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艺术符号与精神世界的探究
日本前卫艺术女王草间弥生——以“点”绘世界

关注 。 1 9 6 6 年( 3 7 岁) , 草间弥生 用灯泡和镜子创作出作 品 《 无限的爱》
( L o v e F o r e v e r ) , 这个以反战为主题 的作品让她在 纽约艺 术界一举成
表现形式 对传统 艺术提 出挑战 , 他们试 图消解艺 术与流行文化之 间的 名 。 在 纽约 期间 , 草 间弥生不 仅在艺 术 上取得 了不凡的 成绩 , 她 还积 界线 , 开启了前卫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 在纽约的这批 年轻的前卫艺术家 极参加 反战 活动 , 期 间她 邂逅 了美 国著名当代 艺术 家约瑟 夫・ 康 奈尔
中, 有一位来 自日本 的奇女子, 她以 圆点为创作 母题 , 镜子 是她 装置艺 术中最 常使用 的道 具 , 她甚至以暴露 自己的身 体来实 践她 的行为艺 术,
( J o s e p h C o r n e l l , 1 9 0 3 ~ 1 9 7 2 ) , 两 人相依 生活直至1 9 7 2 年( 4 3 岁) 康奈 尔离世 。 1 9 7 3 年 ( 4 4 岁) , 经受不 住痛失爱 侣打击的草 间弥生远离 了纽
约艺术 家、 评论家和公众 的视野 , 回到了日本。 1 9 7 7 年( 4 8 岁) , 草 间弥
生 自愿住进 了新 宿精神病 疗养院 , 之后她 的作 品开 始逐渐 回到 绘画和 雕塑 上来 , 布满 圆点的南瓜 系列作品是 她这一时期最 具特色 的代表作
品。 1 9 9 3 年( 6 4 岁) , 草 间弥生代 表日本参加威尼 斯双年 展, 日本政 府为
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 的日本当代著名前卫艺术家 草间弥生 。 草 间弥生的 创作涉及前 卫的行为艺术 、 装置艺术 、 雕塑 及绘画艺术等 多方面领 域,
“怪婆婆”草间弥生的精神世界

“怪婆婆”草间弥生的精神世界草间弥生是世界上身价最高的女艺术家之一,她不仅是位艺术家、设计师,还在作曲、写诗、写小说方面颇有涉及,草间的艺术衍生品在世界范围内都得以热卖,她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位前卫艺术家。
与其说草间弥生的一生都在追随艺术,倒不如说是艺术治疗了她。
本文将从草间弥生的艺术风格特点入手,介绍草间的人生经历,并通过她极具个人色彩的设计风格汲取值得笔者学习的地方。
草间弥生的作品,是艺术家给予观众最好的礼物。
标签:草间弥生;圆点;前卫艺术;无限1 草间弥生复杂多变的一生草间弥生Yayoi Kusama于1929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时至今日是一位已有89岁高龄的“怪婆婆”。
草间弥生年少时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院就读,随后1948年她在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学习日本画,由此可见草间弥生并没有系统、长期的接受过美术教育。
草间弥生年幼时虽然家庭富庶,但是父亲却在外放荡,母亲也因而憎恨草间并坚决反对她走上艺术的道路,导致草间弥生年幼时便性格孤僻,10岁时的她就开始被大量的幻觉和幻听所困扰,患上了“人格解体神经症”。
在母亲的打压下草间弥生的童年变得非常不幸,但是好在1955年时,草间弥生开始与美国女作家乔治亚·欧姬芙通信,随后1957年,草间弥生带着母亲给她的100万日元离开日本移居到了美国进行发展。
草间弥生到达纽约后迅速获得关注,也曾经和安迪·沃霍尔、克勒斯·欧登柏格等一众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共同参与展览。
草间弥生于1966年使用灯泡和大面镜子所创作的《无限的爱》引起了不少的关注,并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
在纽约的草间不仅有着“前卫女王”的美誉,还以行为艺术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反战中去,期间她也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约瑟夫·康奈尔,但随着约瑟夫的去世,痛失伴侣的草间便返回了日本东京,于1977年自愿住进精神病疗养院,每日在心理疗养所和工作室之间往返继续走着艺术创作的道路。
草间弥生作品永恒的爱的讲解

草间弥生作品永恒的爱的讲解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是一位日本著名艺术家,她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
她的创作特色独具,极具辨识度,尤其在绘画和雕塑作品中,她擅长运用波点图案和镜子元素,展现出令人着迷的视觉效果。
在她的作品中,永恒的爱情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充满了她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
草间弥生作品的特点在于其极具辨识度的视觉风格。
她善于运用波点图案、线条、色彩和镜子等元素,创作出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富有张力和动感,仿佛具有生命力,让观众沉浸在一个充满奇幻和梦幻的世界中。
在她的作品中,永恒的爱情主题贯穿其中,体现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在草间弥生的作品中,永恒之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笔下的爱情不仅仅是浪漫的甜蜜,还包括了痛苦、挣扎和执着。
