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过陈友谅墓
四海潮 诗词

四海潮诗词1.莫忘故人离别恨,海潮回处寄书来。
——唐·徐铉《送龚员外赴江州幕》2.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唐·李白《古意》3.雁似衔红叶,鲸疑喷海潮。
——唐·苏颋《恩制尚书省僚宴昆明池同用尧字》4.二圣临云陛,千官溢海潮。
——宋·苏轼《获鬼章二十二韵》5.张幕连江树,开筵接海潮。
——唐·张子容《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6.劫灰沈尽还生妄,但向平沙看海潮。
——北宋·黄庭坚《杂诗四首》7.鹊浴西江雨,鸡鸣东海潮。
——唐·储光羲《重寄虬上人》8.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
——唐·皇甫曾《赠鉴上人》9.岛径通山市,汀扉上海潮。
——唐·许棠《忆宛陵旧居》10.嵩岭连天汉,伊澜入海潮。
——唐·郑畋《题缑山王子晋庙》11.人言华顶高高处,东海蓬莱浸海潮。
——宋·白玉蟾《桐柏山书怀》12.故国无心渡海潮,老禅方丈倚中条。
——唐·郑谷《赠日东鉴禅师》13.秋夜闻清梵,馀音逐海潮。
——唐·皇甫曾《送少微上人东南游》14.岩前宝磬转松韵,洞口灵池应海潮。
——唐·白居易《西岩山》15.闲话钱塘郡,半年听海潮。
——唐·李频《陕府上姚中丞》16.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
——清·屈大均《雨过三峡桥上作》17.崔嵬扶桑日,阔会沧海潮。
——南宋·文天祥《福安府第二十九》18.廨宇经兵火,公田没海潮。
——唐·戴叔伦《送谢夷甫宰馀姚县》19.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
——唐·杜甫《桔柏渡》20.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潮。
——唐·周朴《宿刘温书斋》21.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
——唐·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22.海潮秋打罗刹石,月魄夜当彭蠡湖。
——唐·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23.海潮晚上江风急,津吏篙师语默齐。
武汉长江大桥下有座帝王墓,当地人知道的都不多,葬的是谁?

武汉长江大桥下有座帝王墓,当地人知道的都不多,葬的是谁?武汉市长江大桥是武汉市重要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也是历史上跨越长江的第一座大桥。
自1957年通车开始,武汉市长江大桥就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但你可能不知道,在这座大桥下,安葬着一位名人——陈友谅。
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对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
陈友谅,出生在湖北仙桃一户打渔人家,少时少时读书,略通文义,膂力过人,闲习武艺,从而结交了不少英雄好汉。
1355年,红巾军领袖徐寿辉起兵,陈友谅也带着自己的部下在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
后来,他屡建战功,很快凭借自己的功勋升任元帅,并先是吞并了倪文俊的部队,而后又打下了元势力占据的安庆、南昌等地,从而占据了江西的大部分地区。
后来,陈友谅势力愈发强大,并发展成为长江以南一股最强的势力。
1360年,陈友谅杀死徐寿辉后,便进驻采石矶,攻克太平城,集成皇帝位,国号为汉。
而这个时候的他,仅仅只剩下朱元璋和张士诚两个对手。
陈友谅下定决心首先要吞并朱元璋的势力,占领其老巢应天府。
1363年,陈友谅率领60万精锐进攻南昌,朱元璋亲自率兵。
这一场鄱阳湖水战,朱元璋手下谋士颇多,凭借着东南风,利用火攻的方式,很快就将陈友谅的船只烧得几近全无,陈友谅溃败。
最终,在突围中,陈友谅被乱箭射中头部而死。
后来,太尉张定边带陈友谅的尸体返回武昌进行安葬,即在今天的武昌蛇山。
蛇山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是为“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而武汉长江大桥东起蛇山,西抵龟山,是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由于时代太久远,位于蛇山的陈友谅墓穴,一直没有人打理,就变得越来越荒凉,甚至不被人所知。
直到1912年,湖北省内务司议请整修,次年建成完工。
1956年,武汉政府在原先的基础上给予了修葺,并将其列为了省文物保护单位。
史学家吴晗曾说过:“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
”所以这应该也是他的坟墓一直保存至今的原因。
明史陈友谅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明史陈友谅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明史陈友谅传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少读书,略通文义。
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
后文俊欲谋杀寿辉不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
未几,寿辉次江州。
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
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
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
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
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
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
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
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
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
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
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
持数日,友谅谋于众。
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
”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
”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
”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
右金吾知之,亦降。
友谅益困。
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
公失计,肆毒于我。
我轻师间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
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
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
”友谅得书忿恚,不报。
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
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
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
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②,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选自《明史·陈友谅传》)注:①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
②捴(zǒng):同“总”,统率,在这里是指挥的意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寿辉欲徙都之都:把……当作都城B.邀其归路邀:邀请C.友谅谋于众谋:同……谋划D.以俟天命俟:等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B.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以勇气闻于诸侯C.公失计,肆毒于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友谅听算命人说他家祖坟风水好,当出贵人。
鹧鸪天·祭母

