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讲稿
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球结构的科学。
它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物质的组成、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质基础知识是理解地质学的基础,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地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地球的构造和层次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层,位于地幔之上。
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它们的厚度和组成有所不同。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和半固态岩浆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熔融的金属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学科。
地球的动力学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部被分为数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可以以不同速度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上各种地质结构的形成和演化。
这些地质结构包括山脉、断层、盆地和地层等。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对地层的观察和剖析、地质构造的绘图以及地震的研究等。
4. 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以来的时间序列,地质历史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地质时间可以通过岩石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地层的堆积来确定。
地质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生物的进化历程。
5. 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学地质资源是指地球中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如矿物、燃料和水资源等。
环境地质学研究地质现象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和保护地球环境。
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地质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保护地球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球的构造和层次、地球的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以及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地质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质演讲稿

地质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地质。
地质是研究地球的起源、发展和内部结构、外部特征以及地壳运动的学科。
地质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关于地球生命的学问。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它的年龄已经超过45亿年,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
地质学家通过分析地球的岩石、化石和地貌,揭示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也为我们认识地球的未来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首先,我要和大家分享地球的起源。
根据大爆炸理论,地球是从宇宙中的一个原始气体云演化而来的。
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原始气体云逐渐凝聚成星系和恒星,而地球也在其中逐渐形成。
地球的形成经历了数个阶段,包括星际尘埃云集聚、原始行星形成和行星巨石体的撞击等过程。
这些过程造就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成分。
接下来,我要和大家谈谈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地壳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地层,它分为岩石质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物质,厚度约为30至70公里。
地壳的变化是地球地貌、地震等自然现象的重要原因。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由固态和半固态的岩石组成,温度也比较高。
地幔是地球上所有火山活动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是构造板块运动的动力。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与地幔相分割。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是由固态铁和镍构成。
地核的温度极高,被认为是地球内部的热源之一。
除了内部结构,地球的地貌特征也是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地球的地表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陆地地貌多样化,包括平原、山脉、高原、丘陵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板块构造运动、风化侵蚀等因素的影响。
海洋地貌则包括洋脊、海底山脉、海沟等。
海洋地貌的形成与板块运动、海底火山活动等密切相关。
最后,我想和大家强调地质学对人类的重要性。
地质学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历史,也为我们预测自然灾害和寻找能源提供了依据。
地质学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矿产资源的预测
古生物化石与矿产资源的形成 和分布密切相关,对古生物的 研究有助于矿产资源的预测和
勘探。
05
构造地质学基础
岩层的产状与接触关系
岩层产状的定义
01
指岩层在空间中的展布状态,包括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
断层面、断层线、断盘(上盘、下盘 )、断距等,用于描述断层的形态和 性质。
06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赋存与运动
01
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根据埋藏条件可将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02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流动;受毛细管力作用,在毛细管中上升;Βιβλιοθήκη 受分子力作用,产生渗透现象。
0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03
泥石流
04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 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 块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
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 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 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 象。
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
地质环境评价
对人类活动所影响的地质环境及其变化进行客观评估,包括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和地质环境风险评价。
研究对象
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岩石、矿物、古生物、地层、地貌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
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萌芽时期
古代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 解释,如“女娲补天”、“共 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
奠基时期
发展时期
现代地质学时期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地质 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有赫顿、赖尔等。
地质学基础PPT课件全文

2024/8/31
8
第89页/共45页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布格校正
2024/8/31
地壳均衡说
9
第第190页页/共/共4455页页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2024/8/31
10
第110页/共45页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磁
2024/8/31
26
第267页/共45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壳
2.地壳的厚度和结构
陆壳:约占地壳面积的 1/3多一点,陆壳具有 明显的双层 结构,即存 在上、下地壳。
洋壳:位于海洋之下, 约占地壳面积2/3少一 点,其上为 约4km厚的 海水,洋壳缺失上地壳
2024/8/31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大地水准体” (Geoid)
2024/8/31
1
第12页/共45页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024/8/31
2
第23页/共45页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赤道半经(α):6378137m 地球极半经(с):6356752m
2024/8/31
用以计算岩石的年龄的公式为:
t=ln(1+D/N)/λ
λ为衰变常数;D为子体同位素含量;N为母体同位素含量。 目前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得地球上最古老岩石的年龄为40- 43亿年; 对来自外星球的陨石及月岩的测定,获得的最大年龄为45- 47亿年。 据此,确定地球的年龄为至少有45亿年。
2024/8/31
地质学基础第一讲.