在她的眼中,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美好又残酷。
这一主题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激情。
草间弥生作品《永恒的爱》是一幅极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
画中以波点图案为基础,描绘了一对紧紧拥抱的恋人。
草间弥生运用色彩和线条的交织,展现出恋人之间强烈的情感纽带。
在这幅作品中,她以浪漫的笔触表现了永恒之爱的美好,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草间弥生作品的价值在于她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她的作品既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又充满了寓意和情感。
在她的一生中,她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始终如一,这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她的作品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感悟人生的窗口,让人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总之,草间弥生的作品以永恒的爱情为主题,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在欣赏她的作品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好,还能体会到她对生活的执着和坚持。
基于符号视角学视域看草间弥生作品的艺术性

基于符号视角学视域看草间弥生作品的艺术性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2期摘要:本文通过符号学理论对草间弥生作品的圆点符号进行分析,探索她的人生经历来发掘圆点符号的来源。
她童年的经历对于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都集中反映在她的作品之中,她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热爱。
她因为圆点符号而闻名于世界,抽象的符号和醒目的颜色也让她成为时尚的宠儿。
因此,本文将从她的作品出发来分析作品背后的内在寓意。
关键词:符号学;圆点符号;草间弥生草间弥生作为当代艺术家,因其作品充满圆点符号而闻名于世,也被称为“波点女王”,圆点符号贯穿于她的作品中,从她画的第一张画开始就伴随至今。
她通过圆点符号的创作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
在她的世界里,圆点符号不仅是一个图形,还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
因此,本文笔者将从符号学理论的视角对草间弥生的作品进行探析,去感受草间弥生的独特世界。
现代语言学家之父索绪尔曾经提出,语言学为符号学提供了基本模式,并提出符号的两种特性—“能指”和“所指”。
其中,“能指”指的是外在的表达形式以及客观的事物,“所指”指的是概念的、主观的内部世界,是文化信息的传播中介。
索绪尔曾多次强调符号的任意性,同一所指当人们在面对同一事物时会有不同的心理。
比如草间弥生的著名作品《波点南瓜》,可以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可以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品,还可以作为圆点符号的一种象征。
与索绪尔二分法不同的是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分法,他用三元观点阐释了符号的传播过程。
皮尔斯将第一类命名为单一的符号、质的符号和法则的符号;第二类命名为图像、索引和象征;第三类命名为表位、命题符号和论证。
他强调“解释”即符号的含义,他在《皮尔斯:论符号》一书中提道:“符号的解释项就是符号所传达的所有事物,也即必须通过间接经验才能获得的与其对象相熟悉的那些东西。
”以草间弥生为代表的新型符号学研究者对符号进行了重新定义,草间弥生在《圆点女王,草间弥生》自传中提出:必须丧失自我的存在。
草间弥生的艺术风格研究

154艺术研究1 草间弥生的个人艺术生涯1.1 1929—1957年:日本草间弥生的童年对她来说是黑暗的,给她往后的人生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虽然草间弥生的家境优越,但她的生活过得很艰难。
草间弥生童年最大的痛苦源自父母,父亲全然不顾家庭,母亲性格偏激乖张。
10岁的草间弥生不幸患上了精神性视听障碍疾病,会常常出现幻觉,整个世界在她的眼中化为无穷的网格状的波点,压抑、沉闷、焦虑、恐惧充斥着她的精神世界。
从童年到青春期,草间弥生在流言蜚语和奇怪幻象的夹缝中努力生存。
1.2 1957—1973年:美国1957年,与母亲关系破裂的草间弥生只身去美国追求她的艺术梦想。
1959年,草间弥生参加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活动,她凭借作品《无限的网》声名鹊起,被赞誉为艺术新一代的转变。
之后她便开始全方位的自由创作,举办了很多展览。
1966年6月,草间弥生作为第一个单独代表日本的日本女艺术家受邀参加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
她是第一位用售出形式作为装置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家,她的展品是直接以每个2美元价格出售的银球[1]。
