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法PPT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吸痰技术完整ppt课件

01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避免过粗或 过细。
02
吸痰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猛 或插入过深。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 吸痰不超过3次,以免加重患者缺 氧。
03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并注
意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变化。
04
观察患者反应及分泌物性质
01
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 呼吸、心率等变化,如有异常立
定期消毒设备
加强患者口腔护理
定期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洁和护理,减 少口腔内细菌数量,降低呼吸道感染 风险。
对吸痰设备及相关用品进行定期消毒 ,确保设备清洁卫生,降低感染几率 。
出血处理措施
轻柔操作
在吸痰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动作 轻柔,避免过度刺激患者气道,
减少出血风险。
观察出血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如出血 量、颜色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
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பைடு நூலகம்。
03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吸痰频率和方 式,保持呼吸道通畅。
02
注意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量 及气味,及时做好记录。
201 4
04
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患者, 可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等辅助治
疗。
04
吸痰技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吸痰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 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戴无菌手套、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等,以减少交叉感 染的风险。
考核标准与流程
• 综合评价: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结果,对学员的吸痰 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考核标准与流程
理论考核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由专业教师出题并阅卷评分。
实践考核
由专业教师或临床医护人员担任考官,对学员的吸痰技术操作进 行评分。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避免过粗或 过细。
02
吸痰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猛 或插入过深。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 吸痰不超过3次,以免加重患者缺 氧。
03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 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并注
意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变化。
04
观察患者反应及分泌物性质
01
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 呼吸、心率等变化,如有异常立
定期消毒设备
加强患者口腔护理
定期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洁和护理,减 少口腔内细菌数量,降低呼吸道感染 风险。
对吸痰设备及相关用品进行定期消毒 ,确保设备清洁卫生,降低感染几率 。
出血处理措施
轻柔操作
在吸痰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动作 轻柔,避免过度刺激患者气道,
减少出血风险。
观察出血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如出血 量、颜色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
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பைடு நூலகம்。
03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吸痰频率和方 式,保持呼吸道通畅。
02
注意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量 及气味,及时做好记录。
201 4
04
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的患者, 可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等辅助治
疗。
04
吸痰技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吸痰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 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戴无菌手套、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等,以减少交叉感 染的风险。
