。
2、动物的组织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构成。
①上皮组织形态特点:细胞形态规划,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功能:保护、吸收、感觉、排泄、分泌和生殖来源:外、中、内三个胚层根椐形态可分成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结构二大类②结缔组织形态特点:细胞间质特别发达;细胞数量少,排列分散功能:联接、固缚躯体各部分;填充体内空隙,保护体内柔软组织支持动物机体;制造血球来源:中胚层(1)细胞间质由含糖较多的基质和纤维组成纤维有二种:胶元纤维:由胶元蛋白组成,有韧性,常集合成束弹力纤维:由弹力纤维组成,有弹性(2)结缔组织的分类依椐生理功能的不同和细胞间质的性质、分散在基质中的纤维成分的不同而形成三种不同状态的结缔组织1)液态结缔组织(包括血液和淋巴)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淋巴:进入淋巴管的组织液即为淋巴组织液:毛细血管在进行物质交流时,一部分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的孔隙渗透到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是一种清亮的几乎无色的液体,除了蛋白质含量极少外,其它成分近似血浆。
动物生物学期末复习总结(看完这个,告别挂科)

(6)具几丁质外骨骼、直肠重吸收水分、排尿酸减少水分丢失,可在陆空中大量发展。
(7)神经系统发达、感官发达、行为活动复杂,利繁衍、生存。
(8)体内受精,发育中有变态、休眠、滞育等现象利于物中繁衍。
(9)保护色、拟态等利于生存繁衍。
九、棘皮动物门——辐射对称的无脊椎后口动物!
十一、脊索动物门——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1、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基本特征。
2、肛后尾、腹位心脏。
(一)尾索动物亚门(无头类)(逆行变态)
1、幼体具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部,自由生活。
2、成体结构简单,具被囊,开管式循环,固着生活。
(二)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
1、无真正的头和脑,
7、体壁皮肤形成多样的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多样化,以适应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 。
8、食性广,捕食能力大,摄食碎食结构的强化及多样性,减少食物竞争,更有利生存。
9、链索状神经系统更集中,感觉器官多样发达灵敏,适于复杂多变的环境。
10、行有性生殖,陆生种类体内受精,生殖方式多样,很多种类间接发育,有利于种族繁衍。
2)鳔—鱼体比重调节器官,使鱼能在不同水层中游泳。
3)侧线器官—感受低频振动,可判断水波动态、水流方向、周围物体动态等。
4)血管囊—水深度和压力的感受器。
3、两栖纲——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⑴ 皮肤初步角质化。
⑵ 出现五趾型附肢,可以在陆地上有效支撑身体 。
⑶ 出现一颈椎使头部稍能上下活动;出现一枚荐椎稳固支持后肢;椎体单凹连接;四肢肌肉发达,适应登陆后的运动。
(2)鳃呼吸,鳃气体交换表面积大,鳃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壁薄,气体逆流交换,有效适于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动物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综观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二:实验生物学阶段三:分子生物学阶段四:现代生物学阶段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描述:形态结构描述,物种分类等2:综合比较:比较解剖,比较生理等3:实验论证4:多学科技术交叉第二章动物生物学基本原理▲第一节:生命的物质基础○一生命的主要特征1: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生命的最根本特征,分为同化作用(或称组成代谢)和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
新陈代谢保证了生物体的不断自我更新。
生物体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成为代谢最终产物而被排出体外。
合成作用(anabolism)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将它们转化为生命本身的物质和贮存在化学键中的化学能。
分解作用(catabolism)分解生命物质,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用。
2:生长与生殖:生长是指生物体或者细胞的体积由小到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质量逐渐增加的过程。
生物体或细胞在生命周期中,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成为发育。
生长中,基因起决定性作用,而外界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3:遗传、变化和进化:遗传通常是指亲代的性状在后代中得到表现的现象,由基因决定。
在生物生殖过程中,遗传保证了物种的延续性和保守性,使物种世代相传保持稳定。
但生物也会发生变异,变异使后代异于亲体,这就是生物界进化发展的源泉。
遗传和变异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都是生物发生进化的前提条件。
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
4:应激性与活动性:生物接受外来刺激,通过身体内在的兴奋和调节,发生相应的反应,即应激性。
生物对外来刺激可以表现为活动或行为反应,生物的活动和行为是应激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5:稳态:稳态是生物系统的重要特性。
稳态指生物系统内部的各种组成成分能够相互协调,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稳态是保证生物系统稳定与功能正常,维持生物进行正常代谢和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负反馈在稳态的获得和保持过程中是共同的也是基本的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沟系: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
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和有性生殖等生理机能都是靠水在体内不断流动来完成。
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
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功能相同的细胞构成。