当时,艺术界不接受艺术家出售作品,草间弥生的这一形式在艺术界引起了广泛争议,但草间弥生以这种行为回应艺术界反对艺术家出售自己的作品[2]。
这一时期是美国波普艺术的黄金时期,草间弥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西方波普艺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3]。
草间弥生在纽约的17年间,她邂逅了美国艺术家约瑟夫·科内尔,她和约瑟夫开始了一段长达10年的恋爱,直到1972年约瑟夫去世。
草间弥生对约瑟夫的评价极高,她说,在她所有的艺术朋友中,约瑟夫称得上是最伟大的。
1.3 1973年至今:日本1973年,草间弥生回到日本,因为病情严重,住进了东京的一家精神病院,在此期间她暂时淡出了公众视野。
20世纪90年代后,草间弥生回到艺术界,将自己的设计风格巧妙地融入了商业化设计中。
80岁高龄的草间弥生仍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她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病院的对面,每天往返于医院与工作室之间。
揭开艺术作品的另一副面孔——从精神分析批评解读草间弥生作品

文艺研究揭开艺术作品的另一副面孔——从精神分析批评解读草间弥生作品文/李依静摘要:关于草间弥生的研究在文艺界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以精神分析批评角度研究的成果较少。
本文包含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和精神分析学下的“圆点”和“镜子”的含义,分析不同时期(在美期间和日本定居)的创作活动和作品变化的来龙去脉。
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让我们走进“精神病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找出艺术家与“精神病”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揭开艺术作品的另一副面孔。
关键词:精神分析批评;“精神病艺术家”;草间弥生;圆点艺术作品一、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先有圆点,才有挚爱。
——草间弥生(一)在美期间的草间弥生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乔治亚•欧姬芙1的作品,深受感动的她写信给欧姬芙寻求帮助。
草间弥生说过:“我在28岁的时候前往美国。
去美国之前,我活在一个非常保守的环境里,我的梦想就是尽快离开那里,出去看看世界2,不断为此努力3。
”1957年11月18日,草间弥生毅然前往美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开始渡过战后重建时期,逐步进入了富裕社会(Affl uent Society)阶段。
4具有反叛意识的美国青年们发起了嬉皮士运动5。
在“嬉皮”的影响下,她用自己的前卫艺术对社会习俗表达抗议、挑战传统道德。
6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裸体乍现)收到了纽约嬉皮士的追捧,使她成为媒体的焦点。
1962年,33岁的草间邂逅了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7,两个人维持了长达10年的柏拉图式爱情。
由于父亲的影响,草间对男人具有恐惧心理。
在1965年首次展出装置艺术《无限镜屋:阳具原野》中,草间身穿红色连体服躺倒在无序堆放着的阳具。
可以看出遇到挚爱后的草间试图以这种方式战胜恐惧。
1972年,在约瑟夫去世之后,草间的精神状况日益恶化。
(二)回国定居后的草间弥生1973年,草间弥生离开纽约回到日本定居。
1977年,她自愿住进了东京新宿的一家精神病疗养院,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工作室继续她的创作。
封闭与开放——草间弥生艺术元素中的精神秘密

封闭与开放——草间弥生艺术元素中的精神秘密842015/07草间弥生是日本具有国际声誉的国宝级现代派艺术家,是纽约前卫艺术潮流的重要成员,以“圆点艺术”著称于世,其创作被归结到很多艺术派别,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女权主义等等。
这一次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的艺术作品,可以说基本囊括了草间弥生的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创作。
关于草间弥生艺术创作的解读已有很多,但大多是孤立的、零碎的。
笔者尝试按照结构主义方法把这些创意进行一番系统的解读,寻找创意之间的共时性结构,从而进一步揭示草间弥生的艺术创意与其精神世界之间的关联和奥秘。
本文的主题是“封闭与开放”,因此在文中笔者将首先对“封闭”系元素和“开放”系元素进行分别论述,再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前文已经提到,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被归结为很多派别,但我认为,草间的艺术首先是表现主义的。
草间的艺术创作和她本人的精神世界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草间弥生1929年生于日本长野县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经营种子生意的富裕家庭。