考核标准与流程
• 综合评价: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结果,对学员的吸痰 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考核标准与流程
理论考核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由专业教师出题并阅卷评分。
实践考核
由专业教师或临床医护人员担任考官,对学员的吸痰技术操作进 行评分。
吸痰术ppt课件

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THANKS
感谢观看
救治效果
吸痰术后,患儿呼吸道恢 复通畅,心肺复苏成功进 行,最终患儿恢复意识并 脱离生命危险。
案例三:吸痰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康复对象
一位因脑卒中导致偏瘫的老年患者, 长期卧床导致肺部感染和痰液积聚。
康复效果
经过吸痰术治疗后,患者肺部感染得 到有效控制,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康 复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吸痰术应用
吸痰术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吸痰术基本概念与原理 • 吸痰术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 吸痰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吸痰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 临床实践与技能提升建议
01
引言
Chapter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吸痰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方 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医护人员对 吸痰术的掌握程度,确保患者安 全。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与技巧
低氧血症处理
立即给予高浓度吸氧,必要时 使用呼吸兴奋剂或机械通气辅
助呼吸。
呼吸道黏膜损伤处理
如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可给 予止血药、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感染处理
如发生感染,应根据病原菌选 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 加强支持治疗。
心律失常处理
如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 吸痰,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 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如危重、昏迷 、年老体弱、麻醉未清醒前等病人。同时,也适用于需要保 持呼吸道通畅的手术或治疗过程。
禁忌症
对于有颅底骨折、鼻咽部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 常等疾病的病人,应谨慎或避免进行吸痰术。此外,对于极 度衰弱、意识丧失等病人,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适合 进行吸痰术。
THANKS
感谢观看
救治效果
吸痰术后,患儿呼吸道恢 复通畅,心肺复苏成功进 行,最终患儿恢复意识并 脱离生命危险。
案例三:吸痰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康复对象
一位因脑卒中导致偏瘫的老年患者, 长期卧床导致肺部感染和痰液积聚。
康复效果
经过吸痰术治疗后,患者肺部感染得 到有效控制,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康 复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吸痰术应用
吸痰术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吸痰术基本概念与原理 • 吸痰术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 吸痰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吸痰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 临床实践与技能提升建议
01
引言
Chapter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介绍吸痰术的基本概念、操作方 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医护人员对 吸痰术的掌握程度,确保患者安 全。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处理方法与技巧
低氧血症处理
立即给予高浓度吸氧,必要时 使用呼吸兴奋剂或机械通气辅
助呼吸。
呼吸道黏膜损伤处理
如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可给 予止血药、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感染处理
如发生感染,应根据病原菌选 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 加强支持治疗。
心律失常处理
如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 吸痰,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 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如危重、昏迷 、年老体弱、麻醉未清醒前等病人。同时,也适用于需要保 持呼吸道通畅的手术或治疗过程。
