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温度微生物生存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极端温度微生物生存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极端温度微生物生存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极端温度微生物生存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淼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摘要:极端温度微生物是生物对极冷与极热环境适应的特殊种类,研究微生物对于极端温度环境的生存机理对探索生命的起源、微生物的育种及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大致介绍了嗜热微生物、嗜冷菌和耐冷菌的生物类群,阐述了微生物在面临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机理多样性,总结其在环境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旨在综合对比这两类极端微生物的生存机理和实际生产生活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极端环境;生存机理;环境应用

极端微生物(extreme microorganism)是指一般生物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中(高温、寒冷、高盐、高压、高辐射等)能够正常生存的微生物群体的统称。一般把在高温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叫嗜热菌(thermophiles),包括一些细菌及古细菌。他们广泛分布在草堆、厩肥、温泉、火山地及海底火山附近等处。普通耐热菌的最高生长温度在45℃-55℃之间,低于30℃也能生长,而超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可达80℃-110℃,最低生长温度也在55℃左右。同时,在地球这个大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广泛的低温环境。如占地球表面14%的两极地区及海洋深处(90%的海水其平均温度为5℃或更低)等[1],在这些特殊环境中生活着一类微生物即低温微生物(halophilic microorganism)。

极端高温与极端低温环境都会对生物膜结构以及蛋白质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了解高温微生物与低温微生物的生存机理,有助于人们开展深一层次的蛋白与膜分子结构研究。本文在目前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就高温微生物与低温微生物的生存机理以及在环境应用的最新进展做一简要对比综述,为进

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高温微生物概述

通常把最适生长温度高于45℃的微生物称

为嗜热菌。嗜热菌并非单一的菌属或菌群,

其中有些嗜热细菌,其同届菌中皆为嗜热

菌,如红色嗜热杆菌(Rhodothermus)、嗜

热好氧杆菌(Thermoaerobium)、嗜热厌氧

杆菌(Thermoanaerobaeterium)、球杆菌(Sphaembaeter)等,也有高温菌及中温菌

并存的菌属,如芽孢杆菌、奇异球菌(Deincooccus)、假黄色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等。嗜热菌按其生

长的耐热程度不同可分为5类(表1)[2]。目

前,对嗜热菌的耐热性主要从细胞壁的结

构、类脂的敏感性、DNA结构的稳定性以及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表1 嗜热菌的分类/℃

Tab.1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rmophiles /℃

分类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

耐热菌 45-55 <30 碱性嗜热菌 50-65 <30

专性嗜热菌 65-70 >40-42 极端嗜热菌 >65 >70 >40 超嗜热菌 80-110 55左右

2 低温微生物概述

根据低温微生物的生长

温度特性可细分为两类: 2.1 嗜冷菌

嗜冷菌(psychrophiles )是指生活在低温下且其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最适宜温度在15℃,在0℃可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嗜冷菌绝大多数为G + ,已鉴定的嗜冷菌属于假单胞菌、弧菌、无色杆菌、黄杆菌、嗜纤维菌和螺菌等。G + 比G - 菌出现的频率小得多,厌氧菌也少,少数嗜冷芽孢梭菌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冷藏食品和酸奶中

[3]

。嗜冷菌主要分布于常冷的环境如南北两

极地区、高山、冰川、冰窟、冷库、深海和土壤等低温环境中。嗜冷菌的分布受环境温

度限制且数量少。嗜冷菌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20℃以上很快引起死亡。

2.2 耐冷菌

耐冷菌(psych-rotrophs )的最高生长温度高于20℃,最适温度高于15℃,在0-5℃可生长繁殖。耐冷菌相对于嗜冷菌,可以再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从常冷到不稳定的低温环境中均可分离到。但若在底物丰富的条件下,嗜冷菌在0℃的生长会超过耐冷菌。 低温微生物具有广泛的微生物区系,已发现的低温微生物既有真菌、蓝细菌、又有酵母菌、真菌和藻类[4]。

3 适应生存机制

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环境都会给细胞带来巨大的生存挑战。高温微生物与低温微生物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高温、低温的机制。这些机制在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DNA 的复制合成、蛋白质的合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生物学意义。 3.1 膜机制

典型的生物膜由脂质双层及膜蛋白组成。细

胞膜具有液体样的物理特征,即流动性。随

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可表现为流动相或凝胶相。低于相变温度(Tc )时,细胞膜表现为

凝胶相;高于Tc 时,表现为流动相。 3.1.1 细胞膜耐受高温

保持生物膜的生物活性关键在于维持膜的流动相。嗜热菌的细胞膜外有多个隐窝,这有利于耐高温。嗜热菌的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中有很多结构特殊的复合类脂,主要是甘油脂肪酰二酯。重要的是,嗜热菌的细胞膜中含有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比不饱和脂肪酸大。增加磷脂烷基链的长度、增加异构化支链的比率或者增加脂肪酸饱和度都可维持膜的液晶态,从而使嗜热菌耐受高温。

3.1.2 细胞膜耐受低温 当温度降低时,许多生物通过改变膜磷脂碳氢链的饱和度来代偿膜由液晶态到凝胶态的过渡,这类反应称为同态粘性反应(homeoviscous adaptation )。低温微生物在低温环境中饱和脂肪酸转变为不饱和态,温度降低导致杆菌属膜上去饱和酶合成增加,同时酶的稳定性提高。当嗜冷菌处于低于最适生长温度的环境时,不饱和脂肪酸量增加

[5]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为了提高脂类互溶性,从而使膜的稳定性提高。

3.2 休克蛋白机制

温度改变对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所有生物来讲是最常见的应激。现在已对热休克反应和冷休克反应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热休克蛋白与冷休克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可揭示新的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高温时,热休克主要涉及细胞中蛋白质的变性,使之在合成时不能正确折叠。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生物体通过热诱导产生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 )作为分子伴侣,帮助蛋白质正确折叠。