然而不幸的是,这个家庭虽然富裕却并不美封闭与开放——草间弥生艺术元素中的精神秘密吴宇杉满。
草间的父亲原是这个家族的养子,与其母成婚后却频频出轨。
其母原是这个家族的大小姐,经商能力出色,但个性却十分强悍,控制欲极为强烈,受其父出轨刺激患上歇斯底里症。
小草间一次又一次被其母指使去跟踪父亲找情人,尽管她很不情愿。
幼年的经历埋下了日后草间罹患精神疾病的种子。
10岁左右,她开始出现综合性视听失调症,幻视、幻听包围着她,甚至让她有了自杀的冲动。
这种病症一直折磨着草间,却也成了她的艺术才华的来源。
然而,草间的母亲坚决反对草间走上艺术道路,为此不惜撕毁草间的作品。
这使得草间最终同她母亲决裂,独自来到美国纽约继续她的艺术生涯。
在美国,草间虽也经历过一段困顿时期,但终于获得当时前卫艺术界的接纳和认可,与许多前卫艺术家成为了朋友,共同成为当时美国前卫艺术潮流的推动者。
浅谈草间弥生作品语言符号的表达

浅谈草间弥生作品语言符号的表达一、草间弥生及创作特色草间弥生(1929年3月22日-)被称为日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
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1939年,草间弥生约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时常有自杀企图。
她留有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满了小圆点。
青年时就读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毕业后到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现在的京都市立铜驼工艺美术高等学校)主修日本画。
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家族一百多年一直在经营种子生意。
但是,由于父亲的放荡生活和离家出走导致家庭分裂,而母亲也因此患上了歇斯底里症,这一切也让草间弥生自幼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孤独性格。
草间弥生就患上了一种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这使她经常出现幻听、幻视。
“我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圆点状的网,于是我开始尝试把这些斑点画下来。
”草间弥生说,她之所以痴迷于圆点和反复使用重复图像都是来源于她的精神疾病,而这样的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也几乎伴她一生。
在草间弥生看来,“地球也不过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而圆点就像细胞、分子一样构成整个世界,“圆点是来自宇宙的信号。
”草间弥生表现出的对绘画的兴趣和潜质,像她出现的幻觉一样,被母亲认为统统是在做不该做的事情和胡说八道,因为母亲认为,富家女应该做的是“收藏艺术品”,而不是自己去画,更何况草间弥生的画作实在让人无法理解,而且透露出莫名的诡异。
草间弥生的创作被评论家归类到相当多的艺术派别,包含了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Art Brut)、普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
但在草间对自己的描述中,她仅是一位“精神病艺术家”(obsessive artis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间弥生艺术符号与精神世界的探究
作者:朱明
来源:《数码设计》2019年第12期
摘要:草间弥生是日本当代最有价值的艺术家之一,一生被精神疾病所困扰,经常产生幻觉幻听。
也正是由于她的疾病推动她走向了艺术巅峰,成就了她的艺术人生,她的艺术创作以“圆点”为代表,被赋予“圆点女王”称号,被许多评论家归类到许多流派和主义之中,例如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和波普艺术等。
文章尝试用结构主义方法去解析草间弥生的作品,来进一步探究她的创作中的艺术元素与她的精神世界之间的秘密。
关键词:草间弥生;艺术符号
Abstract: yayoi kusama,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contemporary artists in Japan, was plagued by mental illness and hallucinations all his life. It was also because of her disease promote peak, she went to the art achievement of her art life, her art represented by "dot", are endowed with "dot the queen" title, by many critics categorized into many genres and socialism, such as realism, abstract expressionism, minimalism and pop art, etc.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yayoi kusama's works with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ism to further explore the secret between her artistic elements and her spiritual world.
