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特色的途径与实践——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

合集下载

能源行业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方案

能源行业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方案

能源行业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方案能源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对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更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与知识更新方案至关重要。

一、能源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源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一方面,传统能源领域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需要大量具备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知识的人才,以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安全生产;另一方面,新能源领域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的迅速发展,急需具备新能源开发、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等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能源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于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能源法规政策熟悉程度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同时,随着能源行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能源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对掌握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二、能源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原则(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能源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能源行业发展需求,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多元化与个性化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和培养方向,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个性化培养。

3、产学研合作加强与能源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使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4、国际化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能源行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一)优化课程体系1、基础课程设置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 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

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 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

教高司函〔2013〕56号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基础上,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规划中确定的分省(区、市)名额,经研究,现批准北京工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550个专业点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名单见附件)。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1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所属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给予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并负责指导、检查、监督等建设工作。

我司将在项目执行中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考核、评价,抽查结果将作为下一批滚动实施的依据。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承担学校应在学校网站设立专栏,对外公布项目的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和进展程度等相关信息,加强有关建设成果的宣传推广,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

附件: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名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13年6月3日附件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名单357911131517192123252729。

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考虑到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工程实践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

本文将从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新能源工程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新能源工程设计、研发、建设和运维管理等工作,同时拥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适应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2. 培养要求新能源工程人才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工程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新能源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参与新能源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方案设计1. 课程设置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当充分考虑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需求,包括新能源资源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新能源工程设计与实践、新能源工程施工与管理、新能源工程运维与维护等方面的课程。

2. 教学模式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理论授课、实践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实践、辅导指导等教学形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教学环节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等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进行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了解新能源工程建设、运维及管理的现状和问题,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置新能源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应当围绕新能源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实际需求,包括新能源资源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技术及其应用、新能源工程设计与实践、新能源工程施工与管理、新能源工程运维与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以下是 6 条关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1. 咱要让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怎么做到呢?那就要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养分!就像给小树苗施肥浇水一样,课程设置得丰富多样,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一个都不能少!比如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程,让他们亲手操作那些先进的仪器设备,这难道不是在助力他们快速成长嘛!2. 嘿,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不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嘛!得精心、细致。

给他们提供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呀,让他们去和行业大牛碰撞思想火花,这就好比给艺术品精心打磨抛光呀。

像组织去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在那里他们能吸收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呢,想想就超棒的呀!3.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那得全方位呀!不仅要教他们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呀!就像球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实习的时候安排小组任务,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和配合,这多重要啊!难道不是这样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团队吗!4. 想把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成厉害的角色,就得给他们来点挑战性的呀!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项目课题,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潜力多大呢。

就好像爬山,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对吧!比如让他们去解决一些实际的能源利用难题,他们肯定会从中收获巨大呀!5. 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可不能千篇一律呀!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兴趣来引导。

这不跟玩拼图似的嘛,找到合适的那一块才能拼出完美的画面呀。

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专长领域,有人对新能源感兴趣那就重点培养那方面,多酷啊!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更有竞争力嘛,不是吗!6. 要想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出彩,就得给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呀!就好比鱼儿得有干净的水才能畅游。

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设施,还有优秀的教师指导。

想象一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跟着厉害的老师学习,那得多带劲呀!这就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呀!我的观点结论: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因材施教、提供丰富资源和挑战性任务,创造良好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且有特色的人才,推动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