冷休克反应是生物体在低温时产生冷休克蛋白(Cold Shock Protein,Csp )的适应性过程。Csp 家族首先在大肠杆菌中被Jores 等人发现,随后又在枯草杆菌中发现不同数目被诱导出的蛋白质[6]。现已在许多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发现冷休克蛋白的诱导合

成[7]。有4种微生物冷休克蛋白的空间结构已经确定。Csps作为转录激活因子,mRNA 伴侣,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等参与转率、翻译、影响mRNA功能等[8]。冷休克蛋白对于细胞在低温生长是必须的,其具有结合DNA或RNA的功能,能在其他蛋白质合成被完全阻断时候有效转录翻译。这主要是由于冷休克蛋白mRNA都含有一个下游盒,在低温条件下能增强翻译起始。3.3 酶机制

极端温度下微生物若要保证酶的生物活性,则要特异性的保护蛋白质的结构不受到高温或者低温的破坏。高温微生物着重于稳定蛋白质的极端刚性结构,保护蛋白质空间构象不至于由于热运动的搅动而破坏。低温微生物则降低了蛋白质稳定性,增加了柔顺性,保证了酶的高催化效率。

3.3.1 高温酶

研究表明在嗜热菌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中,个别氨基酸的改变会引起离子键、氢键和疏水作用的变化,从而大大增加整体的热稳定性,这就是氨基酸的突变适应[9]。例如:通过对来自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的热稳定的3-甘油醛脱氢酶(GPDH-ST)与来自Bacillus coagulans的热不稳定的3-甘油脱氢酶(GPDH-CO)进行对比发现,由于GPDH-ST的丙氨酸被GPDH-CO的脯氨酸所替代,结果使其一级结构更易折叠,而且不易解开,从而提高了酶蛋白的热稳定性[10]。与常温菌相比,嗜热菌的蛋白在大小、亚基结构、螺旋程度、极性大小和活性中心都极为类似,但构成蛋白质高级结构的非共价力、结构域的包装、亚基与辅基的聚集,以及糖基化作用、磷酸化作用等却不尽相同。这说明,嗜热菌通过这些微妙空间相互作用来稳定自己的蛋白质。

3.3.2 低温酶

现在普遍认为,低温酶通过特定区域或整个蛋白结构柔顺性的提高,降低了自身的活化能,才能在低温下表现出高催化效率。当然同时这也导致酶的稳定性下降。与同类型嗜温、嗜热酶相比,低温酶普遍表现出低温条件下(0-30℃)催化活力高、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低、酶的热稳定性差等特征。低温丝氨酸碱性蛋白酶在5-15℃时,酶活力比中温酶高5倍,活化能更低,但稳定性远不如中温酶[11]。低温酶的主要适应特性,就是其在低温下的高周转率(K

cat

)和高催化效率(K

cat /K

m

)。它们可以弥补低温导致化学反应速率降低而带来的影响,为生物提供足够的代谢活力并维持足够的代谢通量[12]。

4 应用进展

4.1 高温微生物

嗜热酶具有化学催化剂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催化效率高和底物专一性强,而且酶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极好。因而它可以克服中温酶(20℃-55℃)及低温酶(-2℃-20℃)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生物学性质不稳定现象,从而使很多高温化学反应过程得以实现。

4.1.1 嗜热酶PCR应用

嗜热酶在商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把嗜热细菌Thermus aquatics(水生栖热菌)的耐热DNA聚合酶“Taq”用于多聚酶链式反应(PCR,DN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中,由于耐热“Taq”酶的使用,才是PCR 的专一性、收得率、灵敏度、DNA片段长度、复制的忠实性、操作简便性和自动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13]。使该反应在科学研究和医疗等实际领域的应用中实现了新的飞跃。

4.1.2 有机高温废水处理

目前许多工业废水(大多数油田采油废水、焦化厂废水、食品加工厂废水、制药工业废水以及屠宰场废水等)的温度都超过了45℃,而传统生化废水处理所用的嗜温菌(25℃-40℃)不能直接用于处理高温废水。为了确保生化池中微生物的活性,高效降解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废水必须进入冷却塔冷却。而由于易腐蚀等原因,强制冷却成本较高。但嗜热菌能够直接处理高温废水,节省冷却设备费用。同时,由于嗜热菌代谢速度快,大约是中温过程的3-10倍[14],从而缩短了废水处理的时间,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此外,污泥产量少,也减少了污泥处置费用。

4.1.3 食品工业方面

由于常温条件下进行食品加工过程反应容易造成食品污染,所以很难用普通的中温酶来催化完成。嗜热性蛋白酶、淀粉酶及糖化酶已经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用淀粉生产高果糖糖浆时,普通的葡萄糖异构酶在中温条件下催化果糖产量很少,而提高温度将促进果糖的生成。目前已从嗜热的Thermotoga中分离出一种超级嗜热的木糖异构酶,这种酶能够在高温下把葡萄糖转化为果糖,这样就能够提高果糖的产量。

4.2 低温微生物

在某些低温运行的生物处理中,低温菌内的低温酶能比嗜温/嗜热菌混合应用更能发挥功效。尤其在空间和运载速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运用冷适应微生物的优势更为突出[15]。

4.2.1 生活污水处理

污水中一般含有较多的氮和磷,它们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氮和磷一般都采用生物法处理。但由于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使低温污水中氮和磷的去除困难。已经有人从南极和北极分离到耐冷丝状蓝细菌(Cyanobacteria),它们在低温下对氮和磷有较高的去除率,从而为低温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寒冷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中温菌已基本失去代谢外源物质的能力。此时耐冷菌起到了主要作用。研究表明,冬季低温时,在曝气池内投加耐冷菌可以使污水COD去除率由35%提高到89%,为寒冷地区冬季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方向[16]。