禁忌症
对于有颅底骨折、鼻咽部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 常等疾病的病人,应谨慎或避免进行吸痰术。此外,对于极 度衰弱、意识丧失等病人,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适合 进行吸痰术。
吸痰操作法ppt课件

1、吸痰管选择:吸痰管外径小于气管导管内 径的1/2,比气管导管长4~5cm;
2、正确调节负压:成人0.04~0.06mPa,小儿 0.02~0.04mPa;
3、吸痰前后按呼吸机纯氧键1~2分钟或用呼 吸皮囊加压给纯氧10~15次(或根据病情延 长时间);
4、吸痰管插入时不要给予负压,动作轻柔,
作间歇吸引,每次吸引不超过15s,切忌上
4、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呼吸及 氧饱和度的变化,避免病人缺氧。
完整版ppt课件
9
评价
1、吸痰前后呼吸音改变; 2、分泌物清除情况; 3、呼吸型态变化; 4、病人反应。
完整版ppt课件
10
细节要牢记
1、手卫生很重要,吸痰前后要洗手;
2、人文关怀很重要,吸痰前后做好解释,床 单位整理不能忘;
13
气管插管病人
完整版ppt课件
14
气管切开病人
完整版ppt课件
15
气切套管 囊上引流
完整版ppt课件
16
完整版ppt课件
17
吸痰操作法
完整版ppt课件
1
目的
通过合适的负压吸引方法将有或没有 人工气道的病人呼吸道内潴留的分泌物吸 出,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防治感 染。
完整版ppt课件
2
评估
吸痰指征: 1、直接观察到气管导管内有分泌物; 2、喉部有痰鸣音或肺部听诊可闻及痰鸣音; 3、气道高压报警、低潮气量报警; 4、氧饱和度下降、呼吸频率过快。
下提插吸痰管。 完整版ppt课件
6
人工气道吸痰注意事项
确定吸痰管插入深度的方法 (符合一项即可): 1、吸痰管深度接近气管导管的长度; 2、气管导管通畅,吸痰管已无法再深入; 3、病人出现咳嗽反射。
吸痰ppt课件

吸痰操作流程
01
02
03
准备物品
备齐所需物品,如吸痰器 、消毒液、棉签、纸巾等 。
核对患者信息
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 身份。
消毒
用消毒液清洗患者口鼻部 ,以减少感染机会。
吸痰操作流程
插入吸痰管
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呼吸道 内,深度适宜,一般插入 10-15cm左右。
吸引
打开吸引器开关,吸引患 者呼吸道内分泌物。吸引 时应适度用力,避免过度 吸引。
提高睡眠质量
通过吸痰,可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有助于提高 睡眠质量,使患者得到更好的休息。
3
增强患者信心
对于一些长期受到呼吸道疾病困扰的患者,吸痰 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症状,增强信心,提高生活质 量。
04 吸痰的并发症及处理
CHAPTER
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及处理
原因
吸痰过程中,痰液被迅速吸走,导致 肺通气不足,氧合作用下降,引起低 氧血症。
吸痰管的使用
吸痰管应选择适当的大小,插入深度不宜 过深,以免损伤呼吸道。使用前应先检查 是否通畅,有无破损。
连接管的使用
连接管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如有破损 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开关的使用
开关应灵活,易于操作。使用时应注意开 关方向,避免反向吸引,造成负压过高, 损伤呼吸道。
过滤器的使用
过滤器应定期清洗,如有堵塞,应及时更 换。
02
吸痰是临床护理的重要操作之一 ,尤其适用于昏迷、咳痰无力、 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的患者。
吸痰的适应症
适用于昏迷、咳痰无 力、呼吸道分泌物潴 留的患者。
适用于长期卧床的患 者,预防肺部感染和 窒息。
适用于气管插管或气 管切开的患者,保持 呼吸道通畅。
吸痰法实用全套PPT

第十章吸痰法
第一页,共17页。
(一)定义:指经口腔、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 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㈠ 适应症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咳出的病人,如年老体弱、危重、 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者。 ㈡ 目的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 症。
1、分泌物及时吸出,呼吸平稳,缺氧改善
[评价(pín2g、jià操)]作规范,未发生呼吸道粘膜损伤
3护患沟通有效,病人(bìngrén)的安全感,愿意配
第六页,共17页。
四、人工呼吸器的使用(shǐyòng)
用物准备: 1、阐易呼吸器
食、中指沿肋弓下缘上移,找
呼吸机及急救物品暂置床边—备急用
无呼吸(hūxī)、有搏动,施行人工呼吸(hūxī),4~5秒吹气一次
(1)装置(zhu面ān罩gzhì) 用面罩者:鼓励咳出痰液
(2)按压深度:胸骨(xiōnggǔ)下陷4~5cm (二)无心跳、脉搏,已作复苏术30分钟
组成
记录:吸痰效果、量、性状 (2)提颏:将舌根提高,使气道开放
衔接管
吸毕:纱块抹净面部(miàn bù)----查口腔粘膜有无损伤
第七页,共17页。
人工气道:无菌盘4小时更换一次
呼吸襄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咳出的病人,如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者。
每分通气量:8~10L/分 2、操作规范,未发生呼吸道粘膜损伤
四、人工呼吸器的使用(shǐyòng) 附:心肺复苏抢救操作(cāozuò)技术
呼吸活瓣(huó bàn)
严守无 物灭菌 吸痰管每次更换
菌操作 人工气道:无菌盘4小时更换一次
注意安全:时间、压力、插管深度、管连接
第一页,共17页。
