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爱莲说精选PPT共27页文档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2023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这段话中的七个短句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
1、“淤泥”和“清涟”写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3、“香远益清”写出了莲花的 4、“亭亭净植”写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 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 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写法探究
1.托物言志。
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 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 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宜乎众矣。” “同予者何人?”
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 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指品德高尚的人。
少。
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叹词,表示感慨。 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 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俗的情怀。
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 汉语的区别;通过朗读培 养文言语感,丰富知识储 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理解课文及其寓意,了解 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养
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爱莲说PPT185 语文版 (共28张PPT)

爱莲说PPT185 语文版 (共28张PPT)

自主合作学习:熟悉文本
• 全班齐读; • 自由翻译-不会的查资料解决疑难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讨论) 提出疑难,讨论解决 分组汇报学习情况,每组各1句
第一段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 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 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 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 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 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 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 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 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 近去玩弄啊。
【思考与探究】
• 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 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 例如: • 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②吴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 气色不善,也不介意……(杨朔《三千 里江山》)
自主学习:背诵课文
• • • 学生自己背诵; 同桌互背; 全班汇报齐背诵;
【反馈练习】
体态香气:“中通外 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
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 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向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 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 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 少。
【自学检测】
• • • • • • • • 检查学案预习情况 分六组学生 到黑板展示 第一组:第2题 第二组:第3题(1)-(3)题 第三组:第3题(4)-(5)题 第四组:第3题(6)-(7)题 第五组:第3题(8)-(9)题 第六组:第3题(10)-(12)题

爱莲说课件一等奖

爱莲说课件一等奖

爱莲说课件一等奖爱莲说课件一等奖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的志趣和情操。

2、能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独特新奇的构造方式。

4、能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观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莲”漂亮的形象,美丽语言的观赏,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手法和构造方式。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淤()泥洗濯()清涟()2.你能精确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吗?(1)得意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5)濯清涟而不妖()(6)不行亵玩焉()(7)陶后鲜有闻()(8)同予者何人?()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行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日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熟悉,检查预习状况1、指名简介,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根底(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留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留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3.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解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

(前后左右可以争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4、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探究1、分小组争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

(班上发言)教师综合归纳:2、从四个方面进展赏析1)貌美品美抽一学生读描写莲的文字。

(多媒体展现)争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2)语言美丽。

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手法奇妙: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到达最正确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纳了“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

4)构造精致:(多媒体展现)一条线索:两个衬托:三种类型:这三方面的奇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分散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人教初中语文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人教初中语文爱莲说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 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隐逸者

牡丹
富贵者

莲花——君子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菊花——隐逸者 志向高洁 隐居避世
牡丹——富贵者 贪慕荣华 追名逐利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予独爱莲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风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不妖媚,不炫耀,朴实。
高洁、质朴
正直豁达;不趋炎附势。 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气清爽悠远,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独立,令人敬重不敢玩弄。 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作者写这篇文章并非仅仅是为了写对莲 花的喜爱,那还为了写什么呢?
莲的特征——人的品质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 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2、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陶渊明独爱
牡丹
世人甚爱
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 么先写它们?

牡丹
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 高避世
花色艳丽,雍容华贵
为了起衬托作用

“说”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
读 文言文朗读要求
01
读准字音
02
语调舒缓
03
注意抑扬顿挫, 要有高低起伏
04
读出感情
颐yí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逸yì 噫yī 鲜xiǎn

《爱莲说》小清新语文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爱莲说》小清新语文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3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
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 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 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 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 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
3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
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 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 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周敦颐先后于1067年在湖南邵州(今湖南邵 阳)、1071年江西南康建有爱莲池。
图片可替换,在此对图片 内容做简单描述
名家点评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他不是一个大文学家,甚至于他也不是个文学家,他在中国历 史上留下名字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我们大家知道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 汉代是“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宋明理学”,而 “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就是周敦颐。所以他主要是个思想家。但是《爱莲说》使得周敦颐 尽管不是个文学家,这一篇却成为一个经典的、不朽的作品。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 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 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
语文八年级上——《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PPT优秀课件

目录
第一部分
图片欣赏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说爱好莲花,就是说问题。
作者简介
周敦颐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第二部分
爱莲说周敦颐
知识卡片: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托物言志的特点,是将“物”的外在特点的描绘与人的精神品质的揭示关联起来,以“物”来喻人,托“物”以言志。
——据《宋史·周敦颐传》
周敦颐任参军时,负责案件审判。他的顶头上司王逵(kuí)要判一个犯人死刑。周敦颐审理后,认为此人罪不当死。王逵非常生气,坚持己见。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
我认为菊花,它是花中的隐士;牡丹,在百花中象征着富贵;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哎!喜欢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欢莲花的人,跟我一样的还有谁;喜欢牡丹的,当然很多啦。
第三部分
问题思考
一、熟读课文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我喜爱荷花,因为它生于淤泥中,却没有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它的香味传得越远越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它而不能随心的把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