文献检索课题的题目范例

文献检索课题的题目范例

文献检索课题的题目范例1、如何利用文献检索培训提升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2、基于Python的文献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3、3D打印导板在以SuperPATH技术行老年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研究和文献检索证据分析4、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作用:回顾性研究和文献检索证据分析5、面向数字图书馆的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对策研究6、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7、基于系统文献检索的3-MCPD及其酯类经口暴露的危害评估8、对军事航空医学文献检索的探讨9、浅析非专利文献检索及检索策略的调整10、基于语义的科技文献检索技术研究11、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应用于药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改革及探索研究12、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库建设13、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掘和融入路径14、科技文献检索在科研选题中的重要作用15、基于发明构思的互联网非专利文献检索初探文献检索16、文献检索对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用的探讨17、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18、医学文献检索课融入专业课PBL教学探索19、新信息环境下地方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现状的思考20、基于翻转课堂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研究21、文献检索在草业科学本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22、微助教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应用及思考--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23、浅谈文献检索与数据分析类课程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与改革方向24、国外高校图书馆医学文献检索培训指南分析与启示25、基于PBL与微课融合的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改革探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26、基于手机的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平台设计及应用探讨27、文献检索嵌入式学术英语学习研究--基于华东理工大学的实证分析28、文献检索系统的基础架构设计与实现29、物联网工程专业文献检索教学与实践30、生物专业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31、文献检索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以江苏大学为例32、浅析高校《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现状33、战略性绩效管理研究综述--基于文献检索角度34、基于"雨课堂"的《文献检索与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混合式教学研究35、医药类专业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创新36、电气信息类专业《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方法探索37、面向创客教育的《文献检索》半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8、地球物理领域非专利文献检索分析39、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刍议--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40、造纸类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课程合并教学分析与建议41、文献检索分析在指导医学研究生课题选择中的作用42、基于药学文献检索课程平台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探索43、网络环境下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44、以信息素养为导向的"文献检索"课程内容构建45、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医学文献检索"小课设计与实现46、数字图书馆建设对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影响47、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订中的文献检索48、食品加工专业"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49、翻转课堂模式下文献检索微课设计与制作50、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文献检索教学中51、基于CNKI文献检索的高职物理研究现状分析52、基于领域知识库的水生生物领域文献检索分类技术研究53、文献检索课程合班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54、基于信息素质培养的化学专业文献检索课堂教学模式探讨55、化学化工专业"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56、基于Jigsaw教学法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57、基于主题层次关系的文献检索结果可视化应用研究58、文献检索式护理证据应用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水平及病情康复的影响59、任务驱动法在高分子专业文献检索与实践课程的运用60、关于"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61、移动学习模式应用于《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实践62、知网、万方及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医学文献检索的比较63、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64、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研究65、图书馆文献检索方式的探索66、基于任务驱动的科技文献检索课课程内容设计67、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68、基于本科生信息素养调查的《文献检索》课程内容改革69、基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探讨与实践70、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71、基于文献检索的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用药规律研究72、基于Web of Science的机构文献检索策略73、基于认知-发现理论的文献检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74、图书馆协作学习空间服务影响学习行为研究--以广西医科大学文献检索课教学项目设计为例75、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基础理论的回顾与展望76、基于SSM和Lucene的水利文献检索系统设计77、2018年腐植酸文献检索78、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高校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79、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建构80、提高图像通信领域日文文献检索效能的途径81、基于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的发展研究82、CPC与FI分类号在栽培容器文献检索中的应用83、研究型文献检索实验教学模式研究84、英文摘要库在小语种文献检索中的价值与应用85、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文献检索公选课改革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86、基于信息素质培养的"生物文献检索"课程改革87、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88、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文献检索的应用研究89、创新素养教育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刍议9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文献检索课开设情况统计分析--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91、浅谈医学研究生文献检索及应用能力的培养92、浅谈Google在非专利文献检索中的应用93、基于移动教学APP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探究94、PBL对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的启示95、MOOC在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96、学术教学提升理工本科生文献检索与写作能力研究97、支持语音合成的PubMed生物医学文献检索系统设计与实现98、教学助手APP在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99、中医药动物实验系统评价的PubMed文献检索策略和实践100、临床药学专业药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101、MOOC背景下文献检索课程的考核方式研究102、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医学生文献检索的教学改革分析103、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导向的纺织类专业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内容构建104、OBE理念下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的探讨105、基于专利文献检索的区域技术专业化和技术结构分析框架106、一种基于比较的专利文献检索方法107、高职"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108、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材基础理论研究与展望109、基于OBE理念的《食品专业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110、面向信息时代的化工类文献检索教学改革与探索111、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研究112、文献检索数据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以撒拉族为例113、改革《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提高制浆造纸专业学生信息素养114、手机投屏在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实践115、过程性评价在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116、基于转动课堂模式的食品文献检索课程实践探索117、以文献检索课程为例的交互式移动教学平台设计与效果分析118、浅论理工类硕士研究生英文文献检索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119、图书馆文献检索中的虚拟现实技术120、地方工科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文献检索教学改革初探121、浅谈文献检索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22、融合PBL核心思想的"医学文献检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123、合作学习理论在医学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应用124、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文献检索课125、医学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126、大数据背景下加强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的思考127、融合翻转课堂的文献检索课自主授课教学体系构建128、高校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的新探索129、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文献检索教学改革130、基于OBE理念的文献检索教学改革131、中医药文献检索教学与本科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探讨132、论掌握文献检索知识的重要性133、过程性评价方法在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134、大数据环境下文献检索课多维教学情境构建研究135、基于MOOCs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思考136、英文数据库文献检索策略定位方法137、医学文献检索课程在线考试系统建设与应用分析138、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药学文献检索教学的体会139、基于技术特征的科技查新文献检索策略140、蓝墨云班课应用于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141、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142、基于科研人员需求的文献检索质量量表构建143、本科创新项目与《文献检索》课的有机结合144、编辑部启用"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145、基于文献检索下的抗生素致药物热发生特点分析146、配合本科实习的文献检索方法教学与实践147、基于研究生培养的《文献检索》教学改革148、基于文献检索的医学科研选题三重境界--从查全、查准到验证的方法149、文献检索课项目化教学法研究150、基于文献检索的中国海堤监测研究进展151、文献检索及开题报告教学新模式的思考152、护理科研中的文献检索概述153、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心理学方法的应用154、医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及阅读分析能力调研与提升方法探讨155、医学文献检索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评选结果