(一)定义:指经口腔、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 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㈠ 适应症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咳出的病人,如年老体弱、危重、 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者。 ㈡ 目的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 症。
1、分泌物及时吸出,呼吸平稳,缺氧改善
[评价(pín2g、jià操)]作规范,未发生呼吸道粘膜损伤
3护患沟通有效,病人(bìngrén)的安全感,愿意配
第六页,共17页。
四、人工呼吸器的使用(shǐyòng)
用物准备: 1、阐易呼吸器
食、中指沿肋弓下缘上移,找
呼吸机及急救物品暂置床边—备急用
无呼吸(hūxī)、有搏动,施行人工呼吸(hūxī),4~5秒吹气一次
(1)装置(zhu面ān罩gzhì) 用面罩者:鼓励咳出痰液
(2)按压深度:胸骨(xiōnggǔ)下陷4~5cm (二)无心跳、脉搏,已作复苏术30分钟
组成
记录:吸痰效果、量、性状 (2)提颏:将舌根提高,使气道开放
衔接管
吸毕:纱块抹净面部(miàn bù)----查口腔粘膜有无损伤
第七页,共17页。
人工气道:无菌盘4小时更换一次
呼吸襄 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咳出的病人,如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者。
每分通气量:8~10L/分 2、操作规范,未发生呼吸道粘膜损伤
四、人工呼吸器的使用(shǐyòng) 附:心肺复苏抢救操作(cāozuò)技术
呼吸活瓣(huó bàn)
严守无 物灭菌 吸痰管每次更换
菌操作 人工气道:无菌盘4小时更换一次
注意安全:时间、压力、插管深度、管连接
吸痰法ppt课件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感染风险防控策略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吸痰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格 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戴无菌 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等,以
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消毒设备
对吸痰设备及相关用品进行定期 消毒,确保设备清洁卫生,减少
病原菌的传播。
加强患者口腔护理
对患者口腔进行定期清洁和护理 ,减少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和感
05
临床实践应用举例分析
成人吸痰法操作演示
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取得合作;准 备好吸引器、吸痰管、治疗碗、无菌 生理盐水、镊子、纱布等物品,并检 查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
将患者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患者 可用压舌板或开口器帮助张口;一手 将导管末端折叠(连接玻璃接管处) ,以免负压吸附黏膜,引起损伤;另 一手用无菌持物钳持吸痰导管头端插 入病人口腔咽部,然后放松导管末端 ,先将口腔分泌物吸净,再更换吸痰 管经鼻腔吸痰。
注意事项
动作轻柔、迅速,避免损伤口腔或鼻腔黏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0秒 ,连续吸痰不得超过2次;观察患儿面色、呼吸是否改善,吸出液的性 状、颜色、量。
特殊情况下吸痰法应用
人工气道患者吸痰
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需定时进行气道内吸引以保持气道通畅。在吸痰前需给予 高浓度氧气以提高患者的氧储备,然后断开呼吸机连接,用无菌持物钳持吸痰管插入气道 内吸引。
注意事项
吸痰动作应轻柔、迅速,每次吸痰时 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 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严格无 菌操作,一根吸痰管限用一次;观察 患者面色、呼吸是否改善,吸出液的 性状、颜色、量。
儿童吸痰法操作演示
01
准备工作
同成人吸痰法。
吸痰法及吸痰机的使用ppt课件.ppt

插管可以插入约20cm左右的深度。
吸痰时动作需轻柔,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要立即停 止吸痰。
吸痰机的使用方法
年老、昏迷及麻醉后等患者因咳嗽无力或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不全以致 不能将痰液咳出,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严重者可 发生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必须及时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保 持呼吸道通畅。电动吸引器吸痰法:一、所用器具:电动吸引器一台、无菌痰 管一根、无菌等渗盐水一瓶、弯盘、镊子、无菌纱布、电源插板。二、方法: 1、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良好,用等渗盐水试吸捣导 管是否通畅。2、将患者的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帮助张口, 用镊子夹持吸痰管插入口腔颊部、咽部,将口腔、咽部分泌物吸尽。如自口腔 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吸引,吸痰动作要轻,将吸痰管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 提出,以吸净痰液。吸痰的注意事项项:一、使用前需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 好,各管连接是否正确,吸气管和排气管不能弄错。二、储液瓶内吸出液不宜 过满,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吸入马达内损坏机器。