理解性记忆与记忆性理解相结合
专业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 课程内容—五个部分: 地球概况与地质作用;矿物与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沉积相,地层,地质构造
学习的必要性
石油工程做什么?
室内观察和实验
超高倍真空隧道扫描显微镜照片 (方铅矿)
绪
论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的特点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 课程学习要求—一个要求: 课堂听课为主,课外巩固为辅
•
• •
课程组成—两个环节:
理论讲解、实践教学(室内和野外) 课程任务—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课程学习方法—四个结合: 理论讲解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变历史的一门自 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研究重点固体地球(岩石圈)。 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
绪
论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的特点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简介
地质学的特点
空间广泛 时间漫长(地球发展过程漫长) 区域差异性 地质过程的复杂性 地球是个复杂的物体。 地球的物质运动——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物质运动。 运动方式——有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运动方式。地质学基础源自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绪
论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的特点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简介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变历史的一门自 然科学。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变历史的一门自 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研究重点固体地球(岩石圈)。
地质培训讲稿_图件编制

四、钻孔柱状图的编制
大小最好6*7
开 孔 日 期 : 2002年11月3日 终 孔 日 期 : 2002年12月10日 钻 孔 深 度 : 374.60m
进 自
尺 (m)
进
至
尺
1
2
3
岩矿心采取
长
采
取
度
率
(m)
(%)
4
5
标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 岩心 轴线 夹角
6
分地 层层 厚代 度号
(m)
7
8
柱
状
图 1:400
1 2 3
4
5 359.96--374.60m
6
硅质岩:灰岩碎块,由黑色页岩,泥质物胶结,含较多炭质,
岩心破碎呈泥状,最下部为黑色砂状物。
7
8
9 10 11 12
1 349.53 350.23 0.70 0.25
36
2 350.23 351.31 1.08
0.55
51
3 351.31 353.29 1.98
坚井、暗井、天井等垂直坑 道编录方法相同。
三、思考题
1、简述勘探线剖面图与地质实测剖面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如有二组相互交叉的勘探线剖面图,绘制时应注意的问题;(提示:交叉线上二
组勘探线的关系、勘探线交线的分别在勘探线上画法) 3、针对一个比较复杂(设想钻、坑、槽探工程都有)的垂直纵投影图可水平投影图
188.49 225.13 36.64 7.95
22
C2+3 -105.97m
225.13--340.06m 硅质灰岩夹页岩: 灰岩:灰--灰黑色,微晶结构,中厚层状,含较多质,硅质 成分,方解石细脉,碎块发育,岩心裂隙发育,见方解石擦痕, 黄铁矿颗粒。 页岩:灰黑色,泥质结构,含较多砂质,炭质,见白云母。
地质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各个部分的物质能量转化到地球与外部空间的物质能量转化
等等,充满着各种矛盾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举例 第三,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但地质学必须首先是以地球为大课堂,以大自然为实 验室,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大量掌握实际资料,进行分 析对比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以指导生产实践, 并不断修正补充和丰富已有的结论。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
-
20
(六)现代地质学发展趋势
P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方面,人类社会对各类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
增加,全球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均对地质学的研究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大量资料的积累,学科的交叉、渗透,尤其是航空、
航天、计算机、深部钻探等高科技手段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学获得
-
10
P4
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室内实验也是进行 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在野外采集的各种样品, 都要带回室内进行实验、分析和鉴定,例如岩矿 鉴定、岩石定量分析、化石鉴定、同位素年龄测 定等。为了生产的实际需要和探讨某些地质现象 的成因和发展规律,有时需要利用已知岩矿的各 种参数及物理、化学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
14
P7--12
五、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奥秘的过 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 界演变的规律,特别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 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 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在曲折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了地质科学 的知识体系。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 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6个时期 :
地质 演讲稿

地质演讲稿地质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也是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连接点。
地质不仅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演化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地质的基本知识和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质的基本概念。
地质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它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地质构造、岩石圈运动、地貌形态等方面。
地质学家通过地质勘探、地质调查、岩矿普查以及地质实验等手段来研究地质现象的形成和演化。