3.终末宿主:寄生虫的成体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
4.中间宿主:寄生虫在幼虫或性未成熟时期所寄生的宿主。
例如钉螺对于血吸虫来说就是中间宿主.5.世代交替:生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和产生配子体的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6.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有了明显的前后、左右、背腹之分,从而引起动物机能上的分化。
7.同律分节:分节是两侧对称长形动物由前向后分成许多相似段落的现象。
8.异律分节:身体不同部位在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9.异变态:昆虫不全变态的一个类型。
异变态可看作是一种极其特化的新变态,仅在半翅目、同翅亚目的粉虱类可以见到.10.真体腔:真体腔(又称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是在中胚层之内的腔,内外都由中胚层产生的体腔上皮所包裹。
体腔形成时,体腔外侧的中胚层与外胚层合成体壁,体腔内侧的中胚层和内胚层合成肠壁。
环节动物。
11.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
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其特点是: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12.胚层逆转:多孔动物(即海绵等)胚胎发育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分裂球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分裂球中间形成一个开口,然后整个囊胚从开口处翻转出来,于是成为小分裂球鞭毛向外的两囊幼虫。
接着具鞭毛的小分裂球内陷形成内层,而大分裂球留在外边形成外层。
这种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层次正好相反的特殊现象称为胚层逆转。
13逆行变态: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如脊索、背神经管、尾),成体的形体变得比幼体的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14.反刍胃:包括四个相通的隔室,按食物运转次序,从前到后分别叫做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前三个胃室合称前胃,不分泌胃液;第四个胃室即皱胃才有真正的胃腺,可分泌胃液,其消化作用和单胃动物的相同。
哺乳动物偶蹄目的驼科、鹿科、长颈鹿科和牛科的动物都有反刍胃,故称反刍动物。
15.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最前3个脊椎的一部分分出带状骨、舟状骨、三脚骨,构成韦伯氏器。
它连接鳔和内耳,能通过鳔内空气振动,将外界水体的振动传至内耳。
16.双重呼吸: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一种呼吸方式,鸟类肺外具有乞囊存在,这种气体经肺入气囊又从气囊经肺排出,吸气和呼气时两度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作双重呼吸。
17.开放式骨盘:鸟类的耻骨退化,左右坐骨和耻骨未象其他陆生脊椎动物那样在腹中线愈合,而是向侧后方伸展,因此所构成的骨盆是开放式的,故名开放式骨盘,以便鸟类产大型硬壳卵。
18.颞窝:是羊膜动物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颞窝周围骨片形成骨弓,称颞弓。
颞窝是颞肌所附着的部位,它的出现与颞肌收缩时的牵引有关。
分为无颞窝型、合颞窝型、上颞窝型、双颞窝型。
19.完全变态:动物幼虫与成虫在外形上、生活习性上、生活环境上差异大,生活史中,有一个不取食不活动的蛹期。
蛹经过组织、器官、生理、形态等方面的激烈变化,实现从幼虫到成虫的重大转变。
二:简答1.吸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具有皮层,既能直接吸收宿主的营养,又能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具有口吸盘,能够吸附在宿主体内,使虫体不易脱落;周围环境中,特别是寄主的消化道内很少有游离的氧,故它们都是行无氧呼吸;生活史趋向复杂,需要多次更换寄主,产生大量的后代,无疑它有利于几次更换寄主,这些都是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结果。
2.试述羊膜卵的结构以及羊膜卵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卵的结构:石灰质或纤维质,能防止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减少细菌侵袭,又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的的气体代谢正常进行。
储存大量营养物质(卵黄),使胚胎发育中始终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
由羊膜包围,充满羊水,使胚胎处于羊水中,防止发育中的干燥和机械损伤。
紧贴于卵壳内面,包被胚外腔。
尿囊——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消化管的后端突出形成的一个囊,是胚胎的排泄器官和呼吸器官,既接受胚胎代谢产生的废物,又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与绒毛膜紧贴,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卵膜或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由于羊膜卵的出现,完全消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确立了脊椎动物完全陆生的可能性,并因此为向多样的栖息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这也是中生代爬行类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鸟类呼吸系统:鸟类的呼吸系统的构成是:包括气管和支气管在内的呼吸道、肺、气囊系统。
肺的内部是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由初级支气管(中支气管)和它发出的许多分支(次级支气管,包括背、腹支气管等)。
次级支气管再发出许多分支构成三级支气管(副支气管),它们的周围在辐射发出许多细小的微支气管(气体交换部位),微支气管与其周围的较大的支气管相连通。
气囊是鸟类特有的,与初级支气管和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广布于内脏、骨骼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
鸟类一般有9个气囊:锁间气囊1个,颈气囊、前胸气囊各一对,它们属于前气囊;后胸气囊和腹气囊各一对,属于后气囊。
气囊的作用一是辅助呼吸,使鸟类的双重呼吸得以实现,二是有助于减轻体重,减少肌肉间及内脏间的摩擦,并成为快速热代谢的冷却系统。
鸟类具有双重呼吸的特性,这是与满足其飞翔生活中的高耗氧量需求相适应的。
