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考点总结

合集下载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岩石组成的薄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外部圈层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多种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气圈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二、岩石学基础1. 岩石的分类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岩浆岩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当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火山岩),如玄武岩;当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正长石、斜长石)、云母(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等。

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例如,全晶质结构(矿物全部结晶)、半晶质结构(部分结晶部分为玻璃质)、玻璃质结构(未结晶);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相近)、不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差异明显)等。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地质学中几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组成,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矿物组成,地壳则由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构成。

2.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碰撞的方式在地球上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震带、火山带和大陆漂移等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岩石类型:地质学中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造成的碎屑物质沉积、压实和胶结形成的,如砂岩和煤;变质岩则是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和大理岩。

4.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学家通过研究不同岩层中的化石和地层特征来划分地质时间。

地质时间尺度分为多个层次,包括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区域、国际和全球地层年代。

5. 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演化历史。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经历了地壳的形成、地球的冷却、地质力学作用和生物进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我们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岩石类型、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质时间提供了基础。

地质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还有助于我们预测自然灾害、探索地下资源和保护环境。

如有需要,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以上知识点,并进一步探索地质学的其他领域。

地质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质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质相关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构造、地球内部和地表现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包括地球内部和地球表层的质地、结构、构造和天然资源等。

地质学是理解地球演化过程和自然资源变迁规律的基础学科,为矿产资源勘查、自然灾害预测、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撑。

地质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地球内部结构、地表地貌、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1.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

地核是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的,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温度和压力非常高,为地球产生磁场的重要原因。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由具有类似于岩石的硅和氧化铁等矿物组成,是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表层的构造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地壳是地球表层的结构,厚度约为30-70公里不等,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其主要组成为硅和氧化铝等矿物,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载体。

2. 地表地貌地表地貌是地表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地表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地貌和水体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等形态,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活动、风化、水流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水体地貌主要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水体形态,其形成原因主要为地球内部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产生、组分及结构、性质及变质等方面的学科。

岩石是地壳中的矿物质的组合体,按其形成过程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火成岩是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岩浆凝固而成的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火成岩、沉积岩在地壳内部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片岩、片麻岩等。

4.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层序、分布规律、古地理、古气候和地质历史等方面的学科。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涵盖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

对于想要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一般在 30 至 70 千米之间;而海洋地壳则较薄,通常只有 5 至 10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00 千米。

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二、岩石的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地表,冷却迅速,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比如玄武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还可能保存着古代生物的遗迹。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会变成板岩。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岩石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皱,一般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往往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是岩石在强大的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四、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貌发育和地球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了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此外,地球的大气由氮、氧、水蒸气等组成,水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内部是由球状结构的圈层构成的,其中地幔是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84%。

三、地质时间与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上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是区分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地球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形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内部地质活动和外部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地球的地质变动和地质地球历史演变地球的地质变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这些变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地球历史演变是指地球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六、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

七、地球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八、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的结果,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九、地球的矿产资源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质学基础知识汇总

地质学基础知识汇总

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球历史以及地球内外部作用和变动规律的科学。

作为大一地质学的学习者,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点。

以下是对地质学基础知识的总结。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地壳是最外层,分为洲际壳和洋壳。

洲际壳厚度较大,岩石种类多样;洋壳较薄,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包括软流圈和上、下地幔。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镍合金构成。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外部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板块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边界上,发生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

有三种主要类型的板块边界:板内边界、板块边界和板块消失边界。

三、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起源、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

根据岩石的成因、构造和组成,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是由地层堆积作用形成的,如砂岩、泥岩;变质岩是由高温高压作用下的岩石变质形成的,如片麻岩、大理岩。

四、地质年代学地质年代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顺序和地层年代的学科。

主要通过地层、化石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方法确定地质年代,划分地质时代。

地质年代划分为年代、界、统等不同的级别。

五、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与地貌特征的科学。

地貌包括高山、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是地质过程的结果。

地质力学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

六、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震现象的科学。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运动的结果。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体波和面波,按震源分为深源震和浅源震。