4.2.2 生产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

脂质是构成和维持细胞生命的重要大分子物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工业原料。随着人们对组成脂质的不饱和脂肪酸(如GLA、ARA、EPA及DHA)生理功效的深入了解,寻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新油源就显得日趋重要。不饱和脂肪酸可作为饮食补充以补偿必须脂肪酸的不足并回复正常的代谢功能。目前它们主要是从鱼油中获取,但由于种种限制因素影响,PUFA含量不稳定,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而用微生物发酵生产PUFA却不受原料限制,而且微生物发酵还具有快速的生产速率以及生产者质量和产量一致等特性。许多南极低温细菌、酵母、真菌都积聚有大量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Fukunaga等人(1995)筛选到一株南极好氧菌,在5℃低温生长时,细胞脂质总脂肪酸中棕榈油酸和油酸的含量超过90%[17]。因此极低的低温环境对那些通过生成PUFA 而保持细胞膜脂质流动性的菌株进行了自然选择,因此极地低温微生物在工业生产PFUA方面具有潜在可能性。

4.2.3医药及其他

低温微生物具备抗冻融能力,若能弄清其生理及分子机制,提取出有用的相关基因及产物,将会在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如鱼类抗冻蛋白[18]、植物抗冻医用疫苗、食品保鲜及低温发酵等方面带来好处。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极端温度微生物是一类古老而崭新的生物。目前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大都处于极端温度状态,深入开展嗜热菌与嗜冷菌生化特性及应用技术研究,能够提升环境生物技术水平,且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综合现有的研究发现,针对嗜热嗜冷菌的研究仍然有盲点,仍然未能够把适应机制了解透彻。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从分子或者基因的方面着手研究,期待可以联系生物进化论解释生命的起源与奥秘,甚至对人类向外层空间的探索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贾贞,王廷璞,安建平,等.低温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23(5)

[2] 贺伟,罗一菁,张忠智,等.嗜热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24):9-12

[3] 光南,傅世宗,蔡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概况[J].福建热作科技,2000(2):12-15

[4] 辛明秀,马延和.嗜冷菌和耐冷菌[J].微生物学通报,1999(2):109-155

[5] 柳巨雄,杨焕民,胡仲明,等.冷休克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J].中国兽医学报,2003,23(6):607-609

[6] 陈红艳,王继华,赵霞,等.低温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概述[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24(5):79-82

[7] KiBeom Lee.Cold shock response in Lactococcus lactis ssp.diacetylactis:a comparison of the protection generated by brief pre-treatment at less severe temperature[J].Process Biochemistry,2004,39:2233-2239

[8] 辛明秀,马延和.微生物产生的冷休克蛋白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6,26(1):70-72

[9] Julie H,Susan M.Structural distribution of stability in a thermophilic enzyme[J].PNAS,199,96(24):13674-13678

[10] 王柏婧,冯雁,王师钰等.嗜热酶的特性及其应用[J].微生物学报,2002,42(2):259-262

[11] Kulakova L,Galkin A,Kurihara T,et al.Cold-active serine alkaline protease from the psychrotophic bacterium Shewanella strain Ac10:Gene cloning and enzyme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Appl Envion Microbiol,1999,65:611-617

[12] 曾胤新,蔡明宏,俞勇,等.微生物低

温酶适冷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

杂志,2003,23(10):52-56

[13] 欧平.嗜热菌的研究进展[J].贺州学

院学报,2009,25(4):136-140

[14] 张立辉,郭建博,尹明.极端微生物及

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进展[J].河北工业科

技,2008

[15] 高文峰,武伟男.低温微生物及其在环

境工程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30(4):50-52

[16] 姜安玺,孟雪征,曹相生.投加耐冷复

合菌群提高寒冷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

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

4(8):80-84

[17] 曾胤新,陈波.低温微生物适冷特性及

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潜在用途[J].生物技术,

2000,10(2):32-36

[18] 赵春杰,吕耀龙,马玉玲.极端微生物

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

29(1):271-274

The Adaptive Mechanism of Extremophilic Micro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Li Miao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Sun Yet-Sen University,Guangdong,China)

Abstract Extremophilic microorganisms (EM) are special kinds of beings adapted to extreme enviroment.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for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life, breeding of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ir diversity of adaptive machanism and the study progress of 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s and cryophilic microorganism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in adaptive mechanism between 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s and cryophilic microorganisms were discussed,and the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microorganisms; extreme environment; adaptive mechanism;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大学校园空气微生物污染调查