日照韶 山亘古) 农 家茅舍 育 天龙 。 胸 中,
怀大略雄心志 , 赢得神州一片红。 成砥柱 , 傲 苍 穹 , 瞻远 瞩显 奇雄 。 图施 展 兴华 夏 , 高 宏 盖 世英 明盖 世 功。
胡盛海
李
明
帛 屋 原
端 阳时节艾犹鲜, 烟雨蒙蒙吊屈原。 竞渡龙舟追远思, 满江浊浪满江冤。
二 月 悲风 透 骨寒 。 浮云 飞渡 泣人 寰 。才 闻母 念春 光好 , 讵料 人 归夕 照残。 地, 笑貌 音容 梦里 看。 心惨 恸, 泪流涟 , 私 大爱耸 奇关 。 堂遗 泽 同天 无 萱
王若虚
弛 圜春 ・ 怀 互 置 同 志 缅
王震将 军 , 卫延 安 , 保 戎马 一生 。 忆南征 北返 , 江十 日; 平 戍边 屯垦 , 像 一尊 。铁马 铜 金 戈 , 波银 浪 , 金 百战横 驱 万 里程 。 思先哲 。 继循 真求 实 , 诲 多情 。 教 龙腾 虎 跃歌声 。 创新业, 昆仑 气贯 盈 。 看 滔 滔 塔 水 , 茫 戈 茫
一 剪 梅 ・ 悼 豪 尔 重 同 志 敢
革命 青 春火 热情 , 战南 征 , 北 弹雨 枪 林 。率 兵铁道 建功 勋 , 运 辽 宁 , 抢 奋搏 天 津。 湖 北安居辞北京 , 巨著 完成, 举世
堪 惊 。 哲人 其 萎 泰 山倾 , 灭 文 星 , 丽人 不 壮
生。
鹧 鸪 夭 ・ 母 粲
刘松林
鄙 陌 湖 怀 陈 友 谅
江汉腾 蛟起 飓风 , 天撼 地势 摧 空。 摇
何斌然
渴 列 少 奇 开 封 含 I, 世 地 g逝 l
十年 浩 劫斗 星沉 , 字奇冤何处 伸 ? 六
雷惊 电啸推残壁 , 雨霁云收架彩虹。
偶遇陈友谅墓

偶遇陈友谅墓陈友谅墓在武汉长江大江畔转了许久,看看天色将晚,准备返回住地,见武昌侧桥头堡边上的一条小径,估计可以穿回市区,于是一路探索前行。
朋友打开了手机导航,突然几个字窜入眼帘:陈友谅墓。
陈友谅墓?就是那位当过大汉皇帝、与朱元璋一搏天下的陈友谅吗?我们大家都表示有些惊异,只记得他带着几十万人马与朱元璋在石钟山、鄱阳湖殊死搏杀,不幸被流箭射中而死,陈军大败,从此奠定了朱元璋的最后胜利。
可还真没注意过这位大汉皇帝死后葬于何处。
陈友谅墓冢沿着小路继续前行,两边的光景愈发显得有几分荒凉。
定睛细看,此处是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距武昌桥头堡并不远。
但这里仿佛与喧嚣的城市完全隔绝开来,一段山坡,几株老树,星星散落的几户人家,看上去像是城市贫民或拾荒者的居所。
山坡畔,路沟旁,布满许多随意丢弃的垃圾。
显然平时这里很少有什么人造访。
我们的到来惊扰了几只在荒草中寻食的乌鸦,飞到树上,呱呱地叫个不停,更增添了荒凉的感觉。
江汉先英坊继续前行,果真有一处石坊立在暮色里,石坊上刻有“江汉先英”四个字,背面刻有“三楚雄风”四个字。
穿过石坊,有16级台阶,左右各有一亭,正中有一暗红色石冢,冢前立有一碑,上刻“大汉陈友谅墓”。
真的是陈友谅葬在这里,这是我们来看长江大桥的一个意外收获。
墓右侧的亭畔刻有陈友谅平生简略,左侧的亭中据说原立有“大汉皇帝陈友谅”碑,可惜现已无存,只落得空荡荡一片。
生平事略据碑文记载,1908年革命党人万耀煌等人在此发现了陈友谅墓,后国民政府曾出资对其进行过修缮。
要知道,在没有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之前,这里是蛇山山麓,在这处长约2公里,宽几十米的狭长山坡上各种名胜遍布。
陈墓背依蛇山,前临大江,也是一处极好的位置。
历史上的黄鹤楼就曾在这附近,后因建长江大桥才迁移到现址。
1981年武汉市政府又对墓冢进行了一次修缮。
历史上的陈友谅也确曾是声震江汉的豪杰人物。
他本是湖北沔阳人,渔家出身,因有一定文化,所以做过县府小吏。
读《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有感