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评选结果
华 李久生/周显信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2-7 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质量管理的研究 2-8 基于情境认知与职业能力开发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 育改革研究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1 江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1-1 社区护理学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 “实践情境教学”在临床模拟病房中的应用研究 1-1 农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1-2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以材料成型及 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苏州大学 扬州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 江南大学 江苏大学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三江学院 三江学院 苏州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常州大学 东南大学 淮海工学院
廖文和 龚政 郑家茂 冯锋 吕恒林/刘志强 季晓辉 郭前岗/高翔 田立新 顾韵华 常晋义 霍士武/邱义臻 陈云棠 崔刚 曹健 章跃/左晓明 韩晓林/周志红 朱永忠 张旭明 刘金岭/冯万利 邓宗白/李明成 刘顺/张映光 杜其奎/宁连华
重中之重 重中之重 重中之重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摘要:新能源汽车工程作为近年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布局所设立的新兴专业,是培养新能源汽车“新工科”属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汽车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新形势下,随着本科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思政被要求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本文旨在探索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对策研究,让学生在认识新能源汽车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教学思政课程新能源汽车三全育人前言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深化了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回答了“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性问题,是“三全育人”视域下做好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和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江苏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设立于2022年,属于机械工程大类专业,是全国最早特设的同类专业之一,在2022年软科大学排名中位列A+等次。

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新能源汽车工程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创新实践能力、领军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新能源汽车工程领域内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管理及服务等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任课教师除了介绍该专业设置时代背景、历史意义、发展前沿、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之外,还需要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与认同,增强学生“汽车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一、强化思想引领,在增强专业认同上下功夫随着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强势入局,以及传统汽车厂商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转型升级,无论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布局,还是市场需求侧改革,国内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占比,将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日渐明显,未来5年内,立足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和行业刚性需求,人才缺口将达到百万量级。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名单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名单

