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docx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

教学设计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1953.9~1964.101964.10~1982.111985.3~1991.12.25 让学生观看以上三幅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将从经济领域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1.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准确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特点与结果。

3.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预习内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

(2)。

(3)。

(4)。

2.内容(1)农业方面①。

②。

③。

(2)工业方面①。

②。

3.结局(1)。

(2)。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

(2)。

(3)。

(4)。

2.结果(1)。

(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

2.内容(1)。

(2)。

(3)。

(4)。

3.后果及原因(1)后果①。

②。

(2)原因①。

②。

合作探究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之处是什么?2.苏联改革给我们哪些启示?3.中苏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不同点。

课堂练习1.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2.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

”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D.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3.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学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考要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识记)。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积极: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消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2.小组讨论:学生从改革措施、成效、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总结各自认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选择、简答、分析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成效与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社会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关注。
6.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拟一道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论述题,要求题目具有思考性、探讨性,并提供解题思路和答案。
给予反馈。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关注历史与现实,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苏联经济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2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学习重难点】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过程】考点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斯大林逝世,________上台后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3)1956年苏共“___________”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2.改革内容(1)重点在______: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_______,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________,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废除________,企业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考点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在坚持集中________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_____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在________:为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________,特别是军事工业。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________使经济负担加重,__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考点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________、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1)经济改革的重点:用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学案1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1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l. 背景:(l)二战后,的弊端日益显露。

(2)1953 年, 斯大林逝世后,领导地位的稳固。

2. 内容:(l)农业:①对农产品实行, 提高收购价格, 增加。

②鼓励发展, 扩大和国营农场的权。

③大规模,提倡。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下放给。

②给企业。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和个人的。

3.特点:重点放在上。

4. 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取得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缺乏, 未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 内容:(1)恢复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

(2)坚持管理的前提下, 扩大国营企业的。

(3)运用, 剌激企业改进。

2. 特点:注重发展苏联的, 特别是与有关的部门。

3. 评价:(l)苏联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使不断增长, 1975年后, 经济发展进入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 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出现了,经济和人民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 内容:(1)减少计划指标, 代之以计划指标。

(2)调整苏联的结构, 对企业实行和, 并出现的企业。

(3)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或建立。

3.特点:改革重点是用的方法代替原来的,实际上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4. 结果及成因(l)结果:在经济领域未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 把改革重点转向,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和苏联的。

(2)成因:①改革缺少和相应的。

②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 继续优先发展。

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1932年)在苏联农村,整座整座的村庄荒芜了,房屋烧毁了,牛车仍然驮着被放逐的人向北驶去,成群结队行乞的饥饿农民在颠沛流离,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尸体无人收拾,总之是一副遭受彻底荒废和摧残的农村现象。

”由此二战后,苏联赫鲁晓夫开始改革,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B.新经济政策实行使苏联国民经济恢复C.苏联赫鲁晓夫改革D.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进行2、中国知识界曾掀起了一股谈论苏联和社会主义的热潮,他们认为“国家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下生产的无规划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和浪费。

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问题导学
苏联的经济改革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有人说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1)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2)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领域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如何评价?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说:“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3)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导学】
活动与探究:(1)提示: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为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

(2)提示:措施: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评价:收到了一定效果。

但由于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3)提示: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

影响: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归纳和比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考要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识记〕。

教学过程【根底过关】【合作探究】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方案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响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乱,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开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请答复:〔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方案给苏联经济社会开展带来的影响。

积极: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水平。

消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经济衰退〔或经济恶化等〕。

原因:优先开展重工业,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第21课《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
考点1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消极影响越來越明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上台后稳固了自口的地位。

(3)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6年苏共“”召开,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
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2.改革内容
(1)__________ 重点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収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_______ ,提高收购价,増加农
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白主权;大规模 _________ ,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方面:废除,企业管理权下放,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
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一淀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 ,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
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考点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一;在坚持集中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_____ 于•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在 __ :为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_________ ,特别是军事工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经济负担加重, _______ 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考点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 ______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
机局面。

2.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改革的重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做法包括:政府减少,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
整一,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
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失败: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_______ ,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3.结果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収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__________ ,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________ 。

【基础练习】
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IH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
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Z屮而不能白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C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改革使社会孑盾滋生,国家陷入困
境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巻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魯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4.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慕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止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5.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晶产最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魯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互动探究】
探究1: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探究2:勃列口涅夫改革与赫魯晓夫改革的比较
目的
内容
结果
败因
认识
探究3: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你同
意这种观点吗?
探究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效果测试】
1・"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Z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2.--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呱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该主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是()
3.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淸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
①美国实行的自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生产管理不善
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A.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实行多党制
B.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D.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苏联领导人进行不断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A.斯大林模式束缚生产力发展
B.斯大林个人崇拜不利于民主政治
C.苏联不断而临新的社会问题
D.后继者要不断否定前任的成就
5.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C的眼睹,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

这一•重大丿力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cArrv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两方“和平演变”战略
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6.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4% ------------------------------------------------------------------------------------------------------------------- -
1953 195R 1963 1968 1973 1978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 D
2. A
3. C
4. C
5. C
【效果测试】
1. C
2. B
3. A
4. A 5・ D 6.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