大学校园空气微生物污染调查 了解校园四季空气中微生物含量变化趋势与污染情况。方法采用撞击式采样器,在人员负荷最重、活动最频繁时,对某大学校园空气中细菌粒子和霉菌粒子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校园空气微生物含量在季节间有很大不同,细菌含量在夏季最高,霉菌含量高峰在夏秋两季。细菌浓度比较高的功能区有道路、寝室、食堂、超市、体育馆、微机室和教室。可吸入霉菌粒子占霉菌粒子总数的比例高于细菌粒子。结论校园空气微生物含量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季节间和不同功能区之间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存在一过性污染情况。 空气中的微生物往往吸附在颗粒物上形成生物粒子,随风飘荡,其中小粒径的生物粒子在疾病传播方面具有更大意义。研究表明,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多少与环境、清洁卫生状况、人员密度和活动情况、空气流通程度等因素有关[1,2]。高校校园是师生集中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普遍存在空气微生物污染问题[3,4]。加强对高校校园空气微生物的监测,对于了解校园卫生状况,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采用空气中生物粒子数(菌落总数,cfu)这一指示微生物指标对校园主要功能区空气质量进行生物学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 校园概况沈阳市内某高校,2001年新迁校址,主要建筑物距离城市南北向主干道约150~1000m。 1.2采样为全面反映校园内师生主要活动区域空气微生物状况,按功能不同将校园分成12个不同的功能区,即操场、道路、绿地、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超市、体育馆和办公室。参照《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 17220-1998),共设采样点126个。于2008-12,2009-03、2009-06、2009-09采样,分别代表冬、春、夏和秋四季,在各功能区人员负荷最重、活动最频繁时采样。参照《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GB/T18204.1-2000),采用撞击式采样。JWL-2型采样器有上、下两级,上级收集粒径 及以上的微生物粒子,下面级收集以下粒径的可吸入微生物粒子。采样高度为1.2~1.5m,采样时间1min,采样流量28.3L/min。细菌在37℃培养48h,霉菌在26℃培养72h 后,分别计数两级采样皿中的细菌菌落数和霉菌菌落数(cfu),也即捕获在采样皿中的空气细菌粒子数和霉菌粒子数。全年共采样2016份。 1.3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和高盐查氏培养基购自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按使用说明配置、灭菌。使用Φ9cm平皿,每平皿倾注20ml培养基,冷却备用。 1.4主要仪器JWL-2 两级筛孔型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北京检测仪器有限公司;DXC-280B型不锈钢手提式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YLN-30A菌落计数器,北京市亚力恩机电技术研究所;SHP-250型生化培养箱和MJP-250型霉菌培养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DB-4A控温电热板,金坛市天竟实验仪器厂,环境温度在零度以下采样时使用。 1.5 统计分析菌落计数后,按照公式n=N×1000/(Q×t)计算受检空气中微生物含量。式中:N—平皿菌落计数,个;Q—空气流量,L/min;t—采样时间,min。 1.6质量评价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室内细菌菌落总数≤2500cfu/m3为合格。 2.结果 2.1空气中细菌粒子浓度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见表1,图1。 由表2可见,同样在冬季,室外空气中霉菌粒子含量明显低于其它三个季节,而在室内

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摘要:依赖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繁殖的微生物,称为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的类型有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其细胞中的DNA、RNA、蛋白质、脂类和多糖成分,以及其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抗逆性机制等都与一般生物不同,近年来倍受各国学者们的重视。 关键词: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 1.引言 嗜极菌是指生活在各种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微生物。极端环境的如高温、低温、高压、高酸、高碱、高盐、高渗、干旱以及含高浓度的有机溶剂、重金属或其他有毒物质的环境或高辐射环境等。凡依赖这些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繁殖的微生物,称为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的类型有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其细胞中的DNA、RNA、蛋白质、脂类和多糖成分,以及其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抗逆性机制等都与一般生物不同[1],因此不仅在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冶金、采矿、石油开采、特种酶制剂和代谢产物的生产等)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近年来倍受各国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极端微生物的功能特性、生理机制、工业应用及研究进展等各方面进行阐述。 2.极端酶 来自嗜极菌的酶称为极端酶,嗜极菌之所以能生长于超常生态环境条件下,与极端酶具有的非凡功能是分不开的。极端酶来自嗜极菌,但并非嗜极菌体内所有的酶都是极端酶。例如,嗜酸菌或嗜碱菌的细胞仍保持接近中性的内环境,其胞内酶仍属中性酶。但其胞外酶,如淀粉酶和蛋白酶等则不同,仅在极酸或极碱条件下起作用)[2]。由于适合极端酶生长的条件一般具有腐蚀性,并产生有毒物质,不能用常规发酵系统来生产,因而极端酶的分离纯化目前还限于小规模,低产量水平。

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1)(1)

安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学位)论文 姓名:王婷婷 年级: 2 0 0 7级 专业:环境科学 论文题目: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 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完成日期:2011年4月27日 指导老师:潘少兵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婷婷指导老师:潘少兵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存在场所,它承载了大部分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在各种生态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微生物多样性与执行生态功能能力的联系却研究的很有限。这篇文章以微生物多样性在植物群落方面的作用为基础,探讨微生物群落在执行生态功能中的冗余现象。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功能冗余;植物多样性 Advancement of Effect of Microbial Diversity on Plant Diversity Autor:Wang Tingting Instructor: Pan Shaobi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Anqing Teachers’College,Anqing 246011,Anhui) Abstract: Microbes are abundant in soil and comprise a large portion of Life's genetic diversity. Soil microbes play key roles in a large number of important ecosystem process- es. But the relativity betwee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their ecological function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approach the functional redundances during soil microb- es influencing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based on the various roles that they play in plant diversity. Key words:microbial diversity, functional redundances, plant diversity 引言: 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存在场所,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与腐殖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生态系统是保证动植物生存、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1],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中的活性组分,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病毒和小型藻类[2],每克土壤中栖息着大约100 亿个微生物[3]。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如养分转化、有机物的分解、土壤基本结构的维持、