七、火山学火山学研究火山爆发和火山喷发物的产生与活动。

火山是地球表面岩浆喷发的通道和出口,喷发物包括岩浆、火山灰、火山熔岩等。

火山活动可分为喷发、爆发和休眠等阶段。

八、矿产资源学矿产资源学研究地球内有用矿产的分布、产生和利用。

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如铁、铜、钼是金属矿产,煤、石油是非金属矿产。

地质常识知识点总结

地质常识知识点总结

地质常识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地球结构和演化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铁镍合金,内核则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由熔岩构成,温度较高。

地壳是地球的最薄的一层,分布在地幔之上,主要由岩石构成。

2.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地球内部存在着地热,地热能是地球内部释放的热能。

地热能通过地球表面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分布到地球表层。

地热能的发展利用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3. 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是指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据地质学的研究,地球的演化可以分为原始地球演化、地球大陆演化、地球气候演化、地球生物演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过程中,地球发生了地壳形成、地震地壳的漂升、喷发火山、地壳板块漂移等现象。

第二部分: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1. 地质地貌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地球表面的地貌可以分为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河谷、湖泊、海洋等。

地质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气候作用、水体冲刷等有着密切关系。

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灾害、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地裂缝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测对于减灾和救灾意义重大。

第三部分:地球资源和环境保护1. 地球资源地球资源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地质能源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对地球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防止环境污染和退化。

环境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推行可持续发展等。

地质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

第四部分:地球科学的应用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指采用地质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对地下资源进行勘察和探测,包括矿产资源勘探、水资源勘探、地热资源勘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基础必考知识点总结1.地质学是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的上部),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的学科。

它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P1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3)历史比较法——P43.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题),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

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重力值,称为重力异常。

——P164.地面上没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磁偏角和磁偏角与理论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

——P19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

——P205.在年常温层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

所谓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C是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C。

地热增温级的平均数值时33m/°C.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

——P20-216.地球的圈层结构:外三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三圈:地壳、地幔、地核——P247.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

P 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S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

——P278.莫霍面(33km)【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P、S速度都增加;古登堡面(2900km)【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P突然速度降低,S则完全消失。

——P289.地壳化学元素有O、Si、Al、Fe、Ca、Na、K、Mg 8种主要元素。

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P3010.地壳的结构:上层地壳(硅铝Sial层、沉积质层)【特点:非常薄,在海洋地区变薄甚至完全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和下层地壳(硅镁Sima层、玄武质层)【厚度可达30km,是个连续圈层】——P3211.地壳的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上有花岗质层(表面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其表层为海洋沉积层所覆盖】、过渡型地壳。

——P3212.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P3313.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以下,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是岩浆的发源地。

——P3314.根据地震波P的变化情况,地核又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

——P3415.地质作用是指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

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又分为风化(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剥蚀(机械和化学剥蚀)、搬运(机械和化学搬运)、沉积(大陆和海洋沉积/ 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和成岩作用。

内力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喷出和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

——P35、3716.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1)地内热能(2)重力能(3)地球旋转能(4)太阳辐射能(5)潮汐能(6)生物能——P3617.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P3818.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他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P3919.矿物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单质矿物(如金、石墨和金刚石等)和化合物。

——P4520.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相互顶替的现象。

——P4521.同质多像是指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的现象。

——P4622.矿物的主要集合体形态有:(1)粒状集合体(2)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3)致密块状体(4)晶簇(5)杏仁体和晶腺(6)结核和鲕状体(7)钟乳状、葡萄状、乳房状集合体(8)土状体(9)被膜——P4923.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掌握:(1)颜色(2)条痕(3)光泽【金属、半金属和非金属(金刚、玻璃、脂肪、珍珠、丝绢和土状)】(4)硬度(5)解理(6) 断口(7)比重——P51【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萤石4、磷灰石5、正长石6、石英7、黄玉8、刚玉9、金刚石10】——P5225.解理是指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P5226.断口是指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