双重呼吸的过程主要是:吸气时,新鲜空气沿着初级支气管一部分直接进入后气囊,另一部分气体经过次级支气管和三级支气管,在肺内微支气管出进行气体交换;呼气时,肺内含二氧化碳多的气体经由前气囊排除,后气囊中储存的气体返回肺内,再次在微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经由前气囊排出。
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气体在肺内均为单向流动,均有新鲜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
鸟类在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具有特殊的发声器官——鸣膜。
4.论述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如:具发达的大脑皮层、中耳3块听小骨、内耳耳蜗、复杂的鼻甲及嗅粘膜等,能获取环境中的大量信息。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大多数哺乳类具异型齿,槽齿,缘齿;次生腭将鼻咽道与口腔隔开;可咀嚼;唾液腺分泌淀粉酶。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在身体结构和功能上的系列特点(毛发、皮下脂肪、汗腺、呼吸系统效率高、后肾、完全的双循环、消化系统特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等),代谢水平高,保证足够的体内产热、有效散热、精细调节产热与散热,而实现体温高而恒定。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四肢下移到腹面,出现肘和膝,将躯体撑起,适宜在陆地上快速运动。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胎生,尤其是胎盘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后代的存活率。
胎盘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胎儿以此从母体吸收营养、呼吸和排泄。
母体以乳汁哺育幼兽,是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
5、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在各个器官系统上具有哪些特征?(1)体形为流线形,体表被羽(2)前肢变为翼(3)骨骼轻、细、并且坚固,为气质骨,骨骼多愈合;最后一个胸椎与腰椎、荐椎及前几块尾椎愈合为综荐骨,最后几块尾椎愈合为尾综骨,使躯体部骨骼连结为一个整体,身体中心集中在中央,有利于飞行时保持平衡;胸骨具龙骨突,供发达的胸肌附着;锁骨呈“V”字型,可避免鸟翼剧烈扇动时左右肩带碰撞。
(4)飞行肌发达。
全身肌肉的肌体集中在躯干部和大腿,重心集中。
(5)与肺脏相连的气囊为鸟类所特有,气囊对飞翔中的鸟类的呼吸起重要作用;鸟飞翔时,气囊充气,可减轻身体的比重,同时可减少内脏间的磨擦,避免损伤。
(6)肺结构的特殊性和气囊系统,使得鸟类能够“双重呼吸”保证满足飞行激烈运动对于气体代谢的需要。
(7)直肠很短,不能大量储存粪便,可减轻飞行时的体重。
(8)后肾,排泄效率高。
除鸵鸟外,鸟类排泄系统无膀胱,不储存尿液,同样可减轻飞行时的体重。
(9)皮肤薄且具有韧性。
(9)眼能够“双重调节”,适应飞行快速运动的需要。
(10)完全的双循环,保证满足快速运动对于运输气体和物质的需要。
6.比较各类动物的循环系统。
原生动物无循环系统;海绵动物的水沟系、腔肠动物的消化循环腔中水的流动能运输物质和气体,但无专门的循环系统;纽形动物出现了简单的闭管式循环系统;线虫动物、轮虫动物无专门的循环系统,原体腔液有一定的运输功能;环节动物典型循环系统为闭管式;多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之间没有微血管直接联系。
动脉血管当中的血液,流到被称为血窦的组织间隙中去,再由静脉血管收集,这样的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棘皮动物主要由体腔液执行循环机能,具特殊的血系统和围血系统;半索动物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尾索动物成体具开管式循环系统;头索动物具闭管式循环系统;圆口纲动物具一心房、一心室、一静脉窦,闭管式循环系统;软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硬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球组成;两栖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爬行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组成,但静脉窦退化,部分已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类的发达);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由二心房、二心室组成。
7.试述脊椎动物心脏和动脉弓的演化过程。
软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硬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球组成;两栖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爬行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组成,但静脉窦退化,部分已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类的发达);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由二心房、二心室组成。
软骨鱼类具有5对动脉弓,硬骨鱼类具有4对动脉弓;两栖类动脉弓在有尾类是4对,在无尾类是3对,分别是颈动脉弓、体动脉弓、肺动脉弓;爬行类除由心室发出肺动脉弓外,由心室发出的体动脉弓有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脉弓;鸟类除由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弓外,由左心室发出右体动脉弓;哺乳类除由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弓外,由左心室发出左体动脉弓。
8、试述脊椎动物心脏和动脉弓的演化过程。
软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硬骨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和动脉球组成;两栖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爬行类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组成,但静脉窦退化,部分已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已出现不完全分隔(鳄类的发达);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由二心房、二心室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