南京大学
陈健、陈启美、袁杰、王自强、徐骏
4 地方高校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苏州大学
5
建设高水平物理教学团队,提升物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 与探索
苏州大学
6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创新
苏州大学
7
构建“学做融合”常态化实践教学模式,强化机械类人才创新 能力培养
东南大学
8 深化精品课程建设,创建“三元”结构的新型大学物理课程 东南大学
滕皋军、杨小庆、谢波、孙子林、王慧萍
姜斌、陈复扬、陆宁云、齐瑞云、王晶
沈超、王峰、宋言东、袁兴国、刘洋、徐锋、石月荣
序号
项目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成果主要完成人
37 创新虚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常州工学院
李江蛟、邬华芝、潘雪涛、周祥才、张美凤、陈志伟 、何一鸣、庄燕滨、张建生、干为民
38 生物类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扬州大学
梁建生、魏万红、张彪、王幼平、金银根、潘志明、 王汉林、陆建飞、杜坤、王爱勤
48 航海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杨泽宇、施祝斌、汤国杰、孙自力、刘芳武、朱永祥 、季本山、王琪、薛仕中、乔红宇
49 紧贴行业,校企共育,路桥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蒋玲、盛海洋、周传林、樊琳娟、张文斌、李建才、 夏卫国、罗云军、刘求龙、李永成
50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安宇、徐建俊、沈佩琼、张洪斌、邓纯余、陈鸣鸣、 黄君录、张加亮、周友兵
51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双链双融”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津津长发食品 李海林、蔡健、华景清、王和才、司文会、洪如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时间]2018-09-04[作者简介]康灿(1978-),男,河北宁晋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复杂流动。

2019年4月April ,2019University Education [摘要]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面临着工程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与挑战,促使地方高校及专业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培养特色工程人才为着力点。

以江苏大学为例,阐述其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方面进行的实践,总结出人才培养特色的三个重要支撑:心理素质、分类培养和教学资源。

[关键词]人才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资源[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04-0152-04高等工程教育在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工程人才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认证到新工科建设,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不断探索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2]。

2017年国家正式确定了“双一流”建设方案,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各项“双一流”建设具体任务的落实,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必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国际影响力也将大幅度提升。

相比之下,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临着若干个问题:1.生源质量相对较低;2.用于创新能力训练的教学条件较弱;3.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江苏大学地处长三角地区,尽管学校的农业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但与优质资源集中的上海和南京两个邻地的高校相比,其在整体上仍处于弱势。

以江苏大学的优势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为例,2015年和2016年的第一志愿报考率分别为77.50%和75.00%,而在2017年,这个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则降至44.17%,这说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并不稳定。

从教学资源来看,尽管本专业也是江苏高校品牌专业,2016年还获批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但在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型教师培养等方面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随着新工科教育的推进,地方高校必须要在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方面担负起责任,而且要强化自身的培养特色[3]。

社会需要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落脚点。

地方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缩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的招生人数,或调整相关专业模块;而对于一些新兴的需求,如机器人、无人机、大数据等设立专业方向进行针对性培养,使人才培养进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以需求为落脚点。

在2018年1月出版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中,作者用长达6页的篇幅讨论了“Does Silicon Valley have enough mechanical engi⁃neers ?”这一话题,并针对目前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的态势,强调了“The right stuff,the right skill.”的理念[4]。

由此可见,工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技术发展相结合,而这样的人才也一定会受到社会的认可。

这可以为我国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借鉴。

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一定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并且采用有效的举措支撑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本文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剖析影响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阐释本专业近年来采取的举措与成效,以期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引导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除要注重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其心理素质的培养。

从地方高校来看,自信心是影响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学生直到大一下学期还对地方高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看法,这些学生在情感的倾向性、思维的独立性、意志的坚定性三个方面的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知识消化和能力培养。

另外,消极被动的学习是工程专业学生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新的技术与工程问题的兴趣不足,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工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强化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特色的途径与实践——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康灿(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152University Education对于在学生中出现的新现象,如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迷恋、集体意识淡漠等管理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专业在学生管理中开展了三个层次的工作:引导、激发和激励。

通过点对点的帮助,引导学生消除自卑等负面情绪,让其积极投身于心理素质训练和集体活动中;通过专业讲座、行业论坛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渴望和专业责任感;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开展自我能力提升和社会服务。

学生管理工作由辅导员、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三方共同开展: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事务与心理咨询工作;学业导师担当学业解惑人的角色,每个学业导师负责1个班的学生;科研导师则根据个人能力指导2~5名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