年老、昏迷及麻醉后等患者因咳嗽无力或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不全以致不能将痰液咳出,呕吐物 误吸入气管,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必须及 时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电动吸引器吸痰法:一、所用器具:电动吸引器一台、无菌 痰管一根、无菌等渗盐水一瓶、弯盘、镊子、无菌纱布、电源插板。二、方法:1、接通电源,打开开 关,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良好,用等渗盐水试吸捣导管是否通畅。2、将患者的头转向操作者一侧, 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帮助张口,用镊子夹持吸痰管插入口腔颊部、咽部,将口腔、咽部分泌物吸尽。如 自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吸引,吸痰动作要轻,将吸痰管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出,以吸净痰液。 吸痰的注意事项项:一、使用前需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各管连接是否正确,吸气管和排气管不能 弄错。二、储液瓶内吸出液不宜过满,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吸入马达内损坏机器。三、电动吸引器连 续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次不可超过两小时。四、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秒,吸痰管每日更换一次。五、 小儿吸痰时,吸痰管要选择较细的,吸力要小。六、吸痰过程中及吸痰完毕后应随时用纱布擦净面部的 分泌物,并观察口腔粘膜有无损伤。
吸痰时动作需轻柔,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要立即停 止吸痰。
吸痰机的使用方法
年老、昏迷及麻醉后等患者因咳嗽无力或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不全以致 不能将痰液咳出,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严重者可 发生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必须及时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保 持呼吸道通畅。电动吸引器吸痰法:一、所用器具:电动吸引器一台、无菌痰 管一根、无菌等渗盐水一瓶、弯盘、镊子、无菌纱布、电源插板。二、方法: 1、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良好,用等渗盐水试吸捣导 管是否通畅。2、将患者的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帮助张口, 用镊子夹持吸痰管插入口腔颊部、咽部,将口腔、咽部分泌物吸尽。如自口腔 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吸引,吸痰动作要轻,将吸痰管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 提出,以吸净痰液。吸痰的注意事项项:一、使用前需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 好,各管连接是否正确,吸气管和排气管不能弄错。二、储液瓶内吸出液不宜 过满,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吸入马达内损坏机器。
年老、昏迷及麻醉后等患者因咳嗽无力或咳嗽反射迟钝、或会厌功能不全以致不能将痰液咳出,呕吐物 误吸入气管,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必须及 时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电动吸引器吸痰法:一、所用器具:电动吸引器一台、无菌 痰管一根、无菌等渗盐水一瓶、弯盘、镊子、无菌纱布、电源插板。二、方法:1、接通电源,打开开 关,检查吸引器的性能是否良好,用等渗盐水试吸捣导管是否通畅。2、将患者的头转向操作者一侧, 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帮助张口,用镊子夹持吸痰管插入口腔颊部、咽部,将口腔、咽部分泌物吸尽。如 自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吸引,吸痰动作要轻,将吸痰管从深部左右旋转,向上提出,以吸净痰液。 吸痰的注意事项项:一、使用前需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各管连接是否正确,吸气管和排气管不能 弄错。二、储液瓶内吸出液不宜过满,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吸入马达内损坏机器。三、电动吸引器连 续工作时间不宜过久,每次不可超过两小时。四、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秒,吸痰管每日更换一次。五、 小儿吸痰时,吸痰管要选择较细的,吸力要小。六、吸痰过程中及吸痰完毕后应随时用纱布擦净面部的 分泌物,并观察口腔粘膜有无损伤。
吸痰ppt课件

物理排痰
通过吸痰管刺激呼吸道, 促进痰液排出。
呼吸道保护
通过定期吸痰,保持呼吸 道通畅,预防呼吸道阻塞 和感染。
02
吸痰的方法
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总结词
操作简便、效率高
详细描述
电动吸引器吸痰法是一种常见的吸痰方法,通过电动吸引器产生负压,将痰液 从呼吸道中吸出。该方法操作简便,效率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痰液清除。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时,痰液分泌增多且粘稠,需要吸 痰来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衰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功能衰竭,需要机械 通气辅助呼吸的情况下。