植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免疫防卫体系。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PTI和ETI。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s)诱导的免疫反应PTI 是植物限制病原菌增殖的第一层反应,效益分子(effectors)引发的免疫反应ETI是植物的第二层防卫反应。本文主要对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的免疫反应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广泛地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关键词:植物免疫;机制;PTI;ETI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抗性,与动物可通过位移来避免侵染所不同的是,植物几乎不能发生移动,只有通过启动内部免疫系统来克服侵染,植物的先天免疫是适应的结果是同其他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识别病原物模式分子(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激活体内信号途径,诱导防卫反应, 限制病原物的入侵, 这种抗性称为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1]。为了成功侵染植物,病原微生物进化了效应子(effector)蛋白来抑制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同时,植物进化了R基因来监控、识别效应子, 引起细胞过敏性坏死(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限制病原物的入侵,这种抗性叫效应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2]。 1 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 1.1植物的PAMPs PAMPs是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的一些保守分子。因为这些分子不是病原微生物所特有的,而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它们也被称为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MAMPs)。目前在植物中确定的PAMPs有:flg22和elf18,csp15,以及脂多糖,还有在真菌和卵菌中的麦角固醇,几丁质和葡聚糖等。有研究证明在水稻中发现了两个包含LysM结构域的真菌细胞壁激发子,LysM 结构域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都存在,与寡聚糖和几丁质的结合有关,在豆科植物中克隆了两个具有LysM结构域的受体蛋白激酶,是致瘤因子(Nod-factor)的受体,在根瘤菌和植物共生中必不可少,这说明PAMPs在其它方面的功能。在这些PAMPs中flg22和elf18的研究比较深入,Felix 等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尹强 (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现代生物技术已进入商品生产的激烈竞争阶段。据在京举行的关于“分子生物学进展”方面的学术报告会透露,美国科学院的院报中,每月的生物论文10倍于数理化天地论文的发表数量。这个数字显示了在当代人们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样,在商品生产领域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如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遗传工程方面,美国每年在该领域投入的研究经费高达100多亿美元,有200多家大生物技术公司从事有关方面产品商品开发,已生产出了多种生物制品。在市场上出售的有人生长激素、胰岛素、调节血压的人肾素,还有乙型肝炎疫苗;可使肿瘤枯萎的生物技术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美国利用遗传工程正在研制生物制品的还有多种,如具有抗癌作用的肿瘤坏死素、能溶解血栓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及多种免疫系统调节制剂.科学工作者还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在现阶段的动物试验中,这种疫苗已使老鼠体内产生了艾滋病抗体,并开始在人体上进行试验。 日本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也不甘落后,该国的科学家把生物技术看成是使日本的技术在2l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跳板。日本引进美国的生物技术,派出大量人员去美国学习,同时鼓励本国的科研。日本已研制出促进红细胞形成的血细胞生成素,可用于治疗肾脏疾病。 西欧各国在生物技术方面起步较慢,但在现代制药工业中生物技术却异军突起。他们在单克隆抗体和特异蛋白分子的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老企业也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各种高效酶制剂,用于食品加工和废物处理。还有,他们在细胞融合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番茄马铃薯的育成。在开发这类细胞融合技术产品时,除在产品实践方面有所突破外,还在育种理论上有新发现。如他们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最有前途的是近亲植物细胞融合,它对提高品种质量效果明显。 俄罗斯生物技术研究也日趋活跃,他们在前苏联时期的研究基础上,先将遗传工程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力图培育出“早熟、高产、营养丰富、能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俄罗斯科学家还存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生物技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研究离子载体如何穿过细胞膜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了解这一点将使人们揭开细胞维持恒定状态的奥秘。 我国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某些项目上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如存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人工器官,新华医院和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院共同研制的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仅新华医院一家就用了300多例。过去不用人工肺死亡率达50%,现在应用新的人工肺,深低温手术无一例死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海胸外医院、新华医院、人体代用材料研究所研制的人造血管、膨体心脏修补片已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水平。特别应提到的是,我周在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及克隆生物领域取得的成果亦是颇多。我国还参与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说明我国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差距。 1 我国研制成功第二代人造血 查新报告显示,我国第一代人造血在临床应用中,已成功地抢救了400多名伤病员。研究第二代人造血的科研人员,在历时4年的探索中对氟碳人造血的合成、乳化、毒理以及药效等方面做了不少改进,储存期从半年延长到1.5年;它在血管中的半衰期也从原来的10 h延长到19.8h。这将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人造血是国际生命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关注的热门课题。第二代人造血是我国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研制的。对第

极端环境下微生物

列举五种极端环境下微生物及其应用 所谓极端环境是指高低温环境,高盐环境,高酸,高碱环境,高酸热环境,高压环境,还有其他特定环境如油田、矿山、火山地、沙漠的干旱地带、地下的厌气环境、原子炉等高放射能环境、高卤环境以及低营养环境等。能够在这些具有强烈限制性因子的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微生物,一般统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 【1.极端嗜盐菌】人们发现在高浓度盐环境中,存在许多抗高渗压的微生物。我国从新疆和内蒙古的盐碱湖中分离出了一些极端耐盐菌。它们竟能在含0—15%Nacl的环境中生长。有些菌株可以在含5%—25%Nacl范围中生长。极端嗜盐微生物中唯一的真细菌是光合微生物的外硫红螺菌属;唯一的真核嗜盐微生物是杜氏藻类。微生物学家琼纳斯克在含盐量高达36%盐液中发现一种微生物,命名为Halophiles。还有地中海嗜盐杆菌等 应用:第一,医药工业:西班牙学者报道地中海嗜盐杆菌在高浓度NaCl介质中生长,聚B-羟基丁酸积累达细胞干重的45%,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PHB能用于医学领域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开发,如人造骨骼支架、药物微球体、外科手术以及裹伤用品等。此外,目前发现有些嗜盐菌素对去盐作用不敏感,所以可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领域,筛选抑菌谱广、性质稳定的嗜盐菌素,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环境生物治理:嗜盐碱放线菌Nocardioidessp. M6能快速降解污染物2,4,6-三氯酚可应用于环境治理,利用其嗜盐特性除去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还可用于开发盐碱地等。由于bR蛋白具有质子泵作用,在未来的太阳能利用技术设备中,还可用作海水淡化和研制天然的太阳能电池。 【2.极端嗜碱菌】多生活在盐碱湖和盐池中,生活环境PH值可达11.5以上,最适PH值8