地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质研究对于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质学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和成分,发现各种矿产资源,并指导其合理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此外,地质学还为建筑工程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次,地质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表层的研究,可以预测和评估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还可以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此外,地质研究对于认识地球的演化历程和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球的历史变化,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过程,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起源、发展以及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地质学还可以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和地质事件,为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最后,地质研究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影响。
地质学的成果不仅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同时也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质学家在探险中挖掘出地球的“瑰宝”,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地质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通过研究地球的构造、地质现象、地球资源等方面,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气候变化,为地质灾害的预防、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以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基础(Foundation of Geology)绪论一、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分科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质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
但当前限于人类的能力和实际需要,其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如元素、矿物、岩石和矿产的特征、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2)地球的运动规律以及运动的产物,即地球的结构和构造,区域地质构造、岩石圈的结构和运动规律;(3)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规律,研究局部地区、大陆以至整个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史;(4)地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地球环境以及保护地球的理论和方法。
3.地质学的分科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学科,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及地球化学等;研究地球结构、构造和运动的学科,如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及动力地质学等;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学科,如地层学、古生物学及地史学等;研究地球资源的找寻和勘查方法,以及地质环境评价和对策的学科,如地质制图学、找矿勘探地质学、遥感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探矿工程学、地球物理勘探学、地球化学勘探学、环境地质学及数学地质学等。
地质学是关于固体地球组成、结构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知识体系。
现代地质学不仅要阐明固体地球的组成物质、控制物质转换的机制以及由这些物质记录的地球演化历史,而且要揭示改变固体地球外层的营力和改造地球表层的过程,并运用地质学知识探明可供利用的物质以及理解地质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二、地质科学的研究意义1.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矿产:石油、天然气、煤、金属、肥料、建材等);2.地下水;3.环境污染与防治;4.灾害预防与治理(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塌方等);5.工程建设(铁路、桥梁、工厂、水利设施等);6.探索地球(甚至宇宙)产生、发展、演化以及生命的起源、发展演化等一些基本科学问题(资源与环境、资源与人口增长);三、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整体规模宏大岩石圈的表面积超过5×108km2,平均厚度约100km。
2.发展过程漫长地球自形成以来的演化历史约有4600Ma;地质记录的不完整。
3.作用因素复杂4.区域差异明显(二)学习地质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建立认识地质事件的时空观念2.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3.运用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的原则“将今论古”的原则,从研究眼前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入手,总结其规律,再去推论地质历史上同类事物的发展和结局。
4.实践出真知四、地质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对于与地质学相关的各学科而言,诸如地球物理勘探、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油、气藏工程、采矿工程等,地质学是它们的研究基础和前提。
无论是物探工作者、煤、油、气地质工作者,还是工程及水文地质学家,都必须具备扎实的地质学知识,学会地质思维,掌握地质学方法,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保证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又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推动着地质学的发展。
因此,学好基础地质知识是构筑各相关专业知识大厦的基石,是将来做好本专业工作的保证。
***地质学发展简史***1.前地质学时期(史前--1775年)沈括“梦溪笔谈”(1031--1095年):沧海桑田斯坦诺(丹麦):地质学三定律(叠覆律、原始连续律、原始水平律)2.地质学初创时期(1775--1830年)“水火之争”--水成派: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A.Werner,1749--1817年)—首创矿物分类法并提出按成分区分岩石;第一个建立花岗岩、正长岩和玄武岩等的鉴定方法;首先总结出研究地层层序的方法并注意到片麻岩和花岗岩是层位最深的地层。
火成派:英国地质学家郝屯(J.Hutton,1726--1797)—最早指出脉岩的存在及与沉积岩的穿插关系,描述了烘烤现象;第一个阐明角度不整合的成因。
提出了“均变论”的原始思想。
“英国地质学之父”史密斯(W.Smith,1769--1839):生物层序律3.近代地质学时期(1830--1954)1830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l,1797--1875)发表了划时代经典著作《地质学原理》标志着近代地质学体系的建立。
正式提出均变论。
1857年,丹纳将霍尔(美国古生物地层学家)发现的长条形沉积盆地命名为地槽。
1885年奥地利地质学家徐士提出地台概念。
形成了统治地质学一百多年的槽台学说。
1912--1915年间,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魏格纳(A.Wegener,1880--1930)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起源》一书。