外科手术后的呼吸道管理
某些外科手术后,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需 要进行吸痰。
禁忌症
01
02
03
04
呼吸道腐蚀性损伤
呼吸道内有腐蚀性液体或气体 ,吸痰可能导致进一步损伤。
吸痰ppt课件
目录 CONTENT
• 吸痰的概述 • 吸痰的方法 • 吸痰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吸痰的注意事项 • 吸痰的并发症及处理 • 吸痰的临床应用
01
吸痰的概述
吸痰的定义
吸痰
指利用吸引器清除呼吸道内分泌 物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 法。
吸痰器
用于吸痰的设备,包括吸引器和 连接管等部件。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
总结词
适用于重症患者、需持续吸痰的情况
详细描述
中心吸引装置吸痰法是通过中心吸引装置将痰液从呼吸道中吸出。该方法适用于 重症患者或需要持续吸痰的情况,能够提供稳定的负压,确保痰液的及时清除。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法
总结词
适用于深部痰液清除、观察呼吸道情 况
详细描述
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法是通过纤维支气 管镜进入呼吸道,直接吸除深部的痰 液。该方法不仅可以清除痰液,还可 以观察呼吸道情况,适用于深部痰液 清除及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 鼻饲后30min内尽量避免吸痰,防止呕吐而致误吸。
痰液粘稠度的判断
具体的判断依据是根据吸痰过程中痰液在吸痰管玻璃接 头处的性状及在玻璃管内壁的附着情况将痰液的粘稠度分 为三度:
1度:痰液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 滞留;
2度:痰的外观较1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 壁滞留,但容易被水冲净;
即可吸痰。
• 紧急状态时
– 口对口吸痰 • 操作者托起患者下颌,使其头后仰 并捏住患者鼻孔,口对口吸出呼吸 道分泌物。
电动吸引器的构造与原理
• 构造 • 原理
偏压两瓶并电安心力个塞接偏出气有动全轮表2上通心瓶孔橡液吸5瓶、、有电轮内排胶0瓶引0、气安两源,空出管m组器储体全个后从气,相l成的由液过瓶玻马 吸 ,不互容马瓶滤、璃达气并断连器达是器储管带孔由循接,、、,动吸排环 转动,使瓶内产生 负压,将痰液吸出
经气管插管吸痰吸痰盘
2、【吸痰法操作步骤】
• 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解释 • 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调节负压(成人
40.0~53.3kPa,儿童<40.0kPa0) • 检查:口、鼻腔,取下活动义齿 • 体位:患者头部转向一侧,面向操作者 • 试吸:连接吸痰管,试吸少量生理盐水
2、【吸痰法操作步骤】
3、【吸痰法操作流程】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解释 →接通电源→检查
是否通畅→调节负压→取 卧位→接吸痰管→
试吸→吸痰→吸痰毕,整 理、记录
六、吸痰法规范要点
1. 遵循无菌技术、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原则。
2.告知患者,并做好相应准备(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做好用物 准备:负压吸引装置,无菌吸痰管,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听 诊器,纱布,口咽通气管必要时备压舌板、舌钳、开口器、避 污纸 。 3.如有活动义齿应取出(放入冷开水内存放,每日更换冷开水,
电动吸引器
四、吸痰法目的
•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 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 预防并发症发生
五、吸痰法具体操作
1、【操作前准备】
(一)、评估
• 1、病人呼吸的频率,节律以及痰液性状。 • 2、病人口腔及鼻腔情况。 • 3、病人的病情意识状况及合作程度,心理
状态。 • 4、电动吸引器的工作性,使用呼吸机的患
班班交接)。
六、吸痰法规范要点
4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病情、 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氧疗 情况、SpO2、咳嗽能力、 通过观察病人的SpO2 及喉 部、肺部(肺尖、下肺)的 听诊,判断痰液的量和粘稠
度、按需吸痰。
六、吸痰法规范要点
5 . 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5-7L/min)氧气吸入2分钟。 6 . 检查吸痰器的性能是否完好,调节合适的吸痰压力.
• 吸痰: – 吸口咽部分泌物, 在吸引鼻腔内的分泌物。 – 若气管吸切痰开治或疗气盘管内插用管物的有患效者期吸为痰2时4h,先吸气管插 管处,吸再痰吸管口每(鼻次)用部后要更换
• 手法:左右旋转,向上提出 • 抽吸:吸痰管退出时,用生理盐水抽吸 • 观察:气道通畅、患者反应、吸出痰液的色、质、量 • 安置患者:整理消毒用物 • 记录
二、适应症
临床上主要用于危重、年老体弱 、昏迷及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 起的不能有效咳嗽的患者。
三、吸痰装置
• 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 大号注射器吸痰法 • 电动吸引器
在多没在有各中大心医吸院 引痰注般使连位吸管吸后作装器射用用接,痰,引,产痰置 时器抽5,到使瓶开器 通 生液0、使连吸吸病用和启或接过的吸电用接。引室时吸开1通马负出0动。导管床接痰关0电达压。m吸一管道单上导,源工将l
吸痰法医学课 件
吸痰法
(aspiration of sputum)
一、定义 二、适应症 三、吸痰装置 四、吸痰目的 五、操作步骤 六、操作规范要点 七、吸痰效果评价 八、吸痰并发症