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的,即一般来说,解理程度越低的矿物才容易形成断口。

——P5327.石墨鉴定特征:钢灰色、染手染纸、滑腻感。

——P5528.金刚石鉴定特征:硬度最大、强金属光泽。

——P5629.方铅矿PbS鉴定特征:铅灰色、比重大。

——P5730.辰砂HgS鉴定特征:朱红色、相对密度大。

——P5731.辉锑矿Sb2S3鉴定特征:柱状、针状集合体。

——P572334232233235.橄榄石(Mg,Fe)2[SiO4]鉴定特征:橄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高。

——P6336.高岭石Al4[Si4O10][OH]8或Al2O3·2SiO2·2H2O的鉴定特征:土状,主要黏土矿物之一。

——P6637.重结晶BaSO4与方解石怎样比较?答:重结晶与方解石相似,但后者相对密度小,溶于酸,容易区别。

——P6838.萤石(氟石)CaF2鉴定特征:绿紫白,颜色鲜明,标准硬度(4),多向完全解理——P7039.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天然产出的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P7140.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发生、迁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P7241.火成岩是指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P7242.岩浆作用有两种方式: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注: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深成岩;在浅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浅成岩。

二者统称侵入岩。

】——P72。

43.火山活动分为三种: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P7344.火山构造(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通道、火山锥和火山口。

——P7345.火山喷发类型有:裂隙式喷发、中心式喷发【又分为:宁静式喷发、爆裂式喷发和过渡式喷发(又称斯特龙博利式)】。

——P80、8146.近代火山分布规律: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P83、8447.侵入作用分为深成侵入【主要产状有岩基和岩株】和浅成侵入【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和岩脉】。

——P8648. SiO2是火成岩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根据其多少可以将火成岩分为:超基性岩(<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注:酸性岩黏性大、温度低、不易流动、颜色偏浅】。

——P71、8852.沉积岩是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P10153.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风化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分风化)【注:影响风化的因素:风化作用的程度、速度和深度决定于岩石的性质和外界条件】、(2)剥蚀作用(风的吹蚀、流水侵蚀、地下水浅蚀、海水海蚀和冰川冰蚀)、(3)搬运作用(机械和化学搬运)、(4)沉积作用(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5)成岩作用(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作用)。

——P102~11854.沉积岩的构造:(1)☆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斜层理)、(2)层面构造、(3)结核、(4)生物化石。

——P123~12856.变质岩是指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P13857.变质作用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P13858.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因素。

——P138、13959.变质岩的特征:(1)岩石重结晶明显(2)岩石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P14060.变质岩的构造:(1)片理构造(片麻构造、片状构造、千枚构造、板状构造、条带状构造)、(2)块状构造、(3)变余构造。

——P143、14461.变质作用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P144~15062.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

——P157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构造变动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63.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

——P157、158老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64.地壳演化理论的两大派:固定论【代表性学说:地槽地台说(简称:槽台说)】和活动论【代表性学说: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P159、16065.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性、速度和幅度、周期性和阶段性。

——P160、161、16266.构造运动按方向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升降、造陆运动)。

——P16067.新构造运动的证据:地貌标志、测量数据。

——P16468.老构造运动的证据:地层厚度、岩相分析【海相、陆相、过渡相(注意:海侵层位、海退层位)】、构造变形、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P164~16769.岩层产状一般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P170、17170.确定岩层产状的三个数值:走向、倾向和倾角。

——P17271.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P17572.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P17873.褶曲:地质构造中褶皱的基本单位。

即褶皱变动中岩层的一个弯曲。

——P17874.向斜:地层中一种下凹的褶曲构造,其核部由新地层组成,中新翼老。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

【向斜储水。

因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受力集中于中心。

所以,同一平面上各点受力不均匀,不宜修建铁路、隧道等工程。

】——P17975.背斜: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中老翼新。

(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但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

【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又因其拱形结构,受力均匀,隧道、铁路等对地质要求较高的工程多选址背斜。

】【背斜、向斜图拟】76.地形倒置: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在褶皱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背斜山,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或出露了软弱岩层,经长期侵蚀逐渐变低而成为谷地;相反地,向斜的底部岩石相对较硬,抗蚀力强,最后会高于背斜的轴部而成为向斜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