Key words:yayoi kusama; Art symbols
草间弥生的艺术风格曾被归结为很多流派,在我看来,草间的艺术首先是表现主义的。
草间的艺术创作和她本人的精神世界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1 艺术创作人生的来源
草间弥生出生在一个做种子生意的家庭里,家境富裕,她的父亲是入赘的,所以母亲性格十分强势控制欲很强,而她的父亲风流成性,其父的出轨行为使她母亲受到了刺激,让草间弥生时常去跟踪她父亲,甚至经常把愤怒怨恨发泄在草间身上,以至于草间弥生一生都对性行为存有恐惧。
在当时的家庭环境及教育下,导致草间弥生心理埋下了种子,认为“性行为”是一种污秽的行为,也是她在一生中与她的伴侣十年未发生实质性性行为,停留在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层面。
小时候的环境影响致使她在十岁时患上了精神疾病,经常产生幻觉,幻听。
她脑海中的世界与常人看到的世界不太一样,她所看到的事物充满了圆点,网格。
这种疾病一直折磨着她但也因此成就了草间弥生的艺术人生。
2 “封闭、开放性”符号元素与精神世界
草间弥生的艺术语言的表达首要的特点是封闭性,她的艺术作品中典型的艺术符号是眼睛和波点,“眼睛”象征着监视,她所画的眼睛之间距离很紧密,几乎不留一点空隙,只有眼珠部分有一点空隙,这一意象来自于她那控制欲极强的母亲,眼睛的图案搭配着不断重复的图形,给人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如牢笼一般将人困禁起来,这种感受来源于小时候母亲让他去监视父亲,虽不情愿却不得已为之,以及母亲一直反对她绘画时的压抑感与窒息感。
草间弥生艺术符号另一典型符号是圆点,圆点则将封闭性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一方面,从空间来看,圆点的布局让其他任何物体没有存在的可能;另一方面,从具象抽象的角度看,点是抽象的顶点,把一切事物都转化为圆点来表达,消弱了事物的差异性和界限。
草间弥生创作封闭性的图案可以看出草间精神中“退行性”的特点。
草间弥生的作品并不是指她的行为出现倒退而是说她的愿望停留在童年,她希望她的童年能是欢乐温暖的,封闭式的布局也可以显现出她渴望安全,温暖。
而那完全封閉的颜色亮丽的“圆点”,可以看作是草间对安全感和爱的呼唤。
草间弥生艺术语言的表达第二个特点是开放性,“开放”和“封闭”虽为相反词,但在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中却并不显得矛盾和冲突。
“开放”性特征大多以“触手”元素体现出来,她的一些作品都是以“触手”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她的作品《菲勒斯船》和《千舟连翩》可以看出来,作品中的阳具和触手都是为了克服从小对“性”的恐惧,在她看来重复恐惧的事物可以逐渐消除惶恐,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草间的“触手”体现出来的是她本人想向外探索世界的意愿。
关于草间弥生内心想要触碰的是什么,在《天堂之梯》她给出了答案。
在《天堂之梯》里,她用镜面,无限延伸着构成可以通往天堂的阶梯,“天堂之梯”同样也是表达了一种探索、触碰的意愿,可以看作是“触手”的一种变形姿态,这一装置艺术的命名提示了它的内涵——“天堂之梯”。
当我们结合“天堂之梯”发现触手的内涵之后,再回过来看《菲勒斯船》,就不难体会到这一装置艺术的意味所在了。
船漂泊在此岸和彼岸之间,船上布满触手,触手又是对终极的追问。
可以说,这艘船是草间在现世生活的内心感受,内心在此岸彼岸之间徘徊。
3 圆点与“视错觉”
草间弥生的艺术典型符号是“圆”,无限的重复的色彩斑斓的圆点组成了一幅幅艺术品,圆点是草间弥生艺术的一个象征,草间弥生又被称为“圆点女王”,她的圆点创作灵感与她的神经性视觉障碍有关,她所看到的世界是密密麻麻的点,由点到面铺满整个世界,这种现象与我们所说的“视错觉”有关,“视错觉”即只有“我认为我看到的事物是真的”这种感觉是真实存在的,其它我们则不能判定它是真或是假。
当这“真实客观”与“真实主观”之间有矛盾冲突时,那便是视错觉产生了。
人的眼睛其实所见的不一定为真,它所看到的只是世界的影子,而不是自然本身。
世界上只有感觉到的"真实",绘画所描绘的本就是世界的幻影是艺术家眼中的世界。
视错觉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视觉感受,草间弥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她曾说她的视觉图案全部来自于她的幻觉,,那些象征生命的符号,草间弥生把它们看成是来自于自然界的信号。
从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孤独以及虚无感,也使她的艺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草间弥生一直在与自己的疾病作斗争,不断地从自己的精神幻象中找寻真实的自我。
4 结语
草间弥生在艺术界可以说是很传奇的一个人,从小时候开始,她就有幻听和幻视,但她不会像普通人一样会被情绪所困扰,她不断创作来消除疾病所带来的恐惧。
她的艺术创作是自我的,非理性的,发自内心的,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
她用她的人生经历与创作激情书写了她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1]弗洛依德.梦的解析[M].西苑出版社.2009
[2]草间弥生.无限的网:草间弥生自传[M].郑衍伟,译.台北: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溯“圆”寻本—圆形造型艺术研究[D]. 熊晓丽.陕西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