极端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极端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顾觉奋,罗学刚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南京210009 【摘 要】 极端微生物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能够产生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酶类及其它活性物质,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重要极端微生物的生理特点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综述。 【关键词】 极端微生物;活性物质;应用潜力 【中图分类号】 R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3651(2003)0420252205 极端微生物(Extrem ophiles),又称嗜极菌,是一些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所谓极端环境,是指高温、低温、高pH、低pH、高盐度、高压等普通微生物所不能生存的环境。为了方便研究,一般将极端环境的条件确定如表1。 与普通微生物相比,极端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因此,研究极端微生物不仅有助于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而且极端微生物能够产生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酶类及其它活性物质,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潜力(见表2)。 T able1 Extreme environments[1] 表1 极端环境条件[1] 极端环境条件极端环境条件 pH<3、>9有机溶剂>1% 温度<10℃、>70℃重金属汞、镉等 盐度>15%其它紫外线、X射线等压力>400atm T able2 M ajor extremophiles active substances available for the field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chemical industry[2] 表2 可用于生物工程及化工领域的主要极端微生物活性物质[2] 应用领域活性物质优 点来源微生物 多不饱和脂肪酸嗜冷菌 制 药甘油,可相容的溶质成本低廉嗜盐菌 胡萝卜素嗜盐藻类 抗生素热红菌素、嗜盐菌素、冷霉素、丁酰 苷菌素等嗜热菌、嗜盐菌、嗜冷菌、嗜碱菌等 PCR、DNA测序、DNA标记DNA聚合酶高温稳定,使PCR自动化得以实现嗜热菌生物传感器脱氢酶嗜冷菌药用表面活性剂膜嗜盐菌 水解淀粉制备可溶性糊精、麦芽糖糊精和玉米糖浆、减少面包焙烤时间α2淀粉酶稳定性高、耐酸、细菌淀粉酶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G2ZY ME G995) 食品工业、酿酒、清洁剂蛋白酶高温下稳定嗜热菌奶酪、奶制品工业中性蛋白酶高温下稳定嗜热菌纸张漂白木聚糖酶减少漂白剂用量嗜热菌清洁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增强清洁剂去污力嗜冷菌 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高pH下稳定嗜碱菌 1 嗜热菌(thermophiles) 111 生理特点[3] 嗜热菌俗称高温菌,广泛分布在温泉、堆肥、地热区土壤、火山及海底火山地等,最适生长温度可在90℃以上,美国Baross从火山喷口分离出的一些细菌甚至可生活在250℃环境中。已发现的极端嗜热菌有20多个属,大多为古细

中国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_郭良栋.

生物多样性 2012, 20 (5): 572–580 Doi: 10.3724/SP.J.1003.2012.10129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0e10151083.html, —————————————————— 收稿日期: 2012-06-13; 接受日期: 2012-08-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930005) ?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guold@https://www.360docs.net/doc/0e10151083.html, 中国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郭良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摘要: 微生物是分布最为广泛的生命形式, 几乎分布到地球上的所有生境,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 跨越热带至寒温带, 气候条件多样, 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类型复杂, 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已开展了大量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并证实我国多样的生境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目前我国已报道真核微生物(菌物)约14,700种, 其中包括真菌约14,060种、卵菌约300种、黏菌约340种, 而真菌中有药用菌473种、食用菌966个分类单元。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我国存在丰富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本文概述了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我国原核微生物(古菌、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真菌、卵菌、黏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物种多样性, 培养方法, 分子技术 Progress of microbial species diversity research in China Liangdong Guo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ycolog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Microbes with rich speci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various habitats in the world. China possesses a variety of climate zones,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and complex ecosystems, which play a large role shaping the complex biodiversity of this country. Microbial diversity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well documented by Chinese scientists. For example, a total of ca. 14,700 eukaryotic microbe species have been recorded, including ca. 14,060 fungi, ca. 300 oomycetes, and ca. 340 slime molds. Within the Fungi, there have been 473 medicinal fungal species and 966 edible fungal taxa recorded.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much high species diversity of prokaryotic microbes using molecular tech-niques, which have greatly promoted the study level of microbial diversity in China. This review paper sum-marizes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bial (i.e., archaea, bacteria, fungi, oomycetes, and slime molds) di-versity in China based on traditional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 Key words: eukaryotic microbe, prokaryotic microbe, species diversity, cultivation method, molecular technique 微生物是分布最为广泛的生命形式, 几乎分布到地球上的所有生境, 可利用各种有机化合物、无机盐等作为能源, 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 在寒冷的极地、高达100℃的热泉或高盐碱度等极端环境中生活。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物种和遗传多样性, 并以高度的变异性适应不同的生境。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循环、生态系统的演替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 在直 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资源的同时, 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 Woese 和Fox(1977)以核糖体RNA(rRNA)的小亚基(原核生物的16S 、真核生物的18S 基因)序列为依据, 提出了独立于真细菌(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Urkaryotes)之外的第三种生命形式——古菌(Archaea), 认为它和真核生物以及真细菌是从一个具有原始遗传机制的共同祖先分别进化而来。随后Woese 等(1990)提出了三域(Domain)分类系统, 将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 施研究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于皓 姓名:乔利敏 专业(班级):环境11-2班 学号:1129010211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11-2乔利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控制,已成为各国科学界、公众和立法的注意焦点之一。大气微生物污染是环境污染之一,大气微生物能够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疾病的传播,导致工农业产品腐烂变质,尤其近年SARA、禽流感、超级细菌等疾病的流行和暴发,特别是近年来室内污染的加剧,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及经济发展[1]。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内外不少学者对大气微生物的污染进行了综合性研究。本文就国内外大气微生物特性来源、污染分布、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气微生物;分布现状;污染特征;防治措施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human progress, for the control of pollu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national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public and the legislature. Airborne microbes pollution is one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airborne microbes can lead to the spread of diseases in humans and animals and plant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use rot,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SARA, avian flu and other diseases prevalent superbugs and outbreak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indoor air pollution intensifie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 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human environment,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microbial pollution of the atmosphere, many scholar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origin abroad atmospheric pollution distributi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Keyword: airborne microbes; distribution of the status quo;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0:引言