一、定义:
利用吸痰装置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 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 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 发症的一种方法。
管壁且停留时间长。吸出血性痰液。
• 2.低氧血症: 吸痰不仅吸除一定量的分泌物,时 也带走一定量的肺泡内的气体,使肺内通气量减少, 加上导管内插入吸痰管后气道阻力增加,造成通气 不充分。呼吸加深加快,缺氧加重,脉搏加快,血 压升高。
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
六、吸痰法规范要点
10 . 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心率和 SpO2,当出现心率下降或SpO2低于90%时,立即停止 吸痰,待心率和SpO2恢复后再吸,判断吸痰效果。
11 . 对于清醒患者,吸痰过程中应鼓励其咳嗽。如痰液 黏稠(2度、3度),应配合背部叩击、雾化吸入、应用 振动排痰仪等。
3度: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 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常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净。
七、吸痰效果评价
1.清醒的患者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 并配合操作。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安全(生命体征无 异常变化)、有效。
3.用后物品的处置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八、吸痰法--并发症
吸引方法不当,可带来如下后果: • 1.呼吸道粘膜损伤:负压过高,吸痰管开口正对气
者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
1、【操作前准备】 (二)、准备
• 护士准备:穿戴整齐,洗手,带口罩。 • 用物准备:电动吸引器、电插板或者中心负
压吸引装置一套
• 清洁治疗盘内:无菌缸1个内盛有生理盐水、 麻醉吸痰管数根、手套、纱布、 500ml生理 盐水1瓶、口咽通气管,必要时备压舌板、 开口器、舌钳,手电筒等。 根据病情备气管 插管。
负压过高,可导致气管痉挛、气道黏膜损伤等并发症, 负压过低,痰液不易吸尽,达不到清理呼吸道的目的。 负压选择为:成人40.0~53.3kPa,儿童<40.0kPa0. 7 . 选择粗细、长短、质地适宜的吸痰管(成人10-12F,小儿 6- 8F )。吸痰管应一用一换。
六、吸痰法规范要点
8 .插入吸痰管时不要带负压(折叠吸痰管以消除负 压)。 9. 神志清醒者嘱其张口配合,昏迷者用压舌板,开口 器或者口咽通气管助其张口,将吸痰管插入口腔或鼻 腔,自深部向上吸净痰液,吸痰时应旋转上提,避免 反复提插,损伤粘膜。
痰液粘稠度的判断
具体的判断依据是根据吸痰过程中痰液在吸痰管玻璃接 头处的性状及在玻璃管内壁的附着情况将痰液的粘稠度分 为三度:
1度:痰液如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 滞留;
2度:痰的外观较1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 壁滞留,但容易被水冲净;
即可吸痰。
• 紧急状态时
– 口对口吸痰 • 操作者托起患者下颌,使其头后仰 并捏住患者鼻孔,口对口吸出呼吸 道分泌物。
电动吸引器的构造与原理
• 构造 • 原理
偏压两瓶并电安心力个塞接偏出气有动全轮表2上通心瓶孔橡液吸5瓶、、有电轮内排胶0瓶引0、气安两源,空出管m组器储体全个后从气,相l成的由液过瓶玻马 吸 ,不互容马瓶滤、璃达气并断连器达是器储管带孔由循接,、、,动吸排环 转动,使瓶内产生 负压,将痰液吸出
经气管插管吸痰吸痰盘
2、【吸痰法操作步骤】
• 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解释 • 接通电源,打开开关,调节负压(成人
40.0~53.3kPa,儿童<40.0kPa0) • 检查:口、鼻腔,取下活动义齿 • 体位:患者头部转向一侧,面向操作者 • 试吸:连接吸痰管,试吸少量生理盐水
2、【吸痰法操作步骤】
3、【吸痰法操作流程】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解释 →接通电源→检查
是否通畅→调节负压→取 卧位→接吸痰管→
试吸→吸痰→吸痰毕,整 理、记录
六、吸痰法规范要点
1. 遵循无菌技术、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原则。
2.告知患者,并做好相应准备(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做好用物 准备:负压吸引装置,无菌吸痰管,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听 诊器,纱布,口咽通气管必要时备压舌板、舌钳、开口器、避 污纸 。 3.如有活动义齿应取出(放入冷开水内存放,每日更换冷开水,
电动吸引器
四、吸痰法目的
•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 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 • 预防并发症发生
五、吸痰法具体操作
1、【操作前准备】
(一)、评估
• 1、病人呼吸的频率,节律以及痰液性状。 • 2、病人口腔及鼻腔情况。 • 3、病人的病情意识状况及合作程度,心理
状态。 • 4、电动吸引器的工作性,使用呼吸机的患
班班交接)。
六、吸痰法规范要点
4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病情、 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氧疗 情况、SpO2、咳嗽能力、 通过观察病人的SpO2 及喉 部、肺部(肺尖、下肺)的 听诊,判断痰液的量和粘稠
度、按需吸痰。
六、吸痰法规范要点
5 . 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5-7L/min)氧气吸入2分钟。 6 . 检查吸痰器的性能是否完好,调节合适的吸痰压力.