鄱阳雨二十年
尘封了千古兴亡的呜咽……
600年后
追寻着你曾经坚定的足迹
方知 你不屈的魂魄
宛若威武的图腾
曾是摧枯拉朽的精神
遍访你从未消散的英灵
方知 你千古的呐喊犹如嘹亮的号角
曾是涤荡淘沙的民族魂!
深埋的遗址刻画过你
民族的传说叙说着你
读《陈友谅故里监利(玉沙)今古考辨》有感
何处是故里
作者:何咏霞
溯洄在历史的长河
肃然凭吊
掘墩挖砾的勘寻
只为废墟里重现你的踪迹
果然 在玉沙飞扬的天界
你的身世 你的根植
尘埃落定于监利沙洲
苍龙是你的化身
大义是你的战旗
用兵练三更的雄心
谱写大汉的壮志凌云
血脉的交汇记载着你
浓浓的亲情牵挂着你
玉沙雁啼--无处不是你
武汉市唯一的帝王墓,藏在闹市之中,却有些凄凉,知道的人不多

武汉市唯⼀的帝王墓,藏在闹市之中,却有些凄凉,知道的⼈不多武汉虽然也是历史⽂化名城,但因为在古代并没有做过⾸都,虽然有⼀些名⼈的陵墓,但是帝王陵墓很少,很多⼈甚⾄认为没有。
我曾经在武汉⽣活过⼀段时间,去的景点⽐较多,⼀个偶然的机会去到了这⾥,其实已经有些淡忘了,如今想起来,觉得还是很有必要介绍给⼤家。
因为我本⾝就是⼀个⼩众旅游的爱好者。
这个帝王陵墓就是陈友谅之墓,陈友谅(1320年-1363年),湖北沔(mian)阳⼈,也就是今⽇的湖北仙桃市。
系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汉”政权的缔造者。
当然很多⼈认为把陈友谅作为帝王有些勉强,但我专门查了有关史书,陈友谅的确建⽴过⼤汉政权,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这个政权是成⽴的。
后⾯的事⼤家都知道了,在鄱阳湖⼤战中败给了朱元璋。
武汉⼈打趣说:当时若陈友谅胜了,都城可能就是武汉了。
这⾥就不展开讲了。
陈友谅墓为湖北省重点⽂物保护单位。
并不难找,位于武汉著名的长江⼤桥武昌桥头引桥南坡下。
墓⾼2.2⽶,墓基周长12⽶。
墓冢依⼭构筑,墓碑上刻“⼤汉陈友谅墓”。
1913年湖北省内务司对墓园进⾏整修时,在墓前修筑了墓道和⼀座⾼⼤牌坊。
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
墓两侧还各建有碑亭⼀座。
我记得当时我去陈友谅墓的时候,附近很嘈杂,各种做⽣意的⼩摊位和来来往往的⼈群,向⼈⼀打听,说是顺着这个⼩⼭坡上去就到了,⼭坡上的路落满了树叶和杂物。
看着⾝份荒凉,⾛到墓园,也极为简陋,不过⽐⼭坡上⼲净⼀些。
这⾥虽然在长江⼤桥桥头、黄鹤楼脚下,属于闹市区,但是很少有游客能够寻找到这⾥。
四周各种树⽊和杂草更是阻绝了周围的噪声,使得这⾥格外安静,在这种氛围下简陋的墓地更显出⼀种庄重,衬托出这位墓主⼈不同寻常的⾝份。
真娘墓的诗句

1.
青山掩映真娘墓,寂寞荒凉泣岁除。
花落纷纷无人问,哀思如潮泪水湿。
2.
真娘墓前风悲号,松涛唤起思情烧。
生前的爱如海深,墓前的哀如泪涛。
3.
花开花谢真娘墓,岁月流转情未渝。
痴绝离殇焚心痛,为你祭奠敛哀愁。
4.
真娘墓下草木黄,风吹哀鸣情绪荡。
岁月无情噬深情,心碎如烟化浩荡。
5.
黄土覆盖真娘墓,泪如雨下哀魂吐。
思念如海不可收,伤痛纠缠心欲裂。
6.
真娘墓前聚人丧,黯然离别情纠缠。
无尽哀伤心如浪,泪珠滴下忧伤深。
7.
真娘墓畔花儿开,凄凉风雨寂寞来。
哀思如海舍不去,殷红花瓣落泪杯。
8.
真娘墓前荒凉地,泪水洒下思念绪。
云天无边喧腥客,只余哀鸣诉离恨。
9.
墓前花开真娘梦,静享长眠泪抚远。
眷恋难舍思绪乱,烟雨湿透幽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