工程专业的学生尤其应当提倡适应性学习。

适应是对外界环境做出的一种响应,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能否迅速适应学习和发展环境是反映当代大学生成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只有迅速适应外部环境,才能适时地调整个人的情绪与行为,制订合理高效的学习和发展计划,提升个人能力。

调查表明,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团队合作等各个方面表现自如,且主动意识明显。

更为重要的是,适应能力强的学生不但在校内表现良好,毕业后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能够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很快找到发挥自身价值的切入点。

本专业在学生入学后的一年内,通过专业介绍、工程实例解析、专业实验室参观、各类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每个学生的学业规划书,分析各个学生的特点与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可以使学生在适应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进行设计。

二、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坚实的基础和有效的手段进行支撑。

特色并不是窄口径、轻基础,而是结合了社会需求和专业积累的一种提炼。

这就需要每个专业制订一份符合自己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份注重内涵与层次的培养方案。

社会需求是专业特色是否成立的重要依据,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全国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校超过200所(包括民办和独立学院),而本专业近5年的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这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特色相关。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在于工程设计能力,这既是专业发展紧扣社会需求的表现,也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反映。

如图1所示,我们将工程设计能力进行了分解。

首先,工程设计不是计算机绘图操作,更不是对已有产品或系统的模仿。

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来说,工程设计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从与工程与其组件相关的背景知识入手,根据既定的参数要求(对目标进行技术水平分析),开展调研和论证,利用所学知识(有必要时进行团队合作),以图纸为语言表达工程与其组件。

第二层次,对已有的产品或系统,或对全新的设计,开展性能评价与技术分析,进而利用工具进行产品和系统的优化设计。

以上所述的这两个层次是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区分两个层次,即是将学生的培养进程分为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是紧密衔接的。

从图1可以看出,本专业强调图纸、试验台和产品对于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拉近学生与这些要素之间的距离,真正使特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不断引导学生沿着特色方向努力前进。

·产品图纸理解能力·产品图纸绘制能力·加工工艺制定能力·工程问题判断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工程素养主动交流能力团队合柞能力图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三、分类培养是提高人才架构合理性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地方高校学生的考研比例上升,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储备,但这也从给企业招收本科毕业生带来了困难。

随着我国战略转型和工业技术进步的持续推进,很多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很多企业及时把握市场信息,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或新产品的研发,这些都增加了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

然而,考研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高校对企业的人力供给下降。

在2013年以前,第7学期末为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本科毕业生的高峰期;之后,这一高峰期逐渐提前,并且随之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是企业直接与学校、学院或专业对接,直接以单个企业的名义到学校进行分散宣讲,这反映了企业之间在招聘本科生时出现的竞争。

人才培养既要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5]。

对学生的培养应该进行分类,并加强引导。

以本专业为例,本专业将每年招收的学生的一半作为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对象,另一半划入非卓越班进行培养。

在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对两类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即卓越班的学生可以转入非卓越班,而非卓越班的学生可以转入卓越班。

到大学三年级,卓越班的学生就开始到企业去实践和锻炼,由企业的指导教师传授工程知识,并对工程问题进行讲解,重点加强学生的工程训练。

到大学四年级,则要求这部分学生全面掌握专业产品的设计和一般性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非卓越班的学生中,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鼓励有研究潜质的学生报考研究生。

本专业通过3种途径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研究能力:一是设立本科生助研岗位,让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并根据本科生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助研津贴;二是通过预备生制度,选择具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在大学三年级进入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进行针对性学习及开展前期研究工作;三是设立创新性实验,鼓励这些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科研创新。

153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对于地方高校,拓展资源、高效利用资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

下面从校内资源、企业资源和研究资源三个方面阐述本专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举措。

(一)校内资源校内资源在此指代的是校内实验条件、各类课程、教材、图书及网络数据库等资源[6]。

除了优先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条件、选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鼓励开设双语课和英语课程外,必须注重案例教学[7]。

对于工程问题,一个完整的解决过程包含了案例的提出、寻找对策、实施解决方案、分析结果、提出优化的思路等关键环节。

应指引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检索消化新的知识、学习工具的运用、整理表达思路,并最终解决问题,这对于提高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