• 吸痰: – 吸口咽部分泌物, 在吸引鼻腔内的分泌物。 – 若气管吸切痰开治或疗气盘管内插用管物的有患效者期吸为痰2时4h,先吸气管插 管处,吸再痰吸管口每(鼻次)用部后要更换
• 手法:左右旋转,向上提出 • 抽吸:吸痰管退出时,用生理盐水抽吸 • 观察:气道通畅、患者反应、吸出痰液的色、质、量 • 安置患者:整理消毒用物 • 记录
二、适应症
临床上主要用于危重、年老体弱 、昏迷及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 起的不能有效咳嗽的患者。
三、吸痰装置
• 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 大号注射器吸痰法 • 电动吸引器
在多没在有各中大心医吸院 引痰注般使连位吸管吸后作装器射用用接,痰,引,产痰置 时器抽5,到使瓶开器 通 生液0、使连吸吸病用和启或接过的吸电用接。引室时吸开1通马负出0动。导管床接痰关0电达压。m吸一管道单上导,源工将l
吸痰法医学课 件
吸痰法
(aspiration of sputum)
一、定义 二、适应症 三、吸痰装置 四、吸痰目的 五、操作步骤 六、操作规范要点 七、吸痰效果评价 八、吸痰并发症
一、定义:
利用吸痰装置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 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 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 发症的一种方法。
管壁且停留时间长。吸出血性痰液。
• 2.低氧血症: 吸痰不仅吸除一定量的分泌物,时 也带走一定量的肺泡内的气体,使肺内通气量减少, 加上导管内插入吸痰管后气道阻力增加,造成通气 不充分。呼吸加深加快,缺氧加重,脉搏加快,血 压升高。
每次吸痰时间小于15秒。
六、吸痰法规范要点
10 . 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心率和 SpO2,当出现心率下降或SpO2低于90%时,立即停止 吸痰,待心率和SpO2恢复后再吸,判断吸痰效果。
11 . 对于清醒患者,吸痰过程中应鼓励其咳嗽。如痰液 黏稠(2度、3度),应配合背部叩击、雾化吸入、应用 振动排痰仪等。
3度: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 塌陷,玻璃接头内壁上常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冲净。
七、吸痰效果评价
1.清醒的患者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 并配合操作。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安全(生命体征无 异常变化)、有效。
3.用后物品的处置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八、吸痰法--并发症
吸引方法不当,可带来如下后果: • 1.呼吸道粘膜损伤:负压过高,吸痰管开口正对气
者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
1、【操作前准备】 (二)、准备
• 护士准备:穿戴整齐,洗手,带口罩。 • 用物准备:电动吸引器、电插板或者中心负
压吸引装置一套
• 清洁治疗盘内:无菌缸1个内盛有生理盐水、 麻醉吸痰管数根、手套、纱布、 500ml生理 盐水1瓶、口咽通气管,必要时备压舌板、 开口器、舌钳,手电筒等。 根据病情备气管 插管。
负压过高,可导致气管痉挛、气道黏膜损伤等并发症, 负压过低,痰液不易吸尽,达不到清理呼吸道的目的。 负压选择为:成人40.0~53.3kPa,儿童<40.0kPa0. 7 . 选择粗细、长短、质地适宜的吸痰管(成人10-12F,小儿 6- 8F )。吸痰管应一用一换。
六、吸痰法规范要点
8 .插入吸痰管时不要带负压(折叠吸痰管以消除负 压)。 9. 神志清醒者嘱其张口配合,昏迷者用压舌板,开口 器或者口咽通气管助其张口,将吸痰管插入口腔或鼻 腔,自深部向上吸净痰液,吸痰时应旋转上提,避免 反复提插,损伤粘膜。