极端温度微生物生存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极端温度微生物生存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淼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摘要:极端温度微生物是生物对极冷与极热环境适应的特殊种类,研究微生物对于极端温度环境的生存机理对探索生命的起源、微生物的育种及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大致介绍了嗜热微生物、嗜冷菌和耐冷菌的生物类群,阐述了微生物在面临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机理多样性,总结其在环境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旨在综合对比这两类极端微生物的生存机理和实际生产生活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极端环境;生存机理;环境应用 极端微生物(extreme microorganism)是指一般生物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中(高温、寒冷、高盐、高压、高辐射等)能够正常生存的微生物群体的统称。一般把在高温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叫嗜热菌(thermophiles),包括一些细菌及古细菌。他们广泛分布在草堆、厩肥、温泉、火山地及海底火山附近等处。普通耐热菌的最高生长温度在45℃-55℃之间,低于30℃也能生长,而超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可达80℃-110℃,最低生长温度也在55℃左右。同时,在地球这个大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广泛的低温环境。如占地球表面14%的两极地区及海洋深处(90%的海水其平均温度为5℃或更低)等[1],在这些特殊环境中生活着一类微生物即低温微生物(halophilic microorganism)。 极端高温与极端低温环境都会对生物膜结构以及蛋白质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了解高温微生物与低温微生物的生存机理,有助于人们开展深一层次的蛋白与膜分子结构研究。本文在目前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就高温微生物与低温微生物的生存机理以及在环境应用的最新进展做一简要对比综述,为进 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高温微生物概述 通常把最适生长温度高于45℃的微生物称 为嗜热菌。嗜热菌并非单一的菌属或菌群, 其中有些嗜热细菌,其同届菌中皆为嗜热 菌,如红色嗜热杆菌(Rhodothermus)、嗜 热好氧杆菌(Thermoaerobium)、嗜热厌氧 杆菌(Thermoanaerobaeterium)、球杆菌(Sphaembaeter)等,也有高温菌及中温菌 并存的菌属,如芽孢杆菌、奇异球菌(Deincooccus)、假黄色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等。嗜热菌按其生 长的耐热程度不同可分为5类(表1)[2]。目 前,对嗜热菌的耐热性主要从细胞壁的结 构、类脂的敏感性、DNA结构的稳定性以及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表1 嗜热菌的分类/℃ Tab.1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rmophiles /℃ 分类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章主要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具体介绍食品、环境方面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以及本人对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发展的一些看法及体会。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PCR技术食品检测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d research progress on detection method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pecific introduction food, environm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methods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nd I have some view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detection method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Detection method PCR technology Food testing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在食品、环境、医药方面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应用及研究,目的在于了解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增加生物学科普知识。 1病原微生物概述 1.1 病原微生物概念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姓名:钟强 工作单位:安康学院 摘要 简要介绍了预测微生物学模型的2个类型(品质预测模型和安全评估模型),特定腐败菌在微生物预测中的特殊作用,可追溯技术、温度综合函数和生物指示器等新技术在微生物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国外的预测模型库和国内的研究现状,展望了预测微生物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生物];[预测模型];[特定腐败菌];[模型库]。

Advancement ofPredictive Microbiology Abstract Two types of the predictive microbiology model the special role of specific spoila gemicrobes; the ap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temperatur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and bio-indicator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inpredictivemi-crobiology were raced,the research progressof the Repredictive ModelLibrary abroad and currentstudies in home coun-trywe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edictive micro biology was also prospected. Keywords:[predictive micro biology]; [predictive model];[specific spoila gemicrobe]; [repredictive model library]

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 毛国林 (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极端条件下微生物的特点以及其存在类型,综述了其对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意义。 【关键词】极端微生物; 随着地球年龄不断增大,其进化的过程不断纷繁复杂,人类的不断探究索取,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环境污染也变得严重,所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当务之急。而极端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存在亦使得解决环境污染变得轻松。也越来越被重视。 1 极端微生物的主要类型 当然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是指在极端环境下能够正常存在并生存下去的微生物群体的统称。所谓的极端环境是对生物生长限制因子的环境,通常是指ph在4以下或者9以上,温度在45°c以上或者20°c以下,盐浓度在10%以上,诸如高、低温,高碱,高毒,高压,高渗,强干旱或者高辐射的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一般生物都无法生存。 1.1 嗜热微生物嗜热微生物按照耐热程度的不同是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型:耐热微生物、兼性嗜热微生物、专性嗜热微生物、极端嗜热微生物和超嗜热微生物。耐热微生物45度到55度之间生存,低于30度有时也可以生长。兼性嗜热微生物最高的生长温度为50度到65度间,有时也能在低于30度条件下生长。而专性嗜热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65度到70度,不能低于40度。极端嗜热微生物最高生长温度高于70度,最适温度高于40度。超嗜热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在80到110-度,最低生长温度在55度左右。并且大部分超嗜热微生物是古生菌,但是真细菌中的海栖热袍菌也属于超嗜热微生物。嗜热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多为火山口附近,或者热泉,高太阳辐射的土壤附近,有些嗜热微生物甚至能生活在110度以上的高温中,但其在较低的温度中就停止生长。 1.2