4.现代地质学时期(1954--现在)美国学者赫斯和迪茨提出海底扩张假说。
1965年加拿大地质学家威尔逊(T.Wilson)提出转换断层的概念。
1968年,法国学者勒皮雄(X.Lepichon)和美国学者摩根(J.Morgen)同时提出板块学说。
地球是生物圈和人类生生不息的唯一家园,地质科学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让我们大力弘扬李四光的爱国主义和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地质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为振兴地质事业而努力奋斗。
——温家宝总理在第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第一章地球概况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极近似旋转椭球体(自转所致,表明地球具有弹性)二、地球不是严格的旋转椭球体(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三、地球形状的主要参数赤道半径a 6378.140km两极半径c 6356.755km平均半径R 6371.004km扁率(a-c)/a 1/298.253表面积 510064472km2体积 10832×108km3第二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一、大气圈大气圈是由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大气层构成,总质量约5.136×1015t,3/4集中在地面以上10km范围内。
主要物质成分以氮(75.5%)和氧(23.1%)为主,其次有氩(1.28%),二氧化碳(0.05%)。
根据大气温度、密度等物理特征,一般把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和扩散层(散逸层)。
二、水圈地球表面四分之三以上的面积被海洋、冰层、湖泊、沼泽、河流中的水体覆盖。
地面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缝隙中也充填有大量的地下水,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称为水圈。
水圈中的水,主要在太阳热能和重力的作用下不停地运动着。
三、生物圈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球上生命物质出现在3500Ma。
在南非距今3200Ma的层状岩石中发现了原核生物化石。
自1000Ma以来植物和动物蓬勃发展。
第三节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一、地球的质量和密度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地球的质量为 5.9472×1024kg,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6g/cm3。
(砂、页、灰岩平均密度为2.6g/cm3,花岗岩密度为2.67g/cm3,玄武岩密度为2.85g/cm3,因而推论,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密度应大于平均密度。
)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并且是不均匀的。
二、地球的重力地球上某处的重力是该处所受地心引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垂直地面分力)的合力。
地球表面的重力随纬度值的增大而增大(赤道g=978.0318cm/s2,两极g=983.2177g/s2,g 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减小,每升高1km,g减少31cm/s2)。
由于地面起伏和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差异等原因使实测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符,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正、负异常)。
三、地球的压力地球内部某处的压力是指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所产生的静压力。
静压力的大小与所处的深度、上覆物质的平均密度及重力加速度呈正相关。
四、地球的磁性固体地球好象一个磁化的球体,其磁力线特征类似于偶极场的特征。
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并不重合,二者约成11.5°的交角。
而且地磁极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呈逐年的变化(1965年75°50′N,100°50′;1970年76°N,101°W;1975年76°06′,100°W)。
磁场特征要素:磁场强度(F)、磁偏角(D)、磁倾角(I)。
地磁异常是叠加在地球基本磁场之上,由地壳内的岩石矿物及地质体的磁性差异引起的磁场。
五、地球内部的温度自地面向地下深处,地热增温现象是不均匀的。
按温度状况可分为三层:1.变温层(外热层)地温主要受太阳光辐射热的影响,温度随季节、昼夜的变化而变化,故称变温层。
2.常温层地温与当地年平均温度大致相当,且常年保持不变,其深度大致为20-40m。
(一般中纬度较深,两极和赤道较浅;内陆较深,滨海区较浅。
)3.增温层常温层之下,地温随深度增大而逐渐增加。
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地温梯度(地温梯度各地有差异)。
六、地球的弹性和塑性地震波的传播;岩层的褶皱变形等。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1.地震波的特点地震波是弹性波,分为体波、面波和自由振动等类型。
体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可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介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
地震波速的大小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1)宇宙地质依据宇宙物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系内天体)的物质成分可作为推断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的参考依据(例如陨石);(2)地质学依据岩浆岩来自地下较深的部位,研究其物质成分和形成的温压条件可帮助人类认识地下的物质状态及环境。
特别是超基性岩,它们常来自地球深部。
(例如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金刚石生成温度为1100-2200℃、压力为5万个大气压,相当150km深度)(3)地球物理依据主要是地震波速的变化。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一)地壳莫霍面(大陆33km、洋底5-8km)莫霍面是地震波速显著不连续面(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诺维奇于1909年发现)。
莫霍面以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称为地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18km,平均密度2.8g/cm3,质量约2.35×1022kg。
地壳厚度变化大,大陆区20-80km,平均33km。
又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以康拉德面为界,深约15km)。
上地壳(厚约15km)平均密度约2.7g/cm3,由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一般称硅铝层或花岗质岩壳;下地壳(厚约18km)平均密度约2.9g/cm3,一般称硅镁层或玄武质岩壳。
大洋区平均7km,且较为均匀,普遍堆积有0.5km厚的沉积层,再下便是5-8km?的硅镁层(密度2.9g/cm3)。
(二)地幔古登堡面(2891km)(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2年发现)S波终止,P波急剧减低。
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的圈层称为地幔。
地幔的厚度约2870km,物质密度由顶层的3.31g/cm3增至5.55g/cm3,平均约4.5g/cm3,质量约4.03×1024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