极端环境微生物——台喜生

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进展 极端环境(extreme environment)泛指存在某些特殊物理和化学状态的自然环境,包括高温、低温、强酸、强碱、高盐、高压、高辐射和极端缺氧环境等,适合在极端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Margesin and Schinner,2001; Rothschild and Mancinelli,2001; 陈骏等,2006;张敏和东秀珠,2006)。具有独特的基因类型、特殊生态群落、特殊生理机理和特殊代谢产物。 一、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 1.海洋极端环境微生下微生物类型主要为细菌和古生菌,热泉微生物群落主要为异氧发酵菌、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等;冷泉微生物群落主要为ANME-2族的厌氧甲烷氧化古生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和ANME-1族厌氧甲烷氧化古菌,这些极端微生物利用CH4和H2S等气体进行能量固定,有较高的生物丰度和较低的分异度,具有垂向和水平分带性,并能营生一套独特的宏体生物(王家生等,2007)。 2.油气资源的形成和演化与时间、温度和有机质组成密切相关(Seewald,2003),油气的产生、运移、圈闭和后期改造过程也大多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进行的,极端微生物活动可能参与了整个过程。 3.探索海洋极端环境下微生物活动,不仅在理论上可将其作为特定地质微生物标志(geomicrobiological signature),揭示现代和地史时期海洋环境变化和地质环境变迁(党宏 月等,2006)、探索生物圈与地圈之间协同演化、阐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和认识生命极限等(汪品先,2003;中国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2003),而且在实践中指导海洋深水油气田的开发和地史早期潜在烃源岩的寻找。 4.自第一个海底冷泉1984年首次报道后(Paull et al.,1984),迄今全球已至少发现共 24处海底冷泉。冷泉流体一般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在海底表面通常表现为泥火山,喷口附 近发育独特的营甲烷化能自养生物群落,下伏的沉积物中通常伴有天然气水合物,在更深部位则通常为油气藏。海底冷泉微生物以化能自养细菌和古生菌为主,它们能与冷泉中化学气体(甲烷、硫化氢等)发生化学反应,把碳氧化物还原成有机碳获得能源,它们通常贴附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细菌席,或与其他生物内共生。根据类脂生物标志化合物、16S rDNA分子 序列和DNA分子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冷泉微生物主要是ANME-2族的厌氧甲烷氧化古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脱硫八叠球菌属Desul fosarcina和脱硫球菌属Desul fococcus细菌)的共栖互养体(Syntrophism),其次为ANME-1族厌氧甲烷氧化古菌(Hinrich et al.,1999; Orphan et al.,2001,2002; Boetius and Suess,2004; Zhang and Lanoil,2004; 党宏月等,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姓名:崔靖璞学号:2010212802 专业:生物科学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摘要:微生物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16SrDNA测序、DGGE/TGGE/TTGE、T-RFLP、SSCP、FISH、印记杂交、定量PCR、基因芯片等,并对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同时本文也介绍几种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实验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芯片平板纯培养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是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微生物多样性与其他高等生物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包括:生存环境多样;生长、繁殖速度多样;营养、代谢类型多样;生活方式多样.微生物多样性的揭示与研究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技术的进步是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等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也在吸收其他学科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各种研究方法的发展使得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克服了微生物培养技术的限制,能对样品进行较客观的分析,较精确地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遗传的多样性.目前用于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16SrDNA 测序、DGGE/TGGE/TTGE、T-RFLP、SSCP、FISH、印记杂交、定量PCR、基因芯片等。 1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快速、灵敏、具有高度特异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用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探针主要有三类:双链DNA、单链DNA和RNA以及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式主要有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全细胞杂交(whole-cell hybridization)、数量印迹杂交(quantitative dot blot)及生物芯片(biochip).对于环境微生物样品解析而言,最有意义的核酸杂交技术是原位杂交技术,在原位杂交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高通量测序在病原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高通量测序在病原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对大量分离菌高通量,更准确的序列分析,以及对细菌种群进行高分辨率的系统发育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对病原微生物产生、适应和传播的认识。高通量测序(high throughput generation sequencing,HTS)技术是人类和动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与基于Sanger方法的最复杂的毛细管测序仪相比,该技术可以产生的数据多100倍。 与传统的第一代测序,又称Sanger测序相比,在DNA测序方面,HTS技术具有快速、廉价和高通量的优点,使得细菌基因组学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通量“台式”测序仪的出现的使实验室能够独立于专业测序中心进行测序工作,同时,HTS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确定病原菌克隆的分子机制,辅助研究人员推断出全球大流行以及局部暴发期间的传播途径,甚至可以对患者个体在感染期间进行细菌种群进化分析。与传统的杂交方法相比,HTS还提供了转录组分析的潜力,包括覆盖全基因组范围及准确定量等,且深度测序辅助对细菌突变体文库的构建,以确定病原菌在体内生长或在其他特定生长条件下存活所需的决定因素。本文将对HTS在细菌病原体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感染过程中细菌进化的研究 感染性疾病的进展和结果往往取决于宿主与病原体如何相互作用,采用HTS技术进行的研究为定殖和感染过程中细菌病原体的进化提供了新的见解。例如,研究发现,在感染过程中,由于选择性压力(例如与其他微生物共同感染、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某些固定的亚种中会随机出现有利与病原菌的突变,同时,在感染期间还可以发生抗生素耐药性的突变。相较于与传统的PCR扩增技术和一代Sanger测序,HTS的超基因组学方法可以从微生物群分析得到更大的多样性。例如,与健康者相比,肺囊性纤维化患者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与更严重的炎症相关,并且微生物的代谢途径的明显发生改变。 二、确定疾病暴发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传统的细菌分型方法鉴别力较低,无法在传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精准的作用。全基因组序列可以为分离株之间核苷酸提供最高水平的分辨率,可识别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以及社区之间的传播。应用该种新方法可以确定传播的起源是某单一菌株还是多个菌株共同引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